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描写齐鲁大地的诗句

描写山东的精美文章 诗句(少一点)

1.济南的冬天---老舍写的就是描写山东济南的美好风光的文章

2.齐鲁大地好风光,一山一水一圣人,东傍日韩西靠京,黄河入口数东营,帆船之都看青岛,葡萄酒之乡烟台,风筝之都属潍坊,物流名城在临沂,人居城市属威海,陶瓷之都是淄博,江北水城看聊城,太阳能之都德州,新港之秀看日照.钢城之都属莱芜,牡丹之都是菏泽五岳独尊赞泰山七十二泉在济南孔子之乡在曲阜蔬菜之乡在寿光肥桃之都属肥城莱阳美梨誉天下乐陵小枣美名扬地下峡谷在沂水建筑之乡属桓台大蒜之乡在苍山.......

描写齐鲁大地的语句或者是描绘生态山东的作文 求答..........................

说蓬莱不能不说风光,蓬莱风光成了“仙境风光”的代名词。

相传,很早以前,海中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上琼楼玉宇,堆金砌银,吃了山上的果实能够长生不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便慕名来到渤海之滨寻找神山。

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又为了同样目的而踏上了这片土地,但他望神山而不遇,于是便筑了一个小城——名曰“蓬莱”。

于是神话中的仙山蓬莱,便正式成为了这方土地的名字。

7月22日,我们来到传说中的仙境“蓬莱”,也成一次仙人。

过蓬莱县城后,眺望西北方向,一座高山突兀而起,自南向北延伸,掩映于丛树环抱之中,这便是人间仙境蓬莱阁了。

蓬莱阁位于山东半岛北部。

苏东坡的《海市》诗赞誉:“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更为其增添了神秘之感。

我们首先来到蓬莱名声最响的地方——蓬莱阁。

我们进入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一处十分精美的牌坊,横阔三间,高7米,宽12米,进深2.5米。

额题“人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为苏东坡手迹。

内外两边柱子上分别镌刻的书画名家刘海粟题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新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楹联,有着此牌楼为仙境之门,游人入门即可做神仙之游的暗意。

穿过牌坊,往右拐,便是一个天然的绿色走廊,沿着石级往上走一段路程,眼前又出现一个气势恢宏、精雕细琢的牌坊,上面被题为“丹崖仙境”,字体如行云流水,美妙绝伦。

从弥陀寺进入,经过丹涯仙境坊、天后宫,便达到了吕祖殿,这里供奉着仙人吕洞宾的塑像,只见八仙之首十分严肃的屹立在吕祖殿中央,人们纷纷走入吕祖殿,拜见拜见这位有着神奇传说的仙人。

走着走着,终于来到了主体建筑“蓬莱阁”。

阁前,当年爱国将领冯玉祥热血沸腾,当即饱醮浓墨,挥毫写就“碧海丹心”四字横额,字体豪放潇洒,迎着蓬莱阁上八面来风,向世人宣示着我们民族的自尊和不屈,那种气概无人能为之匹敌。

登上了蓬莱阁,发现一幅八仙醉酒图,蜡像制成,虽算不上精细,倒还有趣。

这个醉酒图还有个传说呢:说有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

众仙齐声附和,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

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伫立在荷花上,随波漂流。

随后,其他神仙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

八仙的举动惊动了东海龙王,于是他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冲突,引起争斗。

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入龙宫。

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厮杀,腰斩两个龙子。

虾兵蟹将抵挡不住,纷纷败下阵来。

八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

东海龙王请来北海,南海,西海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

危急时刻,曹国舅的玉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

众仙紧随在后,安然无恙。

四海龙王见状,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

正在这时,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罢战。

八位神仙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随波逐浪遨游而去了。

望岳的诗句中哪一句写出了从泰山上俯瞰,齐鲁大地绿意盎然的景象?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中国省市俗称,比如说山东称齐鲁大地之类的

呵呵,这个比较笼统吧,也不是所有省份都有这种俗称的。

我知道的,比如北京,都叫“京城”、“天子脚下”、“皇城”;河南“中原”“中州”;河北“燕赵之地”;湖南“潇湘”;湖北“荆楚”、“江汉”;陕西“三秦”;山西“三晋”;宁夏“塞上江南”。

很多报纸都喜欢采用这种名称哈。

大家都说说齐鲁大地上的成语都有那些不杂

俺山东古为齐国鲁国的土地,所以叫齐鲁大地啊。

“齐鲁”与“山东” 作者: 出处:齐鲁网 日期:2005-06-05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

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

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

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齐鲁”和“山东”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今天看来,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完全一致,可以通用。

但在历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山东”一名,在历史上所指地域范围变化很大,到宋元时期,今山东地区,才作为行政区划提了出来,而包括范围,仍与今山东不同。

