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引出原因的古语
引证文献解释:引证文献是指引用本文的文献。
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意义:引证文献是学术论著撰写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术著述影响大小的重要因素。
规范的引证文献既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尊重,更可以从中看出作者自己进行知识产出的过程和基本状况,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者的文献被引证的次数越多,此作者的文献越有价值。
类别:参考文献: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共引文献: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 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同被引文献: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 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尊重他人隐私的几句警言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自己。
(希自知是最难得的知识。
(西班牙)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
(日本)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
(德国)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
(马来西亚)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
(日本)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
(苏联)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
(非洲)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爱尔兰)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
(拉丁美洲)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
(西班牙)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苏联)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
(德国)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
(美国)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
(英国)《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江湖侠客的称号
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五义白玉堂
马丕瑶的后代为什么离开马氏庄园
马氏庄园.在西蒋村,80年代缺吃少穿的年代,人们没有一点文物意识,老房子里面很多老物架,大家都视而不见,一些在安钢周边收废品者,手里有了钱,开始倒腾老物件,经常在村子里面转悠,收购老物架,大家才知道老物件儿也值钱,很快,老物件儿也是水涨船高,
如何读书最有效how
如何读书最有效 ——专业性文章的阅读方法 Paul n.Edward Bravesy 编译 (本文可免费用于非商业目的行为。
如有商业需要,请于作者联系。
最新更新请登陆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当你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仅仅为了娱乐而阅读文章的时候, 如何才能最大效率的获得 信息呢
将一本书从头至尾的读一遍,总是让人很有成就感。
像小说一类的读物,采用这种方式 是可以的,因为小说总是会给人留下悬念。
读小说的唯一目的就是跟随作者的故事,让他引 导你一步一步的进入故事的世界。
但是,当你在大学,研究生或是其它需要专业知识的岁月里,你所阅读的文章却远远不 止小说,诸如课本,手册,历史或学术刊物,等等一类的非专业小说。
阅读专业文献的目的是获取信息。
尽快找出文章的主旨是你唯一的目标。
所以,如果你 不是实在闲着无聊,读此类文章的时候不要从头至尾特别细腻地读。
当你是为了获取信息而读书的时候,要学会跳跃式的略读,努力的摸索文章的大意,进 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记忆作者的结论。
这样你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收获最多的信息。
在阅读本文之前,请保证你的阅读速度达到 300 页的文章只用 6-8 个小时。
