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对吗
试问有抓不住的罪犯,只有抓不住罪犯的警察. 没有考不上大学生,只有不想上大学的学生。
没损的企业,只有亏损的领导。
没有不会作的题,只有不会出题的命题人 没有打不赢的战争,只有不会指挥的指战员 没有不会游泳的人,只有淹死人的水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随地吐痰的低素质的人,只有抓吐痰人的老太太 没有随地吐痰的低素质的人,只有满大街的痰迹 没有杀人的罪犯,只有被杀的死人对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是国家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的座右铭。
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此话不仅地方上的领导讲,报刊杂志上的专家也这么讲。
只要一开大会,局长们腆着肚子,动辄就拿这句话训斥校长们;只要一开小会,校长们耸着肩膀,同样会拿这句话训斥教师们。
一时间,似乎整个社会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学生有问题,教师就一定有问题。
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有嘴难伸,有理难辩,你说冤不冤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本来就是提法是片面的,就是个假命题,它是教育万能论的另类说法。
教育主管部门绝对不会误读,心知肚明。
但用这句话管教师,却很简单管用。
于是乎谎言说了万遍竟也成真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这话如果是正确的话。
那么依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
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官员;没有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好的管不好所有官员的人;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感化不了的敌人,只有不会感化的军官……结论:中国全笨蛋,只有学生好。
我们不能否认, 学生能否教好,跟教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
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好的学生,这是用不着怀疑的。
但作为一名的教师,谁没有事业心
谁没有责任感
谁不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
可以肯定,没有哪个教师会教学生去杀人放火吧,去教学生违背社会公德吧。
绝大部分教师像父母关爱孩子那样关爱学生,像医生爱护病人那样爱护学生。
即使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也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
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人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再者说了,这个“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在以考试为人才选拔主要方式的社会中,是不是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才能称之为“好”呢
若教育是万能的话,警察和监狱是用来干什么的,别忘了,总统是从学校出来的,同样罪犯也是从学校出来的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
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
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
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中国古代的大圣人,是我辈景仰的大教育家。
“有教无类”,说明他招收的学生不分贵贱,来自各个阶层;“诲人不倦”,说明他的教学态度极为认真,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因材施教”,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已是很先进,即使是在当今也值得我们学习。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
不是贤人的呢,也许有没有教好的学生吧
圣人都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垃圾泛滥、不断翻新、人们信仰出现危机的年代里,诸多的条条框框对于教师的限制已经明显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的重新抬头,“好人不常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等思维观念的存在,老师现在已从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群体。
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家长一般都宠着,社会意淫泛滥成灾,在这种没有强力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学生自制力本来就不是很强,老师又不具有批评和控制的权利,学生的成绩什么能够上得去
学生的德行怎么能够得到较好的修炼与强化
作为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们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口号,高举新课程改革的大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该校这种说法的赞赏者也仅仅约占20%,持否定态度却达40%以上。
有人认为,洋思是,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间极少数顽劣生背井离乡,离开了执横抖狠的环境,加上教师“人盯人”战术,这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都是可能的,但要人人都“学好”也很难。
倘学校能将极少数顽劣的“害群之马”教好,那还用得着我们为低龄化忧心如焚么
还需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番五次地呼吁:办与加强少管所么
理念片面,模式机械
依靠对教师采用“非人本管理”和金钱重奖,可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持久很难
所以,“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说这些话的所谓领导们、专家们,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但他们高高在上,已长期脱离了教育的第一线,对现实中的教育并不完全了解,或许他们下去转悠过,看到的只是“做秀”后的表象,所以说出这些脱离实际的外行话,或说是极端的话。
事实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有绝对,就不符合辩证法。
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提法,跟当年“”的提法的错误是一样,既片面,又极端。
它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特别是在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性。
只要提到这句话,没有教师不反感的。
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
领导们、专家们,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美好的。
但生活不是艺术。
如果一味地把教育当作小说去创作,用几句华丽的辞藻去作作报告是可以的,但用之实实在在的教育,那可是万万行不通的。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
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万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究竟是在讹诈教师
还是在自欺欺人
