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描写举人衣服的句子

《孔乙己》的写作特点

1.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性格2.小说的运用了对比手法1)己第一次的与最后一次的外貌等描写,很好的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2)通过科举考试的获胜者败者的对比描写,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3)通舍小孩与大人对待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描写,揭露建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和仁爱,而变得冷漠无情.4)成人是世俗的笑,有一种讥讽.小孩的笑是天真的,单纯的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

”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用“唯唯连声”写范进面对胡屠户时温顺的样子,表现了范进精神的猥琐与恭顺、麻木。

2、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用典型动作──横披衣服,特殊的姿态──腆着肚子来描摹人物。

把胡屠户在范进面前觉得高人一等的倨傲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3、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一个骂人,一个被骂;一个吐痰,一个被吐。

两相对比,突现了范进的可怜与卑劣的灵魂。

也表现了胡屠户的傲慢与市侩性格。

4、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描写众邻居的行动,其实是在描写社会背景,也是在交代范进喜极而疯的原因。

试想一想前几日范进的母亲饿得两眼发黑,有谁送过一粒米半颗粮,如今范进中了举人,一下子米来了,酒、鸡蛋、鸡也来了,暗示了范进之所以如此痴醉科举都是社会逼的。

5、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范进渴望美梦成真的急切心情。

6、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以打治疯的妙方由报录的人说出来,大有深意。

报录的人见多识广,见过类似的情况,说明中举发疯不单只范进一人。

让范进的形象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7、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

你中了甚么

”一个嘴巴打将去。

“一个嘴巴打将去”恐怕是作者的泻意之作,用地位并不高的胡屠户去打中举发疯的范进。

这挨打的应该不是范进,应还有天下所有被科举扭曲的读书人,还有那害人的科举制度。

8、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胡屠户的特殊心理。

如果换在范进中举前,只怕打十巴掌,胡屠户也不会觉得手痒。

写出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

9、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笑”意味深长,既在笑胡屠户的样子,也在笑痴迷科举的读书人的下场。

10、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细节描写,活画了胡屠户的贪婪相。

揭露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范进中举 译文

《范进中举》是一篇辛辣的讽刺小说。

出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明朝小说家吴敬梓. 文中通过对比、夸张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范进这样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通过他中举前后,周围的人(特别是他的岳父)对他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有力地鞭挞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恶社会现象。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

本文主要手法是讽刺,一是讽刺象范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二是讽刺象胡屠户那样趋炎附势的小人。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举”前(略写),穷困潦倒,难以生存。

具体写了三件事: 1、进学归来。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有今天没有明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

科举制度是那时的读书人脱贫致富的惟一追求。

范进就是一个典型。

尽管家徒四壁,他也不愿意做别的营生来解决一家的温饱。

他一心追求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50 多岁才好不容易进了学,中了个秀才,秀才除了只是他往上爬的一块垫脚石外,不能给他带来其他好处。

胡屠户是一个市井小人。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是他这一类小人的基本特征。

范进中了秀才,他提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道贺”。

他不仅没有一句夸奖的话,反而把范进臭骂一通,把他贬得一文不值。

他说什么“如今不知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然后就教他怎么做人:“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是要立起个体统。

”什么体统

一言以蔽之,就是欺贫爱富。

2、借钱赶考。

要想改变穷困潦倒的地位,只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才会有一官半职,才会带来荣华富贵。

当范进去找他岳父借钱参加乡试时,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连带骂他“那老不死的老娘”。

真是可恶至极,欺人太甚

他这样对待范进也不奇怪,因为范进参加了无数次考试,到胡子都白了才中了个秀才。

因此,他认为,范进要中举人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借钱给他是“去丢在水里”。

这里为后文中举进行蓄势,作铺垫。

范进还是决心去参加乡试。

3、乡试归来。

文中没有写范进参加乡试的过程,就直接写他乡试归来的情景:“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其老母“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要是这次再不中,真不知道这一家子如何生存下去。

这里是继续为下文蓄势,作铺垫。

第二部分:“中举”后(详写),荣华富贵,滚滚而来。

具体写了5件事: 1、喜事临门(详写)。

“黄天不负苦心人”,范进终于中了举人。

这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当邻居告诉他这个喜讯时,他不敢相信,以为是哄他玩的。

当听说范进中举了,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贺喜。

对范进是口称“贤婿老爷”。

他见范进“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那种卑躬屈膝的样子多么可笑

到了家门,他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

”那种趾高气扬,耀武扬威的架势,简直是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2、喜极而疯(细致描写)。