当然了,你 花费的阅读时间越多,你的收获越大,理解也越深刻,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
但是, 请记住, 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本文的目的是教会你更有效率的阅读。
这里的“阅读”不仅包括读“书” ,也包括任何 其他专业性质的阅读,比如阅读网页。
方法策略 粗读全文 基本原理重要的观点和论据比细节要重要,抓住文章总体结 构,而不要逐字阅读。
决定花费多少时间 目标明确, 方法得当 积极主动地阅读 读三遍 专注于信息量大的内容 使用 PTML (personal text markup language) 了解作者及所在组织 了解知识背景 现实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当你准确地计划整个阅读时间,你 就能够为每一个知识点分配合理的时间。
当你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而进行阅读时,你的收获会变多,而 且阅读效果也更好。
不要太依赖于作者的安排,你需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 阅读 第一次探索,第二次理解,第三次整理阅读笔记。
文章中穿插的表格,图片,图表,小标题等需要重要因素通常 包括更多的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笔记,这有助于学习,同时也为以后发现 更重要的信息做好准备。
作者也是人,也有自己的背景和立场。
作者在组织中工作,组 织则作为作者的某种背景。
大多数的学术文章都是正在进行的学术辩论的一 部分,所以,了解辩论的内容,辩论的关键人物, 以及例证的概念。
每次阅读之间要留有休息的时间,这将有助于知识的消化处 理。
讨论,形象化,或是进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写作将有利于知识的记 忆。
表格 1.策略与原理 利用潜意识 利用多种方式演练 粗读全文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所以你必须非常清楚知道书中逻辑结构的安排。
这时,最重要的 是获得文章的论点,假设,论据以及结论,这些远比其中的细节要重要。
事实上,在初步阅 读时,无论你多么的认真和仔细,也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细节。
此时,你最需要记住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且一旦你记住了,当你需要回忆某些细节 时,就可以非常容易的想起来。
决定花费多少时间当你给自己规定只有 6 个小时的阅读时限的时候, 你可以更好的调整好自己的节奏。
当 然,你必须非常肯定,你必须完成整个文章的阅读(或是完成真个任务) 。
实际上,你越是意识到你的时间有限,你做事情的时候就越是有效率。
为自己完成任务 做一个时间上的限制,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并且可以通过努力的学习而掌握这种习惯。
所以,在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确定时限。
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在你开始阅读之前, 你需要先问自己: 你为什么要阅读
你有具体的方法吗
如果没有 一个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答案(不是老师给你的答案) ,你也不可能真正的理解。
在你阅读开始后,请努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是谁
本书的论点是什么
支持本书论点的论据是什么
本书的结论是什么
如果你已经找到了上面问题的答案,请继续回答一下问题: 本文论点,论据,结论的立场是什么
对于本文的论点,论据和结论你是如何看待的
作者是如何(或为什么)支持对于本书论点的立场的,你的立场又是怎样的
阅读时,也可以时不时的回过头来再思考思考上面的问题,当你阅读完毕后,这些问题 也应当全部有了答案。
有三种方法有助于你回答上面的问题: A)设想你是为某杂志审查文章。
B)设想你与作者要在某会议上进行辩论。
C)设想你的考试内容涉及书上的内容,猜想一下问题,你又将如何作答。
积极主动的态度不要总是等着作者或是老师给你安排任务,你应该从一开始阅读,就抱有主动的态度。
记笔记是个不错的方式。
当你在阅读的时候,试着阐述你的观点和你自己提出的问题, 当你完成阅读后,可以复习一遍。
读三遍这时最关键的一步。
你将在这 3 次仔细阅读中收获到最多的内容—每次都有不同的目 的,每次都比前一次更加细致。
A)纵览全篇:探索(总时间的 10%) 这个过程你应当尽量的快, 参照以下的过程你将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探 索全书:获得全书的一个快而粗糙的全文框架——有关于作者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在文章的某些重要地方,比如标题,段落,或是短句处做标记(但不要仔细阅读) 。
标 记是为第二遍阅读留下问题,如:x 是什么意思
谁是 z
