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豫北格言王张洪潮

背叛祖国的人都有谁?

像汪精卫这样背叛祖国的人是最让国人痛恨的。

中国的治水名人

中国治水名人1.禹(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

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他治水十三年,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

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2.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

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3.西门豹 河北人,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

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

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有1000多年。

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

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渠。

4.,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

为纪念,早在唐代就兴建了祠。

访问纪念李冰的网站5.王景(约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

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

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

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

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6.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两岁丧父。

他从小有志,发愤读书。

26岁中进士,开始做官。

文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枢密副使(宋朝军事机关枢密院的副长官),提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言。

他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业绩。

曾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

在治理太湖时期,结合自已的治水实践,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针,较妥善地解决了蓄与泄、挡与排、水与田之间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7.(1021-1086) 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所主持的变法,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

变法期间,他制订了发展农业的各种新法,其中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

的颁布和实施,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形成了“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务兴复”的喜人景象。

许多地方在新法的彭励下,自动组织起来,大兴农田水利,形成了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8.郭守敬(1231-1316) 河北邢台人,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对天文、历法、水利三方面贡献很大。

中统三年(1262年)提出修治燕京附近运道、开发邢台、磁州农田水利及豫北沁河、丹河水利等六项建议,这些建议得到元始祖忽必烈的称赞,并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受命负责河流与渠道的整修、管理事务。

中统四年(1263年),郭守敬因兴修水利有功,升任副河渠使。

1264年在西夏地方行政长官张文谦的支持下,在宁夏等地修复、新建了数十条引黄灌溉渠道,并修建了许多水闸。

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唐徕渠、汉延渠等十几条渠道就是当时重修的。

次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监,协助都水掌管全国的水利事务。

回到大都后,郭守敬提出重开金口河,以引浑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兴漕运与灌溉之利。

至1266年,全面整修了金口河,使这条旧渠道起到了既能灌溉又能漕运的作用。

至元八年(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工作。

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庭开始修筑京杭大运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东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设计了的河道线路,为运河全面沟通奠定了基础。

至元十三年任工部郎中,不久又调至太史局,负责制订新历法。

至元十七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最精确的《授时历》。

郭守敬还研制成功了近二十种观测天象仪器,组织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四海测”计划。

提出了以海平面为地形测量的基点的科学理论及“海拔”的概念。

元二十八年复任都水监,修复通惠河工程。

至元三十一年任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

郭守敬是与张衡、祖冲之等人齐名的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是十三世纪末登上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

9.潘季驯(1521-1595),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专家。

30岁中进士,嘉靖末至万历中,4次任总理河道大臣,主持治理黄河、运河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贡献。

提出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论,对以后治河有很大影响。

其代表作《河防一览》,共14卷。

10.李仪址(1882-1938),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后赴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和但泽工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与张謇一道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现河海大学的前身),引进西水利技术。

主持兴建了陕西泾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

曾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总局总工程师范、担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至第六任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导淮委员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为我国近代治水的先驱