当范进看到喜报时,确定是真的中了举人,这怎能不叫他欣喜若狂

于是,他疯了。

文中细致地描写了他发疯的情景,又可怜,又可笑。

作者主要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他54岁终于考中举人喜极而疯的丑态: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

好了

我中了

”这一“看”,一“念”,一“拍”,一“笑”,一“道”,多么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的狂喜状态啊。

可是,他喜昏了,“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被弄醒后,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

我中了

”他的命运从此可以改变了,好运就在前途,可以拖贫致富,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在向他招手了。

他“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这形象多么滑稽可笑啊

3、岳父治疯(夸张描写)。

这时的胡屠户与从前简直是判若两人。

众人劝胡屠户去打醒范进,治好他的疯病。

他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为了让女婿醒过来,“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把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

他“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看到这里,真是叫人忍俊不禁。

一副前踞后恭的丑态跃然纸上。

过后,他还“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 4、众人贺喜(略写)。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中举前,范进一家濒于绝境,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可是,一旦中举,就不同一般了,四邻纷纷相助。

5、乡绅送礼(详写)。

就连城里的张举人也登门相贺,拉关系,称兄道弟,不仅送了五十两银子不说,还要送三进三间的房子给范进。

“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

他何以如此慷慨

感情投资也,政治投资也

为了日后好互相提携,互相勾结,同流合污也

一幅世态炎凉的众生相刻画得多么淋漓尽致啊

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是天壤之别。

文章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什么意思

举例说明外讽刺手法【篇一:举例说明儒史的讽刺手法】《儒林外史》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1.以平铺叙事的手法去讽刺2.以白描的手法去讽刺人物作者从人物关系着眼,把范进和周进对比起来写。

3、夸张的讽刺艺术。

作者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可笑可鄙之处,达到讽刺的目的。

范进中举发疯,是极端夸张的笔墨。

但由于作者从围绕着范进的环境和人物上,充分地写出了他之所以会发疯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因而又显得非常真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范进热衷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和行动都是不由自主的,是受恶浊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习所支配的。

【篇二:举例说明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哪些特点

下面就《儒林》的讽刺艺术点具体分析。

、《儒林外史》善于通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

例如,第二回里,薛家集的一个小乡官夏总甲,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乡间土皇帝形象。

你看他:“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好一个“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动作活画出了夏总甲在乡民面前的傲慢做大。

他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

他的衣服怎么“就如油篓一般”

作者接着描写他的一番话语,巧妙揭开了这个谜。

“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

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贴子来。

我怎好不去贺节

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从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

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

”这个土皇帝的矫情炫耀多么令人生厌

而读者的这种认识是从字里行间领会出来的,并不是作者明白告诉的。

吴敬梓十分痛恨迷信风水,在四十四回中,他借书中人物杜少卿说过,最好请朝廷立个法,将那些骗人的风水先生的头砍下来,将那些因风水迷信而迁祖坟的人凌迟处死。

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写了两个风水先生余殷、余富,这两个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写这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余家兄弟二人为一人的祖坟看风水,那主人拿来红布口袋装着的几块土,余殷“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拿手指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

”“余敷把土接在手里,拿在灯底下,翻过来又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嘴,闭着眼,慢慢的嚼。

嚼了半日,睁开眼,又把那土拿在鼻子跟前尽着闻。

”为了让主人看得清楚,余殷用手蘸着酒水,在桌上乱画。

还拣了两根面条,在桌子上做了个弯弯曲曲的长龙,睁着眼道:“我这要出个状元,葬下去中了一甲第二也算不得,就把我的两只眼睛剜掉了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生动而略有夸张地描写了余家二兄弟各种可笑、可鄙的动作,语言极尽讽刺。

那风水之事,本是无稽之谈,而余氏兄弟却把它搞得神秘莫测,既便真有风水,果然能从一块土上看出来、嚼出来、闻出来

还发誓赌咒说那样骗人的大话。

第二、善于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来表现讽刺意义。

第四回中,范进中举后,他的母亲“欢喜”死了,在尊制丁忧期间,去拜访汤知县。

席上摆的是燕窝、鸡、鸭、柔鱼、苦瓜,餐具是银镶杯箸。

范进退前缩后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忙换了磁杯和象箸,范进还不肯用,随即又换了一双白色的竹筷,这才用了。

汤知县担心范进“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段故事中作者对范进前后矛盾的行为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叙述,含蓄深刻地讽刺了范进的虚伪。