B)细节:理解(总时间的 60%) 在时限的范围内,做第二次阅读。
这一遍阅读的目的是理解:认真,批判性地,彻底地 思考作者的观点,然后评价作者针对论点的论据。
要留心重要段落和章节的首尾。
特别要留意你第一次阅读时留下标记的地方, 试着回答 第一次阅读时提出的问题。
C)笔记:回忆和提示(总时间的 20%-30%) 最后一遍阅读的目的是加深对文章重要内容的印象。
在这次阅读中, 应当对文章的论点、 论据和结论做简要的笔记。
这个笔记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对文章内容做的标记, 因为这个笔记 应当是读者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章内容,只求自己能看懂,能理解即可。
简单的剪切和 粘贴文章,与自己总结出来的语言肯定是不同的,前者没有后者简洁清晰。
用尽可能最简洁 的语言概括出的文章内容,有助于读者的记忆,也为以后查询重要内容时,能够快速定位所 需要的内容做准备。
依本人看,每一百页的内容,平均做 3-5 页的笔记是最好的,多于这个 数字则显得有些累赘。
记笔记时也需要注意,在笔记中也应当做些标记(比如在笔记旁加入 页码) ,只要有助于以后对细节的查阅。
将笔记, 小册子或是手写的纸张夹进书本中是个不错的方法。
笔记要记录在显眼的地方, 否则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一直使用一种自认为非常好的方法,就是用软件,比如 endnote 和 bookends(MAC 操作系统)将笔记和参考内容编写到一起。
只要的话, 日积月累你就会有大量 的笔记可供参阅,并且还无须翻箱倒柜去寻找纸质的原文件,唯一需要做的,仅仅是记住 URLs(URL:统一资源定位符,用于网络定位资源——译者注)和 PDFs(PDF 是一种文本 格式,用于在计算机储存文件——译者注) 。
准时与定时。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 人的注意力在集中一个小时之后是会明显的下降的,所以依据这个原理, “每次阅读一个小时,读三次”远强于“每次阅读三小时,读一次” 。
但请注意: 如果想要进行一个小时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的阅读, 就必须至少留出一小时加十五 分钟的时间,因为在阅读开始和结束的一段时间里,注意力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涣散。
其次, 在每一次阅读之前我们必须指定出一个比较现实又具体的时间计划, 比如, 读一本 250 页的 书,我会花 15 分钟总览一下要阅读的内容,花 4 个小时进行细致的阅读,花 1 个小时记笔 记。
当然了,时间可以依据内容的难度和重要度以及我所拥有的时间做出调整,但时间比例 不会变化太大。
专注于信息量大的内容非小说类文章的总体结构类似于一个“沙漏” ,也就是头部于尾部较宽,而中间部分较 窄,这样的结构体现在: 整个文章的结构 每一章的结构 一章中的每一节的结构 每一段的结构相对具体细致的内容(如论据,某些细节等)通常都出现在中部,即沙漏型结构中相对 较窄的部分。
知道了文章的结构,我们可以依据它做相应的计划。
一下为计划的参考步骤: 封面 目录 索引——定位重要信息 参考书目 扉页或简介或概述 总结 图像与表格 节标题——有助于理清文章结构 字体和格式 使用 PTML (personal text markup language) 阅读时养成做标记的习惯。
下划线和空白标注是阅读的重要手段, 从一开始就养成这样 的习惯。
标记和笔记有助于你以后的参阅,它们能有效的排除许多冗余的信息,有助于对重 要信息的定位。
标记不要做的太多。
太多的标记有悖于做标记的初衷,无法起到“排除”的作用。
作为 一个参考,每页上面有 2-3 个标记是正好的。
尽量不要划整个句子,而应当在重要的词语短 句下划线。
标记的主要目的是提取,缩减和排除冗余信息。
而在空白处做标记则是对段落或 章节的总结,当然,是用你自己的语言。
纸张与屏幕印刷品的分辨率(600dpi)要高于最好的计算机屏幕(72dpi) 。
所以阅读印刷品比起阅 读电脑屏幕而言,更不易疲劳。
但考虑到运输和信息存储量,我们在生活中可能更多的是在 屏幕上阅读。
图表 1.300dpi vs 600dpi 在计算机中运用 PTML (personal text markup language): 在屏幕上做标记肯定不是件方便的事;而且在电脑上阅读时注意力还总是很难保持集中, 比如阅 读时不时的检查 EMAIL 或是浏览网页。
但是,如果你有意识地训练,那么上面 这些不足都是可以克服的。
比如最新版的 Adobe Acrobat,Apple Preview,以及许 多共享的 PDF 助手软件如 PDFpen, 这些软件都允许你在文章中添加评论或是注 脚。
但再高级的软件也不可能达到完美,这些程序总是有许多不便的地方。
在印刷品上做标记自然是容易许多。
这是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印刷 品上做标记,需要的时候回头翻一翻就可以了。
在屏幕上做笔记。
在电脑上阅读, 当你需要做笔记时, 你一定喜欢用 “粘贴”、 “复制”功能。
“粘贴和复制”当然是一种方便的方式,特别是你以后需要引用 原文时,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但请大家注意,这个方法虽然非常方便,但却有悖 于我们做笔记的两个初衷:a)学习然后记忆。
