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千年苗寨的描写的句子

描写贵州的句子有哪些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凤凰古城苗寨风情诗歌散文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

地因人传,人杰而地灵。

文学巨匠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将他魂牵梦系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歌,荡气回肠,也将这座静默深沉的小城推向了全世界。

现将对古镇的赞美摘抄几段,以飨读者:一、大作家沈从文。

凤凰出名,沈从文功不可没。

他的许多文章,对凤凰的赞美、乡风的淳厚、乡民的质朴,等等,做了很好的描述。

“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做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

河水常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

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

小河水流环绕‘镇’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这是《我所生长的地方》中的文字,有水,有船,有鱼,有姑娘……如同水墨画般的景致,却多了诗般的意境。

“二、游凤凰古城 木叶凤凰飞落湘西州 ,逶迤沱江穿城流。

滟滟碧波暄浣女 ,潇潇烟雨泊归舟。

叠翠红楼隐浓荫 ,璀璨银钿插满头。

漫步曲巷心已醉 ,遥忆沈公禅意悠。

三、凤凰城里凤凰游,人自堤行江自流。

笑语时传浣沙女,轻波频载木兰舟。

衣牵石巷青如染,光映廊檐淡若浮。

遥望危崖红树上,片云飞去那山头。

四、现代散文诗船儿慢悠悠在水中行着,船上的人欢喜雀跃,他们忍不住心中的欢喜,把手伸进了悠悠地清凉的河水里,掬起一把的水甩向同伴们,快乐的笑声回荡着河面上。

舟行于画廊里,抬眼望,两岸是古旧的吊脚楼,高高低低像一幅江南的水墨画,沿着江岸描画开来。

也像一首诗歌,凝练了唐诗宋词的痕迹,丢落在时光里。

白墙和高飞的檐角倒映在河水里,在这凝碧的山水里,没有绚烂得山花,只有千年不变的河流,映着蓝天白云,做着寂寂的梦。

沱江,凤凰古城的名片,古老的城墙外,碧波荡漾的沱江水,温柔地流淌,异常地清澈。

你甚至可以看到一簇簇的水草在水下摆动,像少女飘动的长发,显得甚是妩媚。

岸边是青石板筑成的堤岸,湿滑的游船经过的时候溅起白色的水花,轻轻地拍打着那千年的石板。

连接沱江两岸的是水中,高矮两排错落有致的石墩,被称为跳岩。

游客争先恐后地走上前去,裹着苗家的服饰小心翼翼地站在上面留影。

不时有苗家美女衣袂飘飘,戴着叮当作响的银饰,从身边走过。

水流声、凤凰人热情的吆喝声,船上阿哥阿妹的山歌声,汇成一段动人的旋律,不绝于耳。

到了晚上,古老的沱江便活跃起来。

临街灯笼点缀着蓝色的夜幕,江中波光艳影,许多游人放的“心愿灯”,在水面上闪烁着迷人的烛光,如朵朵盛开的荷花飘摇于水中渐行渐远。

无数主题鲜明的酒吧和咖啡馆,在古老的沱江边散发着年轻的暖昧。

我放过了河灯,挑了一家名为“心斋”的酒吧,临江而坐,望着对岸的水车在雾气中缓缓转动。

夜里的凤凰,微风拂面,摇曳的红灯、潺潺的水声,配合上酒精和吉他手深情的吟唱,把人熏得醉倒在夜色里。

在回龙潭的附近,那几经沧桑与战火的吊脚楼依然巍然挺立。

那坚强的站在水中的木柱,经受着风雨的雕啄,见证着沱江的悲凉。

在古城漫步,描写凤凰古城的好诗好词好句好词、好句随处可见湘西最有名的蜡染作品,凤凰的土家蜡染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它注重配色的纯净,以暖色为主色调,从古到今都注重画面的,立意与构图的和谐。