抗战中牺牲的国军将领名录,求

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还有不怎么出名的如郝梦龄上将,9军军长 1937、10、16 山西忻口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 1937、10、16 山西忻口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 1937、11、9 上海松江高志航空军少将,驱逐司令 1937、11、21 河南周家口夏国章中将,172师副师长 1937、11、21 浙江湖州吴国璋中将,75师副师长 1937、11、26 浙江湖州饶国华上将,145师师长 1937、11、30 安徽广德(自杀)肖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 1937、12、12 江苏南京 追赠中将 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2、22 山东莒县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 1938、3、17 山东藤县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 1938、3、17 山东藤县赵渭滨少将,122师参谋长 1938、3、17 山东藤县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1938、3、28 河南修武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4、22 内蒙黄油干子周元中将,173师副师长 1938、5、9 山东蒙城李必蕃中将,23师师长 1938、5、14 山东菏泽(自杀)黄启东少将,23师参谋长 1938、5、14 山东菏泽(自杀)方叔洪中将,114师师长 1938、6 山东冯家场付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 1938、9、23 山东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 1938、11、3 湖北襄阳林英灿少将,152师副师长 1938、1、13 广东清远李国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3、7 陕西西安张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3、7 陕西西安王禹九少将,79军参谋处长 1939、3、26 江西高安陈安保中将,29军军长 1939、5、6 江西龙里张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 1939、5、18 河北平台山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1939、1、9 山东莱阳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1940、1、3 江苏望乡台丁炳权中将,197师师长 1940、1、25 江西武宁郑作民中将,2军副军长 1940、2、3 广西昆仑关钟毅中将,173师师长 1940、5、9 湖北苍台(自杀)张自忠上将(追授),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 、5、16 湖北南瓜店张敬少将,33集团军高参 1940、5、16 湖北南瓜店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1940、5 河南遂平王竣中将,新27师师长 1941、5、9 山西台寨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 1941、5、9 山西台寨(自杀)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 1941、5、9 山西台寨唐淮源上将,3军军长 1941、5、12 山西县山寸性奇中将,12师师长 1941、5、13 山西毛家湾金崇印少将,17军参谋长 1941、9、16 山西横水镇石作衡中将,70师师长 1941、9、6 山西绛县赖传湘中将,190师副师长 1941、9、24 湖南梁家段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 1941、9、25 甘肃李翰卿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9、27 江西上高武士敏中将,98军军长 1941、9、29 山西东峪 朱士勤中将,暂30师师长 1942、5、4 山东潘庄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 1942、5、4 山东潘庄戴安澜中将,200师师长 1942、5、26 缅甸茅邦村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 1942、6、23 山西张翁村胡义宾少将,96师副师长 1942、7 缅甸埋通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 1942、8 山东唐王山周 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3、2、21 山东城顶山张少舫少将,113师参谋长 1943、2、21 山东城顶山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1943、5 