鲁迅赞赏这段文字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又如同一回中,严贡生正在向人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在这时,他家的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

正在家里吵哩。

”作者巧妙将严贡生言行的矛盾组织在一起,达到了批判讽刺的效果。

再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常把女婿骂得狗血喷头,说范进“尖嘴猴腮 ”、“现世宝穷鬼“、”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极尽羞辱;中举以后,胡屠户就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开口“贤婿”,闭口 “老爷”。

这就活画出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

第三、通过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来表达讽刺意义。

有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意义的表达,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来完成的,这要求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要前瞻后顾,综合体味。

第二回中,周进六十多岁了,还以老童生的身份在薛家集观音庵教私塾,一年才十二两馆银,生活窘困,地位低下,村中新中秀才青年梅玖也奚落他。

别人待客,虽然他年纪大,但梅相公茶杯中有枣,他只是清茶。

到第七回中,周进中了进士,做了官以后,梅玖就无耻地冒充自己是周进的学生,薛家集的观音庵里也供起了周进的长生牌位。

梅玖见了周进早年写的一幅对联,贴在墙上,红纸都发白了,竟吩咐和尚用水喷了,剥下来,装裱收藏。

这一对比既写出了周进做官前后迥然不同的境遇,也写出了秀才梅玖的庸俗势利以及社会上一般人的趋炎附势。

所以,《儒林外史》的讽刺,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小说对匡超人这个形象的塑造也主要运用了前后对比手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和不良社会风气对读书人的腐蚀危害。

匡超人本是贫寒人家子弟,有一些小聪明,因生计流落杭州,靠拆字度日,父亲病重也回不了家。

马二先生见他年轻好学,又有孝心,便资助他回家的路费和回家后做生意的银两。

匡超人回家后,一面侍奉瘫痪在床的父亲,一面用马二先生的钱做磨豆腐杀猪的小生意,晚上还在灯下读文章。

这时的匡超人勤苦、孝顺、诚恳,小说的笔墨之间充满了赞扬。

后来匡超人考上了秀才,到城里结交了一批名士、老爷,也开始批八股文选本,为攀富贵,停妻再娶;为抬高自己,竟忘恩负义贬低马二先生的选本。

吹嘘自己的选本,一出书客人争卖不到手,甚至外国都有流传。

“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八股文外国谁读

古人把已去逝之儒称“先儒”,匡超人无知吹牛竟如此

以做官为钓饵的八股考试,导致读书人热衷功名利禄,轻视学业品行,匡超人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由一个质朴少年蜕变成了无耻之徒,作品通过这个人物前后品行的对比,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

第四、讽刺的基调中对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

吴敬梓在讽刺的基调中对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有的讽刺是无情地鞭挞,有的讽刺则包含着同情和怜悯。

人们熟知的严监生临死时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示意家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太费油了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乡绅极端悭吝的无情嘲讽。

又如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周进中了进士之后,钦点广东学道,主持童生考试,初拿到年已五十四岁、共考过二十余次的老童生范进的卷子,认为写得不好;坐了一会儿,还不见人交卷,又拿来范进的卷子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过了一会儿,第三次又看了一遍,不觉叹息,这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立刻把范进定为第一名。

这一场面描写,表面上客观冷静,实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弄和彻底地批判。

那范进果有真才,为何二十余次考不进学

周进果有慧眼,为何三遍才看明白这卷子

若不是半天无人交卷,周进会看第二遍、第三遍么

别的考生还没完全交卷,如何就能定范进第一

那范进若无真才,周进赞叹的“天地间之至文”、“一字一珠”,岂不是胡扯

科举考试之无凭可见一斑

可是,我们在阅读有些人物的故事时,觉得这些人可笑、可鄙、甚至可憎,但同时也觉得他们很惨,十分可怜;我们会发笑,但也低头沉思,觉得难过。

范进中举后而发疯,范进老母因欢喜而一命呜呼;周进六十多岁了,一辈子的老童生,还未进过贡院的考场,经朋友帮助到贡院一游,不觉触景生情,悲上心来,头撞号板,号啕大哭,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来。

这些被科举制度捉弄的人,令人觉得可笑又可悲。

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容貌美丽,又是一个自幼读八股文章的“女才子”,在父亲的教导下,“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

”可是招赘的丈夫蘧公孙对举业却毫无兴趣,惹得她万分痛苦,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每天抱着四岁的儿子,讲“四书”,读“八股”,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这些畸形性格的人物,寄托了作者多么复杂的思想感情。

