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哪首诗词是描写魏晋南北朝的
古今隐逸诗人之——陶渊明魏晋时中国思想文化急剧的时代,当时的文尚浮诞,驰骋玄理,专事清淡.这种风气在文学上表现为文学内容空泛,形式主义倾向严重.然而,在这样一个文学的贫困时代里,有一位诗人如同奇葩独放,以其鲜明的色彩和新颖的风格,一洗往日积垢,为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幼生活在浔阳柴桑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在大自然的奇山异水之间,陶渊明勤读诗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陶渊明30岁开始步入仕途,但他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象深恶痛绝,曾几次仕而归,归而仕,最后在担任彭泽令的时候,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绶去职.从此,他告别仕途,走入山水田野之间,开始了“不以躬耕为耻”的幽居生活.隐居生活使陶渊明的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他每日弹琴读书以消忧,著文赋诗以明志,时常与乡里邻居聚集一堂,相互切磋.这样的生活使陶渊明对山水田园、风土民情有了真切的体会,他吟诵出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南朝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田园诗约30首左右,数量虽少,却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石.诗人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清新的田野风光和朴实单纯的人际关系.一般人认为枯燥平淡的耕读生活,在他的笔下显得充实美好、摇曳多姿.《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梁启超曾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鼻祖,那首诗自然也是浪漫派的绝好韵文.”(《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桃花源诗》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自耕自食,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是陶渊明探索人类美好未来的结晶.诗序《桃花源记》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超过了正文《桃花源诗》,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作为一个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文人,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希望和失望、痛苦和欢乐,都真实地反映在他的咏怀诗里.他的田园诗让人们看到一个平淡冲和的隐士风采,他的咏怀诗则让人看到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一面.陶渊明少时即有热情奔放的性格和“胸中吐万丈长虹”的壮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这样的诗句里跳跃着一个风华正茂的书生的身影.尽管经历了仕而归、归而仕的痛苦,晚年的陶渊明仍然无法熄灭心中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之火,他写下了30多首“火气”十足的诗篇,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等,诗人俯仰宇宙,上下古今,表现出豪气凌云的气魄.朱熹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陶渊明还在哲理诗上作了大胆的尝试.魏晋时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垄断诗坛,但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陶渊明的哲理诗却以浓郁的情趣与深刻的哲理而大放异彩.陶诗的哲理往往从现实中领悟出来,好像在与读者促膝谈心,沁人心脾,警策动人. 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在魏晋时期也是首屈一指的.流传至今的《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都是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绝唱.陶渊明继承了汉代辞赋结构恢弘、气势磅礴与魏晋辞赋短小精悍、纤丽严密的优点,走上清新自然、朴素平淡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开篇从决计归田叙起,接着写启程舟行,抵家见闻,扶策涉园,农事西畴,结以永不复仕之旨.环环相扣,剪裁取舍,恰到好处.宋代散文大师欧阳修称魏晋无文章,只此一篇.陶渊明的散文无论叙事抒情,都以意尽而后快,行文如行云流水,造语精到之至,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千古不衰的《桃花源记》以外,寄托作者个人理想的抒情散文《五柳先生传》也是人们至今吟诵不绝的篇章. 魏晋两代的文学以华丽的骈文著称,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文在当时并不被视为佳品.直到南朝萧统搜集陶渊明的诗歌、辞赋、散文,为之编集作序,陶渊明的诗名才渐渐兴起.至唐宋时名声大震,推崇他的文人很多,李白、杜甫、白居易都非常欣赏陶渊明的才华.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推崇更是无以复加.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与苏辙诗》)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夜读陶诗,乐以忘食.朱熹更是视陶渊明为古今第一流高士.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远远超过与他同时代的很多诗人,唯其如此,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以至直到今天. 陶渊明的作品,在国外也有广泛的流传.朝鲜文学家许筠、朴厚享深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写了许多与陶诗风格颇近的诗文(《中朝文学的传统友谊》,载《文艺报》).公元8世纪左右,陶渊明的作品流传到日本,日本著名诗集《万叶集》里有些作品就深受陶诗的影响.正如大矢根文次郎所说:“长期以来,陶渊明的作品在日本一直有着重大的影响.日本各个时期的艺术家都极为推崇陶渊明清高、贞洁的人格,十分爱好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接受过陶渊明的熏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陶渊明作为一个典型的东方诗人,他的作品在日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关于描写露珠的诗句
1. 咏 (董思恭)夜色凝仙掌,晨甘庭。
不觉九秋至,远向三危零。
芦渚花初白,葵园叶尚青。
晞阳一洒方愿益沧溟。
2. 秋露 (雍陶)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3. 露 (李峤)滴沥明花苑,葳蕤泫竹丛。
玉垂丹棘上,珠湛绿荷中。
夜警千年鹤,朝零七月风。
愿凝仙掌内,长奉未央宫。
4. 露 (韩琮)长随圣泽堕尧天,濯遍幽兰叶叶鲜。
才喜轻尘销陌上,已愁新月到阶前。
文腾要地成非久,珠缀秋荷偶得圆。
几处花枝抱离恨,晓风残月正潸然。
5. 咏露珠 (韦应物)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6. 和钱侍郎甘露 (孟郊)玄天何以言,瑞露青松繁。
7. 观荷叶露珠 (齐己)霏微晓露成珠颗,宛转田田未有风。
任器方圆性终在,不妨翻覆落池中。
8. 白露 (杜甫)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9. 白露 (鲍溶)清蝉暂休响,丰露还移色。
金飙爽晨华,玉壶增夜刻。
10.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戴察)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11. 春草凝露 (张友正)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
12. 露 (成彦雄)银河昨夜降醍醐,洒遍坤维万象苏。
疑是鲛人曾泣处,满池荷叶捧真珠。
13. 露 (袁郊)湛湛腾空下碧霄,地卑湿处更偏饶。
菅茅丰草皆沾润,不道良田有旱苗。
描写露珠的诗句大全
甘露歌王安石折得一枝香在手。
人间应未有。
疑是经春雪未消。
今日是何朝。
《咏露珠》唐.韦应物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好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暮江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写露珠的诗句【魏晋】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秋兴八首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暮江吟 【唐】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东陂秋意寄元八 【唐】白居易 秋荷病叶上,白露大如珠。
八月三日夜作 【唐】白居易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夏日作 【唐】白居易 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
和贾舍人早朝 【唐】岑参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秦观《鹊桥仙》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关于描写露珠的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描写规矩的诗句有哪些?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 将近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睹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中秋节的来历10字的
中秋节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礼》。
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
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