引用诗句或名言时,”。
和。
”的区别
这看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
直接引用引号放在句号里面,间接引用放在句号外面。
这看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
直接引用引号放在句号里面,间接引用放在句号外面。
先看相关口诀: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1、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
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主席说:“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
如: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李老教导他的学生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 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2005年江西卷)(引文为直接引语,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2、间接引用: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行文的一部分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面或不用。
分两种情况。
(1)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点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2)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号后。
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
再如:“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
那小巷, 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 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
”(2005 年山东卷)( 引文为间接引用,引语作为行文的一部分,所以引号里的句号应放在外面)。
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记叙文开头: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为下铺垫。
3.设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全文感情基调。
有的开头就是设置悬念的单一作用,有的和上述结合在一块。
结尾的作用:1.语义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 或者是回答文章开始提到的悬念。
3、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结尾的作用多种多样,有单一的,也多种的,需要联系上下文,得出解答。
关于童年的诗句
1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读书破万卷,如有神。
——杜甫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清)王豫5、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英国)谚语6、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袁牧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8、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英国)谚语9、进学致和,行方思远。
——字严10、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
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11、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
——《对联集锦》12、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13、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
——高尔基1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15、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
——别林斯基16、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17、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18、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
——梭罗19、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20、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乌申斯基2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22、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
——西塞罗23、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24、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
——黑德斯2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莎士比亚26、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27、学风四戒: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戒浮,浮则无深。
——报摘28、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29、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
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高尔基30、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31、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爱迪生32、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布尔33、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
——(清)唐斌3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35、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朱熹3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37、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清)王永彬38、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
——拉普拉斯3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元)许名奎4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布尔沃41、夫读书将以何为哉