凤凰的苗家蜡染则注重染色纯正,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受,但是它注重冷色调。

我分别走进几家不同的店铺,寻找冷暖不同的色调,给我带来的不同的感觉,终究还是分清楚了。

这大概也是流派纷呈,人间沧桑,自有冷暖的,一些隐寓所在吧。

正如我的湘西之行。

那之前,我的心情是茫然,凄冷的,而只有自己内心里知道。

黄昏时分,行人一下子不知道都到哪里去了。

神秘的古街道,静的令人发怵,我匆忙赶往沱江人家客栈。

那一夜,我也成了山城的主人,听着沱江的阵阵涛声,烹着一条沱江的鲜鱼,喝着大碗的土家米酒,我把自己的醉意抛洒在,古城的记忆里。

贵州千古苗寨

贵州千户苗寨是体验名族风情的好地方,风景好,苗家吊脚楼很有特点,一晚上住宿40元。

晚上还有表演,什么上刀山下火海啊。

银饰很纯,也很便宜。

镇远呢就是有点像青岩古镇,但是就是风景好些。

可以划船。

去苗寨吧。

如果是自驾游就要弄清路线坐车的话下午4点去凯里车站坐到西江的定时班车(要提前买了票再逛凯里体育馆什么的噢)大概6点多就到了寨口(这段路很崎岖都是盘山公路,一定要备好晕车药和塑料带噢)。

建议你们从街尾开始看,走运的话还有民俗表演女孩子租套苗服随便自己怎么拍都是5元/人哦。

那的农家饭不错。

我们是6个人吃了120元吧。

饭呢是百家宴一样,有20多个菜。

吃完看西江的夜景特美,如果2天晚上你们都打算在同一家住宿可以跟他要求去掉个零头什么的拉。

别忘了之前到西江千户苗寨的时候问问司机一般返程车是几点。

按着时间玩吧.

一句有关赞美祖国 关于山水的名言

名言通常都是有警示作用的,楼主是要求谚语俗语吧

以下是我复制黏贴来的,不要嫌弃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含贬义)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犹为天下奇。

不到长城非好汉。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

不到文殊垸,不见黄山面。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不到黄河心不死。

漓江山水甲天下。

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

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

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

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落雨当过冬。

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

好吃不过茶泡饭。

六月天,娃娃脸。

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是因为风景优美,人才辈出,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 杭州丝绸出名;广州以美食出名; 柳州棺木质量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华山自古一条道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娥眉天下秀,青城天下灵。

