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愐怀先烈》作文
今天上午,我们大埔小学五,六年级的同学去参观三河坝纪念馆,五年级的同学先去,接着六年级的同学在去,我们早读课下课之后就出发了。
我们坐在车上,非常高兴
因为我们就要去参观三河坝纪念馆了。
我们来到了纪念馆,首先我们先进去参观纪念馆,有些同学还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们看了一会儿后,老师叫我们出来排队,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里纪念馆,接着,同学们来到了纪念碑前,纪念碑约有十五米,我们仪仗队就站在两边。
接着,主持人说:“瞻仰三河坝烈士纪念碑仪式现在开始
”首先是仪仗队演奏,和放鞭炮。
接着三鞠躬。
这些英雄使我很受感动。
那些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不怕严刑拷打,不怕枪林弹雨,为了穷人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勇敢地同敌人搏斗,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下一代神多么可过上幸福生活,他们舍生忘死地战斗,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换来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用最好的成绩来报答我们的社会
从三河坝纪念馆的返校途中,我内心还在赞叹那些革命烈士的英雄气概。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
将来做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瞻仰三河坝革命烈士纪念碑》观后感
入陵园内,仰目可以看到的烈士纪念碑,立于陵园中心的高峰之巅,高伟,气势磅礴,我们集体向革命烈士三鞠躬,表达了我们心中的景仰之情。
并宣誓好好读书,长大后要报效祖国。
随即又来到了烈士墓碑前,墓碑上刻着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的革命先烈的名字,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是革命烈士英雄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告知世界,我们是不可侵犯和战胜的。
我们又参观了烈士的事迹,他们仿佛在给我们讲诉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多次立下战功。
在1977年6月中旬,潦河发生了特大洪水,上级任命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三位同志为同机组人员执行抗洪救灾任务。
为了及时把党的关怀和抗洪救灾物资送到灾区人民手中,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坚决完成抗洪救灾的飞行任务。
6月17日上午,在飞往安义县途经高安县时,因天气突变,浓雾弥漫,造成飞机失事,三位同志不幸壮烈牺牲的英雄故事。
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给中华民族渲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笑迎挑战。
用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风格去描绘未来,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和谐。
三河的历史
三河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根据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各庄遗址”考察,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繁衍生息
孟各庄遗址:《廊坊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第6页载:孟各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三河县城东北五公里。
遗址坐落在泃河东岸高台地上。
面积约五千平方米。
1978年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的房子一座,一批石斧、石坨、石磨床、石磨棒、陶器等文物。
经鉴定确认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农民狩猎普通的村落遗址
清乾隆二十五年编修的《三河县志》卷之三沿革篇载:尧建幽都,禹奠冀州。
虞书肇十有二州,于冀分幽、并,于青分莹,此属幽州之域。
商有幽、莹而无并,周有幽、并而无莹,职方所司,吕览所载,皆属幽州。
秦分三十六郡,三河属于上谷郡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始置路县(今三河县和北京市通县地共为路县)。
王莽建新朝(公元9年至23年)划天下为三百六十亭,改路县为通路亭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又改称为潞县(路加水旁自东汉起)。
据清刘锡信《潞县治考》和《三河县新志》卷十二载:元魏(北朝)时,潞县城当在今三河城西偏北三十里的军下。
三国时(公元220年至265年)三河属于魏国。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年至420年)三河属前燕和后燕。
北魏(公元386年至557年)三河属于幽州渔阳郡。
隋开皇初(公元581年)废渔阳郡,三河改属涿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潞县东部为临泃县(即三河县前身),因濒临泃水而得名,隶属于玄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临泃县,复并入潞县,隶属于蓟州。
八十九年后,到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再分潞县东部另建三河县。
以地近洳河、鲍邱河、泃河三水而得名,隶属于幽州。
县名沿用至今。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改属于蓟州。
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从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起,三河县随之并入契丹。
隶属于蓟州。
辽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三河属南京道幽州都府蓟州。
后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三河为金辖地。
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路置大兴府,三河县属于大兴府通州。
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置大都路直隶中书省,领十州、二十六县,其中通州领潞县、三河县。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大兴府为北平府,三河县属于北平府。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顺天府领五州、二十二个县,三河、武清、漷县、宝坻隶属于通州。
清初,三河县隶通州属通永道,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属坝昌道,十二年(公元1734年)复属通永道。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三河仍属于顺天府。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顺天府改名京兆、直隶中央政府。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迁都南京,直隶改称河北省。
