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小中见大的格言
两句小中见大的格言对于法则的乌鸦是孵不出云雀来的。
〔英〕莎士比亚:《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河床越深,水面越安静。
〔英〕莎士比亚:《亨利六世》月光在火镜下也不会发烧的。
〔匈〕约卡伊·莫尔:《金人》你的脸歪着,却斥责镜子,这有什么用呢!〔俄〕果戈理:《钦差大臣》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中〕《周易·系辞下》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中〕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中〕荀况:《荀子·君道》本朽则末枯,源浅则流促。
〔中〕葛洪:《抱朴子·博喻》流东,源不得西。
影正,形不得倾。
〔中〕丁仪:《刑礼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中〕范缜:《神灭论》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中〕王勃:《上刘右相书》删夷枝叶的人,决议得不到花果。
〔中〕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篇》真正的威力在于闪电,而不在于雷声。
〔中〕管用和:《露珠集》老母鸡一个蛋也孵,聚沙成塔,有点小廉价,就不算失败。
〔西班牙〕塞万提斯:《》
有关青蛙的诗词名句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是主席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时写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主席最早的一首诗。
毛泽东从八岁起进私塾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
他后来说他在私塾里没有学到什幺有用的知识,他收获最大、享受最多的是读旧小说,特别是那些“造反的故事”,如《水浒》、《三国演义》等。
十三岁时,为父亲所迫,毛泽东辍学回家帮父亲干农活。
毛泽东非常渴望继续他的学业,在这个问题上,他与父亲的争吵在1910年达到了顶点。
父亲打算让毛泽东到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却渴望到一所新式学堂读书,父亲对他的想法置之一笑,这深深刺伤了毛泽东。
在湘潭当了半年学徒之后,毛泽东背着父亲从亲戚朋友处东筹西借,为继续求学作好了准备。
就这样,毛泽东从偏僻的韶山来到地处繁华闹市的新式学校东山小学,强烈的反差给毛泽东以巨大的心理冲击。
同学中大多是富家阔少,衣着讲究,举止文雅。
而毛泽东通常是身着破旧的短衣和裤子,而且他来自外乡,年龄也比其它同学大六岁岁。
这个“新来的乡巴佬”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嘲笑和敌视。
但这种自卑不但没有使他沮丧,却更加激发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奋发向上的勇气。
了解了少年毛泽东的这一番曲折经历,再来看《咏蛙》这首七言绝句,其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
可以说它是少年领袖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
东山学堂背山面水,院内便河环绕,草木青葱,蛙声不绝,素来热爱山水的毛泽东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他托物言志,把自己立志成为英雄豪杰的远大抱负寄托在小小的青蛙身上,为我们留下了这首理趣兼备、生动传神的咏志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开篇突兀而起,一只以静待动、虎虎有生气的青蛙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此句不凡之处在于诗人发现了青蛙身上的“虎气”、豪气。
一个“独坐池塘”,把青蛙那种万虫之主的英雄气概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用“虎踞”来借喻,陡然间将青蛙的形象放大了。
此句写的是青蛙的静态,它孤独地盘踞在池塘边,头顶绿荫修身养性,我们在这种静谧中感到的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蕴积着,等待着喷薄而发的时刻。
这实际上正抒发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负。
虽然当时的领袖被看作“乡巴佬”,可他对这些俗人之见毫不在乎,他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要比那些锦衣玉食、骄横傲慢的富家子弟高大得多。
这种精神上的优越感通过青蛙的形象生动地凸现出来。
领袖把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在东山学堂就读的机会看作是他修身养性的大好时机。
他争分夺秒地吮吸着现代文明的乳汁,从中寻找实现自己雄才大略的途径。
“养精神”是一种静,但它预示着养足精神以后的动,我们不难想象经过一番静静的修炼后的“虎踞”般的青蛙将会爆发出一种怎样的力量
再看后两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由静到动,将诗人“万里江山我为主”的宏大志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看“我”此刻蹲在池塘边默然无声,但当春天到来时,“我”的叫声将震撼天下。
此句更将诗人天下无敌的英雄豪气推向了高潮,恰如其份地抒发了少年领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
古来有不少咏蛙诗,如陆游的《闻蛙》,借被厨子残害青蛙发出呼叫来为当时的抗战派鸣不平,明代张维的《蝌蚪》通过蝌蚪演变为青蛙寄托其超凡脱俗的情思,但像少年领袖那样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则闻所未闻。
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
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
把青蛙蹲的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
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确是神来之笔。
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但让青蛙的“万虫之王”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复制粘贴,我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