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阮籍的优美诗句
钟嵘置诗于“上品”,评曰:“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
颇多感慨之词。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其中“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说明了的诗充满了象征性、神秘性,难以悟透其主旨。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
之徒,率多浮浅。
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说明了和是为的两位代表性诗人。
描写阮籍的优美片段
《中国名胜词典》载:“嵇康墓在安徽省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
嵇康(774--763),字叔夜,三国曹魏时人。
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其与当世名士阮咸、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为友,常驻聚会于竹林之下,时称“竹林七贤”。
因政治上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集团篡权,为司马昭所杀。
临刑前,他拒绝了二千太学生的营救,索赔琴弹了一曲已成绝响的《广陵散》。
后葬于此。
嵇康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嵇中散墓,位于涡阳县石弓镇嵇山南麓(原属濉溪之临涣)。
涡阳建县前属宿州。
清嘉庆10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说:“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载在州乘”。
其墓依山凿石而建,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与山一体。
现墓洞已被发现,但墓内被盗一空,只有空墓尚存。
从嵇康性格看待嵇康之死嵇康是一个很具有性格的人,从他的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嵇康的形象。
嵇康作为一个个人,但是他始终都不曾稍稍改变一下的性格,我认真地看了一下嵇康的作品,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他不羁的性格。
我认为嵇康的死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至的。
嵇康的死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
嵇康诗的风格,《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
”而《明诗》又说:“叔夜峻侠,故兴高而采烈。
”我们注意到尽管这两者评价不尽相同,但是又应该发现惊人的相似:就是嵇康有一个的诗在《文心雕龙》和《明诗》的作者的眼中都有一个“峻”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到嵇康性格中不能容人而又不能容于人的一面。
在《后汉书·朱浮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以峻文诋之。
”这句话中的“峻”是“严酷,严厉”的意思,文如其人,由此我们可以揣度出嵇康的性格中一定有很难被人接受的地方,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揣测罢了。
但是我认为这种揣测幷不是没道理的。
在嵇康的《与山巨源头绝交书》中表达出他自己有九不堪的地方,其中有“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也。
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可见嵇康性格中有一种不为世所累的性格,在嵇康的眼中尘世中有太多琐事的烦扰了,而嵇康的本性中是不能忍受这样的烦扰的。
而他向往的生活是忘掉世间的烦忧。
嵇康《养生论》云:“萱草忘忧”。
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
吴中书生谓之疗愁。
可见嵇康性情中是无法接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渴望的是超脱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正如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达出来的那样“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其实他表达的意思是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时代,因为在人间就有送来迎往的忧扰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嵇康喜欢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要过的生活是“游山泽,观鱼鸟”,幷且“心甚乐之。
