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
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请各位学霸帮忙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如何清除心灵的污垢
1、金钱价值在于使用方法汽车大王福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但他却很少捐款。
他顽固地认为,金钱的价值并不在于多寡,而在于使用方法。
他最担心的就是捐款经常会落到不善于运用它们的人手里。
有一次,乔治亚州的马沙•贝蒂校长为了扩建学校来请求福特捐款,福特拒绝了她。
她就说:那么就请捐给我一袋花生种子吧。
于是福特买了一袋花生种子送给了她。
福特后来就忘了这件事情。
没想到一年以后,贝蒂女士又上门了,交给了他600美元。
原来学生们播种了当初的那一袋子花生种子,这就是一年的收获。
福特什么都没说,立即拿出了600万美元交给了贝蒂。
福特的担心绝不是多余的,太轻易得来的金钱往往很难让受施者感受到金钱后面潜隐着的苦与智;我更赞赏贝蒂对点滴施与的至高的尊重,她带领孩子们撒播下的其实是足以证明他们有能力领受他人恩惠的资格。
3、大错误与小错误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以经营技巧高超,管理方法先进,被誉为 “经营之神。
”后滕清一原是三洋电机公司的副董事长,后来投奔松下公司,在担任厂长时,工厂失火烧掉了。
后滕清一心中十分惶恐;以为不被革职也要降级。
不料松下接到报告后,只对他说了四个字:“好好干吧!”松下这样做,并不是姑息部下的过错。
以往,即使只是打电话的方式不当,后滕也会受到松下严厉的斥责。
这种作风可以说是松下管人的秘决。
由于这次火灾发生后没 有受到惩罚,后滕自然会心怀愧疚,对松下也会更加忠心效命,并以加倍的工作来回报。
松下的这种做法,巧妙地抓住了人类的心理。
在犯小错误时,本人多半并不在意,因此需要严加斥责,以引起他的注意;相反犯下大错误时,傻子也知道自省,因此就不必要再去给予严厉的批评了。
5、发泄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
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
”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
”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
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
”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
”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
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
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己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8、马蝇效应1860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林肯当选为总统。
他任命参议员萨蒙•蔡斯为财政部长。
有许多人反对这一任命。
因为蔡斯虽然能干,但十分狂妄自大,他本想入主白宫,却输给了林肯,他认为自己比林肯要强得多,对林肯也非常不满,并且一如既往地追求总统职位。
林肯对关心他的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什么是马蝇了。
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犁玉米地,我吆马,他扶犁。
这匹马很懒,但有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连我这双长腿都差点跟不上。
到了地头,我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身上,我随手就把马蝇打落了。
我兄弟问我为什么要打落它,我说我不忍心看着这匹马那样被咬。
我兄弟说:“唉呀,正是这家伙才使马跑得快嘛。
”然后,林肯说:“如果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叮着蔡斯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斯和他的那个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25、周总理“打赌”1961年,《洪湖赤卫队》第二次进京公演,在这次演出过程中,有一个周总理与陈毅、李先念“打赌”的趣事。
第二场,刘闯与赤卫队到彭家墩去摸庄劫枪。
当劫枪成功后,刘闯拔出闪闪发光的短刀,插上“老子本姓天,家住洪湖边,今天来借枪,明朝打江山”的纸条后,亮刀甩出,不偏不倚钉在彭霸天后厅的匾上。
这一细节引起了首长们的兴趣。
陈毅和李先念说,刘闯有两下子,甩刀子堪称一绝。
总理则说,刘闯表演不错,但甩刀子是假的。
总理说,我敢说他是假的,是因为刘闯的刀是从45度的角度甩出去的,然而刀子扎在匾上却成了90度,这就露出的破绽。
刘闯的功夫就在于将刀子藏得很好。
三位首长争持不下,一位秘书就到后台找我问个究竟。
我听后很是感慨,对秘书说,总理是对的,甩刀是假的。
说实在的,这件事不仅让我见识了总理明察秋毫的眼力,而且使我对自己今后的演出要求更严了。
32、华盛顿的犹豫1796年,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两届任期结束后,拒绝竞选连任,回归平民。
那个时代联邦政府官员还是没有薪金的职位,华盛顿从担任大陆军队司令开始就没有拿过一分钱报酬,20年下来,已是两袖清风。
为了感谢他对美国的无偿服务,家乡的詹姆斯河运公司决定,赠送一批股票给华盛顿,价值5万美元。
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大的财产。
华盛顿从来就不曾富有过。
他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十几岁就工作,担任土地丈量员,用挣来的薪水买下一些那个时代很廉价的土地。
