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默写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句子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的答案。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456789123134535488211345371530313753548821013753715303

课文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不同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开头引用名句“”,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

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

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

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

这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

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②……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

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

(2)对词语的理解。

兀立:高耸直立,形容山势的险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的重叠。

连绵不断:指山脉河流连接不断。

二、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3.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

研读的重点是:作者是如何运用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在思考此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研读第二自然段时,重点让学生思考:(1)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2)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这些问题也可由学生中产生)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对话时,结合理解相关词句。

如“无瑕的翡翠”。

同时再次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图文结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上述两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进而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最后一自然段可以通过配音朗读等形式加深理解,读后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

如对词语的归类;提供一个新的语段,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些词语;用几个词语连缀成几句话,如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还可以仿照例句写话,如仿照“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

5.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

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列出写作提纲。

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6.“阅读链接”与课文有着紧密联系。

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读后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等等,让学生懂得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

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相关链接 桂林位于的东北部。

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之美誉。

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

桂林山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

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

桂林之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

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使桂林的山水同时成为珍贵的文物宝库。

古诗赏析 急

1.豪放,报效祖国2.第一句更好`因为第一句的愁更多

四年级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内洞主要写了哪三方面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练习题 一: 组词。

(10分) 暑( ) 涝( ) 楼( ) 辽( ) 檐 ( ) 署( ) 捞( ) 缕( ) 疗( ) 瞻 ( ) 二:选词填空。

(9分) 1. 发现 发明 (1)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 )吗

(2)蒸汽机是瓦特( )的。

(3)天文学家又( )了一颗星体。

2. 仔细 详细 (1)你( )想一想这道题可用什么方法解。

(2)老师向我们( )地介绍了学校的变化。

(3)做作文时重点部分要写( )些,其他部分写简单些。

三 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6分) 1.亲身到了那个地方。

( ) 2.珍奇的鸟兽。

( ) 3.因吃惊而发愣的样子。

( ) 4.指人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

( ) 四:给下面的两段话加上标点。

(7分) 要保护我们的眼睛 就应该注意 第一 看书 写字的时候 身体要坐直了 眼睛和本子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二 看书 写字一定时间以后 要向远处望一会儿 第三 认真做眼睛保健操 要保护我们的眼睛 还应注意 第一 不要躺在床上 坐在汽车上或者走在路上看书 第二 不要在阳光下或者光线不足的地方看书 写字 第三 不要看或写太小的字 五:默写一首古诗《竹石》(6)六:乱句排列。

(10)( )我们经常结伴到这里来游泳,在河里戏水,在水底下石头边摸鱼,可有意思了。

( )假如一方胜利了,另一方也从不嫉妒、吵闹,大家都兴高采烈。

( )我们的故乡有一条河,叫“清水河”。

(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甜蜜。

( )一次,我们在河里打水仗,为了取胜,我们打得可激烈了。

七:改病句。

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上改(6)1.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辆不计其数的汽车通过大桥。

2. 已是深冬了,我们可是一点儿也不觉得冷。

3. 解放战争时代,王爷爷就参加了工作。

4. 星期天,我在家里写了一篇作文和一幅图画。

六:阅读短文按文后的要求去做。

(16分) 我爱漓江 我的故乡在广西,我爱故乡的漓江。

春天,原野上的春色,把漓江打扮得更加美丽。

绵绵细雨,增加了漓江的水量,催开了两岸鲜艳的野花。

随着气候转暖,来漓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漓江像一条友谊的带子,把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连在一起。

夏天,漓江的水更清了。

人们有的在江中游泳,有的在江中划船,有的玩水球……漓江洗去人们一天的疲劳,使人们感到轻松愉快。

秋天,桂花开了,漓江两岸飘着醉人的桂花香。

我们学习过后,荡着小船在江上游玩。

那两岸的青峰分明地立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兴奋地抢着划浆…… 冬天,漓江因为旱季到来而变浅了,但水还是那么清,山还是那么绿。

