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大唐玄奘王祥台词

作者在大戈壁为什么会想到张骞班超和玄奘大师并称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

他们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理想,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并最后成功的大丈夫、大英雄。

《后汉书·班超传》: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土高僧赴西天取经者络绎不绝。

三国有朱士行,东晋有法显,唐代僧人有慧超、悟空等,最著名的当属玄奘。

玄奘(600—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少年时代父母双亡,13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20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人资格。

此后他游历各地,参访名师,佛学造诣日深。

在多年的学习中,他感到他所学的各种佛教经论的说法不一,且其老师所教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由此萌发了一个念头,去佛教的故乡天竺(今印度一带),求取真经。

当时唐朝初建,西北面临突厥的威胁。

因此规定人员出关要申请“过所”(通行证)。

玄奘上书申请西行求法,但未获批准。

他继续努力,等待时机。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秋,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四出随丰就食。

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行囊,不顾一切地混在灾民群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与人搭伴到了河西走廊,因名声很大,应请在凉州(今武威)讲经。

西行的意图被人知道,受到官府通缉,所以只有一个人昼伏夜行。

出玉门关后独自在沙漠中摸索前进,饥渴难忍,冒险到烽燧下取水,差一点被守卒放箭射中。

幸亏守烽校尉王祥笃信佛教,不仅供给玄奘食物,还给他指点了捷径。

玄奘进入流沙后行百余里,迷失道路,找不到水源,又不幸盛水袋倾泻,四天五夜滴水未进,昏迷在沙漠中。

至第五夜半,忽然被凉风吹醒,乘马又走了约十里,马突然向一个地方狂奔而去,原来是处草青泉甘之地。

玄奘得救,抵达伊吾。

于628年到达高昌(今高昌故城)。

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蜡烛亲自出宫相迎,给予最高礼遇,欲强留玄奘,长期供养。

玄奘决意西行求法,并以绝食相拒。

麴文泰只好作罢,与玄奘结为兄弟,请他取经后再回高昌。

并赠送黄金百两及绫绢等物,组织护送队伍,作书二十四封给沿途国家,请求提供帮助。

玄奘继续西行,经过焉耆到屈支(今库车),受到盛大欢迎,停留六十多天,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达坂)到素叶城(即碎叶城,今托克马克)、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葱岭(今帕米尔)、铁门关(今杰尔宾特),到达睹货罗国(即吐火罗国,今阿富汗北境),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巴尔赫)拜谒释迦牟尼遗迹,然后翻越兴都库什山,游历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在此留居两年,熟读佛经,研究佛学。

以后,经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巴拉贡)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苦学了5年,为寺中解经论五十部的十人之一,大为戒贤法师所赏识,受到优待。

后来受到戒日王的邀请,参加曲女城大会。

这是一次大规模宣扬大乘佛教,驳斥邪说的辩论大会,与会者有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等两千余人,那烂陀寺僧众千余人,盛况空前。

会中以玄奘为论主,悬其论点于会场门外,声明有能指出一字无理可破者,甘愿斩首相谢,其信心如此勇敢坚定,实属罕闻。

经过18日,竟无一人能发异论者。

于是,玄奘的声誉传遍了五印度。

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事。

之后玄奘启程返国,为恪守15年前再回高昌的诺言,他取道塔什库尔干、和田,得知麴文泰已故,高昌国已亡,痛惜之余,经敦煌于645年(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返回长安。

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唐太宗亲自接见,慰勉有加,劝其还俗出仕。

玄奘婉言辞谢,在弘福寺译经并完成《大唐西域记》,记录所见所闻,成为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

正如印度史学家辛哈和班纳吉所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玄奘,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不利用中国的历史资料,要编一部完整的佛教史是不可能的。

” 在以后的日子里,玄奘主要在慈恩寺主持佛经翻译,奏请造塔安置经像获准,建成大雁塔

唐朝时候真的有唐僧吗?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陈袆(音huī),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缑音gōu)人。

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

后来他到处拜师学习,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

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又听说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经,就决定到天竺去学习。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

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兵士发现,叫他回长安去。

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听到**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

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

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槃陀,愿意替他带路。

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好不容易混出了**关。

他们在草丛里睡了一觉,准备继续西进。

哪儿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

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把他打发走了。

打那以后,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

约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边。

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

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几乎射中他的膝盖。

玄奘知道躲不过,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

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还送了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

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

没有水,怎么越过沙漠呢。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

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

想到这里,他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

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不住昏倒在沙漠上。

到了第五天半夜,天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

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

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

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高昌王麹(音qǔ)文泰也是信佛的,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要他在高昌留下来。