但是北美人少地多,土地的收益十分有限。
当他结束总统生涯时,需要钱来维持晚年生活,5万美元的股票,对他来说,不啻是“雪中送炭”。
但华盛顿却在这合法的赠礼面前犹豫再三,拿不定主意。
他去征求老友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以后是华盛顿的国务卿,后来是美国第三任总统)的意见。
杰斐逊说,这钱虽然合法,但不该拿,因为事关荣誉。
怎么办呢
最好是捐出去,把它捐给公益事业。
就在这时候,列克星敦的学校陷入财务困境,面临倒闭的局面。
华盛顿把这笔詹姆斯河运公司的股票捐给了学校。
这是当时全美国私立学校所得到的最大一笔捐款,这笔钱救了这个学校。
两年后,校董会决定把学校改名为华盛顿学院。
41、学学乔丹的爱国篮球上帝乔丹在日前的中国之行中,拒绝乘坐主办方为他提供的奔驰、宝马,而是点名要了美国的道奇山羊。
原来乔丹有一条重要的商业原则,那就是“做广告从来只做美国货”,所以,座驾事件与“爱国精神”息息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球场外的乔丹给崇拜他的那些青少年们上着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这才是一个“星”真正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
相反,我们的各种“星”们,同样作为青少年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他们的表现又如何呢
我们知道有的歌星歌唱得不怎么样,却热衷于把奇形怪态遁入极端;有些影星表演够差,却总走不出绯闻缠身的怪圈;还有那些所谓的足球明星,球踢得极烂,可酗酒、打架等丑闻从来不绝于耳。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们的“星”们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应该好好学学人家乔丹呢
43、名人教子家教:包拯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
他担心家人子弟利用权势贪污腐化,因而自述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疫之后,不得葬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铭教: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长子苏迈赴任县太尉时,苏东坡送给他一个砚台,上有他亲手所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若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鞭教:岳云12岁参军作战,一次骑马下坡,没注意地形,人也栽进沟里。
岳飞喝令按军法鞭打岳云,众将求情不允,责打百鞭。
此后岳云刻苦训练,勇猛作战。
1134年攻打随州时,挥舞80斤重的铁锤,首当其冲第一个登城。
岳飞教子的原则是:受罪重于士卒,作战先于士卒,受功后于士卒。
名教:1945年,革命老前辈林伯渠6岁的小儿子要读书上小学了。
林老对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
”儿子疑惑不解,林老解释说:“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
”联教: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曾撰写一幅对联挂在堂前。
上联“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教育子孙后辈要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切不可铺张浪费,追求虚荣;下联:“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以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指出做长辈的要时时刻刻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处处做出好样子,成为后辈们效仿的楷模。
章程教:老舍先生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健全的体魄。
总之,老舍先生认为,孩子不必争做“人上人”,虚荣心绝对不可有。
55、心知肚明相传三国时,有一天周瑜一只脚刚刚迈出门槛,便撞上迎面而来的曹操,于是周瑜就问曹:你看我现在是要进否
还是会退否
曹思忖:说要进吧,他可以往后退;说要退吧,他可以向前行,因为腿长在周瑜的身上。
正在曹操难言进退之时,一只飞虫突然飞到曹的跟前,曹操伸手一捉,巧啦,逮着了。
同时也来了灵感,随即以反问作答,问周瑜:你说我手掌里的飞虫现在是活的呢还是死的
周瑜难住了,想:说活的吧,他手只要轻轻一紧,飞虫就毙命了;说死的吧,看他握得那么松,弄不好小飞虫现正在他手心里撒尿嘞
良久,两人哈哈一笑了事了。
因为他们都心知肚明,自己所要回答的问题,自主权不在自己手里,而是由人家掌握着呢。
59、曼德拉的顿悟南非的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
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虐待他。
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他的来宾。
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则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
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得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
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已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