江畔的柑橘树已挂满了累累果实,人们正在紧张地收获。

漓江的四季都很美。

我喝着漓江的水长大,我一定会为把漓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

1.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段意。

(12)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作文。

(30分)读《贝多芬》后写一篇读书笔记。

要求:(1)阅读后写体会。

(2)印象最深的部分写详细些。

贝多芬贝多芬于1770年12月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座城市——波恩。

他的父亲是宫廷乐团的男高音歌手,从4岁开始,父亲就把贝多芬关在家里学管风琴、提琴和钢琴。

父亲常常半夜里和一些朋友喝醉了酒回家,把哭哭啼啼的孩子从床上拉起来强迫他学琴。

孩子没有办法,只能擦掉脸上的眼泪,像大人一样叹口气,开始弹起琴来。

8岁的贝多芬开了第一次独奏会。

他们家庭生活很困难。

酗酒损坏了父亲的嗓子,也毁了他家庭的前途。

母亲有肺病。

贝多芬下面还有弟弟和妹妹,都张着嘴要吃饭。

小贝多芬不得不从小就担负起家庭经济的重担。

他10岁就离开了学校,11岁进入乐团当助手,13岁在乐团获得了正式的职位。

17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他不得不把全家的经济都管起来。

在困难条件下的学习,更锻炼了贝多芬。

他知道,要在音乐上有所成就,必须多看多听,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

没有机会上学,他就从阅读中寻找力量。

他读了许多伟人传记,向他们学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鼓舞自己坚持学习。

他研究许多伟大作家的作品,许多精辟的思想印在他的脑海里,后来逐渐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青年时期,他还到波恩大学旁听哲学系的课程。

贝多芬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

他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很轻就能作曲而骄傲,也不因为自己年轻幼稚而放松对自己作品的要求。

22岁以前,他在波恩已经写了一些钢琴变奏曲、奏鸣曲、室内乐和其他作品。

但是没有一篇不是经过重大修改然后才发表的。

而且,一直等到25岁以后,他才决定出版自己的作品。

贝多芬很注意向民间的音乐学习,但是,他却不能容忍那些随着当时的风气而流行的时髦音乐。

他在维也纳时,有一次,把一位时髦钢琴家的作品用两只脚放在琴谱架上,然后用一个手指头来敲出它的毫无意义的“主题”。

贝多芬的行动,表示了他决不随风转的决心。

从26岁以后,贝多芬的耳朵就逐渐聋了。

这是这位大音乐家最大的不幸。

然而,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26岁以后写的。

一直到他的耳朵全聋以后,他还是不停地创作。

贝多芬说,他是“不顾自然的阻碍”,尽力使自己“成为不愧为人的人”。

所以,当有朋友对他谈起上帝、命运之类的时候,贝多芬说:“噢,人啊,你当自助

” 六年级语文期终试卷(模拟) 班级 姓名 得分一、看拼音写词语或句子(11分)(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扣分,否则扣1-2分)xiù shǒu páng guān guài shí lín xún qián kūn diǎn zhuì( ) ( ) ( ) ( )shēn lín qí jìng yì kǒu tóng shēng tiāo tì shèng qì líng rén( ) ( ) ( ) ( )dōng tiān mài gài sān céng bèi ,lái nián zhěn zhe mán tou shuì( )二、照样子,根据字的不同义项组词(6分)例:足:⑴满、充分心满意足 ⑵值得无足轻重 ⑶ 脚画蛇添足临:⑴靠近,面对 ⑵到达 ⑶将要,快要 屈:⑴屈服 ⑵弯曲 ⑶ 委屈,冤枉 三、写出五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5分,超过5个,加1-3分)四、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下面的词语,写在横线上(4分)1、拂晓 黄昏 正午 深夜 2、寒冷 清冷 凉快 严寒 3、没有 半数 少数 多数 全部 4、纺纱 穿衣 剪线 织布 缝制 五、理解词语(6分)“千山一碧” 、“万古长青” 、“翠色欲流”三个词语都含有表示绿的词,分别是 、 、 。

“千山一碧”表示绿的 ;“万古长青” 表示绿的 ;“翠色欲流” 表示绿的 。

六、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并在序号上打“√”(3分)1、轮船对运输正如渔网对(a、编织 b、捕鱼 c、劳动 d、 鱼)2、树木对森林正如钢铁对(a、工具 b、 铁轨 c、 金属 d、 高炉)3、鸟儿对天空正如船儿对(a、大地 b、工厂 c、 河流 d、天空)七、写出两副你记住的对联(4分,超过可加2-4分)1、 2、 3、 4、 八、连线(5分)《泊船瓜州》 “监狱之花” 解放战争时期《我的战友邱少云》 齐白石和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以后《狱中联欢》 王安石 抗美援朝时期《一夜的工作 》 邱少云 视若瑰宝 《争画》 周恩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九、判断(6分)1、《牛郎织女》是叶圣陶爷爷的作品。