玄奘坚持不肯。

麹文泰没法挽留,就给玄奘准备好行装,派了二十五人,随带三十匹马护送;还写信给沿路二十四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碎叶城(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

打那以后,一路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有很多佛教古迹。

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

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恒河的时候,碰到一群强盗。

他们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杀个人祭神。

船中的强盗看中玄奘,要把他杀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们解释也没有用,只好闭着眼睛念起经来。

说也凑巧,这时正好起了一阵狂风,河里浊浪汹涌,差一点打翻了船。

强盗害怕起来,赶快跪下忏悔,把玄奘放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的人都还认为玄奘真有什么佛法保护呢。

天竺摩揭陀国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烂陀寺。

寺里有个戒贤法师,是天竺的大学者。

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戒贤法师,学了五年,把那里的经全部学会了。

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在他的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瑙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大会。

天竺十八个国的国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会。

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家辩论。

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对玄奘的精采演讲十分佩服,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讲学成功。

戒日王接见玄奘的时候,说起他早就听说中国有个英武的秦王。

玄奘告诉他,秦王就是现在的大唐皇帝。

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公元645年,他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

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

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在这以后,玄奘就定居下来,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

他还和他的弟子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

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一百十个国家和听到过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记载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

由于玄奘取经这件事本身带有传奇色彩,后来,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神话,说他取经路上,遇到许多妖魔精怪,这当然是虚构出来的。

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作了艺术加工,写成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那里面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经事迹已经离得很远了。

玄奘西天取经是怎样的故事

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

最后,他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 典地葬妻的故事。

1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尝粪忧心 庾黔娄,字子贞,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后移居江陵(今湖北江陵)。

南齐高士,受祖父及父亲的影响,自小喜爱读书,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曰。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孝感天地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4,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今湖北鄂城)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5,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今江西南昌)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而父亲又怕烟熏,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6,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7卧冰求鲤 王祥,晋代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王祥将鱼带回家为继母做了可口的鱼汤,果然病愈,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8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语·致思》) 9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历史中唐僧身上发生了哪些动人的故事,和神话中的有什么不同

1、《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说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历经重重磨难西天取经,最后终成正果。

而对于真实的唐僧玄奘法师的一生人们所知道的却不是太多。

他自幼聪慧颖悟,13岁正式出家,29岁踏上西行之路,穿越茫茫沙漠、巍巍雪山,长途跋涉五万余里,途径108个国家,18年后,他载誉归来,回到长安,尔后又夜以继日,翻译佛经。

兑现了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宏愿。

童年玄奘,俗名陈袆,生年不详,有说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年),有说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年)。

河南洛洲缑氏县人(今偃师)人。

曾祖陈钦,在南北朝时后魏的上党太守。

祖父陈康,齐朝国子博士。

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潜心儒学。

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到陈袆父亲时家道中衰。

陈袆5岁时,母亲去世。

10岁,父亲又去世,陈袆进了净土寺。

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在洛阳净土寺出家。

平时他这位哥哥对他的学业极为关心,经常把玄奘带到洛阳前去听高僧们讲经。

久而久之,玄奘遂萌发了出家为僧的想法。

父母去世后,他跟着哥哥住在净土寺,学习佛经。

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大、小乘佛教许多经典。

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

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刚进净土寺的小沙弥陈袆却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门外。

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一句久存心底的话从陈袆嘴里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本来欣赏他的端丽的相貌,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

郑善果向同僚表示:“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从此他拥有了一个法号“玄奘”。

公元622年,22岁的玄奘受具足戒,这个仪式意味着受戒人已经成为真正的僧人,从此以后,要遵守多达250条的戒律。

2、617年,玄奘与哥哥离开洛阳,先后游历四川、湖北、长安等地10余年,遍访名山大寺,质疑问难,寻求佛学真谛。

在他发现各种佛学流派中所存在的对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

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

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

但由于当时唐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着西突厥入侵的威胁,因此限制私人西行,朝廷没有批准玄奘西行的请求。

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也就是“偷渡”。

他的西行之路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西游记》描述唐僧出发时,是皇帝派遣的使者,而真实的情况是玄奘当时的身份却是一个“私度关”的偷渡者。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盘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

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

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

玄奘到达唐朝西部边境城市凉州时,就无法继续向前了。

凉州就在今天甘肃的武威一带。

因为玄奘没有所谓的“过关文牒”,依照大唐律令,私自渡关被逮捕者,至少判处一年徒刑。

玄奘迫切需要找到一位认识路的向导,正巧,有个叫石盘陀的胡人(有人认为此人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他非常仰慕三藏法师,请玄奘为他受五戒,而他自愿担当向导。