b)排除冗余信息。
“超链接”也 是如此:虽然使用起来很方便,但对于我们理解和记忆知识却起到反作用。
了解作者及所在组织对作者的了解有助于你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作者也是普通人, 他们的思维形 态也同别人一样,取决于他们受过的教育,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其他经历。
与其他人一样,他们也有偏见,有盲区,有失落,有失败,也有欲望,当然,还 有远见,智慧,理智与成功。
这些我们都应该注意到。
大多数的作者都从属于某一组织:大学,公司,政府,报刊,杂志。
这些组 织都有他们各自文化,权利层次,以及行为规范。
组织决定了文章或书本的内容 和写作形式。
例如,大学教授写书往往是为了获得某一职称。
这些文章必须参照 许多教授共同指定出来的标准;对他们来说,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但记者写的文 章则是要满足交稿时限和广大读者的意愿要求,因此, 简洁明了是他们的内容标 准;口语化而不是书面化是他们的形式标准。
你对作者的了解越是深入, 你对文章的理解也越透彻。
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什么组织拥有作者的知识产权
他\她的专业是什么
作者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 专家(医生,律师,工业科学家等)
是专科专家吗
写过其他书籍或文章吗
他从属的知识网络是什么
性别
种族
阶级
政治倾向
作者写这本书的意 图是什么
什么时候写的
面向哪些读者
谁为这本书的研究工作提供资金 (个 人基金,政府基金,工业投资者等)
谁负责本书的宣传工作
你可以试着从书的前言或是参考,甚至于作者的自序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 案。
了解知识背景对作者所在组织的了解有助于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
写作背景包括涉及的 学科,学科内的学派,或是其他支持或不支持作者观点的人。
一本书往往是作者对其他作者的某种回应, 所以, 如果你能够找到作者所回应的那个作 者, 将更有助于你对书的理解。
阅读时请留意作者在文中直接的提出同意或不同意某些观点 的语句:一般观点认为是 X, “ 而我认为是 Y。
一般观点真的是 X
是哪些人的一般观点
) ( ” 。
“著名的 Jane Sholar 说是 X,而我认为是 Y。
(谁是著名的 Jane,为什么大家都相信 Jane “ 的话?到底是 X 还是 Y
作者是在原有理论上变换方式描述, 还是真的要颠覆以往的理论
) 人们的普遍认为和作者的引用在这时是同等重要的。
利用潜意识即使在无意识状态下, 思维和心理处理也是在进行的。
就像写作或是其他创造性过程一 样,对一本书的理解过程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像我们的身体一样, 不间断的思考一件事也会产生疲劳。
人的理解和记忆力在工作一个 小时左右的时间后会大幅下降。
因此,在你进行阅读时,应当注意连续工作的时间在 1-2 个 小时之间,千万别像跑马拉松似的。
在 1-2 个小时之后的放松时间里,潜意识将会处理你在这 1-2 个小时接受的内容。
在你 进行下一次的阅读前, 回忆你刚刚阅读的内容和你对内容的理解, 还要知道你还需要学习的 东西。
利用多种方式演练阅读就像武术,棒球和烹饪一样,需要多加练习,正如名言所讲:“学习和 记忆关键在于练习。
” 所以,在阅读之后,你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演练。
测试一下所学内容的掌握 程度。
模拟与作者进行一次辩论。
或是想象你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支持作者的观点。
听、说、读、写和具体化的能力是由大脑的不同区域“分而治之”的,所以, 在进行练习时,应当注意思考和行动的共同参与。
不要总是“想”而不“做”。
也可以与别人进行讨论,或是将他带入课堂中,写一些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章, 或是将文章内容中可以被具体化的内容具体化。
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你对文章的记 忆,理解和吸收。
坚持下去! 当我发表这篇文章之后的几个星期,很多学生对它进行了反馈: “我试了几 次,发现不是太有效。
”然后他们便放弃了。
你应当坚持练习很长的一段时间, 至少要几个月。
在彻底的养成这种新的习惯之前, 你肯定会感觉到与我们曾经保 持了数年之久的阅读习惯相比,这种方式肯定是很不舒服的。
但无论如何,你要坚持
它的回报的非常大的。
因为这种阅读方式,是你作 为学生,学者,或是教授,能否成功的关键。
(2022.02.09 bravesy QQ:649541241 MSN:bravesy@live.cn)
以“学然后知不足”为题,运用类比论证法写一篇作文开头
很多人不看耽美所以不知道有桃花债这篇文,唐七的三生三世打着“模仿致敬”的称号,没出名之前自称《桃花债》作者门下走狗一条,火了之后就污蔑辱骂原作者,拒不道歉。
唐七本来才气就配不上名气,华胥引之前也被爆出来抄袭耽美,除了这两篇其他的都是垃圾。