他的牢狱岁月给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
他说,感恩与宽容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我们之所以总是烦恼缠身,总是充满痛苦,总是怨天尤人,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满和不如意,是不是因为我们缺少曼德拉的宽容和感恩呢
如何优化自己的性格
性格塑造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克服不良性格,实现从不良性格向优良性格的转变。
而这一点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有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还需要有比较恰当的转化途径。
1.性格优化与自我修养人们性格成熟的进度,往往是同性格修养的认真程度成正比的。
性格的自我修养进行得越认真,性格成熟也就越快。
这可以从杰出人物优良性格的形成过程中找到证明。
大凡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性格都有许多优良之处。
他们的优良性格是不是天然生就、自生自长起来的呢
当然不是。
伟人也罢,庸人也罢,童年时期性格都是幼稚脆弱的。
每个人,不管长大以后性格多么坚强,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受到了多么热烈的推崇,但是在他光屁股、揩鼻涕的时候,他的性格必定是孩子式的、不稳定的。
他们的优良性格主要是他们在后天实践过程中,顽强地进行自我修炼的结果。
孔子也不相信自己是“天生圣人”。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俄罗斯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青年时期,就开始为自己拟定“意志发展的规则”。
开始是规定生活制度方面的要求,如什么时候起身、睡觉、吃什么等等。
后来,直接的意志训练内容在这个规则中占了主要地位,如“集中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尽力而为”,“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一件事情没有结束,才着手做其他的事情”,“在从事一切工作前,要考虑它的目的”,等等。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青年时期,也十分重视从行为规则入手控制和培养性格。
他为自己定过以下规则:(1)绝对的平静,至少表面上绝对的平静。
(2)在言行方面老老实实。
(3)行动时要深思熟虑。
(4)果断。
(5)不讲一句不必要的话。
(6)不无意识地浪费时间,只做那些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偶然想到的事。
(7)只把金钱花在必要的地方,而不花费在不必要的欲望方面。
(8)每天晚上诚实地检查自己的行为。
(9)从不夸张过去、现在所做的事情和将来要做的事情。
他的坚定沉着、冷静自持等优良性格,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进行性格培养的故事就更有趣了。
富兰克林早在年轻的时候就下决心“克服一切坏的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引诱”。
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13个名目在内的性格修养计划:节制、静默、守秩序、果断、俭约、勤勉、真诚、公平、稳健、整洁、宁静、坚贞和谦逊。
为了监督自己逐条执行这些项目,在青年时期,他把这13项内容记录在小本子上,划出七行空格,每晚做一番自省功夫。
如果日间犯了某一种过失,就在相应的空格里记上一个黑点。
他希望通过长年累月的自我反省,能够完全消灭这些代表缺点的黑点符号。
直到晚年他撰写自传时,还特别谈起青年时代自我修养的努力,认为他的成绩应当归功于自我节制。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于自身修养和自我改造更加重视。
刘少奇同志曾专门写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对共产党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以及自我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探讨。
周恩来同志为自己规定过《我的修养要则》,身体力行,堪称自我修养的典范。
彭德怀同志也常常用反省的办法检查自己。
陈毅、吴玉章等同志则常常为自己书写“座右铭”以自勉。
有些青年往往只看到伟大人物的气魄多么宏大、性格多么具有伟人气质,而不注意他们在日常自我修养中做出的巨大努力。
他们顽强的自我修养精神同他们的伟人性格一样,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2.性格转化的渐变和缓冲心理学告诉我们,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特质,它的稳定性的特点决定了性格的转化只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有的人在性格修养中,一开始就提出过高要求,想使性格一下子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是不现实的。
一个心胸狭窄、容易发怒的人,马上使自己变得豁达宽宏、雍容大度,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要自己马上就能做到闻过则喜、欢迎批评,这也是很难办到的过高要求。
在性格的改变上急刹车、陡转弯,不但难以奏效,而且很可能使你失去信心。
我们应当允许在性格的转化上有个缓冲的过程。
一辆高速前进的车子,如果要倒车,就得先把车停稳,然后往回倒,停车的过程就是缓冲的过程。
有了这个缓冲过程,才能抵消车子前冲的惯性,顺利地把车子倒回去,否则就会把车子弄翻。
性格在发展中也有一种惯性,你要改变它的发展方向,就必须首先把它的惯性停下来,然后再慢慢改变它的发展方向。