现在中国的教育面对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时代不同,一代人一代物啊. 80年代的学生那是相当的自觉. 90年代的学生那是比较自觉. 新世纪的学生那是相当的麻烦. 教育方法虽在革新,但是速度远远比不上学生的革新 以前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现在拿来对学生是没用. 万事万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 这句话太绝对了,毫无回旋之余地. 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了,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 就像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是:建立共产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你不知道要打拼多少年. 路漫漫兮其修远......这些是复制的,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他成为品学兼优的一套方法,这句话的赞成,说的 很对。
但是老师不是神,一个班里有多少人,问题学生又有多少个,如果老师真的可以给每个问题学生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的方式也可以,老师得深入了解他,得和他沟通,了解不透彻往往会适得其反。
一个深入了解和一个沟通需要多少时间你知道吗
···每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多少个问题学生,自己算算需要多长时间,利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把多少个中差等生教成优秀生。
老师是纵观全局的,老师不是为某一个家长的孩子而生的。
你们知道老师要教好一个问题生得费多大的精力吗?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说句不好听的,这是典型的为了一棵歪脖树放弃整片大森林。
家长多少年,只教一两个孩子,还教育不好,让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育好,我觉得希望不大。
学生要升学,再换老师,老师又得去深入了解他···
给我一篇关于理想的短文~~~200字左右 加几条关于理想的名言~~~有好的我追加~~~~~~急
近年来,硕士、博士这些高学历毕业生到中学当老师的越来越多,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现象,他们的职业发展在现实中又遭遇了什么,他们的职业之路该如何走,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高学历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是大势所趋众所周知,近年来硕士、博士研究生到中学当老师的越来越多。
在地域上,从起初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二线甚至三线城市蔓延;在中学的层次上,从省重点、市重点向一般中学扩散;在学历上,从最初的本科生到中学演变为硕士到中学,再演变为博士到中学,硕士生、本科生到小学。
而且,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梯级在就业竞争中也表现为较明显的梯级施压,从2004年硕士研究生开始到中学,给本科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近一两年,博士研究生到中学,又挤压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市场。
当中学教师的人,30年前多数是高中毕业生,20年前以大专毕业生为主,10年前是本科毕业生居多,现在是硕士生和博士生也不稀罕了。
一个中学教师职位就会吸引上百份博士生的简历,有的知名中学拥有硕士学历者已占一半以上,还有的学校现在只招硕士以上学历的老师。
结合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师资现状,来考虑我国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今后的就业去向,可以看出,高学历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是大势所趋,基础教育将是高学历毕业生的优势就业领域。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高学历中学老师的出现是国家政策、就业形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毕业生个人志趣合力作用的结果。
高学历中学老师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经过多年的人才积累,改变了人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生扩招,人才布局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引导作用所致,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并逐步努力扭转目前侧重成绩分数的教育体制,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而高学历毕业生走进中学即是这一宏观战略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体现,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深化需要高层次的教师来推动。
就业压力增大是促使硕士、博士研究生进中学当老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高校研究生人数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北京等重点高校多的城市,许多学校研究生数量甚至超过了本科生,就业压力从本科生向研究生转移的趋势已很明显,因此,在高学历中学教师中,有的是迫于客观的就业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尤其是不少偏重理论的基础学科,除了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就业领域比较狭窄。
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对于校园恋恋不舍,毕竟校园是毕业生最熟悉的职业环境,相对还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找到生活没有太大变化和容易适应的安全感,因此选择当老师。
当然,在高学历中学教师群体中也不乏本身喜欢教师职业者。
有很多研究生说,原来想当老师是因为觉得职业稳定,待遇好,可参加毕业实习后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内心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是不自觉地被教师职业特有的魅力所吸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不断提高,不少毕业生认为当老师能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中学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许多户口、福利、职称、待遇的政策倾斜,也成为吸引高学历人才的亮点。
高学历中学老师同样需要加强职业素养高学历教师能把研究的方法和意识带进中学,对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当然他们对于学生的深远影响需要一个慢慢显现的过程。
但是,这一点,在现阶段受到了教育目标和考评标准的制约,使得高学历人才与中小学的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也制约了他们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和研究能力,致使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适合目前中学的教育教学实际。
有的老师认为,博士是应该研究学问的,不是说博士就一定不能教书,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来教中学,中学是基础教育,与博士的研究挂不上号。
所以,一点也体现不出博士搞研究的强项,而可能正好是他的短项。
一些中学校长也认为,高学历者确实并不都适合当老师。
在实际招聘中,他们发现有些博士自身的科研能力、业务素质很强,但在试讲过程中,没有找到在课堂上当老师的感觉。
一些试讲的博士给中学生上课时,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像跟成年人讲话,没有把学生当作自己讲授的对象;还有一些博士,备课非常充分,但表达能力不强,一些课程大纲里的知识点,只是自己心里明白,但说不出来。