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王夫之42、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清)左宗棠4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44、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华罗庚4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46、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对联集锦》47、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富兰克林48、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49、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
——(宋)陆游50、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
——爱迪生
淮南子 61 说山训中有哪些名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这两句大意是:边塞上的一个老头丢了一匹马,怎么知道这不是好事呢?《淮南子·人间训》说:边塞上有一个人丢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
他的父亲说:怎么会知道不因此而得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
陆游《长安道》说“塞翁失马犹为福”,即本于此。
这两句话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含有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之意。
可用以说明条件转化的哲理,也可用以说明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淮南子名言语录见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涔(wèi味):通“秽”,肮脏。
嗜欲:嗜好和欲望。
这几句大意是:日月想要明亮.浮云遮蔽了它们;河水想要清彻,沙石弄脏了它;人的性情想要平和,嗜好和欲望损害了它,性情平淡安静,不与人争斗,有益于养生;但人又有嗜好和欲望,总想有所获得,就势必起争强好胜之心;争强好胜之心起,则情绪激烈,平淡安静也就被打破。
人的嗜欲妨害养成平淡的性情,就像浮云总是遮蔽日月,沙石总是弄脏河水一样。
这几句以日月与浮云,河水与沙石的比喻,有力地阐明了嗜欲是破坏人平淡之情的大敌,这几句可用于说明人性要平淡,嗜好贪婪之心要控制;而语句中连比的方法也可学习。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见刘安《淮南子·说山洲》。
致:招引。
树木:植树。
这两句大意是:要想招引游鱼就得先通水,要想招引飞鸟就得先种树。
这两句启迪人们:想要办成一件事,必须先创造条件;你去创造条件而想坐享其成,必然一无所获。
文句以浅显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教育意义,在写作方法上也可资借鉴。
国无义,虽大必亡。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正义,即使很强大也定会灭亡。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志向,即使勇敢,也会受到挫折而失败。
逐鹿者不顾兔。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逐:追赶。
顾:回头看。
本句大意是:追赶鹿的人,顾不上看兔子。
此句是说,狩猎者在追逐大猎物时,往往顾不上猎捕小猎物。
从积极方面理解.这样作目标专一,穷追猛打,定可达到目的,不至于犯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
从消极方面理解,这样作缺乏统盘考虑,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因而收效也不理想。
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淮南子好句摘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妄:胡乱,随便。
淫:惑乱。
这几句大意是:眼睛随便乱看就会使你惑乱,耳朵随意乱听就会使你迷惑,嘴巴随意胡说就会给你带来乱子。
这几句借以鉴今,不无现实意义。
诸如乱看淫秽书刊,黄色录相,会使人误入岐途,乱听谣言秽语,奇谈怪论,舍使人思想混乱;不负责任的胡言乱浯,不符原则的自由言论,都会引出乱子来。
~几句中的三“妄”,当以“三戒”视之。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真知而止体。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莫服:没有人佩带。
莫乘:没有人乘坐。
这几句大意是:兰花生长在幽静偏僻的山谷中,并不因没有人采撷佩带而不吐出迷人的芳香;舟船在大江大海中,并不因没有人乘坐而停止了飘浮;君子做正义的事,并不因没有人知道而罢休。
这几句说明事物各有其本性,不因用与不用而改变;有节操的人即使在不被人知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高尚品德。
可用以作为修身的格言。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汉·刘安《淮南子·缨称训》。
这两句大意是:只要自身正直,品行端正,与一切邪恶的人和事无染.就能自行抵制各种邪恶的侵蚀。
~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一个人站得正,走得直,特立不倚,临财不苛.廉洁自守,心地纯正,一切邪恶的人不敢相犯则众邪自息。
俗语说“邪不压正”,“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这个意思。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本句大意是:君子不认为细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
《淮南子》上这段话是:“~.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是故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
”意思是说:君子不认为小的好事不值得做而舍弃它,小的好事积累起来就成为大的好事,不认为小的坏事没啥大妨害而去做,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是大的坏事。
所以,羽毛虽轻,积累多了可以把船压沉,物体虽轻,数量多了可压断车轴,因此君子在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禁止。
这段话中包含着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哲理,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最初都不很显眼,逐惭地积少成多,由微入巨,变化就显露出来,人事物理,莫不如此。
因此.为人处世.于小处也不可随便,小善当行,小不善当禁,决不可因“小”而掉以轻心。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淮南子名言语录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这两句大意是:慈祥的父亲爱抚儿子.并非是希望儿子将来报答自己。
在原文中,~意思是慈父爱子出于本性,就像火能自热.冰能自寒;又如船失了火.船上的人同心救火.不是为了帮助别人.也不是为求报答一样。
现在可以理解为:父亲爱护教育孩子是应尽的社会义务和人生责任,并不是图报恩。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上:皇上。
材:术材。
残:毁坏。