”他要过的这种生活完全是秉其本性行事的,不愿意稍稍地改变一下。
因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的事情,在当时社会人们把送葬看成一件大事,但是嵇康却不愿意顺从世俗,可见其倔强不羁的一面了。
既然不能顺从世俗,当然嵇康就希望能超脱他的那个世界——那个不能被他性情接受的世界。
他渴望超脱他的那个世界,因此他“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
在嵇康的眼中他是对的,他的追求秉其本性而行的信仰也是对的,即使和他的那个时代的人完全不相同,但是他只是“循性而动,不为物移”。
我不由想到嵇康的观念其实和屈原是很相似的,屈原的观念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但是嵇康还是比屈原锋芒收敛许多的,《晋书·列传第十九》中有这样的描写“(康)性慎言行”。
或许是他不屑和世俗交往吧。
嵇康的行为在外人看来,真的是有点怪诞的,也是不能想象的,据晋书列传第十九中记载“(康)性绝巧而好锻。
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击水围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了解他的人对他的这种性情也就接受了,但是对于不了解他的人会是怎么看待他呢
其实嵇康还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按照嵇康他自己的说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就因为山涛推荐他出来做官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人去干涉他追求自然,即使是自己认为最亲密的朋友。
从其一生来看嵇康也算得上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说过“君子之行贤,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
所有的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正因为崇尚自然本性,所以他不愿意为世俗忧扰,而只愿意平平静静“无馨无臭。
采薇山阿。
散发岩岫。
永啸长吟。
颐性养寿。
”也正是因为这样嵇康不愿意出来做官。
嵇康不愿意出来做官是他本性的一面,其实嵇康”性慎言行”,但是他还是按照他自己的性情去行事的,只是他不愿意接触当时的统治者罢了,但是对于他身边的人,他从来就是一个性情。
其实嵇康是间接死在钟会的手上的,对于嵇康的死《晋书·列传第十九》有这样的记载,:(会)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虎耳。
’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豁时乱教,故圣贤去之。
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由此无疑钟会和嵇康的死有极大关系的,甚至可以说应该对嵇康的死直接负责。
当然不愿意统治者服务的而又有才能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当然会引起统治者的恐慌的。
一方面统治者害怕他聚众造反;另一方面这些有能力的人对于统治者的礼乐教化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是这样描述他自己的“非汤、武而薄周、孔……”。
在当时儒学是作为正统的思想的,公开表达自己“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就是发表反动言论,当时的统治者怎么能容忍违背自己推行的正统思想的人呢
因为嵇康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没钟会的出现。
但是钟会还是看到了嵇康致命的缺点,“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其实钟会和嵇康也不见得有深仇大恨的,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隔阂的。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九十七杂录五中有这样的描写“从前主父偃一家被孙弘杀掉,嵇康被钟会诬陷致死,因此曹操劝他的儿子说:‘我对小过失也非常愤怒,你们千万不要学这一点。
’你们修业进德,以中和为上。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曹操眼中的嵇康一定不是一个中和的人。
其实从嵇康的言行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了,《晋书·列传第十九》有这样的记载:“初,康居贫,学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瞻给。
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掇。
