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家训家规
好家好家训格言参考如1.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2.勿以恶小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5.百善孝为先。
6.吾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7.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8.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拓展资料: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
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参考资料:家训-百度百科
求所有历史上的各姓氏家训 最好准确详细无误 谢谢了O(∩_∩)O哈哈~ 举例:《了凡四训》
制定家训或家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
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说是源远而流长。
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书》,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也不大。
后,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全书七卷二十篇,内容丰富,体例宏大,堪称中国家训之宝典,惠泽后世蔚然成风。
颜之推(西元531-590年),字介,琅邪临沂人。
复圣公颜回三十五代孙,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
之推创制家训,意在治家。
他认为,治家首在教育子女,故《教子》是全书之第一篇。
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甚至在中国教育史上比较早地论述了“胎教”和“幼儿教育”等家庭教育的方法。
他在《颜氏家训》中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子生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就是说,古代圣贤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孩子达三个月时,就要搬出皇宫,让她住在别宫里,眼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不听不该听的东西,所听音乐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礼仪进行节制。
而且胎教的方法还要记录在玉片上,收藏在铜制的柜子里。
孩子出生后,还在幼儿时,就确定了太师、太保,开始对王子进行孝、仁、礼、义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导他练习。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又说:“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就是说,普通人纵然不能做到这样,也该在孩子会辨认大人的脸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龄时,就开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许他做才做,不允许他做就立刻停止。
这样等孩子长到几岁大时,就可以省得对他使用鞭、杖的惩罚了。
父母对孩子既保持一定的威严,又不失慈爱,那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产生孝心了。
《颜氏家训》还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即孔子说:“少年时代养成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就象天生一样自然而然。
”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俗谚说:“教导媳妇要在媳妇刚刚嫁来的时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还是孩子的时候。
”这话说得对极了。
《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十分可贵,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现代家庭教育仍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宋朝以后,家庭礼治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
权贵之家的家族法的代表是司马光的《家范》。
《家范》在社会上层仕宦之家广为流传,南宋宰相赵鼎,令其子孙各录一本以为永远之法。
朱熹在司马光《家范》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繁琐的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即《家礼》。
《家礼》在内容上与平民之家的生活和劳作的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各种规矩、礼仪都十分详备,所以逐渐成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朱熹还把《大学》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伦理框架,构建一个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要求每一个人,先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
于是,家训或家规就超越了“家”的范畴,与“国”联系在一起,使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当一个人走上社会,为国效力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显示出自身的家教如何,这是家训的作用效果。
明末清初昆山人生员朱柏庐,没有显赫的仕途业绩。
他的家训叫做《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又叫做《朱子家训》。
这是他用程朱理学的儒家伦理为家庭成员规定的日常生活准则。
诸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恤”;“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纵囊橐无余,自得其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等,他把立身处世的道理用明白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琅琅上口,几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早已超越程朱理学的境界,化作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铭。
朱柏庐的后辈同乡王昶是清代高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王昶获得召试第一,先后在内阁、军机处做官,后升任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
他的家训共有十条,包括要谨身起居,尊敬亲人长辈,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检点;要认识物力艰难,要爱惜财用,饮食淡薄,衣服朴素,一切以节省俭约为准则;告诫子弟考试不要作弊,不要请人代考,更不要营求关节——走后门、通路子;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子弟要勤奋好学,不要心有旁骛,荒废学业;不要出入衙门,不要和走江湖的三教九流交往,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习气等等。
这种家规,今日看来未免有迂腐之处,但总体倾向依然无可非议。
对于身居高位,在乡里有着崇高威望的王昶而言,能够如此严厉地修身、齐家,约束自己的子弟,实在难能可贵,也值得今人深思与崇敬。
至于清代的启蒙读本《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为本,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行为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集家训或家规之大成,可谓古代启蒙养和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古代家训经典】一、周公《诫伯禽书》二、徐勉《诫子崧书》三、唐太宗《诫皇属》四、欧阳修《诲学说》五、范纯仁《诫子弟言》六、袁采《袁氏世范》七、明宣宗《寄从子希哲》八、杨继盛《给子应尾应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