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朱家格言作于什么朝代

朱用纯是哪个朝代的人

朱用纯(1627 ~ 1698 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

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

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

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朱子家训作者是哪一个朝代的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朱子家训》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作者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顺治二年(1645 )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

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

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

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是谁的名言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是庐的名言,出自《朱子家。

《朱子家训》全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内容概述 《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63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作者简介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顺治二年(1645 )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

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

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

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

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

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

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染疾,临终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形容公益的成语

济苦怜贫善成德、扶危济急、扶倾济弱、博施济众。

济苦怜贫白话释义:救济爱惜穷人。

朝代:元作者:侯善渊出处:·《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翻译:好惠谦柔,济苦怜贫,随着方到圆二、积善成德白话释义: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

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朝代:战国后期作者:荀子出处:《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翻译: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而神明自得三、扶危济急白话释义:犹扶危济困。

朝代:现代作者:鲁迅出处:《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翻译:你认为一个九三○年三月到沪中遭遇艰难巨大……,笃行为没有改变,扶危济急,公私两全四、扶倾济弱白话释义: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

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朝代:元作者:王子一出处:·《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翻译:如果你肯扶倾济弱,我可以就转怒为笑,一次价格记着思念着五、济众白话释义: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朝代:战国前期作者:孔子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翻译:如有广施于民而能成多,怎么样

上水若善

出自《老子南怀瑾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木兑)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由“上善若水”到“不争故无尤”的用世无净三昧,引而申之,说明天道自然的法则,因而引用在人生处世的哲学艺术上,便构成本章一连串“劝世文”式的老子格言。

首先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可作两个层次来理解它: (一)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

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因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

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展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遭来无限的苦果。

还不如寡欲、知足,就此安于现实,便是最好的解脱自在。

(二)告诫在现实人生中的人们,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

如果更有非分的欲望和希求,不安于现实,要在原已持有的成就上,更求扩展,在满足中还要追求进一步的盈裕,最后终归得不偿失,还不如就此保持已得的本位就算了。

总之,这种观念的重点,在于一个“持”字的诀窍。

能不能持盈而保泰,那就要看当事人的智慧了。

如果从第二层次来讲,老子这句话,是对当时在位的诸侯和权臣大夫们有所感而发的金玉良言。

因此便有“揣而税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等三联引申的说法。

“揣”,是比喻很突出,很尖锐的东西。

“(木兑)”,原本是梁上加楹的意思。

用在这里,引申发挥,则和锐利的“锐”相通。

一个人如果已经把握有锋锐的利器,但却仍然不满于现状,反要在锋刃上更加一重锐利,俗谚所谓“矢上加尖”,那么原有的锋刃就很难保了。

这是形容一个人对聪明、权势、财富等等,都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

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容,已有权势而不知隐遁退让,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后终归不能长保而自取毁灭。

例如财富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不能透彻了解陶朱公(范蠡)三聚三散的哲学艺术,最后,要想守住已有的利益而不可得。

人们常会讥笑某种程度的有钱人是“守财奴”。

其实,有财而能“守”,谈何容易

“守”的学问,大矣哉

因此古人便有“创业难,守成不易”,“为君难,为臣不易”等永垂千古的名训。

等而下之,一个人在既有的富而且贵的环境中,却不知富与贵的本身,便是招来后祸的因素。

如果持富而骄,因贵而做,那便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终会自招恶果,后患无穷。

讲到这里,使我们联想到许多历史故事,可以反证老子这些名言的真实性。

现在只随便提出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以及一般所知道的资料,稍作启发。

富贵难保的反面文章 在我们的历史经验上,有关历代帝王创业与灭亡的兴衰成败史,悉心详读,完全是一套因果报应的记录。

因此,守成之君,必须要“朝乾夕惕”,随时戒慎恐惧,记取《老本章所说的道理,才能长保基业,坐稳江山。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经对历史的怀疑,提出问题来问管仲:“昔者三王者,既弑其君。