良久会去,康谓日:‘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会以此憾之。
”常人眼中这样的话有很大的挑衅性,更何况这样的话对着钟会这样的富家弟子说呢
钟会这样的富家弟子一定是心气很高的,又怎么能忍受嵇康这样的漠视的言语呢
我想也因为嵇康待人接物的这种态度埋下了了祸根。
应该来说,钟会还是对嵇康很崇拜的,钟会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不如嵇康名气大,便将自己的一篇文章写好送去,到了嵇康的家门口却不敢进去,只好把文章一卷,扔进去就跑。
可是这一丢进去便没有了音信。
心气太高的钟会一定是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此钟会也一定不能容下嵇康的。
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
并不是说嵇康心胸很狭窄,总的来说,是嵇康对天性自然的执著。
对天性自然执著的嵇康必定不会很顺服地去接受儒教的教化的,对于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的那个时代,必定使得统治者有消灭异己的想法。
而嵇康在待人接物方面的随意的性格是促成嵇康死因的直接原因。
是嵇康的性格导致嵇康的死的。
阮籍诗歌风格
阮籍(210~263) 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儿子。
生平 阮籍 4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当时明帝曹□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
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
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
这一方面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情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
阮籍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
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
不过阮籍并非纯宗道家,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的必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赋、文创作 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
他的赋都是短篇小赋,或咏物,或述志,内容不一。
《清思赋》中说清虚廖廓,则神物来集;飘□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则泰志适情,写出了超凡绝尘的清思境界。
《首阳山赋》颂赞了伯夷、叔齐重视名节、清虚自守的精神,赋末说托言于夷、齐,其思长,其旨远,显示了作者与古人冥合的意思。
《鸩赋》以鸩被犬所害为题材,寄寓了作者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惧祸心情。
《猕猴赋》则以猕猴作为鹄的,批判了社会上的势利小人,此赋明显带有讽刺礼法之士的意味。
以上两篇咏物赋,篇帙短小,语言简洁明练,而且全篇用托喻写法,意象生动,现实针对性又强,是阮籍赋中的佳作。
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
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
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
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应,论证逐层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
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大人先生传》是阮籍今存最长的作品,4000余字。
据《晋书·阮籍传》载,这篇作品作于阮籍游苏门山见仙人孙登之后。
所谓大人即仙人,用司马相如《大人赋》意。
文体与他的论说文近似,也采取辩难的方式展开,不过主人公已不是阮先生,而是改为与自然齐光、变化神微的大人先生了。
文章一方面阐发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旨趣,一方面也对世俗庸人作了讥讽,特别是在第一段与君子的对话中,其思想锋芒之锐利,是阮籍著作中仅见的。
从艺术上看,此文也是阮籍散文中最出色的。
特别是虱处□中这一寓言故事,形象生动,寓理深刻,显然是受了《庄子》文风的影响。
在这段故事之末,作者写道:汝君子之处区之内,亦何异夫虱之处□之中乎!强烈表达了对礼法君子的憎恶。
在语言运用上,此文音节整齐,而且基本都用韵,时见对偶文句,有的地方铺排较多,接近于赋的风格。
咏怀诗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
