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有关春的诗句及赏析

有关秋的诗句及赏析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 刘禹锡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写出10首有关“春天”的古诗及赏析

1)杜甫《春夜喜雨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入夜,润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

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

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凝而成……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3)杜牧《江南春绝句》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

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

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

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4)王驾《雨晴》赏析: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

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

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

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

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象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

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岂不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

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

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

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

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杜牧《江南春》有“千里莺啼绿映红”句,明代文学家杨慎评道:“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硬说应当改为“十里”才可听可见,岂不令人哭笑不得

5)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

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

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

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

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

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

《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

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

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

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6)《春望》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 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

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

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诗人感触异常。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

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

关于月的诗句带赏析

1.《静夜思》作者:李白 年代: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 年代: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

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即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

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

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

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

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

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

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有关春的诗句及赏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