老秀才王玉辉的三女儿丈夫病亡,她发誓绝食殉夫,他的公婆、母亲都劝她蝼蚁贪生。

而王玉辉却劝女儿:“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情”,平静地看书写字。

女儿绝食八天后死了,他老婆哭得死去活来,王玉辉却骂道:“你这呆子,他这死得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

”因仰天大笑:“死得好

死得好

”读书把人读得如此疯狂无人性,真令人毛骨悚然。

为了揭示封建吃人礼教与善良人性之间的矛盾,作者接着写了王玉辉到女儿入烈女祠大祭时,倒伤心不肯来了。

后来出游在苏州的运河里,见船上一个穿白衣的少年妇人时,“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作者对王玉辉的描写,既有严厉的批判,又有深切的同情。

像周进、范进、鲁小姐、王玉辉和匡超人这些人物的人生遭际,不仅是他们各自的性格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映——科举制度、封建礼教、不良社会风气愚弄了他们、摧残了他们、浸染了他们。

第五、《儒林外史》中一些隐晦的讽刺。

前面已论及,《儒林外史》的讽刺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文字朴素、含蓄,讽刺意义的表现,或由人物自我言行的抵触,或由情节的前后对比,或由书中另一人点破——匡超人“先儒”之误就由牛布衣点破。

总之,大都含蓄而不隐晦,但是,也有个别讽刺故事因牵扯到一些历史掌故、古人诗文等,一般读者不易看出。

第四回中,乡绅张静斋向汤知县和范进讲了一段刘基的故事。

“他(刘基)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后来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犹如‘雪夜访普’的一般。

恰好江南张王送了他一坛小菜,当面打开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圣上恼了,说道:‘他以为天下事都靠着你们书生

’到第二日,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知县,又用药摆死了。

”这段文字中的刘基,即明初开国功臣有名的刘伯温,他其实是元末进士,老家在青田县,并未做过青田知县。

“雪夜访普”是宋朝赵匡胤和大臣赵普的事,送瓜子金一事,也是此二人的故事,而张静斋张冠李戴,弄成朱元璋、刘基和张士成的事了。

还可笑的是,听者范进、汤知县都信以为真,一个知县、两个举人,都是科举出身的人。

竟连本朝的事都不知道

这就是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文化人。

这个故事讲得不动声色,有点隐晦,但了解了底细,不得不佩服作者讽刺得辛辣。

第九回,娄三、娄四公子两次拜访所谓的名士杨执中,都未遇到,在船舱底下拣到一片纸,“两公子打开一看,是一副素纸,上面写着一首七言绝句诗道:‘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后面一行写‘枫林拙叟杨允草’。

两公子看罢,不胜叹息,说:‘这先生襟怀冲淡,其实可敬

只我两人怎么这般难会

’”两公子所见的这几句诗,本是元代吕思成的一首律诗的后四句,并非七言绝句。

杨执中(名允)抄袭以欺世盗名,娄三、娄四公子虽满怀对名士的美好幻想,但不学无知,恰恰被骗,对杨执中越加仰慕之至。

名士自是假名士,一心学古人礼贤下士的公子也是有眼无珠、自我陶醉的可笑之人。

这个讽刺也是比较隐晦的。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极高的成就,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产生之前,我国小说还没有一部“足称讽刺之书”,在它出现之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晚清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的目睹之怪现状》等,明显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

有名的段落如《官场现形记》中“制台见洋人”(五十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苟观察(苟才)逼使寡媳去做制台的姨太太(八十九回)。

鲁迅先生非常推崇《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有所借鉴。

他的小说《孔乙己》,主题也是批判科举制度的,作品巧妙选取了酒店小伙计这一单纯无知的叙述角度,而使叙述文字显得客观、平淡、冷静,那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我们想到了未发达时的周进、范进,孔乙己讲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也让我们想到了马二先生的愚腐和诚恳。

我们还可以从当代作家阿城的创作可看出受《儒林外史》影响的痕迹,他的小说《棋王》白描手法运用得很好,他的散文《父亲》,平静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含蓄深刻,使人耳目一新。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可资借鉴的遗产。

阿Q正传精彩段落

1)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的如同六月里喝了雪水。

(比喻) 2)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

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胜任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比喻+讽刺) 3)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讽刺) 4)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

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

他生怕被别人笑话,立志要画的圆。

(夸张+讽刺) 5)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么样的大使体统的事呵

(讽刺)

描写举人衣服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