第二天,石盘陀又找来一匹又瘦又小的枣红色老马。

晚上,玄奘牵着这匹不起眼的瘦马,在石盘陀的引导下开始偷渡。

师徒二人绕过重兵日夜把守的边关,来到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边,并顺利过了河。

第二天,石盘陀告诉玄奘,前面的道路太危险了,中途只有烽火台下有水,只能夜里偷偷取水,如果被守卫发现,就会被乱箭射死,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不能跟着师傅冒这么大的风险。

至此石盘陀一去不复返了。

从此,玄奘孤身一人了,而他的前方却是茫茫戈壁,以及五座由唐朝官兵把守的烽火台,甚至还有沙漠里的迷路......玄奘在离第一烽火台不远的地方取水之时,不小心被守城的官兵发现了,他们把玄奘捆绑起来,带到守卫要塞的最高长官校尉王祥那里。

令人惊讶的是,王祥并没有按照私自渡关追捕令的指示,把玄奘押回京城。

也许王祥被玄奘的执着所感动,居然违命送玄奘出了关。

对于玄奘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这个考验就来自他眼前的这片大戈壁———莫贺延碛,也叫大流沙。

自从在校尉王祥的帮助下过了第一个烽火台以后,玄奘为躲避搜索和追捕,放弃沿烽火台的指示继续前进,转而进入了茫茫戈壁深处。

这样,玄奘也就失去了补充水源的机会。

在寻找水源时,玄奘迷路了,走了4夜5天后,最终因缺水昏倒在大漠中。

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是那匹枣红色的瘦马。

这是一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识途老马,它把玄奘带到了一眼泉水旁边。

他备历艰辛,经九死一生,横越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曲(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

曲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

”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

曲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高昌国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

曲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

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

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曲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请玄奘法师踏着上去,天天如此。

讲完佛经以后,他替玄奘法师剃度了四个沙弥,以便路上服侍。

并制衣服三十套,因西方寒冷,又厚备金钱等途中所需之物,以充往返二十年的费用。

此外还有马三十匹,脚夫二十五人,护送至出名的叶护可汗处。

又写了二十四封信,给经过的屈支等二十四国,托他们代为照料。

玄奘离开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经过二十多个国家,历时一年多,公元630年夏末,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着、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曲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

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

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

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

向他学习唯识教义。

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大学。

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其中学问最高的是玄奘仰慕已久的戒贤法师,也是寺院的主持,据说已经100多岁了。

玄奘入寺后,正式拜戒贤为师。

当时在那烂陀寺,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

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

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有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

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按照古印度辩论规矩,玄奘写下论题,如果有人挑出一个字的错误来,玄奘就要被砍头。

18天过去了,无一人能予诘难。

一时名震五印,获得佛教两个派别的最高荣誉,即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来到玄奘面前,戒日王邀请玄奘坐上。

但玄奘一再拒绝,最后,戒日王只好让人捧着玄奘的袈裟,一路歌颂他的成就。

自此,玄奘声名远播,无人能及。

3、回国公元643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以兑现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愿望。

出发时,戒日王和鸠摩罗王赠送大量珍宝,玄奘法师一概辞谢,仅接受鸠摩罗王一件曷刺厘披皮,用作途中防雨。

至于路上实际需要,则有戒日王送的大象一头、金钱三千、银钱一万。

戒日王除与鸠摩罗王,跋咤王等相送甚远外,并遣达官四人,带着写在素毡上由红泥封印的文书送给经过各国,叫他们发骑递送,直到中国边境。

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曲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所灭,曲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归途并未循着原路。

到达于阗(和阗)后,玄奘给大唐太宗皇帝写了一道表章,委婉表达了14年前自己违禁出国的理由,讲述了往返印度5万里的艰苦路途,说明自己现在身在于阗,身上带有数量巨大的经卷和佛像,而运载用的大象已经溺水死亡,无法搬运,请求圣上的原谅和帮助。

使高昌国人随中国商人入朝,代为呈上,自己在于阗待命。

唐太宗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他得知玄奘法师载誉而归,非常高兴,立即写了一封言辞热情的回信 “可即速来,与朕相见。

”并马上派人到于阗迎接,并叫懂得梵语和经义的僧人同来,另给于阗王一信,托为照料,并还派有官员在路上迎候。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师等一行,由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等迎接到京城长安。

计从他出发到归来,已整整一十八年了。

带回来的东西计有:如来肉舍利(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一高三尺三寸,一高三寸;檀佛像四:各高二三寸不等;银佛像一、高四尺;佛教经典,计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由二十匹马驮来。

大唐玄奘王祥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