关于吊脚楼的诗句

瓮安赋乾馈福壤,坤铭瑰章。

古今炫黔山之异,华夏敷瓮水之芳。

圣丘衍祯,泽其红军贤裔;塞邑昭古,烁乎宗国紫光。

洵乃心神陶淑之苑,灵魂洗礼之堂。

而日月生辉,赋都流韵;山水焕彩,老区阜昌。

是谓丹野灵域,烟江画廊。

观夫洞天绝胜,瑶圃挹英。

爰睎苗寨寰宇之硕,而沐金筑清凉之风(1)。

复赏九溪归一之美,更仰播州垂世之容(2)。

而居乎黔怀,环尔望氛之瑞;拥其乌水,纳以卷浪之澎。

遂见玉流浩汗,丽象霞明(3)。

“撼地吼”兮,滚雷贯乎其耳;“震天动”焉,怒浪排乎其空(4)。

高原湖泊储腆,江天文笔扬汹(5)。

更则陟天梯,挽悬瀑;攀峻壁,逗苍鹰。

而江界河大桥者,冠乎大千,洵乃高峡之妙观也(6)。

至若溶洞累累,温泉蒸蒸。

河谷谧谧,霞岫蒙蒙。

况有穿洞巨瀑,独乎水下鹊桥之趣,诚为天下之稀矣(7)。

而曲水以泽,旧墟蕴厚;翠松于掩,古镇意浓。

飞檐之墙垒垒,石门之院融融。

田园之光杲杲,古谣之韵声声。

矧夫仙桥山傲峻,香沟林茏葱。

复又朱家山之殊也,翠峦之叠,声以南土;古树之大,罕于国中。

而次生之林者,当为黔中惟存之荫耳。

稽乎神墟炳烁,史蕴宏渊。

遂尔察迁徙宜知民洽,问蚩尤可溯苗先(8)。

而夏乃梁州之土,唐则播州之圈(9)。

元行土司以规制,明合诸地于瓮安(10)。

是谓千年古邑,百代琼田。

更斯地缘奇乃诧,惟稀则鲜。

于是手托化石,惊其环球之广;见证奇迹,昭乎灵域之妍(11)。

生命之光烁也,进化之论邃然。

乃见专家纷至以探,外报累牍于宣。

故尔藏殊珍,聚紫气;置丽馆,追古源(12)。

璨璨璀璀,中华瑰宝;煌煌烨烨,世界妙观。

而古色戏楼,宏其禹壤;古香书院,冠乎黔山。

会馆名标华野,衙署誉独贵园。

且夫摩崖之镌杲杲,古洞之典玄玄。

其诡其奥者,犹累代之不绝于耳矣。

仰其俊采星耀,懋册流辉。

华夏咏风,起乎瓮土;钱叶飞韵,铸其诗碑(13)。

而傅氏诗文以治学,玉书海内而声垂(14)。

觅彼私家志书,“桑梓”堪为国首;溯乎黔剧先河,“传奇”洵乃文魁(15)。

黔人两大诗宗,瓮水而诞;贵域第一进士,道明可追(16)。

而一朝三翰林, 旷原衔誉;两宋一诗圣,声望扬威(17)。

观乎“黔史”一部,既昭犹学之睿;“远征”几册,弥彰陈毫之恢(18)。

而忆正诗以壮魂魄,瞻少农而净心扉(19)。

至若唐时乃得中原文润,元明则擎水东旗麾(20)。

更与相如侃侃以论,而为中华辞赋问对之滥觞者,惟吾汉代盛览之赫赫也(21)。

瞻以征途血渥,圣域动魂。

尔乃水复山重,何挡铁流之浩;四出四进,尽昭天兵之神(22)。

挟江界之罡风,摧以枯朽;聚猴场之元气,壮尔乾坤(23)。

更则掠霜空,破天险;迎弹雨,赴飞军。

挽惊澜于澎湃之怒,凌乌水以虎贲之身。

长征之首胜,甲伍之高勋。

而毛泽东行居肃肃,红军团旧址氲氲。

桐梓坡之门,惟农会而彰其贵;华汝进之壁,因标语而烁其焜(24)。

红色景区,经典呈现;革命圣地,中华至尊。

英烈之容触目,长征之曲遐音。

于是追红军而徂,心灵洗礼;仰领袖之范,信念恒存。

诚乎然哉

羡厥殊域卓特, 风物洽熙。

遂闻矿产之众,盛名之琦。

锌藏蕴蕴,煤海漓漓。

而磷矿之富者,储居亚图乃冠, 声延寰宇而披。

爰有亚洲之仓以谓,华域之都而熹。

至若灯夹戏酣,弘其山水千年之美;草塘龙舞,寄乎炎黄万代之祈(25)。

苗舞翩乎神州,最耽“九龙穿洞”;长歌响其瓮水,犹醉“四部声怡”(26)。

而瑞草纷纷,嘉木郁郁;珍禽济济,异兽丕丕。

况尔十大名产,四方披靡。

漤菜泡乎西宫之典,皮蛋炫其梦幻之霓。

杂而卓卓,锅氤辣香之异;壳而碧碧,蛋蕴人参之奇。

绿茶醇兮,誉其亚太;黄粑馥焉,涎乎苍黎。

红阳累累而漫,灰粽津津若饴(27)。

而绿豆锅巴,逸客则疯选;豆制油皮,紫阙乃瑶席焉。

歆彼雄图大展,盛纪春韶。

遂见项目落地而频,梧桐栖凤;园区披荆而衍,巨企擎旄。

犹睼路网之畅,复踱康衢之逍。

而逛乎新村,可融小康之乐;耽彼闤市,当叹华都之娆。

欲驶长桥于旷旷,尤伫码头之陶陶。

于是“一城四区”,贯虹而蔚;“一县四路”,添翅以翱(28)。

“三大主题”焯焯,福佑其庶;“五张名片”杲杲,誉流而迢(29)。

奥若践“四为”,开佳境;营“四县”,荡春潮(30)。

噫唏,善政犹其沛泽而渥,众志媲乎倒海之蛟。

是以天下之骊渊者,不亦幸欤

注释:(本赋依中华新韵)1. 苗寨、金筑: 苗寨,代指苗岭明珠凯里,此地有世界最大的苗寨。

金筑,贵阳简称。

2. 九溪归一、播州: 九溪归一,代指都匀,都匀城位于“九溪归一”的剑江河畔。

播州,遵义的古称。

3. 玉流:代指江界河。

4. “撼地吼”、“震天动”: “撼地吼”,代指乌江怒浪翻滚咆哮之势。

“震天动”, 代指乌江怒浪翻滚咆哮之势。