山东江春炎少将,114师参谋长 1943、7、4 山东邹县彭士量中将,暂5师师长 1943、11、15 湖北石门许国璋中将,150师师长 1943、11、21 湖北诹市(自杀)孙明瑾中将,预10师师长 1943、12、1 湖南常德卢广伟少将,骑8师副师长 1944、5、5 安徽颖上李家钰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5、21 河南秦家坡陈绍堂少将,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5、21 河南秦家坡周鼎铭少将,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5、21 河南秦家坡王剑岳少将,8师副师长 1944、6、10 河南灵宝王甲本中将,79军军长 1944、9、7 湖南东安阚维雍中将,131师师长 1944、11、10 广西桂林(自杀)陈济恒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1944、11、10 广西桂林(自杀)吕旃蒙少将,31军参谋长 1944、11、10 广西桂林齐学启中将,38师副师长 1945、5、13 缅甸仰光胡旭盱少将,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1945、6 浙江孝丰滕久寿 贵州都江 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 32 02 04 上海吴淞关耀洲 吉林双城 东北救国义勇军第6路司令 32 02 05 东北韩家麟 吉林梨树 黑龙江抗日义勇军参议兼省政府机要秘书 32 07 29 黑龙江庆城孙耀祖 辽宁清原 东北义勇军第3军团总参议 33 02 04 辽宁褡裢王润波 四川开县 第17军25师149团团长 33 03 19 河北古北口 追赠少将田 霖 吉林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司令 33 07 29 吉林清原李春润 辽宁凤城 东北义勇军辽东总指挥 33 09 13 辽宁塔沟白子峰 辽宁开原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副司令 33 09 27 辽宁开原胡泽民 辽宁 东北抗日救国军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 33 10 东宁张文偕 山东掖县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政委 34 08 28 吉林虎林邓铁梅 辽宁本溪 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 34 09 28 辽宁沈阳李红光 朝鲜京畿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1师师长 35 05 11 辽宁兴京孙永勤 河北兴隆 民众抗日救国军军长 35 05 25 河北遵化战四川 民众抗日救国军副军长 35 05 25 河北遵化王殿臣 民众抗日救国军参谋长 35 05 25 河北遵化何忠国 湖北 东北抗联第4军政治部主任 35 06 17 黑龙江勃利苗可秀 辽宁本溪 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 35 07 25 辽宁凤城韩 浩 朝鲜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1师师长 35 07 吉林通化李松波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2师参谋长 35 07 桦甸杨太和 吉林吉林市东北抗联第4军1师师长 35 09 吉林伊兰李光林 吉林延边 东北抗联第5军第师政治部主任 35 12 24 黑龙江宁安朴翰宗 朝鲜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参谋长 35 初傅显明 黑龙江双城东北抗联第5军2师师长 36 02 27 黑龙江密山张 奎 山东掖县 宁安抗日救国军参谋长 36 04 吉林伊兰李敏焕 朝鲜咸镜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1师参谋长 36 07 15 辽宁本溪李学忠 山东 东北抗联第2军政治部主任 36 08 吉林抚松史忠恒 吉林永吉 东北抗联第2军2师师长 36 10 吉林老松岭 夏云杰 山东沂水 东北抗联第6军军长 36 11 26 黑龙江汤原张本禹 安徽巢县 第4师12旅副旅长 37 08 河北南口姜玉贞 山东荷泽 第65师196旅旅长 37 09 11 山西忻口 追赠中将李友梅 广东五华 第1师2旅4团团长 37 09 18 上海 追赠少将尉迟凤岗 山西朔州 第7师21旅副旅长兼41团团长 37 09 22 河北保定张成义 山西 绥远东区防守司令 37 09 23 绥远丰镇梁鉴堂 河北蠡县 第69师203旅旅长 37 09 28 山西忻口王仁斋 山东文登 东北抗联第1军3师师长 37 09 东北李天柱 东北抗联第4军2师师长 37 09 东北杨 杰 河北容城 第1师1旅副旅长兼2团团长 37 10 11 上海庞泰峰 第22旅副旅长 37 10 12 河北宁晋郝梦龄 河北藳城 第9军军长 37 10 16 山西忻口 追赠上将刘家麒 湖北江夏 第9军54师师长 37 10 16 山西忻口 追赠中将郑廷珍 河南柘城 独立第5旅旅长 37 10 16 山西忻口 追赠中将庞汉桢 广西归顺 第170师510旅旅长 37 10 23 上海 追赠中将秦 霖 广西桂林 第171师511旅旅长 37 10 23 上海 