干谷:车干山谷里的水。
这几句大意是:皇上想要丰材,臣下就毁坏树木,溢伐森林;皇上想吃鲜鱼,臣下就车干山谷,涸泽捕捞。
几句话就写出了贪君谀臣祸国殃民的行径,很有警戒意义。
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西施、毛嫱(qiáng墙):均为古代美人。
配:配偶。
家:成家。
这两句大意是:一定要等待着选择西施、毛嫱那样的美女作自己的配偶,那么就终身不能成家了。
人人都希望找容貌美丽的姑娘作自己的妻子,但限于主客观条件,能找到如西施、毛嫱那样美丽的妻子的机遇又是很小很小的,如果非此不娶,自然就终身不能成家了。
所以,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持现实的态度,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最佳的配偶。
娶妻如此,任贤选才亦是如此。
《淮南子·齐俗训》云:“夫待騕袤、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然非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所有而并用之。
”任贤而一时又选不到“古之英俊”那样的人才,就从自己所有的人士中择而用之,同样可以自足。
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娶妻要持现实的态度,也可以此作比,说明任用人才也要持现实的态度。
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备。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患:灾祸。
欲:欲望。
弗:不。
备:事先防备。
这两句大意是:祸患产生于欲求太多,灾害产生于没有防备。
贪婪会让人失去理智,忘乎所以,从而产生祸患;不预先防备意外的事变,也会造成灾害。
这两句可用以告诫人们不可贪婪,不可无备。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
淮南子好句摘抄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这两句大意是:灾祸与福分出自一家,利益与危害互为邻居。
祸灾与福气,利益与危害,往往是相倚并存,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在幸福与利益到来时,往往已潜伏着灾祸和危害,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贾谊《鵩鸟赋》云:“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又有说“祸福相随”,“利害相连”的,都是这个意思。
这两句合乎辩证法,引人警惕。
可用于论述祸福利害并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也可用于告诫人们当幸福与利益到来时不可得意忘形,要预防灾锅和危害;当灾祸和危害加身时也不必过于悲观,要积极努力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乞:求。
燧(suì岁):燧石,古代取火器,通称火石。
寄汲:指借别人的井打水。
这两句大意是:向人求火不如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二句说明求人不如求己。
这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反映出作者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越来越多的分工和交换,一切靠自己去作是不现实的。
若从自力更生,不依仗别人的角度去取喻,此二句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毋贻盲者镜,毋予躄者履。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毋(wú吴):不要。
贻(yí疑):赠送。
壁(bì币):瘸腿。
这两句大意是:不要送给盲人镜子,不要送给瘸子鞋子。
《淮南子·说林训》“……非其用也。
”送人东西,本是惠人之事,但要实用,如所送之物恰是接受者不能使用的东西,不仅毫无意义,有时反而使对方难堪。
这两句可用以说明送人物品要因人而异,务使对方有用;也可用以喻指办事要有务实的精神,要讲究实效。
或誊人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或:有时。
适:恰好。
毁:诋毁。
这几句大意是:有时赞美一个人,却恰好使之身败名裂;有时诋毁一个人,却反而成全了他。
表扬称誉必须适度,否则不仅有谄媚之嫌,甚至有捧杀的可能;批评指责也应恰如其分,否则有打击报复之嫌。
若过分赞誉一个人,有时反会使他名声受损,越捧越臭,为世人所不齿;若肆意诋毁一个人,有时反会使之名声大振,越批越香,提高其知名度。
老子认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此说明表扬、批评应实事求是,也可提示人们正确对待毁誉。
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淮南子名言语录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高隆:使他抬高身价。
这几句大意是:美好事物之所在,就是受到玷污辱没,世人也不能使它低贱;丑恶事物之所在,就是有人鼓噪吹捧,使之抬高身价,世人也不能使它贵重。
美恶是客观存在,既不为个人的夸饰或谤贬所变化,也不为舆论流盲所左右。
凡是美的,即使是蒙受了污泥浊水,也掩盖不了其纯真美善的本质,就像俗语所说“乌鸦的翅膀挡不住太阳的光辉”一样,终将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同样,凡是恶的,即使是拼命地抬高其身价,冠以美丽的花环,加以显赫的地位,也不能掩盖其丑恶的本质,最终会受到唾弃,这几句说明善恶乃是客观存在,想以毁誉的手段压制扼杀或粉饰美化,都是无济于事的。
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讳:忌讳之事和尊长之名。
这两句大意是:进入别国要随从别国的风俗习惯,进入别人家中要主动回避人家的家讳。
入乡随俗,入家避讳,这不仅是对别国主权、风尚、习俗的尊重,也是谦逊、文明的标志。
此二句与《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同义,都是说明每到一个新地方,要注意体察,看这个地方有什么禁忌和风俗习惯,做到入乡随俗,对别人尊重,对当地的风俗尊重。
乐听其音,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乐:音乐。
化:教化。
这几句大意是:听一听音乐,便可知其民俗风尚;知其民俗风尚,就知道其教化的情况。
这几句指出音乐、风俗与政治、国运的关系。
《礼记·乐记》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刘安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音乐反映了人民内心的喜怒哀乐,反映了人们的理想、追求,通过音乐可以观测到时人的风尚、习惯,从中可以知道教化的程度及努力的方向。
可以这几句分析音乐与风俗、政治教化的关系。
善游着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溺(nì腻):溺水,被水淹死。
堕:堕马。
好(hào号):喜好,长处。
这几句大意是:善游泳的人会被水淹死,善骑马的人会堕马而死,各因为他们的爱好和长处反而自招祸难。
善泳与善骑是长处,是好的一面,但正因其长于此,经常与水、与马打交道,稍微不留意,就会丧失生命,走向反面。
这就是好事变成了坏事,问题在于大意。
可用于劝人力戒骄傲,凡事小心,切不可自恃所长,马虎大意,酿成祸端。
也可用于说明事物转化的道理。
日不知夜,月不知昼,日月为明而弗能兼也。
淮南子好句摘抄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这几句大意是:太阳不知道黑夜的情况,月亮不了解白昼的景象,太阳与月亮都有光亮可以照明,却不能兼知黑夜与白昼的情景。
~说明这样一个哲理:事物由于存在的条件、所处的地位等局限,都各有其片面性,即使如日月之明,也有不能兼察之处。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这两句大意是:积水成渊,鱼才会聚拢;树茂林密,鸟才会集栖。