( )2、《鸟的天堂》《林海》《养花》的作者都是老舍。

( )3、“玻璃”“地上”“爸爸”“模糊”最后一个音节都读轻声。

( )4、“周瑜打黄盖——愿者上钩”是歇后语。

( )5、“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中既有比喻,又有拟人的修辞手法。

( )6、“他的红红的笑脸隐藏在树丛中。

”缩句后成为“他隐藏在树丛中。

” ( )十、按要求改写句字(8分)1、 今天依然屹立的金字塔是奴隶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改为反问句: 2、 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的。

”改为转述句: 3、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次序改变,意思不变: 4、 陆地这么大。

陆地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用关联词将两句合成一句: 十一、综合改错(5个病句,3个错别字,2个用错的标点)(10分)丁大爷今年70多岁了,他身穿一件蓝棉袄和一顶旧棉帽。

他依然保持着坚苦朴素的作风。

在解放战争中,他经常推着小车为前方送小米、玉米、面粉和粮食,不知走过了多少地方

他现在身体硬琅曾四次被评为《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

他常常我们:“我经历过两个新旧社会,深知辛福生活来之易。

你们可要珍惜它呀

”十二、根据课文填空(12分)1、《竹石》由 代诗人 写的,全诗是这样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 (4分)2、我们的船 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 。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 ,从远处看, 。

这段话是围绕“ ”这个中心句来写的。

作者是在 处观察榕树的。

这段话描写的是榕树的 态形状。

(4.5分)3、《凡卡》这篇文章是由 、 、 三部分穿插写成的。

其中,信中写了 、 这两件事,回忆写了 、 两件事。

(3.5分)十三、分析短文,回答问题(20分) 吐鲁番盆地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

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

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射 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

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

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

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

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

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 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

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

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

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

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

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 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用音序查字法查“漫”,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漫”在字典里的解释有五条:(1)水过满,向外流 (2)到处都是 (3)莫,不要 (4)不受约束,随便 (5)广阔,长。

“漫天风沙”的“漫”应选第( )条解释。

“长夜漫漫”的“漫” 应选第( )条解释。

“漫无目的”的“漫” 应选第( )条解释。

(4分)2、用“——”划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2分)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3分)4、人们把吐鲁番称作 、 。

(1分)5、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 ,理由有两点:(1) ;(2) 。

(3分)6、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 的特点。

这两个事例是:(1) (2) (3分)7、吐鲁番人用 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林阴路在中钻天的白杨,可以 ,栽种桃树、梨树,可以 。