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

” 对曰(管仲说):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

汤放桀,以定禹 功也。

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

武王代纣,以定汤功也。

且善之伐不善 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

君何疑焉

公(齐桓公)又问曰:古之亡国,其何失

对日(管仲说):计得地与宝(只打算拥有国土与财富宝物的现有大 业),而不计失(并不考虑将来失去的必然祸害)。

诸侯计得财委(对于 各地方的诸侯,只要求他输纳财物或奉献封地),而不计失(但不考虑地 方诸侯怨愤反感的失策后果)。

百姓计见亲(对于一般人民,只满足于目 前臣服拥护的虚荣亲切),而不计见弃(并不考虑他们不是衷心悦服,将 来会被大家所反对扬弃的悲惨下场)。

三者之属,一足以削。

遍而有者,亡矣。

古之隳国家,殒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

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

这里管仲所说的“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的意义,就是指只见日前的小利,而不计后果的大恶。

也就是董仲舒所指的“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

“细恶”,是指小小的过错,小过不慎,终酿大祸,甚至于亡家亡国。

历代创业继统的皇王帝霸,如果不深明老子所说传统道家的哲学,到头来,便有如刘宋末代的十三岁小儿皇帝来顺帝,与明思宗两人一样的悲惨下场,至死不明为什么遭遇有如此惨痛的前因与后果。

中外历史上的悲剧 法国大革命的远因,早自十八世纪(清朝康熙中叶)法国的中兴英主开始。

他就是自称为“太阳王”的,穷兵黩武之外,又加上穷奢极欲,建筑了名城等处。

五六十年之间,传位到曾孙路易十五手里,在极度的豪华以后,不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反而变本加厉,“揣而税之”。

因此给后代子孙——留下国债四十亿之巨。

如此局面,当然不可长保。

但明知危殆,始终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甚至还要矢上加尖。

终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在的宫廷生活,耗费国家金钱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每当有外国君主或重臣来访,路易十六都一定要在开设盛宴,一次宴会下来,动辄就是千万金元,笙歌达旦,作长夜之欢,戏子、歌女、舞妓,日夜不停地出入宫门,跳羽衣舞,唱霓裳曲。

凡尔赛宫一年所喝的葡萄酒,就值七十九万法郎之多。

此外,单是鱼肉就多达三百四十七万法郎。

还有点灯的蜡烛费用,也在五万法郎以上。

至于王宫中所用的宫女、宫人,那更是多到令人难以置信。

例如御膳房的厨师就有二五九人之多,其主任厨师的年薪是八万四千法郎。

国王的秘书官将近千人之多,每个人的年薪是二十万法郎。

王后的侍女也有五百人之多,每个人的年薪最少也有一万二千法郎。

总计凡尔赛宫的宫女和侍臣是一万六千人,这里面还不包括一般贵族与朝臣。

皇宫里的御用马匹有八千九百匹,御用车辆百多辆,所以每当路易十六出外巡幸,其行列之壮大有如祭典,无数车马排成一条长蛇阵,大臣们佩紫带黄,宫女们美服艳装,那种穷奢极欲的威风气派,真是有如天人一般。

总计每年王室所花用的金钱竟相当国库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将近一万的禁卫军,每年也要花费三百万元以上。

王后安唐妮,那更是豪阔无度。

她光是各种手镯,就能值到七八百万法郎,其他的首饰那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那些官廷贵族的年金,还不包括在王室经费以内。

当时的凡尔赛宫,位于巴黎城郊,里面有二十九个庭园,四座了望台,有喷泉,有瀑布,四季鲜花盛开,极尽娱游之乐。

可惜路易十六不能“持盈保泰”,反而促成大革命的提早来临,徒使自己与安唐妮王后都上了断头台,留为后人啼嘘凭吊,寄予无限的同情。

有人将路易十六的王后安唐妮的促成败亡之局,匹比清末的慈禧,虽不尽然,但都犯了“揣而税之,不可长保”的错误,却是相同。

其实,富贵易使人骄,得意容易忘形,这是人类心理的通病。

尤其是以往历史上的帝后王孙,生育在深宫之中,长养于太监宫女之手,何尝备知人间社会的种种。

因此,在我们的历史上,便常有自悲生为帝室儿孙的浩叹。

当萧道成迫使刘宋——十三岁小儿刘准让位的时候,可怜的小皇帝,已自知不免于死亡,惊惧万分,随口就问萧道成的帮凶大臣王敬则说:“今天就要杀我吗

”王敬则说:“不要怕,不过迁居别宫。

官家(对皇帝的称呼)先世取司马家,也是如此。

”刘准一边哭,一边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 同样的问题,发生在明思宗(崇祯)的时代,当李闯王率兵入宫的时候,思宗用剑砍杀他的女儿长平公主,叹曰:“汝何故生我家

