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主持人开场白台词
我只有婚嫁的。
不好意思。
经典贯口开场 开车的,响炮的,还有送礼刚到的, 热酒的,蒸馍的,还有炒菜掌勺的。
穿红的,戴绿的,怀里抱着学步的, 掉牙的,白头的,不管叫爷叫叔的。
十八的,十九的,播下爱情没收的, 胡盯的,乱瞅的,新人把魂勾走的。
站近的,站远的,挤眉的,弄眼的, 想和新娘乱谝的。
抽烟的,吃饭的,跟前撵后围看的; 吸气的,赞叹的,嘴里唾沫正咽的; 出汗的,打颤的,想摸新娘手腕的; 调皮的,捣蛋的,想啃苹果脸蛋的。
各位来宾都肃静, 结婚典礼很隆重,耳听眼看莫拥挤, 言谈举止要文明。
-----------------------------------------------------------开场四句词 人逢喜事精神爽,户进新人岁月甜,张灯结彩迎贵宾,喜气洋洋庆新婚 开场词四句 大红的喜子在中央,龙凤呈祥列两旁,亲朋好友聚一堂,衷心祝福掌声响。
开场词四句 大红的喜子在中央,龙凤呈祥列两旁,亲朋好友聚一堂,衷心祝福掌声响。
农村办喜事 丧事 吃饭前司仪说的台词是什么
一言奉请,启动,x府老儒百年归世,承蒙周围,家门户族。
四朋是遥天路远,翻山越来祭奠,孝家是地方偏宅,人手不足,敬请谅解。
多承众亲友雅爱,送起了人情大礼,误了你们的精工,花费了银钱,孝家一笔记在心里,尔后各位婚丧嫁娶,修房造屋,孝家闻讯,定填人情。
席前设宴是招呼不周,安席不恭。
是请你们淡酒多喝几杯,明日亡人入土,送驾上山,孝子席前当面叩谢。
我还有一言奉上,酒席散后是桥头路过,隔河渡水。
招呼不周,是粗茶淡饭,敬请吃好。
孝子席前再下二礼。
我四礼奉上,是请各位落座,谢情之意难表,发烟倒茶滴招呼好。
农村红白喜事知客开场白口头语
各位父老乡亲
陕西方言各种句子
陕中东府渭北一带(土话读音较重)歪曲事实叫“呢”,骂人隐私叫“短”,脾气暴躁叫“歪人”,已婚女叫“婆娘”,生孩子叫“抓娃”,笨拙叫“吧拙”,太阳叫“爷”,肛门叫“屁眼”,大便叫“夿夿”,巴结人叫“舔尻子”,香味叫“劝”,娶媳妇叫“sei媳妇”,迎亲小男孩叫“镊姑娃”,弹嫌叫“挑刺儿”,女儿去娘家叫“遨娘家”,批评叫“数落、失撅”,眼泪叫“撵雨”,公 公叫“阿公”,婆婆叫“阿家”,猪叫“唠唠”,行动慢叫“暮囊”,啰嗦叫“斧音”,猪油叫“荤油、腥油”,挖苦人叫“嚷人”,追叫“撵”,羞叫“焚”,男 孩头髪叫“帽盖”,合适读“和式”,慷慨叫“大方”,小气叫“抠掐”,睡觉读“费觉”,没有读“煤咧”,法律读“法狱”,可恶读“可误”,这样读“着 样”,晚饭叫“喝汤”,摇摆叫“吥唻”,便宜读“偏乙”,楞小伙叫“冷娃”,坏了叫“哈咧”,污垢叫“垢夹”,作孽读“糟孽”,头叫“撒啊”,家里叫“屋 里”,小娃叫“木都娃”,油条叫“油炸鬼”,猖狂读“张狂”,找叫“寻”,爱读“艾”,那读“乃、喔”,斟酌叫“吃模”,不要读“嫑”,不用读“甭”,角 币叫“毛票儿”,高粱叫“掏黍”,铡刀叫“嚓子”,板凳叫“板藤”,碰、撞叫“碓”,爱夸自己往事叫“老卖派”,闲读“寒”,迟读“瓷”,双、霜读 “方”,困惑叫“枉累”,厨房叫“灶伙”,茶杯叫“碗碗”,生意叫“买卖”,商店叫“铺子”,傻子叫“瓜娃”,爱说谎话的人叫“谎流儿”,遇事迟疑不决叫“很难唱”,钱叫“嘠啊”,损坏叫“日踏”,残废人叫“十不全”,中式纽扣叫“纽门”,孩子可爱叫“乖娃”,没眼色的人叫“莫挡儿”,乡下人叫“乡棒”,放下叫“搁吓”,骄傲叫“骛”,摆阔气叫“拽”,厕所叫“茅子”,妯娌叫 “线吼”,连襟叫“挑担”,舅爷叫“老舅”,姨婆叫“老姨”,姑奶奶叫“老姑”,婶母叫“娘”,强盗叫“土匪”,幸福叫“滋润”,小孩尿布叫“褯子”,卖 淫叫“卖屄货”,嫖娼叫“逛窑子”,南方人叫“蛮子”,心烦叫“慔乱”,人家读“人丫”,吃、打叫“咥”,赌徒叫“赌博轱辘子”,蚯蚓叫“曲蝉”,尝读 “赏”,蝴蝶叫“蟮蟮”,南瓜叫“番瓜”,沙果叫“林锦”,花生叫“花森”,缘分叫“言法”,显摆叫“扎势”,里屋叫“里间”,摔倒叫“栽咧”,拳头叫 “捶头”,扔掉叫“招了”,赚读“建”,毒读“图”,小叫“碎”,这里叫“治答”,那里叫“误答”,哪儿叫“呀答”,那儿叫“奈答”,昨天叫“压里”,骂 叫“日嚼”,说大话叫“吹牛”,无赖叫“死狗”,贪吃叫“嗓捻”,笨人叫“瓷壶儿”,打架叫“打捶”,发愣叫“瓷马古东”,疲倦叫“乏咧”,逛叫“浪”, 那边叫“乃岸”,小偷叫“绺娃子”,这边叫“治岸”,蛇叫“啥啊”,乌鸦叫“老哇”,鹰叫“饿老刺”,喜鹊叫“嘎雀”,老鼠叫“老福”,麻雀叫“羞羞”, 煎熬叫“熬颠”,吝啬叫“pia气”,劳累过甚叫“席席的咧”,祖父叫“衙”,祖母叫“婆”,很好叫“嘹”,没成叫“黄咧”,棉鞋叫“窝窝”,说慌叫“日鬼”,掉价叫“跌咧”,饺子叫“煮角”,敬神叫“献衙衙”,未婚女子梳头髪叫“梳孓子”,婴儿叫“哞牙”,经济紧张叫“不宽展”“日子过的较竭”,阴天读“nin 