追赠中将朱耀华 湖南长沙 第18师师长 37 10 26 上海官惠民 广东曲江 第90师207旅旅长 37 10 28 上海嘉定 追赠中将刘眉生 贵州遵义 第85师253旅510团团长 37 10 28 山西忻口 追赠少将饶国华 四川资阳 第21军145师师长 37 10 30 安徽广德 追赠上将丘之纪 广东揭阳 税警总团第2总队副总队长 37 11 02 上海 追赠少将吴克仁 吉林宁安 第67军军长 37 11 08 上海松江吴桐岗 第67军参谋长 37 11 08 上海松江刘启文 第67军108师322旅旅长 37 11 08 上海吴继光 安徽盱眙 第58师147旅旅长 37 11 09 上海青浦 追赠中将唐惠洽 广东万宁 上海国民军事训练所副总队长 37 11 11 江苏昆山 追赠少将夏国璋 广西容县 第175师副师长兼522旅旅长 37 11 21 上海吴兴 追赠中将高志航 辽宁通化 空军驱逐司令兼第4大队大队长 37 11 21 河南周家口 追赠少将路景荣 江苏武进 第98师参谋长 37 11 底 上海李伯蛟 湖南邵阳 第63师187旅旅长 37 11 上海金山曾庆敏 广东东莞 第159师457旅副旅长 37 11 江苏江阴 追赠少将秦庆武 湖南浏阳 教导总队第2旅4团团长 37 12 11 上海南浦 追赠少将罗策群 广东兴宁 第66军159师副师长 37 12 12 江苏南京姚中英 广东平远 第156师参谋长 37 12 12 江苏南京司徒非 广东平远 第66军160师参谋长 37 12 12 江苏南京易安华 江西宜春 第87师259旅旅长 37 12 12 江苏南京朱 赤 江西兴宁 第88师262旅旅长 37 12 12 江苏南京 江帷仁 安徽庐江 江苏绥靖公署参议 38 04 08 安徽蒙城吕晓韬 河北河间 第84师501团团长 38 04 11 山西安泽 追赠少将刘桂五 直隶建昌 骑兵第6师师长 38 04 22 内蒙古固阳 追赠中将陈钟书 云南安宁 第60军183师543旅旅长 38 04 24 山东台儿庄 追赠中将方叔洪 山东厉城 第114师师长 38 04 山东冯家场扈先梅 河南安阳 第114师341旅旅长 38 04 山东台儿庄李友于 陕西扶风 第89师528团团长 38 04 山东台儿庄 追赠少将周 元 广西桂林 第173师副师长 38 05 09 山东蒙城 追赠中将李必蕃 湖南嘉禾 第23师师长 38 05 14 山东荷泽黄启东 湖南平江 第23师参谋长 38 05 14 山东荷泽马骥德 第139师2旅副旅长 38 05 16 安徽萧县邓佐虞 第139师参谋长 38 05 18 江苏萧县彭 璋 广西 第50师副师长 38 05 22 安徽宿县杨炼煊 河北阜城 第148旅副旅长兼295团团长 38 05 22 江苏徐州马威龙 广西容县 第46师136旅旅长 38 05 24 河南罗王寨王光宇 吉林德惠 东北抗联第4军副军长 38 05 五常魏长魁 山东德平 东北抗联第9军政治部主任 38 05 东北张相武 东北抗联第5军2师师长 38 05 东北徐德明 黑龙江 东北抗联第8军第1师副师长 38 05 黑龙江勃利陈蕴瑜 贵州安平 第102师304团团长 38 05 河南兰封 追赠少将田耘之 湖南津市 第13师37旅73团团长 38 06 湖北武汉张传福 吉林公主岭东北抗联第6军2师师长 38 07 08 吉林汤原 朱毅先 河南襄城 第1战区第7游击纵队副司令 39 03 21 河南新乡王禹九 浙江黄岩 第79军参谋处处长 39 03 26 江西高安 追赠少将龚选登 广东乐会 第76师参谋长 39 03 江西修水 追赠少将龙树林 江西上饶 新编第4军江南指挥部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 39 04 江苏江都陈安宝 浙江黄岩 第29军军长兼79师师长 39 05 06 江西南昌 追赠上将唐聚五 吉林双城 东北游击队总司令 39 05 19 河北迁安柳漱风 湖南醴陵 新编第6军高参 39 05 27 湖南桃源翟家骐 陕西西安 独立第47旅副旅长 39 06 07 山西平陆陈世潘 江西都昌 江西浮梁团管区司令 39 08 18 江西景德镇 追赠少将 江上青 江苏扬州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创建者之一 39 08 29 江苏泗县武汉卿 北京 忠义救国军第10路司令 39 08 河北安次侯国忠 吉林珲春 东北抗联第1路军3方面军副总指挥 39 08 吉林安图马秉忠 青海 暂编骑兵第1师2旅旅长 39 09 08 河南淮阳李文彬 黑龙江双城东北抗联第5军3师师长 39 09中旬黑龙江宝清韩炳宸 山东金乡 山东第24保安旅旅长 39 11 12 山东莱阳 追赠少将邵一之 湖南湘阴 第200师第600团团长 39 冬 广西昆仑关 追赠少将赵 侗 辽宁岫岩 冀察边区第1游击纵队司令 39 河北赞皇 追赠中将潘 滨 江西广丰 军政部兵工署专员 39马玉仁 江苏盐城 苏鲁战区第1路游击队总司令 40 01 03 江苏阜宁 追赠中将张整维 湖南茶陵 第55师第165团团长 40 01 31 湖北京山武守中 山西 山西第4区保安副司令 40 01 山西临县郑作民 湖南新田 第2军副军长兼9师师长 40 02 03 广西昆仑关 追赠中将杨靖宇 河南确山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 40 02 23 吉林蒙江韦 灿 广西容县 第131师782团团长 40 02 24 广西上思 追赠少将朱爱周 江苏赣榆 赣榆常备旅旅长 40 03 22 山东鲁南袁聘之 山东 山东第23保安旅旅长 40 03 28 河南宁陵鲁雨亭 河南永城 新编第4军6支队1总队总队长 40 04 01 河南永城曹亚范 北京 东北抗联第1路军1方面军指挥 40 04 08 吉林蒙江周文富 四窗双流 171师代理参谋长兼21团团长 40 04 12 湖北黄安