” 由此,更可明白深入传统道家哲学的历代隐士、高士们,薄帝王而不为,唯恐富贵来迫,于是便有“避世唯恐不早,入山唯恐不深”的思想了。

有关历史名人在富贵贫贱之际,这一类的人生经验典故,多到不胜枚举。

现在我们姑且摘取数则就反面发挥的诗文,以发人深省。

仔细体会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宋、辽、金、元时期几首名人的诗,便可了解本章有关人生哲学的深意。

也许说这些作品未免过于悲观低调。

但人生必须要经历悲怆,才能激发建设的勇气,这便是清代史学家、大文学家赵翼先生在中所谓的: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以下便是反映辽、金、元三朝有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哲学文艺作品。

辽· 百尽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人生事,的确如此。

无奈人们明知而不能解脱

金·元遗山 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漫说惊坯户,皎日何曾入覆盆。

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樽酒何人与细论。

“百年世事兼身事”,到头来,谁都难免有此感受。

无论清平世界或离乱时代,大概都是如此。

只可惜无遗山亲身经历兴衰成败的哲学观点,却是“樽酒何人与细论”的感慨,除非与老子细斟浅酌,对饮一杯,或许可以粲然一笑。

元·刘从益《题闲闲公梦归诗》 学道几人知道味,谋生底物是生涯。

庄周枕上非真蝶,乐广杯中亦假蛇。

身后功名半张纸,夜来鼓吹一池蛙。

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

“学道几人知道味”可为世人读老子者下一总评。

“谋生底物是生涯”,人人到头都是一样。

若能了知“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

”又何必入山修道然后才能解脱自在呢

元·密兰沙《求仙诗》 刀笔相从四十年,非非是是万千千。

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牙笏紫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事,云在青山水在天。

“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真是看透古今中外的人情世态。

正因其如此,要想长保“金玉满堂”的富贵光景,必须深知“揣而税之”的不得当,以及“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自取速亡的可畏。

进退存亡之际 “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

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

”这是佛学洞穿世事聚散无常的名言,同时也是出世思想的基本观点,可是以老子所代表道家哲学的可以出世,可以入世,他却有“挫其锐,解其纷”的不死之药,长保“散而未尽”的七字真言:“功遂,身退,天之道。

”其中去了一个助语词的之字,真正只有六字真言。

后世的许多文学家们,感受意犹未尽,又再插入两字一句,变成九字真言,成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了。

七字真言也好,九字真言也好,说尽管说,说来还很潇洒,可是在一般的观念里,总觉得它消沉低调意味太浓。

其实,大家只是忘记观察自然界的“天之道”,因此便觉低沉。

如果仔细观察天道,日月经天,昼出夜沉,夜出昼没,寒来暑往,秋去冬来,都是很自然的“功遂、身退”的正常现象。

植物世界如草木花果,都是默默无言完成了它的生命任务,静悄悄地消逝,了无痕迹。

动物世界生生不已,一代交替一代,谁又能不自然地退出生命的行列呢

如果说有,只有人类的心不肯死,不肯甘休,永远想在不可把捉中冀求把捉,在不可能永久占有中妄图占有。

妄想违反自然,何其可悲

至于老子这些名言,究竟是正言天道不易法则的自然哲学

或是对他当时生存的时势,有感而发,用来警觉世人

似乎不须争论。

但在我们的上古的历史文化上,原来儒道并不分家的共通观点来看,孔子、孟子,以及其他诸子之学,动称先王,也都极力推崇尧舜的作为。

尧舜之道的值得赞扬,那便是“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最好范例。

至于三代以后,家世天下的推位让国,想要表现一下“功遂身退”,自称为太上皇的戏剧,则几乎没有一个是出于至诚,也没有一个有美好的收场。

其次,如北魏文帝的退位出家,以及相传清初顺治入五台山的剃度,都是别有心事,绝非“功遂身退”的情怀。

急流勇退的类型 等两次之,从秦、汉之后,看历史上风云人物的作为风格,取其稍微类同于道家的,如汉代的张良与诸葛亮,原本存心都想“功遂身退”,但很可惜其遭遇仍然不能遂其所愿。