天”,晴天读“停天”,叫花子叫“操化头”,浅紫色叫“雪青”,植读“池”,母乳叫“奶奶”,小蝌蚪叫“蛤蚂骨豆子”,青蛙叫“蛤蚂”,薛读“些”,幽默 读“油mei”,旧社会称呼兵叫“粮子”,郝读“喝”,电影读“电凝”,颜色读“年色”张贴读“bia住”,岳父、岳母叫“唱人、唱母”,宽面叫 “biangbiang”,说话读“fie话”,白天叫“赔天”,晚上叫“黑唠”,日本读“儿本”,冷读“咧”,炕叫“配”,去叫“弃”,赊读“傻”,水 读“匪”,大读“奓”,笨读“闷”,这读“朕”,是、市、柿、事都读“四”,贱读“靝”,绿读“六”,去吧读“佉啊”,麦读“mei”,牛读“吽”,来吧 读“啦啊”,贼读“cei”,停住读“驽出”,国家读“归家”,水晶读“匪进”,农村读“龙裙”,勺勺读“学学”,茄子读“佉子”,豆腐读“透付”,客人 读“刻人”,科学读“阔学”,薄读“婆、朴”,喂读“吁”,肉、褥读音相同,群众读“群重”,药读“月”,驴读“鱼”,尾读“易”,鞋读“孩”,吓读 “哈”,动弹读“痛团”,之读“紫”,苹果读“苹果”,迎读“拧”,狼叫“猡”,善辩的人叫“舌辩猴”等等。
陕南商洛柞水一带一些奇特的称呼:因山大沟深,人群分散,因地域不同而称呼不同。
县南部把父亲叫“爷”,把祖父叫“爹”或“家”;县中部一部分人把父亲叫“爹”,把祖父叫“爷”;县北部则把父亲叫“爸”“大”,把母亲叫“妈”,把伯父叫“伯(音贝)”;其他地方把祖父叫“祖”“先人”,把父亲叫“叔”“伯”“父”或“大老汉”,把母亲叫“娘”“妲”“婺”“姨”“勒”“婶”“细老汉”,有的地方把媒人叫“红爷”,儿童叫“仔”或叫“崽”“娃”,留客叫“立下”,炒菜叫“捻菜”,回答叫“言传”,客气叫“讲礼”,文明叫“斯文”,烧火叫“添水”,吃饭叫“嘬饭”“薅饭”“咦饭”,把睡觉叫 “困醒”“眯”。
陕北榆林、延安一些方言:知道叫“亥哈”,朋友叫“拜识”,合适叫“印字”,男人叫“汉子”,媳妇叫“婆姨”“囚子”,什么叫“甚”“什嘛”,调侃叫“穿板子”。
陕西关中一带方言按形容类区分(一)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眼” 好看叫“顺眼”,讨厌叫“逊眼”,不灵活叫“死心眼”,爱捣鬼叫“瞎心眼”,不讲亲情叫“干睁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盼人穷叫“害红眼”,另眼看叫 “翻白眼”,死不认账叫“瞪白眼”,不讨人爱叫“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事情乱叫“没眉眼”, 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脾气暴躁叫“毛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贪吃叫“嗓眼”。
“手”熟练叫“老手”,小偷小摸叫“三只手”,帮忙叫“搭手”,货物紧俏叫“抢手”,货物出售叫“脱手”,对别人发脾气、抨击别人叫“弹牙”。
“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心灵手巧就叫“灵气”, 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就叫“运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就叫“硬气”,努力向上叫“争气”, 老人康健叫“福气”,胡搅乱就叫“邪气”,扭扭捏捏就叫“妖气”,人死了就叫“断气”,吝啬叫“小气”。
(二)用十二属相形容人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子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子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
(三)用地理名词形容“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
“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啰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四)用数字形容“二”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道毛子等;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茬子、二趟子、二八卦子等。