相反地,在另外一个方面,由科学研究培养出来的理性、冷静、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削弱高学历老师对于学生和他人应该表现出的热情,而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需要爱和热情的职业,这是高学历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
换句话讲,高学历老师在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方面拥有优势,但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却相对较弱。
高学历老师能够在学历上满足学校的要求,却不一定就能当好一名老师。
有的知名的中学校长说,一同进入学校的老师,往往是本科学历的老师更先当上班主任。
在学生对高学历老师的评价中,“太过书生气”、“有代沟”、“表达能力差”、“有些迂腐”是最常见的词语,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家长联名致函校方要求更换硕士、博士老师时有发生。
审时度势摆正心态找准职业发展方向高学历中学老师是教育界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同学、家长和社会都觉得他们“屈就”、“屈才”。
有的人这样惋惜他到中学的博士同学:“我不知是该为你感到悲伤,还是该为那所中学的学生感到幸运
”因此,他们不仅要在亲朋好友的质疑中坚持,还要经过自己心态的适应期。
高学历者赴中学教学都得去除学历的光环,从零开始,而他们的同学在多年前本科毕业时就当了老师,现在大都已经是骨干教师。
所以,有人感慨:“4年前本科毕业时,本来就要做中学老师的,为了圆高校教师梦转了一圈,结果又转了回来,现在没有什么优越感,反而很惶恐。
我自己是学师范出身,最明白中学教育,教学是关键,我的同学这3年间已成长起来了,而我呢,徒有些读研究生学来的知识,但是根本用不上,在教师堆里我还是新手,课堂掌控、语言艺术、知识点都要一步一步追赶他们。
”在中学当老师,学历有多高,是否名牌大学毕业都不重要,得到学校、学生、家长的认可才最重要。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于这些高学历老师来说,在教师的技能和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心态,心态决定了工作态度,决定了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因此,随着高学历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和中学教师与学校、社会的磨合,高学历的应聘者在争取面试机会上比较有利,除此之外,在求职过程中并不能享受多少特殊的优惠。
中学也并不是唯学历用人,不是因为学历高,中学就照单全收,如果能力不行,硕士博士同样没有机会。
学校还要从教师职业要求的角度,对他们进行考察、筛选,每位应聘者都安排试讲、笔试和面谈。
不少学校表示,那些师德表现好、善于和学生沟通、擅长组织集体活动的博士更受青睐。
如何以高学历当好中学老师,我们身边就有可供学习的范例。
霍懋征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毅然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以高学历之才从事启蒙教育事业,当了60年的小学教师,1949年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1956年被评为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
她用6个字概括自己的教师生涯:光荣、艰巨、幸福。
她的名言是:“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是理想,是终身追求的理想。
”
为什么9月10日是教师节
我国的教师节的演变“爱与责任”——第21个教师节主题1985年,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了。
九月金秋,老师是这个季节的主题,空气中弥漫着感念师恩的情绪。
尊师重教是永远的美德。
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所有的教师都应该享受崇敬与祝福。
又是9月,教师节踏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而来。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我们从顽皮稚童到青涩少年再到风华青年的生命历程中,老师,都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的人。
他们虽然生活清苦,却情系祖国未来,心联学子之心;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我国的教师节教师节,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在内的三个行业性节日。
自1931年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4种不同日期和性质的教师节。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
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
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鉴于“六·六”教师节是教师自发组织设立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1939年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
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也作为教师节。
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
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
那是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当天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晚报》。
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
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在第一个教师节,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向全国教师发出慰问信祝贺节日,首都召开万人庆祝大会,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
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
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年,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教师节由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
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
那是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当天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晚报》。
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
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
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
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年,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附1:我国教师节的演变6.6教师节。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8.27教师节。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
5.1教师节。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9.10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附2:教师节十六年来大事记(1985--2000)一九八五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教师节的决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9月10日,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迎接第一个教师节。