有谁知道“豫北儿科王”王瑞五的家族史

创始人(代):王瑞五清末民初为“豫北儿科的王瑞五先生,是河南安回龙人,曾任安阳市中医学会会长,1964年被河南省卫生厅批准为省名老中医。

王老少时聪颖,12岁从医于清末名医李可辛,李乃医学世家,以擅长中医内、儿科著称于世。

继又投师张思尧,张专攻伤寒,善用经方。

先生从学数年,尽得其传。

自立为业,于京、沪、郑州行医,创儿科二十六剂,自成一家,名声渐噪。

建国后,他主持安阳市中医院儿科,与其助手、门人,诊数百人次,愈者十居八九,深孚众望,赞声鹊起。

王老中医造诣非常深厚,不仅博览各家著作,而且在临床上融汇贯通,集众之长,善用宣、通、清、消四法,尤擅中医儿科。

著有遗稿《临症医案》、《医学格言》、《中医儿科临床概要》、《中医儿科散剂的应用》传世。

第二代传承人:王大璋王瑞五堂二代长子王大璋、长媳李素贤,师承家传。

夫妻皆是中原地区著名中医,王大璋为郑州市第二中医院创始人、院长;长媳李素贤50年就在郑州独立开馆行医,被河南省卫生厅授“名老中医”称誉。

第三代传承人:王启明王瑞五堂三代长孙王启明、师承家传,为安阳市中医院儿科主任、教授。

是王瑞五名医世家的重要继承、传承人。

在中医外治领域造诣更胜,在祖传秘方基础上创新研发的“安肺膏”、“健脾膏”中药止咳散剂、止泻散剂疗效显著,是中医院科研带头人。

第四代传承人:王腾王瑞五堂四代曾孙王腾、师承家传。

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后进行研究生深造。

王腾从小立志要弘扬家传医学,虽从医数年但钻研不断,结合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鼻炎治疗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并重开“王瑞五堂”为弘扬家学兢兢业业。

正是如此一代代的家族传承,才成就了王瑞五鼻炎方的名声,成就了王氏家族豫北名中医的名望。

像王瑞五如此传承四代的医药世家殊为不易,堪称凤毛麟角。

这也不是简简单单地家传,更是一种家族精神信仰的交接和发扬,而这在现如今经典日渐消零的中国社会显得是如此的难能可贵。

有异桐的诗句

找到一首当代名家写的含有“桐花”的唯美山水风光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兰考桐花文/李者也春红已落泥中悲,清风急将桐花催。

蕊繁色乱迷人眼,蜂蝶目眩恣意飞。

日暮百鸟欲栖时,流莺不舍又偷窥。

天工不论霞或锦,有彩尽向枝上堆。

【注】桐树花,河南省兰考县的县花。

甚至有一种桐树就命名为“兰考泡桐”,在豫北、豫东地区种植很普遍。

每年四月中旬到五月下旬,他花落尽,桐树开花,满树云霞,或一株独秀,或成片似海,空气中弥漫着泡桐特有的甜味,蔚为壮观,观赏效果不输于其他花树。

刘伯承是谁

刘伯承1892~1986),中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代军事家。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 坎坷一生元帅路刘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上过私塾,读过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已经十九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五师任司务长。

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了,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了。

部队失散,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

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很快这支队伍发展到两千余人。

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他负重伤失去了右眼。

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二十四岁的刘伯承落下了川军名将的美称。

刘伯承在川军中战斗了十年,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也参加了军阀之间的战争。

他看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深感不安。

1926年,刘伯承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阐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