。
。
。
看到题主加了个照片就更气了,反抄袭这么久,还是会有人翻拍,翻拍的电视剧还有人看。
冒顿单于说的一句至理名言是什么
网上有人写诗,“ 冒顿单于飞鸣镝,劲矢途。
岂因宝马伤大义
亲将阙氏侍。
”云云,歌咏冒顿单于的英武。
终于又使我记起 冒顿“飞鸣镝”的故事了。
“飞鸣镝”这三个字,我也象许多人一样,最先是从“小小环球,有几个苍蝇碰壁”那首毛主席著名的《满江红》中读到的,那时正是火红火红的年代。
但遗憾的是,似乎从来也没有很好的理解过。
老师只说,镝就是箭头,鸣镝就是响箭。
飞鸣镝,那就是凌空飞过的响箭了,好象已懂。
《水浒传》中不是也说,梁山水泊的那个哨口,不也是放响箭通消息的么
接着而来的,就是那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当轰向司令部的炮声响起的时候,许多造反派就把这三个字的手写体印在自己战斗队的旗帜和红袖章上。
大家几乎天天见,时时念。
但正象那时和以后听了许多领导的许多报告一样,多少年来,领会总是肤浅,虽然“飞鸣镝”这三个字,在领袖为数不多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几次。
文革终于也有结束的一天,书店里不再是红宝书和马列著作的一统天下了,其他的书也渐渐的多了起来。
大概在八十年代初吧,我忽然在书店里的一本书中,读到了冒顿单于“飞鸣镝”的故事,对这“飞鸣镝”三个字的涵义,才似乎有恍然大悟的理解。
后来查了一下,此事载在汉书卷九十四凶奴传中,可惜现在手边无此书,只有一部《通鉴》。
不过记得叙述是差不多的。
大概是“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司马光先生从别人那儿摘抄来的,只不过他没有说,当然,编书么,也许本来就是摘摘抄抄的,用不着说,并且那年代大概还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吧
我现在就将他的鸿文摘抄一段在下面:单于头曼有太子曰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立之。
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
乃使冒顿质于月氏,既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冒顿乃作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
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可用。
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遂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以上文字见《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
叙述是如此的简明流畅,内容是这样的惊心动魄。
文明古国的历史中,这样精彩的故事多而又多,无怪乎从贩夫走卒到伟大领袖,都那样热爱古国史事。
街谈巷议,数千年的桃园结义;朝堂圣殿,汗牛充栋的线装书。
让我们也来细考这冒顿飞鸣镝的故事吧,审之于情,审之于理,长长见识。
我以为,最值得惊讶的倒不是网诗所称颂的冒顿的英武,而是他的这“飞鸣镝”的伟大策略。
在中国的历史上,立太子而后更,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如果这王储是有些羽翼的,常常容易闹出事来。
往事悠悠,不胜枚举,不说也罢了。
举个不伦不类的例子:我党在“九大”将林彪立为接班人,而在后来欲更改,于是导出了叶群所说的庐山会议上“保卫接班人”的一场斗争,最后酿成了九一三事件。
何况现在,这头曼单于,不仅欲废长立幼,还要革长子的命,玩起了借刀杀人的把戏,所以不免有故事开端。
从另一角度看,新后妩媚,生子娇贵,头曼欲传位少子,站在他头曼的立场来说,也是符合人情的。
那时以至以后,天下的授受,本来就是只凭老皇帝的一己之念、一念之差的。
可是这头曼,却又没有将这“革命”进行到底,当冒顿“盗其善马亡归”之时,老子却“以为壮,令将万骑”,将这一借刀杀人的阴森计谋,演绎得如同儿戏一般-------这自然也是符合人情人性的。
父对于子,会因为发怒而鞭笞,但息怒后往往又会生怜悯之薏。
如果是我们这样的草民之家,老子因为发怒,则最多只能打儿子一顿,一般不会萌生借刀杀人之念;打过以后如果觉得这小子坚强,或者自己有点后悔,那也只能转换口气,夸他几句,或替他揉几下屁股;只不过头曼是一国的君王,他欲更改接班人时,则希望除掉长子,以免后患;当“以为壮”时,却又能立即授以兵权,“令将万骑”罢了。
其人类父子之间的情感,大致是一样的。
但儿女对于父辈,如果产生了的怨恨,那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会消除了,真象《红灯记》里那个妹妹所唱,“仇恨入心要发芽”的。
并且你看哪,这冒顿是何等样的少年
天生的头角峥嵘的狼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有王位的吸引,那从古到今挡不住的诱惑。
纵观历史,即使没有什么过节,那逼宫逐父,抢班夺权的事还算少吗
-------这就是说,从冒顿的立场来说,这事也是符合人性的。
当然这里说的人性,其含义不同于和兽性相对的那个人性。
而冒顿确是将这“飞鸣镝”的过程导演得有声有色的人物,只不过这声是杀声,这色是血色而已。
