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有关宿州的诗句

搜集有关最美宿州的诗歌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有关“秋景”的古诗句有哪些

家乡的三角洲公园宿州市第一小学 张绍卿这个星期六,爸爸妈妈带我到离家不远的三角洲公园去游玩。

三角洲公园位于人民北路西边,新市政府北边,和天鹅湾小区就一路之隔。

听到爸爸妈妈要带我到三角公园去玩,我的心像刚从蜜缸里飞出来的小蜜蜂一样,别提有多高兴了。

刚走到三角洲公园,首先看到的是用不锈钢做成的大型工艺品,同时也是三角洲公园的标志。

它的形状像极了“一滴水”的样子,同时也像一个巨大的“桃子 ”也像一个巨大的 “洋葱”。

听爸爸说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一滴水”就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光线如水中的波纹一样,可迷人了。

“一滴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在里面看电视和电影,还有小朋友最喜欢看的动漫呢。

各式各样,这就是三角洲公园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了。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人工湖。

晴天里,人工湖上面波光粼粼,岸边游人如织,湖水里还有很多游人在悠闲地划着小船,好不惬意。

我们继续向前走,耳边响起了美妙的歌声,人们都说那是石头在唱歌。

其实,我告诉你们吧,那不是石头在唱歌,而是藏在石头里面音箱发出的声音。

里面可热闹了,特别是在傍晚。

火烧云上来了,从三角洲公园的西面一直烧到东面。

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就是美丽的三角洲公园,同学们,它是不是很美

反正我每次去都是流连忘返

求嵇康有关花的诗句~

《中国名胜词典》载:“嵇康墓在安徽省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

嵇康(774--763),字叔夜,三国曹魏时人。

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其与当世名士阮咸、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为友,常驻聚会于竹林之下,时称“竹林七贤”。

因政治上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集团篡权,为司马昭所杀。

临刑前,他拒绝了二千太学生的营救,索赔琴弹了一曲已成绝响的《广陵散》。

后葬于此。

嵇康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又称嵇中散墓,位于涡阳县石弓镇嵇山南麓(原属濉溪之临涣)。

涡阳建县前属宿州。

清嘉庆10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说:“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载在州乘”。

其墓依山凿石而建,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与山一体。

现墓洞已被发现,但墓内被盗一空,只有空墓尚存。

从嵇康性格看待嵇康之死 嵇康是一个很具有性格的人,从他的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嵇康的形象。

嵇康作为一个个人,但是他始终都不曾稍稍改变一下的性格,我认真地看了一下嵇康的作品,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他不羁的性格。

我认为嵇康的死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至的。

嵇康的死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

嵇康诗的风格,《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

”而《明诗》又说:“叔夜峻侠,故兴高而采烈。

”我们注意到尽管这两者评价不尽相同,但是又应该发现惊人的相似:就是嵇康有一个的诗在《文心雕龙》和《明诗》的作者的眼中都有一个“峻”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到嵇康性格中不能容人而又不能容于人的一面。

在《后汉书·朱浮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以峻文诋之。

”这句话中的“峻”是“严酷,严厉”的意思,文如其人,由此我们可以揣度出嵇康的性格中一定有很难被人接受的地方,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揣测罢了。

但是我认为这种揣测幷不是没道理的。

在嵇康的《与山巨源头绝交书》中表达出他自己有九不堪的地方,其中有“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也。

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可见嵇康性格中有一种不为世所累的性格,在嵇康的眼中尘世中有太多琐事的烦扰了,而嵇康的本性中是不能忍受这样的烦扰的。

而他向往的生活是忘掉世间的烦忧。

嵇康《养生论》云:“萱草忘忧”。

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

吴中书生谓之疗愁。

可见嵇康性情中是无法接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渴望的是超脱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正如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达出来的那样“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 其实他表达的意思是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时代,因为在人间就有送来迎往的忧扰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嵇康喜欢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要过的生活是“游山泽,观鱼鸟”,幷且“心甚乐之。

”他要过的这种生活完全是秉其本性行事的,不愿意稍稍地改变一下。

因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的事情,在当时社会人们把送葬看成一件大事,但是嵇康却不愿意顺从世俗,可见其倔强不羁的一面了。

既然不能顺从世俗,当然嵇康就希望能超脱他的那个世界——那个不能被他性情接受的世界。

他渴望超脱他的那个世界,因此他“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

在嵇康的眼中他是对的,他的追求秉其本性而行的信仰也是对的,即使和他的那个时代的人完全不相同,但是他只是“循性而动,不为物移”。

我不由想到嵇康的观念其实和屈原是很相似的,屈原的观念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但是嵇康还是比屈原锋芒收敛许多的,《晋书·列传第十九》中有这样的描写“(康)性慎言行”。

或许是他不屑和世俗交往吧。

嵇康的行为在外人看来,真的是有点怪诞的,也是不能想象的,据晋书列传第十九中记载“(康)性绝巧而好锻。

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击水围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了解他的人对他的这种性情也就接受了,但是对于不了解他的人会是怎么看待他呢