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

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

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躲过了反动派的追捕。

从苏联回国后,刘伯承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面对“左”倾路线和李德的瞎指挥,刘伯承敢于站出来进行斗争,他告诫李德:“如果我们不停止这种拼消耗的战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针,根据地将会丧失,红军将会拼光,我们将变成千古罪人。

”他的正确意见不仅未受到重视,还被免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红军在惨痛的失败中开始总结教训,1935年1月,红军打下遵义之后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刘伯承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毛泽东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之后,刘伯承的军事道路渐入顺境,在长征途中,每遇关键时刻,他总是亲临前线指挥。

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的情况下,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却风趣地说:“朱德同志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

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

”刘伯承果然不负众望,使大军安然渡江。

他还组织了智取遵义、强渡大渡河、巧过少数民族区域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红军的长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抗日战争中,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率部深入敌后,在太行山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巧胜七亘村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打破了敌人的十三路“围剿”。

在抗战胜利前夕,他率部大举对日寇反击,歼灭五万余,收复县城五十九座。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他组织了上党战役,歼敌十三个师。

随后又打了平汉战役,歼敌二个军,接着战陇海,下定陶,挥师南下,按毛泽东的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楔子。

刘伯承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组织了淮海战役,一举歼敌五十五万多;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随后渡过长江,打下南京城,挥师向南,解放了华东和西南地区。

全国解放之后,刘伯承辞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之职,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积极努力。

刘伯承在军事学院任院长七年多,他常常亲自审定教材,参加演习,使军事学院的建制和课程设置逐步趋于完善。

然而,正当刘帅呕心沥血地为军事教育而工作时,不公正地打击降临到他的头上。

1958年夏天,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斗到了这位六十六岁的老元帅头上。

七月的一天,高烧三十九度的刘帅被召回京,在怀仁堂千人大会上作检讨。

此后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老元帅失去了战争胜利带来的愉快,经常缄默不语。

但他仍然关心着军队和国家的建设,他受的不白之冤历史早已作出了公正的结论,他的功绩和贡献已被永远载入史册。

刘帅的坎坷经历使他的一生具有了更浓的传奇色彩。

2. 精谋巧计胜孙吴刘伯承出身行伍,戎马一生。

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

在川军之中他就有了名将之美称。

加入革命队伍之后,他善于学习,勤于动脑,使他的指挥艺术逐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都是刘伯承指挥先遣队创下的。

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深入山西抗日前线,他利用日寇的轻敌麻痹派出一个营夜袭阳明堡机场,取得炸毁敌机数十架的战绩。

为了有效地消灭日军,他利用围城打援之术,在神头岭巧设伏兵,打潞城诱敌出援,一举歼敌千余名,这在抗战初期算得上是辉煌的战果。

他利用兵家之忌,在山西七亘村边疆两次设伏,使日军白白多送上百余条性命。

在抗日战争中敌我力量对比相去甚远,我军采用的多为游击战术。

刘伯承把游击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说:“游击战争的‘游’就是机动,‘击’就是歼灭敌人;‘游’以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以发扬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

他为游击战总结出一系列简练有效的战术方法,诸如“攻击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狼的战术”、“麻雀战术”、“黄蜂战术”;还有“拖刀计”、“杀回马枪计”、“吸打援敌计”等等。

在解放战争中,刘伯承的指挥艺术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地步。

他一战上党,歼敌十三个师三万余人,给了到解放区抢地盘的国民党军队当头一棒;再战邯郸,歼灭敌人两个军,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的重庆谈判。

随后他奉中央指示,挥师向东横扫,然后下定陶、打巨野、战滑县,直杀得国民党军队摸不着头脑,连续五战五捷,歼敌十个半旅,计七万余人。

千里跃进大别山应该说是刘伯承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

当时解放军尚处劣势,第二野战军离开根据地挺进鲁豫已经处在虎狼夹击之中。

为了掩盖真实的用兵企图,刘伯承指挥军队作出许多“示假”举动,把敌人引入迷途。

刘伯承首先指挥军队打了鲁西南战役,使敌人误以为我军要夺陇海,于是调兵防守;随后,命令部队在黄河渡口佯攻,造成北进回归根据地之势,蒋介石立即调三十个旅分五路开进郓城、巨野。