比如,急躁易怒、爱发脾气的人,性格培养的第一步应当是先设法克制火气,在将要发火时使自己冷静下来。
即使克制火气时,呼吸急促、脸涨得通红、感情很不自然,也不要放松克制。
过了一段时间,再提出进一步要求,即不但不发火,还要表情自然、呼吸不急促、脸色无变化。
这个要求也达到了,再进而要求自己抑制火气时能潇洒自如、豁达大度。
如此循序渐进,性格才会逐步地由急躁易怒变为豁达大度。
克服不良性格,只有这样从较低的起点开始,一步一步提高要求,才能顺利实现性格的转化。
3.从改变坏习惯到改变性格有人曾把习惯比做人的“第二天性”,实际上,人们性格中的很大一部分所表现的正是一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俗话说,“积习难移”“习惯成自然”。
在对自己行为的支配中,习惯的力量比任何理论原则的力量来得更大。
一切最好的理论原则,最好的行为准则,在成为你的习惯之前,你不见得能够始终如一地去信守它。
只有在变成了你的习惯之后,它才能在你的行为中巩固下来。
因此,性格培养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培养自己严谨和有条理的性格,就应当在每一件小事上培养自己严谨和有条理的习惯:穿衣服,先穿哪件,后穿哪件,有一定的条理,不乱穿一气;东西放置,有一定的秩序,不能放得乱糟糟的;办事情,先做哪件,后做哪件,有明确的规划,不随心所欲;时间安排,什么时间干什么,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你时时处处都能注意做到严谨和有条理,那么这种习惯形成之日,就是严谨和办事有条理的性格形成之时。
从培养习惯到改变性格,这个过程要求我们能够针对自己暴露出来的性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通过这种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
比如,你在性格上犯有“冷热病”的毛病,情绪时高时低,你就应当找出“冷热病”的病根,克服过于计较小事的心理,逐步培养不为小事动容的习惯;如果你好胜心过强,经常使自己惴惴不安,你就要放弃做一个“超人”的企图,并且中止以眼前胜败来衡量成绩的习惯,而培养从长远看问题的习惯;如果你性格急躁,你就不要老是忙忙碌碌,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培养安详从容地进行工作的习惯;如果你性格易怒,你就应当学会用克制和幽默来克服怒气,并培养自己宽宏待人的习惯。
总之,在你最容易暴露性格弱点的地方,你得先行“对抗”,用相反的习惯去克服和战胜它。
这种办法将有助于你积小胜为大胜,最后达到完全改变性格弱点的目的。
对于培养一种新的性格,许多人往往认为是很难的事。
但对于培养一种好的习惯,大家还是有信心的。
实际上,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恒心,真正培养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优良的性格也就在这些习惯中形成了。
4.从控制情绪到转化性格情绪是性格的特征指标之一,人们的不同性格,常常通过不同的情绪反映出来。
性格乐天、心胸豁达的人,其情绪会经常处在喜悠悠、乐陶陶、无忧无虑的境界;性格抑郁、心胸不宽的人,在情绪上则常常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似乎有无穷的忧虑和无尽的烦恼。
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面前,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更能表现出人们不同的性格。
同样是在行动中遇到了阻力和困难,有的人因困难引起愁闷和忧虑;有的人则因困难激起更高昂的斗志和干劲。
同样面对残暴的敌人,有的表现出害怕、畏惧的情绪,有的则表现出愤怒、仇恨和誓死拼斗的情绪。
显然,前一种情绪表现出的是软弱怯懦的性格,后一种情绪则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性格。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某种情绪,逐步地改变某种与之相应的性格。
比如,性格抑郁的人可以首先培养自己具有愉快欢悦的情绪,使自己高高兴兴地生活。
欢悦愉快的情绪持续愈长,愈有可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愉快心境。
长期受到愉快心境的感染,原来比较抑郁的性格就会逐步转化,变得开朗和活跃起来。
同样,性格比较暴躁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平静、从容的情绪,使自己保持心平气和的心境,促进暴躁性格的转化。
有的人认为,当情绪冲动起来时,人们很难理智地控制自己,因此,暴躁易怒的性格实际上难以克服。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情绪不是不可控制的,它完全能够被人所主宰。
情绪是人脑的机能,当激烈情绪爆发时,可以暂时地出现“意识狭窄”的现象,即注意力的中心被集中引向激起情绪的事物上,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容易为情绪所支配。
但是,即使在这种时候,也并不是说人已完全失去理智力。
因此,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是完全可能的。
只要他能控制住情绪冲动,实际上他已经在逐步改变他急躁易怒的性格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地消除烦恼、愤怒、急躁等不良情绪,这对于帮助他克服急躁易怒的不良性格无疑会有帮助的。
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情绪对性格的感染作用更为明显。
这时,情绪越是沮丧,越容易助长性格中的怯懦倾向。
而通过鼓舞情绪等手段激发自己奋勇拼搏的战斗激情,就能使我们坚强起来。
经常地、反复地进行这种情绪鼓舞,我们就能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成为勇敢和坚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