审罢人情人性,让我们审之于理性。
这“飞鸣镝”,不仅是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也是光辉的战略思想。
冒顿以所“将万骑”为资本,以宝马爱妻为代价,以杀戮压制思考,以奖赏造就盲从,终于把所辖的国家武力,锻铸成弑父篡国的如意工具。
前有鸣镝,后有铁骑,指向哪里,打向哪里,万矢齐发,所向披靡。
个人的意志指挥着那么强大的力量,真的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冒顿正是靠了这一战略,对内贯彻“飞鸣镝”的思想,对外乘刘项中原逐鹿的有利时机,五年之内,就达成了强国强兵的目的,把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变成汉王朝的北方劲敌。
当一统天下数年之久的汉高祖勃然一怒,亲统大军前来征伐之时,却被冒顿遣四十万铁骑,在雁北的白登山围了个水泄不通,将士“七日而不得食”,最后不得不用陈平“吹枕头风”的上不了台面的诡计,得以脱出重围。
想想这雄赳赳誓师出征的真命天子被围七日之后狼狈下山逃归的样子,也真颇滑稽。
并且他接着马上放弃了剿灭的原则立场,改为对匈奴实行和亲的苟且政策,这种大人物的人格,正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史家说是龙种,其实是无赖。
大人物也好,无赖也好,他们的强国强兵,到底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呢
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从来征战地,不见还。
”老百姓只能替他们到前线去送死。
然而,这冒顿何况又不是十足的无赖
让我们再摘抄一段司马光先生的文章:东胡闻冒顿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与。
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
遂予之。
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
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
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
东胡王愈益骄。
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
东胡使使谓冒顿,此弃地欲有之。
冒顿问群臣。
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
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
诸言予之者皆斩之。
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出者斩,遂袭击东胡。
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遂灭东胡。
你看,这个冒顿单于,他哪里是和群臣计议国事
邻国之间,他用骄兵之计,朝堂之上,他也玩“飞鸣镝”的策略,问计左右是假,行一己之意是真。
特别是最后关于弃地之询,“诸言予之者皆斩”,简直就是近世“阳谋”策略的老祖宗。
那个阴谋家、野心家林彪,在文革中也学着飞了一次“鸣镝”,他宣言:“谁反对毛主席,就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这句既没有科学性,也没有合法性的话,被他象放屁一样的放出来以后,就成了金科玉律。
凭一句话,就将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都编入受他“鸣镝”指挥的舰队之中。
从此,一步步将人民的领袖引向了万万岁的神坛,将中国的经济引到了崩溃的边缘,使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遭了那么大的罪。
不管林彪说话的目的是多么合乎他的人性,但他凭着他当时的地位,将党内的正常民主,国家的神圣宪法,一语撬翻,到了今天,历史已还他一个无赖的面目。
林彪这样做,正象后来毛主席所说的,是“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他当时就明了林彪的用心,只是没有说,这正是伟大人物的洞察力所在。
但钟馗他也不是生下来就是钟馗,他也是借助于心怀鬼胎的群鬼们的吹捧,才一步步登上鬼王的宝座的。
除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野心家,玩“飞鸣镝”当然也是真龙天子们或钟馗们的拿手好戏。
当伟大的无赖们在历史的烟尘中得到启示并在现世的实践中取得成效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踌躇满志呀
只是,个中窍妙,诚不足与外人道也。
世人并不都有象司马光那样的襟怀,以“事无不可对人言”为座右铭的,他们往往说:保密,不要说这里的情况。
于是,象林彪是怎么摔死的这件事,也成了秘史,成为畅销杂志炒作的材料。
我们又何从去读书读史,何从去知人论世呢
但是,朋友,请读诗吧
人都说“诗言志”,心声往往从那儿漏出来,何况中国正是诗的国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