三河县隶于河北省。
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投靠日本侵略军,成立了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冀东包括三河在内的二十二县名为“自治”,实为日寇殖民地。
解“二十二县” 二十二县有通县、三河、香河、宝坻、蓟县、昌平、顺义、密云、怀柔、平谷、玉田、丰润、宁河、抚宁、乐亭、迁安、遵化、临榆、卢龙、兴隆、昌黎、滦县。
1938年起,冀东抗日烽火风起云涌,随着抗日斗争的发展,于1940年10月至1943年7月成立了“蓟(县)、宝(坻)、三(河)”联合县,1943年7月至1944年6月成立了“平(谷)、三(河)、密(云)”联合县,1944年7月至1946年1月,分别建立“平、三、蓟”,“三、通(县)、顺(义)”和“三、通、香(河)”三个联合县,隶属于十四专区。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三河仍属于顺天府。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顺天府改名京兆、直隶中央政府。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迁都南京,直隶改称河北省。
三河县隶于河北省。
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投靠日本侵略军,成立了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冀东包括三河在内的二十二县名为“自治”,实为日寇殖民地。
1938年起,冀东抗日烽火风起云涌,随着抗日斗争的发展,于1940年10月至1943年7月成立了“蓟(县)、宝(坻)、三(河)”联合县,1943年7月至1944年6月成立了“平(谷)、三(河)、密(云)”联合县,1944年7月至1946年1月,分别建立“平、三、蓟”,“三、通(县)、顺(义)”和“三、通、香(河)”三个联合县,隶属于十四专区。
与此同时,日伪在三河县城也建立了伪县政府,辖一城、八镇(城关、皇庄、大厂、段甲岭、夏垫、高楼、峪口、马坊、张各庄镇)。
隶属河北省燕京道。
1946年夏历八月,国民党反动派进攻解放区,夺取我抗日胜利果实,在三河建立了蒋记政权,仍辖一城八镇,隶属于河北省通县专区。
1948年9月,三河县解放,政权回到了人民手中,归河北省通县专区管辖;1958年4月改属唐山专区;同年12月三河与大厂并入蓟县,1960年4月撤销唐山专区,所辖各县(包括蓟县含三河)规划唐山市,旋改隶于天津市。
1961年7月天津市所属蓟县(含三河)、宝坻等各县划归天津专区。
1962年6月复置三河县,仍属天津专区。
1974年1月天津专区改称廊坊专区,三河仍为该地区所辖。
1993年3月撤县设市。
三河市辖7个镇、3个乡:泃阳镇、李旗庄镇、皇庄镇、新集镇、段甲岭镇、高楼镇、燕郊镇、杨庄乡、黄土庄乡、齐心庄乡。
2000年,三河市辖10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45688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泃阳镇 92783 李旗庄镇 25348 杨庄镇 29825 皇庄镇 43141 新集镇 43182 段甲岭镇 22223 黄土庄镇 34036 高楼镇 34895 齐心庄镇 23354 燕郊镇 51373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虚拟镇 56722 2002年底,三河市面积643平方千米,人口45.68万。
辖10个镇,15个社区居委会、395个村委会。
市政府驻泃阳镇。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现辖10镇2区(燕郊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2个街道办事处、395个村街。
幅员面积64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78平方公里。
总人口44万人。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8.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12元。
几年来,三河综合经济实力一直位居廊坊市首位,名列河北“十强”,并先后获得了“全国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实力强市”、“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先进市”、“全国一优双高农业示范市”、“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市”、“全国节水建设先进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潮州的历史
潮州,我国南方著名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
秦汉时期这里称南海郡揭阳县。
自晋代以来历为路、郡、府的所在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海阳县,县城就在现在的潮州市。
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
隋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十一年(公元591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
历史上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民国3年(1914年),海阳县改称潮安县。
解放后行政体制多变。
1953年拆潮安县城区建潮州市为省辖市。
1955年粤东行署从潮州迁至汕头。
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 同年11月根据省府518号文件撤销潮州市并入潮安县。
1979年恢复市建制。
1983年撤销县并入潮州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
199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级市。
1991年12月经国务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同时扩大区域,现辖新恢复的潮安县、新设立的湘桥区、枫溪区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今日的潮州市,是一个管辖二区二县的地级市。
二区二县即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饶平县。
区、县下设街道、镇(乡)。
全市共有9个街道48个镇和6个农、林场,农村管理区933个,城镇居委会(或办事处)150个。
市区被金山、银山(西湖山)、韩山环抱,韩江由市区穿过,潮州八景分布在两岸,潮州有众多珍贵历史遗迹,全市现存古迹六百余处,其中42处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以其“古典旅游城”的物色,迎接众多海内外游客。
1995年底,全市共有51.4359万户,231.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4.128万人,占75.3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50人, 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2100多人。
潮州市现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约120万人,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之一,侨眷和港奥台同胞家属在潮州的约1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