5. 江天文笔:是江界河上的著名景点。

6. 江界河大桥:天下同类第一悬臂大跨度桁式组合拱桥。

7. 穿洞巨瀑:即指穿洞景区的全国十大水帘洞之一的穿洞河瀑布。

8. 察迁徙宜知民洽,问蚩尤可溯苗先:本句的意思是,考察历史多次迁徙,可以知道瓮安多民族融洽和谐的情况;而苗族的先祖可上溯到蚩尤。

9. 夏乃梁州之土,唐则播州之圈:本句的意思是,瓮安在夏代属于梁州所辖,在唐代属于播州所辖。

10. 元行土司以规制,明合诸地于瓮安: 本句的意思是,瓮安在元代推行土司制度,在明代则将十五个堡地合置瓮安县。

11. 化石:即在瓮安发现的5.8亿年前的多细胞动物化石。

12. 置丽馆,追古源:即瓮安修建小春虫博物馆,对多细胞动物化石展开进行科研。

13. 钱叶:即指明朝在瓮安首开咏风的钱帮芑、叶应甲。

14. 傅氏、玉书: 傅氏,即清代瓮安傅氏家族。

玉书,即 傅玉书,字素余,号竹庄,晚号筠墅老人,瓮安猴场人。

清代著名戏剧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15. “桑梓”、“传奇”: “桑梓”,即指清代傅玉书所撰的《桑梓述闻》。

“传奇”, 即指清代傅玉书所撰的《鸳鸯镜传奇》。

16. 两大诗宗、道明: 两大诗宗,即清乾嘉时期,瓮安傅玉书、犹酉樵并称两大诗宗。

道明,即瓮安人犹道明。

17. 一朝三翰林、两宋一诗圣: 一朝三翰林,即指清代一朝三翰林的王梦旭、王梦尧、王士俊。

两宋一诗圣,即指瓮安在明代宣德、正统年间举人宋昂、宋昱和清代贵州历史上享有盛誉的诗人犹法贤。

18. “黔史”、犹学、“远征”、陈毫: “黔史”,即指瓮安籍史学家犹法贤于乾隆年间完成贵州史《黔史》。

犹学,即指瓮安籍史学家犹法贤的才学。

“远征”,即指红军长征。

陈毫,即指已故瓮安籍红军老作家陈靖的文笔。

19. 正诗、少农:正诗,即抗日将领,曾率部在云南阻击日寇。

少农,即冷少农,瓮安人。

1925年曾任周恩来秘书,1927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被誉为“红色特工”,同年被敌人秘密杀害于雨花台。

20. 唐时乃得中原文润,元明则擎水东旗麾:本句的意思是,瓮安在唐代就得到中原文化的浸润;而在明代则成为水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1. 相如、盛览:相如, 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盛览,汉代牂牁名士,曾从于司马相如学赋。

22. 四出四进:即指红军长征曾四次经过瓮安。

23. 猴场:即瓮安“猴场会议”遗址。

24. 桐梓坡之门、华汝进之壁:桐梓坡之门,即指瓮安桐梓坡农会遗址。

华汝进之壁,即指在瓮安天文镇大塘华汝进家的红军标语墙。

25. 灯夹戏、草塘龙:灯夹戏,即花灯夹戏,是放花灯与川剧相组合,并融入瓮安特色的一种地方戏曲。

草塘龙,即草塘火龙,此活动已有600多年历史。

当地人通过玩龙灯祈求来年吉祥。

26. “九龙穿洞”、“四部声怡”:“九龙穿洞”,即指“搓梗仔采阿诗”,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是瓮安苗族同胞在传统节日跳的一种芦笙舞蹈。

“四部声怡”,即指瓮水唱歌,大型音乐舞蹈诗,其歌分为四个部分,表达了对古瓮安的深情。

27.红阳,指瓮安大面积种植的一种叫“红阳”的猕猴桃品种。

28. “一城四区”、“一县四路”:“一城四区”,即瓮安城以及平定营农业产业区、瓮安老城区、银盏经济开发区、草塘古邑区。

“一县四路”,即瓮安往周边地区通行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乌江的航运以及瓮安机场。

29. “三大主题”、“五张名片”:“三大主题”, 即“发展、民生、稳定”。

“五张名片”,即贵州重点培育和发展“酒、茶、药、烟、食品”五张名片,瓮安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荣获此称号。

30. “四为”、“四县”:“四为”,即瓮安坚持“交通为先、产业为重、城镇为要、民生为大”统筹推进工作。

“四县”,即瓮安“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文化兴县、生态立县”发展思路。

黄陂锦里沟究竟好不好玩

武汉的朋友给点意见撒

锦里沟很一般,工作人员态度特别恶劣,保安还群殴游客

千年苗寨的描写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