然而,刘邓大军的行动方向却相反,甩掉大后方向南挺进,完全打无后方战役,到此时蒋介石还以为刘邓大军是在不能渡的情况下被迫南窜。

只有到了刘邓大军渡过涡河、沙河、黄泛区之时,蒋军才明白了我军的意图,但为时已晚。

我军挺进大别山后,如同在敌人的腹部楔进了一支钢钉,使蒋军随时都深感不安。

这一举措牵制了蒋军南线兵力的一百六十个旅中的九十个旅。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设下伏笔。

3.勤思善学成儒将刘伯承一生刻苦勤奋孜孜以求,使他不仅走完了从士兵到元帅的进步道路,而且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被誉为“儒将”。

在我军将领之中,刘伯承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

他从小就崇尚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

读私塾时常常最先到校,最后离校,他不仅把课文背熟,而且连注释也背下来。

到了中学和军校,他更是勤奋刻苦,以致各科成绩都很突出。

步入行伍之后,他仍不忘学习。

大革命失败之后,党派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进苏联红军高级步校时他已经三十六岁了。

到了这个年纪再学外文是相当困难的。

但他从字母和发音开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竟然攻克了外语关,并获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绩优秀的佳绩。

毕业时他已经能够准备地翻译俄国的军事理论著作。

回国之后,成为我军第一位翻译科长。

他借助俄文工具,系统研究了罗马战史、拿破仑战史、日俄战争史等,开阔了军事视野。

还系统研究了苏军的条例、条令、作战理论,增长了正规化军队和打现代战争的知识。

在革命战争年代,刘伯承的大部分时间在前线度过,他常常在炮火之中细扣兵书,置生死于一旁,而入心思于兵法之中,不绝于耳的枪炮之声时常成为他研读兵书的伴奏曲。

比如,1941年八路军总部送来一部《合同战术》的译稿请刘伯承校订。

一年后这部译著校订好并复印,刘伯承在评序中写道:“这本书在校正中经过三次反扫荡的作战”。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残酷的阶段,几乎天天在打仗,左权同志就是在这期间牺牲的。

即使如此,刘伯承也不忘校订工作,他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学习任务。

此后《合同战术》下部的译稿又送到刘伯承的手中,校订完成并复印时,刘伯承作序写道:“我在上爱国自卫战争前线时,带上这本《合同战术》及其译稿,才真正开始校正与补译。

幸好在敌人飞机大炮坦克的督促与我参谋同志帮助绘定之下,……完成了出征前一切工作”。

《人民日报》报道说:“刘伯承将军在戎马倥偬之中完成《合同战术》一书下半部之校译,计十万字。

此为一百天来刘将军歼灭蒋军十一个旅之外又一重大贡献。

……一百天来,刘将军驰骋于冀鲁豫大平原上,五战五捷,平均每二十天作战一次。

”“刘将军在极度繁忙的自卫战争中,稍有空隙立即开始校译。

”刘伯承的勤奋好学还在于他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

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有影响的战争或战役,认为那里面有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经验与教育。

从南昌起义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和战斗,刘伯承常常都有系统的思考与总结。

他强调“用兵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刘伯承刻苦学习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使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军事理论。

他提出了生动形象的“五行术”,在“五行术”中把我军看成战争主体,把任务当作中心,把敌情看作前提,把时间和地形看作物质条件。

他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他集毕生的心血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

对刘伯承的刻苦勤奋,朱德称赞道:“刻苦学习,学而不厌。

”陈毅元帅则称赞说:“苦学入梦寐,劳生历艰难”。

就连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感慨地称:“刘伯承廉洁虚心,不断求知,与国民党将领比较,诚不谛鹤立鸡群。

”4.呕心沥血办教育“治军必先治校”是刘伯承的名言,他也身体力行。

为此奋斗了一生。

早在中央苏区,他就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

长征途中,他是中央红军的总参谋长,先后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

到陕北后,在繁忙的战争指挥中,兼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

解放战争,率领大军转战南北,在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同时兼任二野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指挥战争之余,还亲自任教,以一个教官的身份出现在学员面前。