张良虽然不肯居功,只自谦退封于“留”地而为“留侯”,但却身不由己,不能再加上三点水而一“溜”了之,以已绝人间烟火食的半仙之分,结果仍免不了受吕后的饮食所害而殁。

与其如此,还不如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成绝代之功,更为划算。

也许由此历史经验的教训,致使后来道家人物的作为,如东晋的抱朴子——葛洪,南朝齐梁之际的陶弘景,更加小心谨慎。

葛洪便早早抽身,自求出任为勾漏令,以宦途当隐遁,暗暗修他所认为的仙道以终。

陶弘景则及早挂冠神武门,悠哉游哉,造成“山中宰相”的局面,作他的洞天《真诰》,自在精神领域了事。

到了隋唐之间,文中子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造成唐初开国一班文武兼资的盛世人才,在人文文化上立下莫大功德,但结果姓名隐没不彰,反令后世多方考据,是为退身幕后的旷代奇人,虽无赫赫事功,却真合于身退之道。

至于宋初,隐逸在华山的陈抟,已经完全走入道家的神仙行列,另当别论。

南宋的韩世忠,知机早退,骑驴湖上,笑傲山林,可算明智之举,难能可贵。

明初的诚意伯刘基,以亦儒亦道的姿态出山,辅助朱元璋而成功帝王事业,但结果仍然难逃被毒而亡。

此外,另如佛家出家的高僧而返还俗世初服,成功留名于历史的,如元初的刘秉忠,明永乐时期的少师姚广孝,可算切实作到了“功遂身退”。

此外如帮助朱元璋,专任办理西番外交政治的高僧宗泐禅师,不论道业学问,或者事功,都是第一流的人物,但照样不能“功遂身退”而圆寂于西番任所。

由此可见无论如何高明的人物,毕生能完全合于“功遂身退,天之道”的,确是不易了

难道“名缰利锁”,当真牢不可破吗

但从唐宋以后儒家思想的观点来看,对于老子的这句名言,虽然并无非议之处,只是把它换了文字的表达,变成“谦让”或“谦光”的美德而已。

其实,后世的儒家是心有不甘,不敢完全苟同老子的观念,尤其反对修仙成佛之说,因此而搬弄文字的表相而已。

这种思想,最有意趣的代表作品,莫如清人一首借题发挥、咏吕纯阳的诗: 十年橐笔走神京,一遇钟离盖便倾。

不是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

介于道家、儒家的风范,能够做到“功遂身退”,入世又似出世的,历史上有没有这一类的典型人物呢

我认为从两晋清谈玄学的影响,在南北朝之间,有着不少风流人物。

风格最为标准的,要算梁武帝的名臣韦睿。

他善于从政,也善于用兵作战,有诸葛亮纶巾羽扇、指挥若定的丰神,又有“上善若水”、“功成不居”的意境。

如遇老子,或者肯收他为徒,较之函谷关的守关吏尹子,应无逊色。

可惜南北朝这一时代,在历史上不大出色,因此南北朝的人物也都被人所遗忘埋没了。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

他是汉丞相韦贤的后裔,系出名门世族。

自少即受郡守祖征的赏识,认为是“干国家,成功业”之才。

当南齐紊乱之际,他肝衡人物,认为梁武帝萧衍还可算是命世之才,便决计辅从。

历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后迁调合肥,以功进爵为侯。

梁武帝决心北伐,魏遣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率兵南来御敌。

韦睿奉命统部北伐,屡建奇功。

他素来体弱多病,虽在前线作战,也未尝骑马,只乘坐白木板舆,手执白如意,督厉将士,勇气无敌。

平常与士卒同甘苦,极力爱护部下,令出必行,战无不胜。

魏人军中有谣:“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

”对他畏惧万分。

当前方军情紧急的时候,梁武帝遣亲信曹景宗与他会师,而且特别对景宗说:“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