其实嵇康还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按照嵇康他自己的说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就因为山涛推荐他出来做官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人去干涉他追求自然,即使是自己认为最亲密的朋友。

从其一生来看嵇康也算得上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说过“君子之行贤,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

所有的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正因为崇尚自然本性,所以他不愿意为世俗忧扰,而只愿意平平静静“无馨无臭。

采薇山阿。

散发岩岫。

永啸长吟。

颐性养寿。

”也正是因为这样嵇康不愿意出来做官。

嵇康不愿意出来做官是他本性的一面,其实嵇康”性慎言行”,但是他还是按照他自己的性情去行事的,只是他不愿意接触当时的统治者罢了,但是对于他身边的人,他从来就是一个性情。

其实嵇康是间接死在钟会的手上的,对于嵇康的死《晋书·列传第十九》有这样的记载,:(会)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虎耳。

’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豁时乱教,故圣贤去之。

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由此无疑钟会和嵇康的死有极大关系的,甚至可以说应该对嵇康的死直接负责。

当然不愿意统治者服务的而又有才能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当然会引起统治者的恐慌的。

一方面统治者害怕他聚众造反;另一方面这些有能力的人对于统治者的礼乐教化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是这样描述他自己的“非汤、武而薄周、孔……”。

在当时儒学是作为正统的思想的,公开表达自己“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就是发表反动言论,当时的统治者怎么能容忍违背自己推行的正统思想的人呢

因为嵇康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没钟会的出现。

但是钟会还是看到了嵇康致命的缺点,“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其实钟会和嵇康也不见得有深仇大恨的,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隔阂的。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九十七杂录五中有这样的描写“从前主父偃一家被孙弘杀掉,嵇康被钟会诬陷致死,因此曹操劝他的儿子说:‘我对小过失也非常愤怒,你们千万不要学这一点。

’你们修业进德,以中和为上。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曹操眼中的嵇康一定不是一个中和的人。

其实从嵇康的言行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了,《晋书·列传第十九》有这样的记载:“初,康居贫,学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瞻给。

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掇。

良久会去,康谓日:‘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会以此憾之。

”常人眼中这样的话有很大的挑衅性,更何况这样的话对着钟会这样的富家弟子说呢

钟会这样的富家弟子一定是心气很高的,又怎么能忍受嵇康这样的漠视的言语呢

我想也因为嵇康待人接物的这种态度埋下了了祸根。

应该来说,钟会还是对嵇康很崇拜的,钟会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不如嵇康名气大,便将自己的一篇文章写好送去,到了嵇康的家门口却不敢进去,只好把文章一卷,扔进去就跑。

可是这一丢进去便没有了音信。

心气太高的钟会一定是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此钟会也一定不能容下嵇康的。

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

并不是说嵇康心胸很狭窄,总的来说,是嵇康对天性自然的执著。

对天性自然执著的嵇康必定不会很顺服地去接受儒教的教化的,对于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的那个时代,必定使得统治者有消灭异己的想法。

而嵇康在待人接物方面的随意的性格是促成嵇康死因的直接原因。

是嵇康的性格导致嵇康的死的。

描写汉中的诗句

《中国名胜词典》载:“嵇康墓在安徽省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

嵇康(774--763),字叔夜,三国曹魏时人。

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其与当世名士阮咸、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为友,常驻聚会于竹林之下,时称“竹林七贤”。

因政治上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集团篡权,为司马昭所杀。

临刑前,他拒绝了二千太学生的营救,索赔琴弹了一曲已成绝响的《广陵散》。

后葬于此。

嵇康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嵇中散墓,位于涡阳县石弓镇嵇山南麓(原属濉溪之临涣)。

涡阳建县前属宿州。

清嘉庆10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说:“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载在州乘”。

其墓依山凿石而建,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与山一体。

现墓洞已被发现,但墓内被盗一空,只有空墓尚存。

从嵇康性格看待嵇康之死嵇康是一个很具有性格的人,从他的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嵇康的形象。

嵇康作为一个个人,但是他始终都不曾稍稍改变一下的性格,我认真地看了一下嵇康的作品,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他不羁的性格。

我认为嵇康的死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至的。

嵇康的死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

嵇康诗的风格,《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

”而《明诗》又说:“叔夜峻侠,故兴高而采烈。

”我们注意到尽管这两者评价不尽相同,但是又应该发现惊人的相似:就是嵇康有一个的诗在《文心雕龙》和《明诗》的作者的眼中都有一个“峻”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到嵇康性格中不能容人而又不能容于人的一面。

在《后汉书·朱浮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以峻文诋之。

”这句话中的“峻”是“严酷,严厉”的意思,文如其人,由此我们可以揣度出嵇康的性格中一定有很难被人接受的地方,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揣测罢了。

但是我认为这种揣测幷不是没道理的。

在嵇康的《与山巨源头绝交书》中表达出他自己有九不堪的地方,其中有“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也。