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
此外还有四言《咏怀诗》,今存13首。
这些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及背景已难确考,一般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之作,而是包括了平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总题为咏怀。
《咏怀诗》全都是抒情述怀作品。
由于阮籍生活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加上他独特的性格和处世态度,使他的诗歌面貌很有个人特色。
《文选》李善注引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指出了它在内容上以感叹身世为主,也包含着讥刺时事的成分,在表现方式上则曲折隐晦。
《咏怀诗》中的身世之感,可分两个方面。
一是自述生平经历及理想志向,一是表现惧祸忧生心情。
这两方面有时分写,有时合说,并无定规。
主要写生平经历志向的,如第 5首叙述平生少年时放志游乐情形,以及事后自悔岁月蹉跎的苦恼。
第15首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曾以颜回、闵子骞自期,但后来则又自己觉得荣名皆空、万念俱灰。
又如第29首述昔余游大梁情状,第61首述自己少年学击剑等事,都可归入此类。
此外,某些篇章主要是写诗人求仙及隐逸思想的,如第81首昔有神仙者、第74首猗□上世士,略同于游仙诗或招隐诗,反映了阮籍要坚持志节、不想同流合污的内心愿望,表现了他对解脱矛盾苦闷途径的寻求,基本上也可算在这一类里。
主要写惧祸忧生心情的,如第1首,述诗人彻夜不寐,对着清风、明月起坐弹琴,耳中传来孤鸿悲鸣,不禁使他忧思独伤心。
第3首嘉树下成蹊就比较明白地说出了在秋冬万物凋零时节中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的沉重心情。
此外如第11首湛湛长江水、第47首生命辰安在、第71首木槿荣丘墓等,都有较明显的忧生情绪。
在诗歌中嗟叹人生不永,《古诗》和建安诗歌中就有不少。
谢灵运就曾说曹植颇有忧生之嗟(《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阮籍父亲阮□也好作这一类诗。
不过到阮籍的时代,政治形势更为险恶,他结合着自己的身世,不论在思想深度和表现技巧上又都有所发展。
讥刺时事,是阮籍诗中相当隐避因而颇难坐实的内容。
前人曾在这方面下过很多勾稽考索的功夫,所说纷纭而大部分还难作定论。
只有少部分篇章,能够体味出确有涉于时事,或者蕴含着对某种事实的看法。
如第31首驾言发魏都,是写战国时梁惠王耽乐而军败身亡事的,陈沆以为此借古以寓今也。
明帝末路,歌舞荒淫,而不求贤讲武,……不亡于敌国,则亡于权□,岂非百世殷鉴哉
(《诗比兴笺》)其说近是。
不过诗篇所暴露的,恐不止是明帝末年,还应包括整个魏末时期。
又如第67首洪生资制度,是写洪生即鸿儒的,诗中说他们凭借着礼乐制度和次序纪纲,摆出道貌岸然姿态,但他们的言论行为,都是虚伪的,末二句说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表示了诗人对这些礼法之士的批判态度。
《咏怀诗》在艺术上具有很大魅力。
它的风格浑朴、洒脱、含蓄。
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是,诗人在写作时不去刻意雕琢煅炼,而是凭着自己的感情所至,来驱遣才力,自然成文。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阮籍使气以命诗(《《文心雕龙》·才略》)。
另外,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描写上的不拘执实事、多用比兴也有关系。
阮籍诗中的比兴,运用极为普遍,几乎无篇不比兴。
比兴的素材很广泛,包括历史故事、典籍载记、神话传说,直到眼前景物,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如第2首二妃游江滨,通篇以郑交甫遇二妃的传说作譬,抒发诗人与某友人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的感慨。
第 6首昔闻东陵瓜,又以汉代召平行迹为喻,烘托出诗人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的胸臆。
第21首于心怀寸阴,又写冲天的玄鹤不与鹌鹑游于中庭,来表示诗人不屑与礼法之士为伍的决心。
诸如此类的比兴,使诗篇呈现出一种才藻艳逸的风貌。
又由于阮诗的比兴在意念上往往不是很切近的,而是比较悠远、旷放,给读者以较为宽广的联想余地,这就增强了诗篇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上)的含蓄效果。
影响及作品流传 阮籍这样的文人,在封建时代里有一定代表性。
他的《咏怀诗》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在五言诗的领域里作了新的开拓,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的广泛重视。
文学史上有不少诗人都仿效作《咏怀诗》。
