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竞争”的名言
在教育教学的生涯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令你无法理解的事情。
这时候,你也许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慨与困惑。
碰到此类情况,我建议你让浮躁之心宁静下来,品一杯香茗,细心聆听古今中外哲人有关教育方面的一些絮语,庶可增长你的教育智慧,让你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眼前豁然开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潘志敏古今中外名人教育名言录●上学以神听之,学在骨髓矣;中学以心听之,学在肌肉矣;下学以耳听之,学在皮肤矣。
——(唐)马总《意林·文》●把美德、善行传给你的孩子们,而不是留下财富,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德)贝多芬《贝多芬语言》●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法)爱尔维修●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
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
——(美)《邓肯自传》●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
●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陶行知文集·师范生第一变》●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美)爱因斯坦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前苏联)马卡连柯●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不要教过多的学科”;二、“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英)罗素《教育目的》●如果我们对于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一点估计不足,那也是错误的。
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教师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的真正财富。
——(前苏联)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
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只要在我国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
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前苏联)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法)卢梭《爱弥儿》●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
——(美)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法)卢梭《爱弥儿》●学校是个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
——(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英)洛克《教育漫话》●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奥地利)布贝尔《品格教育》——(法)卢梭《爱弥儿》——(美)爱德华兹
描写竹子正面的名言警句
历代文人借竹比托自己虚心谦让的美德,诚如白居易《养竹记》所说:“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细瘦修长、拔地而起,直立云天,唤起了人们丰富的联想,激起人们奋发昂扬的情感,赋竹予不同凡物的凌云壮志。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柔韧精神,它包含着谦和、宽容、敦厚、忍让等内容。
竹,身处逆境,仍能处之泰然,随遇而安,屈而不折,正充分展现出“韧”的品性。
郑板桥笔下的竹,更是具有身处逆境,伏而不折,顽强奋争的柔韧品性特征,如题《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是作者在逆境中悟到的人生哲理;乱石中的竹是其化身和写照,是其坚韧品格精神的体现。
竹子因其枝秆擢秀相依、竹根连根而生的特性,与中国人传统的孝义观念相吻合,受到了中国人的尊崇,丰富了中华竹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了中国儒家伦理文化的孝义精神。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作《慈竹赋》一文,赋慈竹的特征是:“如母子之钩带,似闺门之悌友;恐独秀而成危,每群居而自守。
”成为母慈子孝、兄弟亲情的孝义精神之象征。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
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
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
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元杨载《题墨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
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
举出一些柔和刚的关系和事例 跟柔有关的诗句,名言,或诗句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道德经 以柔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老子的“以柔克刚”学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
“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
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
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
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
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
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
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
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
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de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名人名言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 大至对国家和社会。
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 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
如果这惟一的一次 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 不产 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 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一个人惟有对自己 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 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
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相 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 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 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有一 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
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 ,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 活的样子。
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
这是一种情况。
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 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 ,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
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做 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
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 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
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 为这种评价而活着。
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 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 ,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 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
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 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 的态度。
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 的有效率的社会。
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俗语五句,正面例子4个,反面例子1个
聪明反被聪明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误)了卿卿性命。
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
爱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