(五)用定语“的”形容心眼多的人“鬼的”,卖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没能耐的人“肉的”,爱逞能的人“张的”,穿戴时兴的人“飘的”,慢性子人“瓷的”,活泼好动的人“猴的”,作贼的人“坏的”,思想迟钝的人“闷的”,太聪明的人“蛮的”,干活偷懒的人“奸的”,意气风发的人“兴的”,逢迎献媚的人“轻的”,懒惰的人“懒的”。
(六)用名词形容“太”或“太太”:称心如意叫“谄得太”,聪明伶俐叫“精得太”,不讲道理叫“蛮得太”,穿戴时髦叫“洋得太”,做事狂妄叫“张得太”,官运亨通叫“红得太”,巴结献媚叫“轻得太”,多才多艺叫“能得太”,调皮捣蛋叫“瞎得太”,寡言无语叫“瓷得太”;还有重叠加重语气用法:这秦腔戏“嘹得太太”,贼娃子“多得太太”。
(七)在“人”字前加形容词干啥像啥的人“能人”,一学就会的人“灵人”,跟人能合得来的人“嫽人”,脾气古怪忽冷忽热的人“怪人”,明知死胡同偏要硬闯的人“犟人”,偷摸拐骗的人“瞎人”,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人“滑人”,蛮不讲理的人“混人”,待人冷冰脑子迟钝的人“痴人”。
【注】关中东府渭北一带方言有些土话,读音没有合适的汉字,笔者只能标出汉语拼音作读音参考;“儿”的土话读音以及“肉、褥”的土话读音等,都是无声母的音,实在标不出。
A】1.啊(à去声)嗒:哪里。
2.啊是、啊是咧:哪是
哪个是
3.按猛子:突然。
【B】1.罢咧:一般,还行。
又:不怎样。
又:算了。
2.把把儿:物品的把手。
又:把柄。
3.把做:别扭。
4.嫑(音包):不要。
5.单蹦人:独自一人。
6.单另:另外。
7.邦节儿:差不多。
8.毕咧:完蛋了。
9.不美气:不太好。
又指生病。
10.不踏犁沟:不着边际。
【C】1.插插儿:衣服口袋。
2.草驴:母驴。
3.蒇活:舒服;好。
4.……成马咧:程度副词,表示某事几乎到了某种极限,如“快成马咧”,表示快极。
又如“累成马咧”,表示几乎累到了极点。
5.稠:多。
6.瓷锤、瓷松(sóng阳平声):愚钝的人。
7.瓷马二楞:非常愚钝的样子。
8.瓷实:结实。
9.雌松(sóng):笨蛋。
10.雌逶:磨蹭。
或故意拖延不愿上前。
11.戳撑:大方;能够独当大任。
12.吃摸:估计,预想。
【D】1.大(dá阳平声):父亲。
2.打捶:打架。
3.打发娃:也叫出门,指女儿出嫁。
4.打圆:周围,附近。
5.大大爷:马虎的家伙。
6.担子、挑担:亲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互称,或指亲姐妹的丈夫。
7.倒财子:不会算计、胡乱花钱的家伙。
8.得空:有空。
9.得(děi)是、得是的(di):是不是。
10.咥(dié音叠):海吃海喝。
11.叠:捶,打。
12.电壶:开水瓶。
13.兜兜、兜兜儿:口袋。
14.逗火:挑衅。
15.煅、禁端:收拾;批评。
16.丢盹儿:打瞌睡。
【E】1.恶水:洗碗洗锅后的脏水。
2.二杆子:爱打架闹事的家伙。
3.二球:差劲的莽汉。
4.佴:扔。
5.饿(ngè):我。
【F】1.发麻达:出问题。
2.防顾:防范。
【G】1.嘎(gá阳平声)、票子:钱。
2.嘎达马西、嘎西马达:乱七八糟的东西。
3.赶早:清晨。
4.圪蹴:蹲。
5.圪圪拧拧:犹豫矛盾。
6.瓜:蠢,傻。
7.瓜瓜儿:有点傻,傻乎乎。
8.瓜松(sóng阳平声):指脑子很不灵光、做事老是吃亏上当的蠢人。
9.尻(gou音沟)子、尻蛋子:屁股。
10.尻门子:屁股眼。
11.过事:办红白喜事。
【H】1.哈:指人坏;下。
2.哈咧:糟了,坏了。
3.哈松(sóng):坏人。
4.寒:闲。
5.寒人儿:闲人;或指没什么正经事而专以闲游为生的人,有时专指小罪不断、大罪不犯的以小骗小诈为生的人。
6.酣水:唾沫液。
7.黑老哇:乌鸦。
8.红堂瓜水:红光满面,健康滋润的样子。
9.后儿个:后天。
10.后晌:下午。
11.后院:有时特指厕所。
12.胡吹冒撂:说大话、吹牛。
13.胡七:长方形土坯。
14.胡球马嗒:草率。
15.花搅:玩耍女性;对女孩子做不庄重的行为;开……的玩笑;恶作剧。
16.欢什:活泼。
17.伙计:对朋友、伙伴的亲热称呼。
18.荤油:猪油。
【J】1.急里马慌:着急慌张。
2.鸡(jí阳平声)起:黎明。
3.夹夹儿:无袖背心。
4.煎水:白开水。
5.见天:每天。
6.犍牛:阉过的公牛。
7.叫结:生活困难。
8.叫驴:公驴。