成事须先务本,不具备成事的基础和条件,就很难把事办成功。
这两句可用以比喻要罗致人才,就须先创造人才乐于荟萃的环境、条件。
槁竹有火,弗钻不然;土中有水,弗掘无泉。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槁竹:干枯的竹子。
弗:不。
然:燃。
这两句大意是:干枯的竹子能生火,但不去钻它就不会燃烧;地下藏有泉源,但不去挖掘开发就流不出泉水来。
~几句含有这样的哲理:事物的变化离不开一定的条件。
槁竹燃烧离不开钻火(条件),土中出水离不开挖掘(条件)。
事业的成功,成就的取得,离不了付出劳动(条件)。
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那将永远品尝不到“成功之果”的甜蜜。
即使具备成功的可能性,不付出劳动也不可能变成现实,成功决不会从天而降。
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居也。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吞舟之鱼:大鱼。
荡:摆动。
制:制服。
居:适合于居住的处所。
这几句大意是:摆动的大鱼,一旦失去了水,就会被蝼蚁所制服,这是因为它离开了适于自己居住的处所所致。
事物的生存,凭借于一定的条件。
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该事物就失掉了优势而濒临于死亡。
《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吕氏春秋·慎势》。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意思与~相同,都比喻英雄失势就会受小人所欺。
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
淮南子名言语录汉·刘安《淮南子·俶真训》。
置:安放。
槛(jiàn鉴):关兽类的笼子。
豚(tún臀):猪。
肆:发挥。
这几句大意是:把猿猴关在笼子里,它就会像猪一样,并不是它没有灵巧攀登、轻捷跳跃的本领,而是没有发挥它的这种本领的条件。
搞工作干事业离不开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倘若安置不当,没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即使有非凡的本领,杰出的才能,也“英雄无用武之地”,能量释放不出来,只能混同于一般庸人,碌碌而无为了。
比喻才能无处发挥,没有大展身手的机会,可援引此条。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牖(yǒu有):窗。
户:门。
这几句大意是:很多星星的光芒,不如一个月亮的光亮;把十个窗户打开,不如开一个门明亮。
事物的质以一定的量为自己的存在条件,众星不如一月之光,十窗不及一户之明,可见量的差别并不能弥补质的不同,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质。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太山:即泰山。
背(bèi倍):背对。
弗:不。
秋毫:鸟兽于秋天生出的新的细毛。
末:梢,尖端。
这几句大意是:高大的泰山,如果背对着它就看不见;秋毫的末端,如果仔细审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像泰山一样高大的事物,如果不去主动接触、观察,也就发现不了它;但如果仔细地观察、了解世界,那么,即使像秋毫之末一样细微的事物也会清楚地认识它。
可见人的认识也具有相对性。
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眦(zì自):眼角。
这两句大意是: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但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角。
事物的作用都是有一定范围、一定限度的。
就眼睛来说,它的功能也不是全备的,可以看得很远却不能看到近处的眼角;就一个人来说,他容易观察别人而却不易认识自己。
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
淮南子好句摘抄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细书:细细书写。
甚雾:大雾,浓雾。
寻常:古时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这几句大意是:明月的光亮,可以使人看得见远处的东西,却不能在月光下细细书写;大雾的日子,可以细细地书写,却望不见一丈开外的东西。
这几句说明世间各种事物各有其长短、利弊,人们应当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白玉不雕,美珠不文。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文:同“纹”,指饰以纹彩。
这两句大意是:洁白的美玉不需要再加以雕琢,美丽的明珠不需要再饰以纹彩。
白玉、美珠,丽质天生,即使不雕、不文,已足以令人赏心悦目了。
何必再施以斧凿,徒增匠气
这几句与“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相近,类似的还有“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孔子家语·好生》)等,可供论述具有天然美质的东西,无须再加人工雕饰;也可供说明好诗好文,只要具有优美的情思就够了,不必要过于讲究辞藻的华丽。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这两句大意是:内心悲哀时,即使唱敢歌声也不会欢快;内心快乐时,即使哭泣哭声也不会悲哀。
唱歌、哭泣,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而内心情感是来不得半点勉强的。
所以虽然古来就有“长歌可以当哭”的说法,但用“长歌”来发泄内心的悲哀,那歌声必然不会欢快同样,内心并不悲哀,困为某种缘故又不得不作出哭的样子,那哭声也必然不会凄凉,而只是徒然干嚎而已。
这两句可供说明人们很难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也可仅引上句以表现音乐和情感的关系。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壁: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
阴:光阴。
本句大意是:古来的圣哲之人不珍视直径尺把的璧玉,却珍重每一寸光阴。
中国文化有“宗经”、“征圣”的传统,事事总要引经据典,援引圣人的教导,以圣人的行动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
“璧”是整个封建时代都极为珍视的国之瑰宝。
此句以圣人轻视尺壁却重视寸阴的对比垂训后人,说明时间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教导人们要珍惜光阴,用意极为深刻。
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
淮南子名言语录汉·刘安《淮南子·椒真训》。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调:能听。
太山:泰山。
这几句大意是: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注视某一细小的东西时,即使霹雳闪电,也会充耳不闻;当人的听觉集中在音乐欣赏之中时,即使像泰山这样高大的东西,也会视而不见。
此条以两个生动的实例,传神地表现出当人进入专心致志境界时的客观状况。
人的注意力是有指向性的。
当人的某一部分神经高度兴奋时,另外一部分神经则受到抑制。
如果此时人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听觉神经高度兴奋,视觉神经则受到抑制,故能闻而不见。
但是,本条并不立足于科学地说明这种现象,而是教导人治学或做事时要进入类似的境界,要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这样才能够有所成就。
疾雷不及掩耳。