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勉励教师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九八六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该法第十四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一九九二年《特级教师评选规定》出台,提出:进一步明确特级教师条件,增加评选数量,提高特级教师津贴,加强特级教师宣传,扩大特级教师的知名度,充分发挥特级教师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九九三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4条提出在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实行优待教师的政策。
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一九九四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以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10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大连召开全国教师住房工作经验交流会。
总结交流和推广各地、各部门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经验及做法,研究加快教师住房建设和改革的方针政策及目标任务,以推动全国教职工住房条件的全面改善。
一九九五年3月18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9月14日,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出《关于进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通知》,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一九九六年实施《教师法》两年多来,教师的待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各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此外,中小学、中专教师被列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评选范围。
一九九七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1月20日,李岚清视察清华大学教师筒子楼改造工作,全国高校筒子楼改造工程进入高速进行阶段。
1997年,全国城镇教职工住房建设投资542亿元。
竣工建筑面积8012万平方米,建成住房105万套。
截至1997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和城镇中小学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8.45平方米。
一九九八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其中第五十条规定:国家保护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一九九九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月,北京西三旗育新花园高校教师二期住宅如期竣工,至此这项建筑面积总计46万平方米、国内最大规模、设施最为完备的花园式高校教师住宅小区全面落成,近5000户高校教师陆续喜迁新居。
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相关文章外国的教师节(2002年05月02日19:47:23)教师赞歌(2002年05月02日19:47:23)教师节由来(2002年05月02日19:47:23)名人求师故事(2002年05月02日19:47:23)为人师表名言录(2002年05月02日19:47:23)“教师节”最早倡议人:王梓坤教授(2002年05月02日19:47:23)教师节十六年来大事记(1985--2000)(2002年05月02日19:47:22)我国教师节的演变(2002年05月02日19:45:37)师恩难忘(2002年05月02日19:45:37)回忆里的灰色残缺(2002年05月02日19:45:37)
如何做好一个基层教师
“醉后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
”教育家说过,做合格的教师并非,而做一名令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更是难事。
尤其是在目前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知识更新速度超前、学生思维日益飞跃的大背景下,不仅育人与教书的位置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且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严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应在以下八个方面下功夫:一要牢记使命,明确职责。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于此可见,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切实履行自己担负的神圣职责,始终充分认识到:办好教育,既是提高全中华民族素质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现实需要。
同时时刻注意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弘扬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把自己的事业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学生高兴不高兴,以及启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蒸蒸日上。
二要正视现实,提振精神。
事在人为,人在精神。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活着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作为工作在教育战线的人民教师,尤其需要这种精神。
千万别为自己身处“条件艰苦、教学辛苦、生活清苦、地位低下”的“穷衙门”,而怨天尤人、萎靡不振、思想颓废,甚至因此完全丧失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
实践已经证明,强国必先强教。
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希望在教师。
可以断言:教师将越来越受尊重,教育工作将大有作为。
因此,作为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正确面对目前教育战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以及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进一步调整心态、提振信心,时时精神饱满、处处充满激情,明责履职、爱岗敬业,彻底根除软弱自卑的心理,努力克服畏难无为的思想,始终坚持以坚定的信心和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火热的教学工作之中,把终身献给最美好的教育事业。
三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爱”是师德中最基础的部分,没有“爱”就没有师德。
鲁迅有句名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同志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有“国宝教师”之称的霍懋征老师也曾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
是爱。
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可见,“爱”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具体地讲,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用心去诠释爱,时刻不忘自己是学生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真正视学生如弟妹、似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时刻注意以诲人不倦的献身精神和严慈相济的情感教育,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全面成才,并以此作为自己珍爱的人生事业和最高的人生目标来执着、来追求。