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 。

(4分)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试卷(A)一、 判断题(每道小题 5分 共 20分 )1. 2. 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直径, 宽等于圆柱的高 ( )3. 半径为2米的圆柱体, 它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相等. ( )4.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比圆锥体的体积大16立方分米, 这个圆锥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 ( )二、 填空题(1-9每题 2分, 10-13每题 3分, 共 30分)1. 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 ), 用字母( )表示 2. 用一张长4.5分米, 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 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 它的侧面积是( ).3. 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 )倍.4. 一个圆柱体, 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 高是5厘米, 它的体积是( ).5. 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 ), 宽等于圆柱的( )6. 圆柱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 )倍.7. 8. 9. 一个圆锥体, 底面直径和高都是3厘米, 它的体积是( ).10. 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削去的部分是圆柱体的( ).11. 12. 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都分别相等, 圆柱体的高1.2分米, 圆锥体的高是( ).13.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和是28立方米, 圆柱体的体积是( ).三、 应用题(1-6每题 7分, 第7小题 8分, 共 50分)1. 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是2分米, 圆柱侧面积是62.8平方分米, 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有一个圆柱形储粮桶, 容积是3.14立方米, 桶深2米, 把这个桶装满稻谷后再在上面把稻谷堆成一个高0.3米的圆锥.这个储粮桶装的稻谷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保留两位小数)3. 用一张长2.5米, 宽1.5米的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烟筒, 这个烟筒的侧面积是多少 (接口处忽略不计)4. 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 高50厘米, 底面直径30厘米, 做这个水桶大约需用多少铁皮 (得数保留整数)5. 一个圆柱形水池, 底面半径3米, 池高1.5米, 这个水池最多可盛水多少吨 (1立方米的水重1吨)6. 晒谷场上有一个近似圆锥形的小麦堆, 测得底面周长为12.56米, 高1.2米. 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0千克. 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整千克)7. 一个直径是20厘米, 长2米的圆木, 要锯成横断面是最大的正方形的方木, 需要锯下多少木料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试卷(B)一、 单选题(每道小题 5分 共 20分 )1. 等底等高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 [ ]A.正方体体积大 B.长方体体积大C.圆柱体体积大 D.一样大2. 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与一个圆锥体相等, 圆柱体的高是圆锥体的[ ]3. 24个铁圆锥, 可以熔铸成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个数是: [ ]A.12个 B.8个 C.36个 D.72个4. 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3倍, 它的体积扩大的倍数是: [ ]A.3 B.6 C.9 D.27二、 填空题(1-13每题 2分, 14-15每题 3分, 共 32分)1. 用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 围成一个圆柱体, 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2. 直圆柱的底面周长6.28分米, 高1分米, 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 体积是( )立方分米.3. 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0.6米, 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4. 一个圆锥体和它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相差12立方厘米, 圆锥体的体积是( ).5. 一个圆柱形铅块, 可以熔铸成( )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6. 做一个圆柱体, 侧面积是9.42平方厘米, 高是3厘米, 它的底面半径是( ).7. 一个圆锥体体积是2立方米, 高是4分米, 底面积是( ).8. 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体积与高都相等, 圆柱的底面积是18平方厘米, 圆锥的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9. 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已知圆锥体的体积是7.8立方米, 那么圆柱体的体积是( ).10.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76立方米, 底面积是19平方米, 这个圆锥的高是( ).11. 把一个高6厘米的圆柱体削成最大圆锥体, 这个圆锥的体积是9.42立方厘米, 它的底面积是( ).12.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62.4立方厘米, 它的体积是另一个圆锥的4倍.如果另一个圆锥的高是2.5厘米, 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 ).13. 14. 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削去的部分是圆锥体的( )%.15.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其中圆锥体的体积是126立方厘米, 这两个形体的体积之和是( ).三、 应用题(1-2每题 5分, 第3小题 6分, 4-7每题 8分, 共 48分)1. 求体积.(单位:分米)2. 求空心圆柱体体积.(单位: 厘米)3. 一个圆锥形砂堆, 底面周长是31.4米, 高3米, 每方砂重1.8吨, 用一辆载重4.5吨的汽车, 几次可以运完 (得数保留整数)(5分)4. 一个圆形水池, 它的内直径是10米, 深2米, 池上装有5个同样的进水管, 每个管每小时可以注入水7.85立方米, 五管齐开几小时可以注满水池 5. 一个圆锥形的稻谷堆, 底周长12.56米, 高1.5米, 把这堆稻谷装进一个圆柱形粮仓, 正好装满.这个粮仓里面的底直径为2米, 高是多少米 6. 把一个长、宽、高分别为9厘米、7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铁块, 熔铸成一个圆柱体, 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7. 一根2米长的圆柱形木料, 横截面的半径是10厘米, 沿横截面的直径垂直锯开, 分成相等的两块, 每块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 百分数单元检测题姓名 班级 学号一、填空1、0.6=( )% 2.08=( )% =( )% 12.5%=( )(填小数) 0.2=( )(填分数) ≈( )%2、某班男生是女生的 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3、12是15的( )% 15比12多( )%4、种200棵树苗,了6棵,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 )%5、某工厂今年实际全年产值比原计划超额18%,实际完成计划的( )%;今年原计划完成200万元,今年实际产值( ) 万元。

6、一件衣服,打九折后便宜了45元,这件衣服原价( )元。

7、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10%,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 ).8、正方形的边长增加10%,它的面积比原来增加( )%9幸福小区电话普及率是80%,经调查,有28户未安装电话,幸福小区共( )户10、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年利率2.25%,到期可得到利息( )元。

二、判断1、百分数化成分数后都是真分数。

( )2、用100千克小麦磨出85千克面粉,这批小麦的出粉率为85%千克。

( )3、甲数比乙数少20%,乙数比甲数多25%。

( )4、 米可以写成37%米。

( )5、一种商品,先涨价20%,再降价20%,现价与原价相等。

( )三、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把15千克食盐溶解到100克水里,盐水的含盐率为( ) A、15% B、约13.3% C、约16.7%2、一种产品现价35元,比原价降低了5元,求降低了百分之几的正确列式是( ) A、5÷35 B、5÷(35+5) C、5÷(35-5)3、 千克相当于 千克的( ) A、1 倍 B、 C、 千克4、有500台电话机,卖掉20%,再增加20%,这时电话机有( ) A、480台 B、500台 C、520台