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初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他接受了办学任务,辞去了军政职务,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担任第一任院长,后任院长兼政委。

在解放初期,百废待举,万事待兴的艰难环境下,他强支病体,和教员、干部一起摸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道路。

他千辛万苦地选拔教员,字斟句酌地研究和确定办学方针,逐项科目审定教材。

在和平环境下我军形成的办学方针,高级军事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定都凝结着刘伯承元帅的心血。

建国后刘伯承主持军事学院的工作达七年多的时间,为军事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办学过程中,刘伯承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校风是育人的重要环境,学风是成长的重要条件。

为了使刚刚办起的学校尽快形成良好的风气,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校建立起完整的正规化规章制度,仅通过严格管理保证了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

为了适应现代化正规化的需要,刘伯承亲自审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针。

他提出了“战术为经,技术为纬,经纬交织,纵横联系,编织起来”形成整体的训练指导原则。

他强调把训练和培养善于组织指挥现代化诸兵种协同动作的指挥员作为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培养目标。

办学离不开师资,他提出并采用“速成”“速办”等方法提高教员的专业水平,提倡“尊师重教”以促使教员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刘伯承十分关心教材问题,他主张教材要少而精,内容要准备无误。

他要求提法妥当,用语准备科学,标点符号无错误。

他还常常在百忙之中亲自抓教材的编写、翻译、校对、出版等工作。

为了形成良好的办学风气和领导作风,他提倡“人人当院长”,“执事者各执其事”各负其责。

倡导“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统一集中领导,单刀直入基层;集中领导,分工负责”的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

刘伯承办教育其成绩是显著的,毛泽东在《给军事学院训词》中肯定了刘伯承的成绩,他说:“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以来的教育,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有重要贡献的。

”综上所述,用“我军院校的开拓者”和“我军院校之父”等词来描述刘伯承对军事教育的贡献是不过分的。

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

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

他的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

他还翻译了苏联的许多军事著作。

刘伯承年表刘伯承原名明昭,1892年12月 4 日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

宣统三年(1911年)在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 命的学生军。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

次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

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在护国、护法战争中, 历任连长、团长。

1916年 3月率四川护国军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 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2月与杨暗公、朱德等发动沪州、 顺庆(今四川南充)起义,任总指挥,率部同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

1927年接受中共中央指示后转往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失败后经香港转赴上海。

1928年留学苏联。

1930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12月回国,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2年 1月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1932年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 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用俄语当面怒斥从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而被撤职,调任第五军团参谋长。

1934年底复任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

1935年 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

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5月 4日, 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保证全军安全北渡金沙江。

随后任先遣队司令,与政委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

进人大凉山时,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并在当地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

第一、 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作为总参谋长与朱德随红军总部在左路军。

他和朱德坚定地维护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在山西前线组织所部进行阳明堡夜袭战、七豆村伏击战等战斗。

1938年后,与政委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沉重地 打击了日军。

随后又取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破袭正(定)太(原)、平汉、自(圭)晋(城)和(大)同蒲(州)铁路交通线。

1943年 9月赴延安。

1945年 6月当选为中共 第七届中央委员。

1945年 8月20日,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5年9月至11月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和打通平汉路的企图。

1946年 6月,与邓小平政委奉主力部队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九个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947年 6月,与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1947年10月,蒋介石派白崇禧指挥 33个旅围攻大别山。

12月,刘邓决定以邓小平等率主力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刘伯承率一部北渡淮河,调动敌人。

刘邓大军和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互相配合,经十个月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进一步陷入被动。

1948年 5月,任中原军区司令员。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陈毅、 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1948年12月15日,与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将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全歼于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

1949年 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

1949年4月,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道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 区。

同年冬,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第一野战军的配合下进军大西南,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

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0年冬,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8年被扣上教条主义的帽子而受到错误的批评。

1959年后曾负责中央军委的战略研究工作。

他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6年 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他还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2年,因年高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 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

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

他的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

他还翻译了苏联的许多军事著作。

有什么名诗名词是反映广府文化的

稍等,组织语言当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豫北格言王张洪潮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