在实际教学中,注意用“螺丝钉精神”将自己牢牢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每一份教学职责,落实好每一件学生事情。
同时特别注意把师爱均匀地洒向每个学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
学习好的不娇惯、不溺爱,学习差的不歧视、不讽刺。
只有对学生不偏袒,充分理解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拥护你;只有把一颗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学生才会爱戴你、信任你。
四要刻苦学习,精通业务。
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否勤奋好学、精通业务,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也表明教师的社会责任。
有人曾经说过,“文化人,不一定手不释卷;但手不释卷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叹道:“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可以说,“学习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特别是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刻苦学习,用心读书,专研业务、不厌其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只有这样,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学然后知不知,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前,教师需要刻苦学习,重点掌握“三会”,即会说,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写,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会管,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求索、不断攀登,争取用更现代的理念、更广博的知识、更科学的理论、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五要务实创新,追求卓越。
尽责靠务实,超越靠创新。
有句话说得好,“务实做事,能够把事情做完、做好;创新做事,能够把事情做优、做特。
”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一是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追求事业的卓越。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方面,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老老实实为人处世、踏踏实实教书育人,真诚为社会、为学生、为学生家长服务。
另一方面,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真知、思考问题,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大胆创新教学实践,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只有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高教学水准,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使自己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真正的社会现实。
六要乐于奉献,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是教师履职尽责、为人师表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纯洁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安贫乐教、淡泊名利,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尤其是作为身处基层一线的教师,更应牢固树立终身从教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自己,把自己完全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心甘情愿做培育人才的雨水泥土,在无私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伟大事业。
七要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们每个人谁能保证自己一生都不犯错误
特别是面对时刻都在变化之中的教育教学工作,更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过失。
所以,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害怕犯错误,关键在于勇于承认,知错就改。
这样,不仅可以得到学生和同事的谅解,而且还有助于自我完善,彰显师德师风。
勇于认错,是强者的风范,是一种美德,是教师心理成熟的表现。
当然,主动承认错误并非是件易事,这既要有否认自己的勇气,又要有胸怀坦荡的境界。
但是,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再困难再艰巨,既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做出表率。
这既是教师爱岗敬业的重要表现,更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高度反映。
不然的话,就会失去其学生和同事的信任,严重的甚至还会被眼下的教育事业所淘汰。
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无论从师德师风出发,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都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模范。
八要严格自律,为人师表。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同志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
这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教育工作者平时的严格要求。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突出解决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崇教厚德,为人师表问题,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必须时刻注意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引导和培养学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
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品格上、语言上、行为上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
一方面,在待人处世上,必须做到“贵诚实,守信誉”。
比如,在传授学生知识、解答疑难问题时,始终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另一方面,在言行举止上,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身教胜于言教。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必须自己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老师首先必须带头不做。
总之,作为老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我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仪表端庄、语言健康,举止文雅、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始终注意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增强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