9.尖尖尻子(gou音沟):形容到那儿都坐不住的人。
10.糨子:糊涂蛋。
11.绝:骂。
【K】1.砍头子:没见过世面的无知的家伙;或自以为聪明能干的傻子,凯子。
2.可利马嚓:迅速,利索。
【L】1.浪:逛。
2.唠唠(lāolāo):猪。
3.老碗:很大的粗瓷碗。
4.老哇:乌鸦。
5.涝池:容水的池塘。
6.楞种:贬义词,不动也不会动脑子,做事过猛、常常惹事却根本不考虑后果的家伙。
7.冷子:冰雹。
8.料子布:丝绸或化纤一类的布料。
9.溜光锤子:为人虚滑,做事不认真不踏实,只知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家伙。
10.嫽:好。
11.嫽扎咧:好得很。
12.趔远、辟远:滚;一边去。
13.零干:干脆;干净;完全结束。
14.绺娃子:扒手,小偷。
15.虑当:打算。
【M】1.麻茬儿黑:天刚黑。
2.麻杆:蓖麻杆,喻指身体过于干瘦、细瘦的人。
3.麻迷儿:心性不灵醒的人;不讲理的人。
4.麻达:麻烦;烦人;有问题了。
5.马卡:差劲儿,糟糕。
6.马捻:糟糕。
7.蛮势:野蛮。
8.茅子、茅房:厕所。
9.冒说:吹嘘;胡说。
10.帽盖儿(子):辫子。
11.闷:蠢。
12.猛一哈:突然一下。
13.明儿个:明天。
14.磨牙:唠叨;纠缠。
15.莫向:没有希望;根本不可能;不要再想(某事)。
16.莫松(sóng)相:没有样子。
17.摩里各缝:完美无缺。
18.暮囊:慢腾腾;心性迟缓。
19.瞀(正读为mào,陕西话转读为mú阳平声)乱:不舒服;心绪烦乱或身体不适。
【N】1.难畅:生活或处境困难;事情不容易办。
2.挨(读nái)挫:受惩罚。
3.腻子:香皂。
4.蔫人:老实巴交、不爱说话的人。
5.年斯个:去年。
6.年喘:说话。
7.捻拢:修理。
8.撵端:驱逐。
9.涅涅:烂掉的;腐朽的。
10.苶(nié阴平声):疲倦,精神不振。
【P】1.怕怕:狼。
又:可怕。
又:形容词,相当于“很”。
2.皮干:态度不恰当地不断地说着欺人的话;令人厌烦地话太多。
3.皮实:经得住摔打。
4.偏岸儿:旁边。
5.谝(口片)、谝寒传:聊天。
6.谝家子:特别能说会道的人。
7.品麻:拿架子。
8.颇烦:麻烦;不耐烦。
9.扑西赖害:邋塌,不整洁;窝囊。
10.扑的烧(sháo阳平声):过分积极。
【Q】1千烦:多事。
2..前儿个:前天。
3.前一向:前一段时间。
4.巧儿:雀,小鸟。
5.怯火:害怕。
6.挈(qiē)子:尿布。
【R】1.燃马缠兮:乱马七糟,糊涂紊乱。
2.然面:没有汤水的面条。
3.瓤人:讽刺人。
4.嚷仗:骂架。
5.热天:夏天。
6.日头:太阳。
【S】1.颡(读sá):头。
2.塞黑拐:行贿,塞黑钱。
3.丧眼:没有眼色。
4.骚情:献媚讨好;举止轻浮(有时专指女人举止轻浮)。
5.啥啥儿:任何东西。
6.伤脸蹲尻(gou音沟)子:未达目的反而丢了面子。
7.晌午、晌乎:中午。
8.上粪:施肥。
9.上杆子:自作多情。
10.设乎:如果。
11.失鬼倒棒槌、失鬼掏炭:不务正业,瞎胡弄;弄虚作假。
12.失塌(日塌):毁坏。
13.失绝:责骂。
14.拾掇:修理。
又:收拾。
15.受活:舒服。
16.司火:试一试。
常在生气而发出威胁时用之。
17.撕挖:搏斗。
18.死气:东西腐烂变质。
19.松(sóng)式子、松样子:啥样子,指责人或骂人时用。
20.碎:小。
【T】1.台:藏。
台哈,就是藏起来。
2.太太:程度副词,犹“很”。
3.坛场:场面。
或指大的开销。
4.弹(tán)嫌:挑剔。
5.天麻麻儿明:黎明。
6.天黑:晚上。
7.舔尻(gou音沟)子:巴结人。
8.条除:扫帚。
9.停当:指事情安排妥当。
10.头牯:家畜。
11.头前人: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
【W】1.娃(wá)子:男孩。
2.歪人:厉害的人;恶人。
3.渥(wó)也:舒服,或生活状况很好。
4.屋里人:妻子、女人。
5.窝窝:棉鞋。
6.喔(wò):那,那个。
7.兀嗒(喔儿、喔嗒儿、奈嗒儿):那里,那儿。
【X】1.惜惶:可怜。
2.稀样:俊俏。
3.稀忽儿:差一点。
4.细法、细乡:仔细;生活谨细、特别节约不乱花钱。
5.习习儿地:很累的样子。
6.显摆:炫耀、攀比。
7.姺姤(xiānhou):妯娌。
8.先生:老师或医生的称呼。
9.献餮:过丧事时敬献给死者的圆馍。
10.乡党:乡亲,老乡。
11.相端:查看并拿出意见;根据情况。
12.谢承:用礼物感谢。
13.羞先人(先儿):先人(先儿)就是祖先,羞先人(先儿)就是丢人现眼。
14.心疼:可爱;漂亮。
15.寻门户:红白喜事时凑份子送礼物。