陶渊明、庾信、陈子昂、李白等优秀诗人,都从阮籍的诗歌作品中汲取养料,从而丰富了他们的诗歌风格
历史上对阮籍好酒性格的描述是
历史上对阮籍饮酒的描写我知道有三个故事,一个是说他行为怪异,喝酒时跟卖酒的美妇相互依偎,枕在她身上相互调情,而美妇的丈夫也不觉得过分因为知道阮籍就是这么一个怪人。
第二个是阮籍跟朋友下棋,有人告诉他他母亲去世了,他面不改色,坚持跟朋友下棋,下完后立即回家一边痛哭一边饮酒,记载是饮酒三大升,嵇康知道阮籍的性格去吊唁的时候带了一大坛子酒跟一副琴,二人抚琴饮酒守灵。
第三个就是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想跟他联姻亲关系,结果阮籍用疯狂饮酒来掩饰自己的不满,最后司马昭无奈的只能作罢。
就这三个。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写阮籍的文章,800字
竹林七贤啊
那是一个时代的风骨。
史海浩瀚,人若繁星。
每当拿起史书阅读,在历史的银河里,仿若与星星呢喃或与心灵在对话 ,不禁感叹,华夏民族之伟大,风流人物之辈出。
读不完,说不完,更写不完。
当我们眼眸停留在历史长河的某一段,要么被其汹涌浪涛所澎湃,要么被之潋滟的波光所迷幻。
魏晋风,这股怪异的风,掀起的波浪连史学家、语言学家的记载都少不了用这“风”字:风流、风度、风神、风情、风姿……不可否认魏晋是个乱世,是个无序的黑暗时代,因此就出现了一批祈盼太平、祥和的历史人物,其中也涌现出不少文人骚客,但在这黑暗政治、曹氏司马氏争权夺利的狭缝中,文人生存确实不易,稍不慎就会被杀头。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被杀;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历史学家,被杀;……还可列出很长。
当文人从这血雨腥风中回过神来,不得不考虑生命的存在方式。
“竹林七贤”就是在这狭缝中苟且偷生(可嵇康没能幸免,被杀),因此他们虽崇尚老庄,崇尚自然,追求理想的美好境界,但还是不得已采取借酒消愁,纵酒佯狂,放荡不羁,任性而行来避开政治纷争漩涡。
“七贤”中表现明哲保身和与当政间采取不合作又不斗争态度,让自己完全将世事、烦恼放下的数阮籍为最。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其父“建安七子”阮瑀。
阮籍容貌俊美,文采飞扬,嗜酒豪饮,放荡不羁,其行为往往惊世骇俗。
作为一个文化人,即便崇尚老庄,也不至于放浪形骸,但是,他又能有何为呢
其实他对历史感和文化感是有苦楚的,他虽没说,但我们也能从其行为上揣测出。
他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行驶。
高低不平一路颠簸,酒坛摇晃人也摇晃,时不时饮上一口。
马停了,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
真地没路了
自问,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
另外那条路走着走着也到尽头了,他又大哭。
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能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
有一次,信马游缰地闯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这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
山上还有古城遗迹,天风浩荡,落叶满山,他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竖子”是指谁
刘邦,也许是也许不是;司马氏也许是也许不是,此叹让后人一直评说 。
倒是史书记载此事,可以让人至少确证的是,他悲哀其生不逢时和对时局心存怨望。
阮籍一生比起嵇康来说政治遭遇并不险恶,得益于他的悟感。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是亲眼目睹了的,一幕幕的血腥惨剧仿若眼前,对生命的极度卑微和极度珍贵让他谨小慎微。
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只得明哲保身。
正始之音之《咏怀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抱负,以借古讽今,以借游仙讽刺世俗,以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
其间司马昭、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政问题,或是真想听听文人的看法或是探查文人意识动态或是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总之,阮籍“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或以大醉而豁免,最终让司马昭不得不佩服“阮嗣宗至慎”,以致对他放心。
联系当今,文人多么需要宽松环境,难怪“文革”时文人噤若寒蝉……( 文章阅读网: )阮籍在少年时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就会弹琴长啸,其志向远大,以古代贤者为榜样,可偏偏遇到乱世,只得隐含收敛。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想阮籍就更加知晓。