”因此,景宗见韦睿,执礼甚谨。

但每当战胜,景宗与其他将领,都争先上报。

独韦睿迟迟报告,不愿争功。

有一次,在庆祝胜利的庆功宴会上,韦睿与景宗同席,酒酣兴至,大家倡议赌钱来作余兴,约定以二十万为赌注。

景宗一掷便输,韦睿赶紧把一张骰子翻转,变成景宗是赢家,韦睿自己还连声说:“奇怪

奇怪

” 其实,萧梁朝代开创之初,所有的巨僚将佐,莫过韦睿。

梁武帝明知他的才能,但始终不委任他作统帅,反而用一个无大才略的宗室临川王萧宏来当元帅,而且又派曹景宗与他并肩作战,在在处处,都心存顾忌。

好在韦睿自知苟全于乱世,隐避林下,并非上策,只有如此行其自处之道,不贪名利,不争功劳,而且还在功成之时,深自谦退,以免猜忌。

因此他活到七十九岁而殁,遗嘱但穿常眼薄葬便了。

总算在他身死的时候,感动得梁武帝亲临恸哭,完结他一生苟全于乱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名剧。

与韦睿行迹有所不同,便是后梁元帝萧绎的功臣、荆山居士陆法和。

他先识侯景必反,但没有人相信其言。

到了侯景派兵攻击湘东,他自请统兵以解湘东之危,受任郢州刺史。

后又向元帝建议大举定魏的政策,不为所用,自称:“吾尝不希释梵天王生处,岂窥人王位耶

但于空王佛所,与王有因缘,如不能用,则奈业何

”及元帝失败,齐宣帝封他为太尉,赐甲第。

他只求将府第作佛寺,终日焚香静坐偏室,预期死日。

到时果然坐化,尸缩三尺如婴儿大小。

这也是“功遂身退”、异常之道的一例,颇可耐人寻味。

附“功遂身退,天之道”的一些资料: 独庵老人——姚少师《自题像赞偈》 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闲彻骨露风流。

有时摇动龟毛拂,直得虚空笑点头。

应臬姚少师影堂有《自题偈语》诗(明诗纪事) 冀北江南事已非,禅机未了说戎机。

止闻智者师黄石,曾见功臣着衲衣。

衫翠湿空春欲老,砌尘凝席客来稀。

一参偈语低徊久,飒飒灵风动素纬。

明·苍雪大师诗四首 鹤马遗踪自道林,相传野老尚堪寻。

花开不择贫家地,鸟宿偏投嘉树阴。

弃世久拼随世远,入山惟恐未山深。

命根断处各根断,十载应难负寸心。

山深麋鹿好为群,水草丰饶隔世氛。

牵犊饮流嫌污口,让王洗耳怪来闻。

鸿飞易远逃罗网,水草难求脱斧斤。

不是绝人何大甚,人情更薄是秋云。

匹夫有志实堪从,难夺三军气所钟。

圣代唐虞如在上,隐沦巢许亦相容。

楚狂昔日歌衰凤,汉室今谁起卧龙。

草木余年能遂养,大夫何必受秦封。

天子浔阳特诏宣,虎溪慧远志辞坚。

僧因赐号恩逾重,山不称臣怒受鞭。

狮子爪牙随踞地,象王鼻孔任撩天。

慧持入定今何在,老树枯禅不记年。

[转自铁血读书 ]

中国最早的印章是在哪里发现的

1928年民间商贾发现了三方“安阳殷商铜玺”,这三枚古玺,从青铜铸造、款式、图形具备殷商时期的特点。

它是中国印起三代最早的信息。

河南安阳是殷商王朝的故都,亦是著名的甲骨文出土地。

20世纪初,殷墟考古进入一个高潮期,不断有地下文物发现。

北京古董商黄浚在文物贩子处购得三方铜玺,这三方铜玺在黄浚所著的《邺中片羽》中有著录。

1940年,于省吾先生在《双剑诸多古器物图录》一书中,著录有三方古玺的印蜕和照片。

胡厚宣先生又将它们收录在《殷墟发掘》一书的图版中。

对于这三方铜玺,因没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及考古发掘依据,尚存争议。

近年来李学勤先生根据台湾《故宫铜器录》与《商周金文录遗》,对此三玺进行比较考证,认为此三玺是商末之物无疑。

对于奇字玺,近年李学勤先生忽然悟出玺面文字乃是“阴阳参半”的四个字,其中右半二字为阳文,左半二字为阴文。

四字释为“(子刂)旬抑埴”。

其“涵义就类似于(子刂)旬之玺”。

朱家格言作于什么朝代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