16.踅:蛮不讲理;使性子。
17.踅踅子:蛮不讲理的家伙。
【Y】1.沿沿儿:边。
2.眼红:羡慕。
3.洋火:火柴。
4.洋碱:肥皂。
5.洋柿子:西红柿。
6.洋糖:水果糖。
7.要欺头:挑衅。
8.夜个:昨天。
9.夜黑:昨天晚上。
10.一担尼(读yídánni):一起。
11.一岸子气:一边去。
12.有足尽:知足。
13.育:喂,养。
【Z】1.侪(读zái):咱们。
2.咋个相:怎么样。
3.咋家:想怎么样。
4.遭怪:撒谎。
5.早起:早晨。
6.灶火:厨房。
7.贼松:坏蛋。
8..贼娃子:偷东西的三只手。
9.扎势:摆架子,打肿脸装胖子。
10.掌柜的:丈夫、男人。
11.招祸:惹祸闯祸。
12.展布:抹布。
13.招识:理睬。
14.争:猛,厉害。
又:欠。
15.着凉:感冒。
16.吱哇:乱喊乱叫。
17.挣其八糟:十分劳累。
18.挣挣巴巴:勉勉强强。
19.挣人:累人。
20.制嗒:这里。
21.盅盅:酒杯。
22.猪唠唠:猪。
23.吱老儿:蝉。
24.奏:就。
普通党员红白喜事,党纪规定请客最多能请多少桌?
具体视各地规定,如福建省要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及其子女在举办婚庆事宜时,单方举办婚宴的,宴请人数不得超过15桌(每桌不超10人);婚嫁双方联办婚宴的,宴请人数不得超过25桌(每桌不超10人);
结婚之日请客入席支客贺词
大凡民间的、丧葬、生日业、乔迁等“红白喜事”宾宴客的,事前十天半月去预请一位“支客司”。
现在城里办事,一般是去请一位主持人,在办事的当天按照一定仪式,把主人的意思表达表达,并且调节一下气氛就可以了,比较简单,因为来客都只参加一顿宴席就会各自回家。
而在乡村情况不同,会很讲究这个过程的,四山五岭的亲戚朋友,一住就是两三天,没有统一的招呼应酬,主人是累不过来的。
支客司代主家发号施令,能把一件人多事杂、礼仪繁冗的民俗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井井有序,不仅能解主家某些尴尬和难堪的局面,而且还能使众多的宾客,不因主家某些欠妥或无备而埋怨、生气、得罪客。
所以“支客司”除主家的内在因素外,决定着一次民俗礼仪活动的成功与失败。
一些老“支客司”成为本地乡间乃至跨乡镇、跨县境的一代名人。
“支客司”一般都是业余的,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胜任。
一位够“格”的支客司在人品、知识等方面都要有过人之处,且口才要伶俐、语言表达能力要强、思维应变能力要好。
过去大多是由教书先生和有威望的长者充当此任。
旧社会把礼仪应酬作为一门必修课,有专门的教材传授。
做这项工作的就叫“礼生”,先生去某家作“礼生”时,常会带着一帮弟子去实习“喊礼”、“说酒礼”、办礼仪文书,这些人出师后就是专门的礼仪人才。
支客司的基本任务就是代表事主全方位主持宴会事宜,包括对宴会的内容,格局的策划,每项议程的设计,每个具体环节的安排实施监控,如对内外帮忙人员工作的分配,对所有客人的迎送,对各项具体事务的全权处理,发号施令,说出事主想说而不好说的话,办理事主想办不能办理的事,掌握工作节奏,调节气氛达到主欢客乐的效果,大繁小事相关人员都直接与支客司交涉而不去问事主,所以有支客司为事主当几天家的说法。
支客司的工作内容操作程序在过去是比较规范的,形式固定。
以男婚为例,事前一两天,支客司就到主家去办礼仪文书,比如去女方娶亲用的“祝辞”,拜客用的“柬贴”、礼单,男家自用对联等。
举办婚礼过程中,相应的事情很多,支客司一件件都要考虑到、安排到,招呼打在前面。
这时支客司就要说,今日某府贵子喜结良缘,承蒙团转四邻,家门户族,房亲叔伯,八面亲朋,哥们弟兄,隔河渡水,翻山越岭,动了你们的龙步,来到贵府,鼎力相助,奋力相帮。
不仅花费了银钱,送起了隆情厚礼,还给酒主帮了忙,争了光,承大家的关照,借来了笼锅碗盏,铺笼帐被,桌椅板凳,为明日(正酒)喜酒相逢,迎亲聚会,作了筹备,现有诸多任务,烦劳各位前来执事。
此时支客司就会宣布执事岗位:知客总管、管礼管库、打盘安席、大厨小厨、提壶斟酒、擦桌抹凳、挑水抱柴、取烟倒茶、迎宾接客、内外走杂、管灯发亮等内容,说有多少件事要办,需要帮手多少人。
在宣布执事岗位后,对大家提要求: 个个出力、位位操心, 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齐心协力、声叫声应, 承蒙各位,大力相助, 本支客司口吃言钝,只好拱手谢了。
在宣布每个岗位的执事任务时,支客司还要说一些谦虚的话。