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本句大意是:迅疾响起的雷声使人来不及捂住耳朵。
此句比喻来势迅猛,使人猝不及防,常用于军事上的快速行动、突然袭击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获取胜利,说明军事学上兵贵神速的道理。
兵贵神速是一条重要的军事原则,因而~这句形象化的比喻常为兵家所引用。
屡屡出现在古代军事家的论述中。
如《六韬·军势》“~,迅电不及瞑目。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旦击之,所谓~。
”《晋书·石勒载记》:“直冲未柸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曹操和韩遂,马超作战,假意答应和韩、马割地议和,麻痹对方,然后用奇兵出击,制胜对方。
曹操形容这次战役用兵之神速时就用了~这句话。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
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举事:指起兵。
自为:为自己。
去:离开。
这几句大意是:为众人的利益而起兵,众人就会帮助他;为个人利益而起兵,众人就会离开他。
这几句本是针对军事而发,也可泛指兴办各种事情,含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
举事以为人者必得众凡赞助.举事以谋私者必致众叛亲离,今人仍可引以为戒。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薪:柴。
鬻(yu玉):卖。
这两句大意是:不在树林中卖柴,不在河、湖上卖。
林中柴多,湖上鱼多,人尽可以伐薪、捕鱼,不需要买柴、买鱼。
故于林中卖柴、于湖上鬻鱼,既不易售出,又难得好价钱。
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说明了一条商品经营的原则。
可供引用说明在商品经营中,要时刻密切注意供求关系。
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
淮南子好句摘抄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升堂:指进屋。
御:用。
过两句大意是:遇到下雨天,就不穿皮袄;进入屋内,就不甩蓑衣。
《淮南子·齐俗训》:“今之裘与蓑孰急?~,此代为常者也。
”皮衣与蓑衣,就其价值来说,或有贵贱之分,但就其实用来说,则各有所用,不宜有所厚薄,贵此而贱彼。
物如此,人亦然。
人的智薄或有高下之分,然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用人时应该扬长避短,使之各得其所,不能贵此而贱彼。
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常:常规,国定的规律、法则。
本:根本。
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法则,就是以对人民百姓有利为根本,国家有诸多政夸措施,也有诸多规章制度,所有这些都应以利民为出发点。
可用于论述治国施政如何抓住根本。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齐:一致赞成。
这两句大意是:执政者如果公正无私,发一句话万民都会一致赞成,万众一心,团结奋斗。
在封建社会,执政者是很难做到“公正无私”的,但在社会主义时代,这一点却应该能够做到。
这两句古训,在现实政治中仍可借鉴。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翻船的时候,才能出谁是真正会游泳的人;马狂奔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车好把式.看人的关键往往是在危险急难的关头,平时是每不出每个人潜在的差别的。
又有一层意思,真正有本事的人,在平时或许并不能够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但是在风云变幻情况危急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淮南子名言语录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
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只看人下一步棋,不足以判断他的智慧;只听人弹根弦不足以知道他的悲伤。
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淮南子好句摘抄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吴王好剑客,民身多疮;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齐桓嗜异味,易牙蒸其子。
天下之物莫凶于鸠毒,然而良医囊而藏之,有所用也。
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淮南子名言语录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
省事之本,在于节欲。
仁义者,治之本也。
巧治不能铸木,巧工不能斫金。
淮南子好句摘抄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下轻上重,其覆必易。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三心二意,得不到任何一个人的信任;如果他一心一意,始终如一,那么他会得到很多人的信任。
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淮南子名言语录利害之道,祸福无门,不可求而得也。
宽而栗,严而温。
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栗(lì):害怕得发抖。
宽中要有严,严中有宽,宽严相济。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积爱成福,积怨则祸。
淮南子好句摘抄骅骝良马,一日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
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
福由己发,祸由己生。
淮南子名言语录福莫大于无祸,利莫美于不丧。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多欲亏义,多忧害智。
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淮南子好句摘抄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
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
不贪最先,不恐独后。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淮南子名言语录西汉·刘安《淮南子》很多河流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但它们最后同样流入了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 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关于四季的诗10句 成语20个 格言10句
1。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碰了一串钉子”。
比喻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连串失败.蕴含着一部令人痛心疾首的百年国耻史。
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更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委婉地说明有去无回,抨击了媚外的可耻行径)3。
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利用反语,讽刺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