求人教版11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全套教案,共63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第一组 本组的三篇课文,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

学习本组的五篇课文,要试着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特别要注意边读边展开想象,使课文浓缩描述的景物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

1、桂林山水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志趣与创思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有谁到过桂林,给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就到桂林游览一番,去看看那儿的山水究竟如何

二、观察彩图1、老师来给大家当导游(出示彩图),让我们一起来游览桂林山水吧

请同学们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想: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它们有什么特点

看到这些景物使你产生了哪些联想

有何感受

2、生交流汇报,适时引导学生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顺序地观察景物。

三、初读,弄懂大意著名作家陈淼也到过桂林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

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他是怎样来描写桂林的山水的

1、指生读课文,正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3、生交流汇报。

四、教学第1自然段1、自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的山水

2、生简要作答。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教学第2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层次向我们介绍桂林的水的

2、画出描写桂林水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桂林水的特点的

(感觉、视觉、联想) 3、这一自然段,既然是对漓江水的清、静、绿的描述,那么,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先写大海和西湖的水呢

(对比、衬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排比句式的气势和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第3自然段 1、运用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分组自学讨论:(1)课文分几层意思向我们介绍桂林的山

(2)课文是怎样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2、全班交流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七、作业布置 1、红花本抄写生字。

2、家听第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 1、自读思考:当作者观赏了桂林的山和水之后,他得到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1)画出作者表达整体感受的句子。

(2)理解句子中的“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联系课文回答:“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样的水

3、有感情地朗诵和试背这一自然段。

四、指导背诵全文 1、听配乐朗诵全文。

2、按照板书提纲试背。

3、分小组试背。

4、全班背诵。

五、总结拓展 读了本文,你可能被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布置 1、同步练习册。

2、预习第二课。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桂林山水 静水 清 绿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奇山 秀 险2、林海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大兴安岭特有的温柔的美。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产生的“亲切、舒服”之感,唤起情感的共鸣。

三、志趣与创思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提起大海,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

我们曾经度过许多描写大海的文章,也曾身临其境或从影视中、图片中欣赏过它的雄浑壮阔。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林海》。

二、初读,了解课文大意 1、自学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俏丽”、“兴国安邦”等词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正音。

边读边听边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相关段落进行勾画批注。

3、交流汇报。

三、教学课文第二部分(2—6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2—6自然段,边听边想:作者从岭、林、花这三个方面来介绍大兴安岭,那“岭、林、花”又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岭、林、花”的特点来的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4、关于“岭、林、花”的描写中,你最喜欢哪儿,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5、结合学生回答,解决两个问题:(1)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一背。

2、开火车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作业布置 1、红花本抄写生字。

2、家听第二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二、指名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三、深入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一共几次讲到“亲切、舒服”

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2、四人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第一次:初入林海,身临其境,脚踩、手摸,油然而生“亲切、舒服”之感。

第二次: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盛产木材,“美得并不空洞”,故感亲切、舒服。

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变化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

)四、讨论质疑 1、再读课文,试着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

2、大家讨论交流解决。

五、积累运用 1、练习熟练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3、认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云横秦岭”的岭与“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画。

4、评出较好的简笔画,在班上展示。

六、作业布置 1、同步练习册。

2、预习第三课。

3、背诵你所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2、林海初入林海 脚踩、手摸 名字悦耳 岭 温柔欣赏林海 林 像大海 美得并不空洞 亲切、舒服 花 种类多 参观林场 人与自然联系紧密 兴国安邦3、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课文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

背诵、默写三首古诗。

2、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及古诗赞颂的精神。

三、志趣与创思 学古诗,背古诗,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及古诗赞颂的精神。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比一比谁会背诵的古诗多。

二、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指名读预习提示,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三首古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第一首《墨梅》 1、解题。

本诗作者王冕,元末明初人。

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

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

《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自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师适时纠正。

3、领悟诗意 (1)自读诗句,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作者借助梅花赞颂了人的什么精神

默写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