支客支客,离之不得, 我一不懂规矩,二不懂礼节,更谈不上有什么翰墨, 贵府的亲朋,有的还认不得, 喊到的都是客,未喊到的请莫见责, 若有内行高师到,敬请多指导。
下面的事才是对一个个岗位交待任务,提出要求。
比如对总管,支客司就要说: 总管总管,样样你管。
大管物资现金,小管安全卫生。
柴水米面,酱醋油盐。
铺笼帐被,桌椅板凳。
样样由你安排,件件由你统管, 一旦有失误,全由你包揽。
对管帐管库的涉及到现金的问题,还要特别提醒: 大有千百万,小有元角分。
来客挂礼,笑脸相迎。
字要写明,件件记清。
如有差错,你负责任。
如果要一一记叙下来,内容太多,这里除总管外,再记叙支客司对奉烟敬茶和传盘安席所说的话: 奉烟敬茶: 奉烟敬茶,面子你耍。
客人到府,接待潇洒。
茶喝与不喝,人人到家。
烟抽与不抽,个个发话。
来者都是客,不分人小人大。
声叫声应快,不要嘻嘻哈哈。
请你多留意,切莫得罪老小外家。
传盘安席: 传盘安席,油汤油腻。
脚步走稳,切莫性急, 一不小心,掌盘落地, 打坏杯盘,你要赔礼。
嗓门要大,心要留意。
互不串位,菜要上齐, 杯筷擦净,服务到底。
支客司除安排好一切大小事情外,会说的支客司还会引经据典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编成四言八句、顺口溜来说,把主、客的情感及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参加宴会的人有了一次艺术享受。
如果严格按流传下的婚礼习俗,支客司要做的事数十项,要说的话几十箩筐装。
一般婚宴的第一天要安排准新郎亲自带上礼贴、礼品请红爷(介绍人)夫妇。
中午专设“迎红宴”招待红爷、发红包、办嘱托。
晚上主要亲戚都来了要设“迎宾(起客)宴”,席间要致欢迎词、安铺。
支客司在安席时也会说一套礼仪性的话,代主家谦虚圆和一下,诸如团方四邻,亲朋好友,动了贵步,花费了银钱,寒舍地点扁窄,人手不足,安席不恭,设宴不正,请大家原谅,在你们完男嫁女,大繁小事时,慢慢填情,帮忙到底。
席中劝请大家喝酒时,支客司也会说一些话: 桌上既无美酒,二无佳肴,更无好款待。
桌上荒疏,杯酒片菜,粗茶淡饭。
但“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请你们一不拘礼,二不减量, 量大者请盏盏饮尽,杯杯请明, 量小者喝个满面春风,喜气盈门。
第二天(正酒)所有客人陆续到达,支客司要一一打招呼,指挥礼仪服务人员递烟、沏茶、安排座位。
中午时分,迎亲的回来了,支客司要指挥“收亲”、“拜堂”、“安箱(嫁妆)”、“入洞房”、“送开水”、“送洗脸水”、“理铺”、“开箱”、“取吃喝”、“赠手巾”等仪式,每个环节支客司都要说相应的喜庆和吉利话,同时要招呼好“送亲客”,还要兼顾不断前来吃酒的“百客”。
尤其是当着送亲客的面把男家的情况作夸张性的表达,表明男方会善待新娘并转致对女方亲友的问候等,妙趣横生,甚至对席上的每道菜都有赞言。
接着是午宴,入席前,支客司要依照长幼尊卑和关系的亲疏远近的顺序逐一指名道姓的请客,如果颠倒了顺序或把某重要客人点漏就算“失格”,会得罪客人。
客人入席后支客司开始表席,其主要内容是说明某事主在什么时间举行的什么宴会,重点是向客人表示欢迎、问候、恭维、谢请谢礼、表示谦意和对客人的祝福等。
晚上是谢客酒,支客司要再次对客人和全体帮忙人员表示谢敬及挽留之类的人情话。
第三天(有的是第二天)安排“回门”和“谢媒”等仪式,支客司都要代表主人深表肺腑。
比如“谢媒词”: 二姓你说合,往来把言传, 凭你二寸舌,方的能说圆, 为了成全美,脚板都跑翻。
谢你一封糖,吃了寿延长, 谢你一壶酒,寿延高北斗, 谢你一刀肉,吃了添福寿, 谢你一双鞋,穿上脚劲来……… 而今办事,支客司既有按老套去办的,也有删繁就简,不再拘泥于老套式去办的,支客语也不再是陈词,把从电视上、报纸上听到的新名词、新语言加在支客语中。
有时只要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几句成套话的人也加入了支客司这个行列。
支客司虽然动口不动手,但三两天下来已经筋疲力尽,头昏嗓哑,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许多朋友,并卖弄了“自己”,最大的欣慰就是主客对自己的夸奖。
本文篇幅所限,不能把支客司每个环节说的话一一记录下来,也只能说一声遗憾
结婚第一次当知客,哪个有台词啊
“知客”就是帮助事或丧事的人家招客的人。
有的地区叫知弓水街人就叫知客。
如人路上遇见一个熟人,问对方最近忙啥呢
那个熟人可能会说,这两天谁家儿子结婚或者老人去世给人家当知客。
知客一般用来称呼男性,因为像搭棚,拉桌子,端盘子,烧水等等这些体力活,都需要身强力壮的人去干。