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可见嵇康性格中有一种不为世所累的性格,在嵇康的眼中尘世中有太多琐事的烦扰了,而嵇康的本性中是不能忍受这样的烦扰的。

而他向往的生活是忘掉世间的烦忧。

嵇康《养生论》云:“萱草忘忧”。

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

吴中书生谓之疗愁。

可见嵇康性情中是无法接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渴望的是超脱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正如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达出来的那样“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其实他表达的意思是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时代,因为在人间就有送来迎往的忧扰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嵇康喜欢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要过的生活是“游山泽,观鱼鸟”,幷且“心甚乐之。

”他要过的这种生活完全是秉其本性行事的,不愿意稍稍地改变一下。

因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的事情,在当时社会人们把送葬看成一件大事,但是嵇康却不愿意顺从世俗,可见其倔强不羁的一面了。

既然不能顺从世俗,当然嵇康就希望能超脱他的那个世界——那个不能被他性情接受的世界。

他渴望超脱他的那个世界,因此他“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

在嵇康的眼中他是对的,他的追求秉其本性而行的信仰也是对的,即使和他的那个时代的人完全不相同,但是他只是“循性而动,不为物移”。

我不由想到嵇康的观念其实和屈原是很相似的,屈原的观念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但是嵇康还是比屈原锋芒收敛许多的,《晋书·列传第十九》中有这样的描写“(康)性慎言行”。

或许是他不屑和世俗交往吧。

嵇康的行为在外人看来,真的是有点怪诞的,也是不能想象的,据晋书列传第十九中记载“(康)性绝巧而好锻。

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击水围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了解他的人对他的这种性情也就接受了,但是对于不了解他的人会是怎么看待他呢

其实嵇康还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按照嵇康他自己的说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就因为山涛推荐他出来做官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人去干涉他追求自然,即使是自己认为最亲密的朋友。

从其一生来看嵇康也算得上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说过“君子之行贤,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

所有的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正因为崇尚自然本性,所以他不愿意为世俗忧扰,而只愿意平平静静“无馨无臭。

采薇山阿。

散发岩岫。

永啸长吟。

颐性养寿。

”也正是因为这样嵇康不愿意出来做官。

嵇康不愿意出来做官是他本性的一面,其实嵇康”性慎言行”,但是他还是按照他自己的性情去行事的,只是他不愿意接触当时的统治者罢了,但是对于他身边的人,他从来就是一个性情。

其实嵇康是间接死在钟会的手上的,对于嵇康的死《晋书·列传第十九》有这样的记载,:(会)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虎耳。

’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豁时乱教,故圣贤去之。

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由此无疑钟会和嵇康的死有极大关系的,甚至可以说应该对嵇康的死直接负责。

当然不愿意统治者服务的而又有才能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当然会引起统治者的恐慌的。

一方面统治者害怕他聚众造反;另一方面这些有能力的人对于统治者的礼乐教化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是这样描述他自己的“非汤、武而薄周、孔……”。

在当时儒学是作为正统的思想的,公开表达自己“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就是发表反动言论,当时的统治者怎么能容忍违背自己推行的正统思想的人呢

因为嵇康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没钟会的出现。

但是钟会还是看到了嵇康致命的缺点,“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其实钟会和嵇康也不见得有深仇大恨的,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隔阂的。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九十七杂录五中有这样的描写“从前主父偃一家被孙弘杀掉,嵇康被钟会诬陷致死,因此曹操劝他的儿子说:‘我对小过失也非常愤怒,你们千万不要学这一点。

’你们修业进德,以中和为上。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曹操眼中的嵇康一定不是一个中和的人。

其实从嵇康的言行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了,《晋书·列传第十九》有这样的记载:“初,康居贫,学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瞻给。

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掇。

良久会去,康谓日:‘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会以此憾之。

”常人眼中这样的话有很大的挑衅性,更何况这样的话对着钟会这样的富家弟子说呢

钟会这样的富家弟子一定是心气很高的,又怎么能忍受嵇康这样的漠视的言语呢

我想也因为嵇康待人接物的这种态度埋下了了祸根。

应该来说,钟会还是对嵇康很崇拜的,钟会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不如嵇康名气大,便将自己的一篇文章写好送去,到了嵇康的家门口却不敢进去,只好把文章一卷,扔进去就跑。

可是这一丢进去便没有了音信。

心气太高的钟会一定是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此钟会也一定不能容下嵇康的。

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

并不是说嵇康心胸很狭窄,总的来说,是嵇康对天性自然的执著。

对天性自然执著的嵇康必定不会很顺服地去接受儒教的教化的,对于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的那个时代,必定使得统治者有消灭异己的想法。

而嵇康在待人接物方面的随意的性格是促成嵇康死因的直接原因。

是嵇康的性格导致嵇康的死的。

有志气的诗句

雄心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为秋风所破歌》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5、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9、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立志 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3、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5、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7、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 8、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9、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高风亮节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2、 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李白药) 3、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5、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 6、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 7、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9、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有关宿州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