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为山东省。

从此之后,地域范围或有变化,但名称不变,范围出入也不大,与古齐鲁范围基本一致。

讲齐鲁文化,先秦时代,以齐、鲁两国地域范围为准,汉代以后以今山东省区范围为准,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这个标准处理,为了明确“齐鲁”和“山东”的关系,下边分别看看二名的由来和地理沿革。

一、“齐鲁”的由来及沿革 “齐鲁”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

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

因为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

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 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

鲁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一说即临淄),后迁薄姑,再迁至临淄。

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

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

文化的交流,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

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

“齐、鲁”一词也逐步联系起来,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 首先将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

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这是指齐、鲁两国思想文化的联系和区别而言的,还未把齐、鲁联为一个词。

过了不久,他又说:“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

”(《左传·定公十年》)又进一步强调了两国文化的内在联系。

但是,这里的“齐鲁”仍是国家概念,各自独立其义。

到战国后期,“齐鲁”才真正组成一个词,成为含有统一文化特点的地域概念。

最早把“齐鲁”作为统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苟子,《苟子·性恶篇》云: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纵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把“齐鲁”与秦对言,显然是指两个地区。

齐鲁地区的人文与秦国地区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齐鲁尚礼义,有“礼义之邦”誉称,秦则缺乏礼义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绝非因为人的本性不同。

从此之后,“齐鲁”一词便经常出现,或作为国家概念,指齐、鲁两国;或作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东地区;或作为地域文化概念指齐鲁文化范围。

如《史记·儒林传》云:“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

”就是说汉代生于燕郡(今北京)的韩婴作《诗》内外传(即《韩诗》),其语言和学术观点,与齐鲁地区作为今文或古文经学的《诗》论特点明显不同。

《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有齐鲁之说”;《晋书.范宣传》:“讽诵之声,有若齐鲁”;苏辙诗有句:“我本生西南(四川眉山县),为学慕齐鲁”;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吴伟业《赠苍雪诗》:“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等等。

“齐鲁”一词,已成为较为固定的地域概念,这一概念源于齐、鲁两国,且与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特点,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开。

这一方面说明,齐、鲁两国文化经过逐步融合到战国时代已初步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成为天下向慕的“礼义之邦”了;另一方面作为地域概念也明确化,即指今山东地区。

山东号称“齐鲁”、或简称“鲁”、或别称“齐”,就是这样形成的,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较固定的地域范围。

二、山东的由来和沿革 山东作为地区名称,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变化很大。

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时晋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晋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战国、秦、汉时期则是指崤函以东地区。

因为秦在关中,故称崤函以东六国(楚、齐、韩、魏、赵、燕)为山东六国,或云关东六国。

此时山东与关东意义相同。

如《管子》书就有“楚为山东之强国”语。

汉初贾谊的《过秦论》多次用山东提法,如说“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又有“山东之国”、“山东豪俊”、“山东大扰”等说,皆指崤函以东地区。

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

” 秦汉一统之后,关中与山东(或关东)在政治上的对立消失,山东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广、狭两义。

广义的山东是沿袭战国时的旧概念,狭义的有专指齐鲁地区的意义了。

《史记·酷吏列传》载:御史大夫齐地苗川国薛(今山东寿光南)人公孙弘说:“臣居山东为小吏(薛邑狱吏一作者)时,宁成为济南都尉。

”又《史记,儒林传》: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齐鲁之有山东之称,当滥觞于此。

至于山东成为行政区划,是又经历了数百年演变过程的。

山东地区的历史沿革、行政归属,夏殷时代不可详考,但当时是方国或部落林立,且有大部分被夏、商王朝控制,归夏、商统治。

西周至春秋时期,该地仍是方国林立,除齐、鲁两大国外,主要的还有曹、滕、薛、郯、莒、纪、莱、谭等,还有宋、卫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山东地区被齐、鲁两国控制。

战国末年,除南部和西北部一部分分属楚、赵外,都被齐国统一。

秦统一六国后,山东地区被置为郡县,如齐郡、琅邪、东海、东郡、薛郡等都在山东范围。

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

汉武帝时削弱封国诸侯王势力,初置十三郡州,山东置青、兖、徐三州,下置郡、国、县。

之后数朝行政区划有所变动,但基本变化不大。

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山东地区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全国分为二十四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今山东青州市),统辖山东地区。

至此,“山东”一名始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之名称。

元代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尉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后移治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至清代才将山东政区正式定名为山东省。

此后沿用不变。

山东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虽然确定很晚,但它奠基于古代齐、鲁两国地理范围和两国最后融合为一个独立体系的文化——齐鲁文化。

因此,此书用《齐鲁文化》,不取《山东文化》之名称,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的。

因为这个地域文化圈的形成是在先秦齐鲁两国时代,而不在山东成为行政区划以后。

相反山东成为全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反而冲淡了齐鲁文化的地域特点。

因此,用“齐鲁文化”定名,更能突出齐鲁文化的地域特点,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描写齐鲁大地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