女人也会被过事的人家的女主人请上去帮忙,一般都是从事蒸馍,切菜洗碗或者在外面给请来的厨师打下手。
当然还有从村里请来的一两位老太太,专门从事蒸花馍,给灵前的供桌上做祭品等等。
这些,那些年轻的媳妇们都做不了。
不过,这样的老太太现在越来越少了。
知客被主人在过事的前两三天就请去了。
主人过事的烟酒糖茶,菜面肉酱等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剩下的就要请知客帮忙了。
知客要请多少根据主人过事的规模而定。
一般人家过事常常要请二三十左右的知客。
事过得大一点的人家可能请四五十甚至上百的知客。
知客要主人拿着烟去一家一家的请。
当然请也仅仅是个说法而已,想来的一定会来。
主人毕竟是请别人帮忙。
人虽有心给你帮忙,你也要把脸给足。
主人能请的,当然都是十拿九稳都能请得动的。
请不动的,主人不会去请,那是自找无趣。
当然还有趁着过事的机会,以请过来帮忙的名义缓和和加强两家感情的。
请年长的人过来,说是当知客,其实是主事,就是过来给自己在村人面前掌个脸,在一些考虑不到的地方操个心。
千百年的传统濡染下的红白喜事,里面曲曲折折的东西多着呢
什么心操不到,都会让人见怪,让人耻笑。
还有的,弓水街上的人说这是“寻”着来给人帮忙的。
“寻”着来给人帮忙,如果不能解释为没有一点骨气的话——这样的人哪个地方都会有那么一两个——那么就要解释为是因为主人的人缘好或者权力大——这样的人哪个地方同样都会有。
其实,“寻”着给别人帮忙说起来好像有点低三下四的样子,其实,在那些的确是“寻”着给人干活而又那么能说会道的人的嘴里,一切竟然自然地就像转弯的河水,主人心知肚明,当然也乐意。
这大概也是我们中国做人的艺术。
否则,这人真就没法做了。
只有哪些不会说话的人,才弄得自己低三下四,主人也尴尬不堪。
说远了
这么多知客得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叫做“知客头”。
否则,群龙无首。
弓水街上的人常红白喜事称为乱事,就是头绪很烦乱的事。
请知客,那是来帮忙理顺各种主人根本忙不过来的事情的。
“知客头”都是村上有头有脸的人来担任,要么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要么是村里的书记或者村长或者主人,其他的人听他们指挥。
知客们第一次在主人家聚会,时间常常在过事前两天的晚上,主人准备烟酒糖茶,并备晚饭。
知客头开始分派任务,谁搭棚,谁拉桌子,谁烧水,谁准备碗碟,谁照顾哪个席口(饭桌)。
具体分到每个人。
知客照办。
他们也常常在笑声中毛遂自荐。
第二天,知客各执其事。
有人开着三轮车从街上开饭馆的人家里拉来了桌椅板凳,有人拉着架子车拉来了碗碟壶杯,有人从自己家里背来了一口大黑锅。
路上见了面的熟人说,唉,怎么背黑锅了,那个人笑着说,没办法,领导分配的任务。
最忙的,当然是过事的这一天了。
知客各守其位。
这一天,主人家的事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每个人都成了它上面的一个螺丝钉。
少了谁也不行。
我们就来说一说端盘子和伺候席口的情景吧
每张桌子上都有专人负责。
在桌子腿上比较显眼的位置贴着用一小绺红纸或白纸写着的每个负责人的姓名。
开席前,知客擦干净桌子,将烟酒和茶壶放在桌子的正中间。
桌子的每个角各放一个杯子。
客人来了后,按尊卑长幼一次坐定,长者给每个人发筷子。
有安排专门端盘子的知客。
端盘子的人个子要高,胳膊要有力。
一个的盘子里,放上将近十个碗碟,没有力气真是不可想象的。
盘子往哪儿端,是一门艺术。
先给最尊贵的客人的那张桌子上菜。
那张桌子放在帐篷的最正中。
喜事一般都是娘家来的人,丧事都是外家的人。
其他饭桌上的人笑着招手先向他们这张桌子上端,可是端盘子的人得有原则。
这一点可马虎不得。
其实,招手要菜的人也是在开开玩笑而已。
快乐的场景为什么要一脸严肃呢
不久端菜的知客就将菜端上来了,具体负责每张桌子的知客负责转菜。
转菜也有一定的讲究,中间放鸡鸭鱼等大盘的菜,中间的菜吃完后,周围的菜依次向中间递补。
这是酒菜,和其相对的是饭菜,饭菜一般是双份,两边对称摆放。
饭菜摆放好后,馍随之也端上来了。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饭量从知客举在手里的馍盘里拿两三个心心相连莹白如玉的花子馍放在自己跟前。
除了花子馍,在丧事上还有血馍,就是杀猪的时候接猪血做成的松软香油的菱形馍。
当然还有包子。
宴席一轮一轮地进行。
第一轮,都是最重要的客人和到得早的邻居。
没赶上的人就在附近三五成群地聊天。
喜事上第一轮,要举行结婚仪式。
主持人都是村上能说会道的文化人。
