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名言
1、金玉非宝,节俭乃宝。
2、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3、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4、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5、笑天下可笑之人,骂天下可骂之人。
6、智者,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7、大度难容容天下难容之士,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8、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9、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0、顶天立地,是要用胯下之辱来换的。
11、贤才,国之宝也。
12、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13、圣君眼里,武将文臣都是马,不同之处,一为悍马,一为轻骑,而君王是驭者,驾策随心,统驭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的名言有哪些
朱元璋名言名句1、金玉非宝,节俭乃宝。
2、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3、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4、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5、笑天下可笑之人,骂天下可骂之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名言有哪些
1、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老朱赞美竹子的高洁,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的品质。
同事暗喻了自己不屈服的昂扬斗志。
)2、笑天下可笑之人,骂天下可骂之人3、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野卧》4、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 只管哓哓问姓名。
---《示不惹庵僧》(朱元璋转战江淮间,一次,乔装出行到太平府的一座寺庙般若庵。
庙里的和尚见他为人奇特,就仔细询问。
朱元璋不耐烦,就提笔在墙上写了此诗。
朱元璋登基之后,听说当年在庙中墙上的题诗早已被人洗去,就下令将庙中和尚押解至京,准备杀掉。
他问道:“为什么要把我的诗洗掉
”和尚灵机一动当即吟诗答道:“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当场下令把和尚全放了。
)5、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菊花诗》(这是朱元璋早年参加红巾军起义时所写的诗,菊花不如牡丹雍容富丽,可是牡丹“卧丛无力含醉态”,有容无骨,品格不高;菊花也不如桃花娇媚妖艳,可是“轻薄桃花随水流”,经不起风雨。
其有菊花茎如钢骨,花似金甲,傲雪凌霜,敢与西风抗衡。
朱元璋赞美的正是菊花所具有的战斗风格,并通过它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6、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老朱的九字建国箴言)7、对联作品上联: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
下联: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多复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横批:花国寻梦
朱元璋的家庭背景
明太祖明太祖(1328-1398),朱元璋,(1328~1398)明代皇帝。
即明太祖。
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端。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
出身贫寒,少年时在皇觉寺为僧。
元末,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反元,旋称吴国公,后称吴王,灭陈友谅、张士诚,出兵北伐,克燕京,历15年而成帝业。
年号洪武。
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为圣人。
论孔学是“治国之良观”。
万重藏书的收集,战争期间,令部下访求图书,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移师北伐,命征虏大将军徐达往北京接受元朝皇室藏书,运至南京。
洪武元年(1368年)下诏征求民间藏书,建“大本堂”为藏书处所。
洪武十年(1378年),又命“有司访求今年书籍,藏之内府,以资观览”。
并“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以此达到“治国以教化为先”的统治目的。
卒谥高皇帝,庙号太祖。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
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
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
次年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
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
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
」遂不受。
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
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
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
韩林儿派人告急于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
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观,因此不得不往救。
」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
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
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
二十七年俘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于水,遂遭溺毙。
韩林儿既死,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
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
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
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朱元璋建国号曰:「大明」。
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
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
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
十四年平云南。
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
又创立了卫所制。
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
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
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
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
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
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
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
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
但他的第四子朱棣(见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
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五日病逝,葬南京钟山孝陵。
立庙号太祖,初谥高皇帝。
永乐初,加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
嘉靖十七年,增谥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共在位三十一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
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
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
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
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朱元璋为了使江山永固,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并且统领军队,以北方的九个边塞藩王统兵最多,朱棣即为其一。
由于藩王的权力过大,明太祖在世时,曾有言官上书,以晋八王之乱为例,指责太祖分封的隐患。
但是明太祖没有表态。
至太祖暮年,诸王的兵权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为最,皇太孙朱允炆曾经忧虑,一旦祖父架崩,自己如何来制约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
明太祖死后只有四年,朱允炆政权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权,至明中叶之后,藩王只有虚号,而无实权.
刘伯温名言
【春蚕】 春蚕独苦辛,为茧却焚身。
无用蜘蛛网,网虫不畏人。
【五月十九日大雨】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旅兴】 倦鸟冀安巢,风林无静柯。
路长羽翼短,日暮当如何
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宁知天上雨,去去为沧波。
慷慨对长风,坐感玄发皤。
弱水不可航,层城岌嵯峨。
凄凉华表鹤,太息成悲歌。
【薤露歌】 蜀琴且勿弹,齐竽且莫吹。
四筵并寂听,听我薤露诗。
昨日七尺躯,今日为死尸。
亲戚空满堂,魂气安所之。
金玉素所爱,弃捐箧笥中。
佩服素所爱,凄凉挂悲风。
妻妾素所爱,洒泪空房栊。
宾客素所爱,分散各西东。
仇者自相快,亲者自相悲。
有耳不复闻,有目不复窥。
譬彼烛上火,一灭无光辉。
譬彼空中云,散去绝余姿。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谁能将两手,挽彼东逝波。
古来英雄士,俱已归山阿。
有酒且尽欢,听我薤露歌。
【美人烧香图】 翡翠钗梁云作叶,腻红深晕桃花颜。
玉奴纤手卷虾须,绣罗袜小不胜扶。
低头背人整裙带,神前独自深深拜。
翠绣轻回香雾分,悠悠细语听不闻。
门外游人空驻马,冥冥白日西山下。
【蜀国弦】 胡笳拍断玄冰结,湘灵曲终斑竹裂。
为君更奏蜀国弦,一弹一声飞上天。
蜀国周道五千里,蛾眉岧岧连玉垒。
岷嶓出水作大江,地砉天浮戒南纪。
舒为五色朝霞晖,惨为虎豹嘷阴霏。
翕为千障云雨入,嘘为百里雷霆飞。
白盐雪消春水满,谷鸟相呼锦城暖。
巴姬倚歌汉女和,杨柳压桥花纂纂。
铜梁翠气通青蛉,碧鸡啼落天上星。
山都号风寡鹄泣,杜鹃呜咽愁幽冥。
商悲羽怒呀未了,穷猿三声巫峡晓。
瞿塘喷浪翻九渊,倒泻流泉喧木抄。
楼头仲宣羁旅客,故乡渺渺皆尘隔。
含凄更听蜀国弦,不待天明头尽白。
【梁甫吟】 谁谓秋月明
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
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霓。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编辑本段民间传说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
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
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
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
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
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
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古代皇帝说过的名言有哪些
刘邦也算一个,虽说条件比朱元璋强点但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