这时席中的人都停下了吃喝。
听主持人宣布,主持一般都用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唱诺。
所有的人都跑到棚前来了。
他们仔细地听着,像秋日裂开嘴的石榴一样甜甜地笑着。
这时,环顾席间,席间的篷布周围挂着客人行来的毛毯,被面等礼物,上面写着客人的名字。
如果是两个客人,便在姓名底下写上“同贺”二字。
各个人喜笑颜开,经历着主人家的喜事。
第一轮宴席还很正式,到第二三轮就变得活跃起来了。
因为远方的客人已经离席,剩下的都是些左邻右舍。
老人,小孩,媳妇,闺女。
真是欢聚一堂。
戏剧性的娱乐也从这时开始。
从今天开始就成为阿公,阿家的,就成了这场娱乐的主角。
他们常常被那些善搞恶作剧的知客弄得脸上抹上了锅底的黑,或者涂得一脸红。
阿公,阿家笑着在乡亲们面前丑了一回。
大人娃娃都乐得合不拢嘴。
看着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看着村中又多了一个新人。
大家都高兴啊
而做父母的一生能真正在村里人面前高兴几回呢
知客们在等其他客人坐完席后另开几桌吃饭。
其间自然又说又笑。
他们吃的真香啊,就是狼吞虎咽也没有笑话。
干活的人吃饭的这个样子才是最美的。
一切最自然地流露出来的美的表情谁会笑话呢
这一天知客很忙,常常到很晚才回家。
他们真的很辛苦。
他们带给了家里人在过事的主人家所感受到的一切,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这一夜他们要好好睡一觉。
第二天,知客可能还在被窝里,主人家一大早就派人来请知客去吃饭。
这一天,是谢知客的日子,称为吃谢席。
主人让厨师备好饭菜,请知客吃饭。
除了吃饭,主人拿出一些钱,买上一两筐,一大袋花生,瓜子,水果糖等等,分给知客。
大家同乐。
饭后,知客帮主人迅速地拆下过完事的帐篷,还掉借来的桌凳。
知客也把从自己家拿来的锅,水壶和一些零碎东西等顺便带走。
知客的工作至此就算结束了。
弓水街上的人常常说:“一家的事就是百家的事。
”我想,这是不错的。
许多人谈到乡村社会的文化,而知客不也是乡村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吗
正是在这种文化中,孕育了人性的团结和互助。
从我能够懂事的时候起,我就经常去座席。
关于知客,就是我的故乡给我的生活知识的一部分。
每家遇到红白喜事,都要请知客。
今天,他出现在你家的事上,明天,你就会出现在他家的事上。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谁不经历呢
生活每一天都在改变。
现在遇到红白喜事,弓水街上已经有了专门的人从事与此有关的一切服务。
现在知客再也不用从自己家里拿水壶茶杯,甚至方桌等东西了。
上文提到的每张桌子四个角各放一个水杯变成了每人一个的或塑料杯,还有筷子,也变成了一次性的筷子。
一个健康文明的时代开始了。
我的父亲生前几乎被村里每一家人过事时请去知客,还有和他一样年龄的人。
现在,和我一样年龄的人,早已出现在了每家的事上。
但是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干那么重的活了。
历史的车轮在向前飞奔,这种古老而淳朴的风习依然在延续。
弓水街上过事的人家依然需要知客。
如果你生活在弓水街,你就会理解知客对于一次红白喜事来说有多重要,有了知客,每一次的红白喜事也才真正叫过事。
过事,聚的就是人气。
弓水街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我曾参加过许多次在高档的宾馆饭店举行的结婚典礼,乡村过得再好的事也无法达到它的水平。
模式化的现代文明常常脱胎于古老的传统,但却逐渐变得僵化而缺少情感的温度。
“知客”这个名称对于城市来讲,可能是一个从事风俗研究的专家的一个知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也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但在乡村社会,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历史和延续中的现实。
也许若干年后,他会消失,但他却是我们遥望乡土社会的亲情时最温暖的记忆之一,他也展示了乡土社会所能凝聚起来的那种感人的力量和温情。
红白喜事主持词一位慈祥的老母亲去世该怎样主持
看煎饼侠,有一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