司马昭权力斗争获胜,为了笼络文人,也拉拢阮籍,想和他结为亲家,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使臣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 司马昭也希望阮籍出山为官,但每次都遭他拒绝。
真正严格来说,拒绝的也不彻底,他又能拒绝彻底
哈哈,有时他倒还心血来潮,也想做做官哩
有一次他漫不经心地对司马昭说:“我曾经到山东的东平游玩过,很喜欢那儿的风土人情。
”司马昭一听,立马要他到东平去做官。
无奈,阮籍骑着毛驴到东平之后,察看了官衙的办公方式,东张西望了不多久便立即下令,把府舍衙门重重叠叠的墙壁拆掉,让原来关在各自屋子里单独办公的官员们一下子置于互相可以监督、内外可以勾通的敞亮环境之中,办公内容和办公效率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
除此之外,他还大刀阔斧地精简了法令,大家心悦诚服,完全照办,百姓爱之赞之。
可这也仅仅做了十天“东平相”他就不情愿干了,回了家。
后人评说,这是他正儿八经的有所作为的十天为官。
李白对阮籍做官的这种潇洒劲头钦佩万分,曾写诗道: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
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
倒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后人对其当年骑在毛驴上稍思的施政方略,竟然流传千古,还大书特书;更想不到时过近两千年还能与当今政策制定者的“公开透明、互相监督”政策高度吻合。
更有趣的是阮籍居然向司马昭要官,明确要担任北军的步兵校尉。
其唯一理由,他打听到兵营的厨师特别善于酿酒,而且还打听到有三百斛酒存在仓库里。
到任后,除了喝酒,一件事也没有管过。
在古代,官员贪杯的多得很,贪杯误事的也多得很,但像他这样堂而皇之纯粹是为仓库里的那几斛酒来做官的,实在绝无仅有。
试想如今跑官要官的哪个是为了窖藏的几斛酒
即便乡、村芝麻大官员也不会稀罕。
这可能就是魏晋之风 ,这可能就是“竹林七贤”的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吧
好好看看,。
看完了,想到什么, 写下来。
然后整理一下,大概就可以了。
求一些关于嵇康,阮籍的小故事
先来看阮籍:阮籍本来颇有济世为民的情怀,但魏晋之际时局动荡,著名的士人中少有能保全性命得以善终的,所以阮籍并不出来做官,一天到晚拿酒当水喝。
晋文帝司马昭想与阮籍结为亲家,让司马炎(即后来的晋武帝)娶阮籍的女儿为妻,阮籍便狂醉六十多天,晋文帝没有机会和他提起这件事,只好作罢。
钟会好几次向阮籍询问他对时事的看法,希望能抓住他言语中的把柄,搞个文字狱,阮籍都用醉酒的方法金蝉脱壳。
晋文帝当政后,阮籍淡淡地跟文帝提起:“我曾经在东平游历,觉得那里的风土人情倒还不错。
”文帝十分高兴,便拜阮籍为东平相。
阮籍骑一匹毛驴来到东平郡,一上任就把官吏们办公室中间的隔墙拆除,使得大家办公时能互相看到。
失去了藏污纳垢的空间,政令一下变得清简起来。
阮籍在东平郡只呆了十几天就回去了,文帝又让他当大将军手下的中郎。
有关部门上报一个儿子杀害母亲的案件,阮籍说:“我靠,杀杀父亲也就罢了,这厮鸟连母亲都杀
”一起办公的同事怪他胡说八道,文帝也听不下去,说:“杀害父亲是天下间最为罪大恶极的事情,阮爱卿居然认为这样的行为能够容忍
”阮籍说:“禽兽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但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一个人杀害父亲,勉强算是和禽兽等同;一旦杀害母亲,那就连禽兽都不如
”这么一说,大家都对他的观点表示心悦诚服。
阮籍听说步兵营的厨师善于酿酒,储藏有美酒三百斛,于是便请求去当步兵校尉。
阮籍虽然不拘泥于礼教的束缚,但说话深玄悠远,不评论时人的得失。
他天性至孝:母亲去世时,他正与人下围棋,对方听说阮母去世,要求中止对弈,阮籍却表示既然开了局,一定要决出胜负才可结束。
棋局结束之后,阮籍要来二斗酒饮在肚内,这才放声大哭,吐出鲜血数升之多。
在母亲下葬的时候,又饮下二斗酒,吃下一个蒸猪腿,然后与母亲的遗体告别,放声一哭,又吐出鲜血数升。
由于哀伤过度,瘦得仅剩一副骨架撑起皮肤。
裴楷去吊唁阮母,阮籍披散头发,两腿张开坐在地下,睁着醺醺醉眼直勾勾地,什么话也不说。
裴楷行完吊唁的礼数就转身离开。
有人问裴楷:“凡是去吊丧的,主人放声痛哭,客人才开始行礼。
阮籍这厮自己都不哭,你哭什么哭
”裴楷说:“阮籍是方外的高人,所以不在乎俗礼,我却是俗世中人,所以要礼节周全才行。
”当时的人对此大发感叹,说裴、阮二人真是一对能够相知相得的人
阮籍又有一项古怪的技术:会翻白眼。
一旦见到遵循礼节的俗人,就翻出白眼相对。
嵇喜来吊唁他的母亲,阮籍便翻出白眼,嵇喜很没面子地跑回家去。
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这件事,买了美酒,带上琴去拜访阮籍,阮籍见到琴、酒,喜出望外,立刻收起白眼,露出黑黑的角膜。
自此之后,维护礼法的人将阮籍看作仇敌,但晋文帝常常对他进行保护。
掷砚斋 曰:裴楷这人,虽然谨守礼法,却算是通达之士
不知道阮籍对他是青眼还是白眼,史书居然忘了说,可恨
阮籍的嫂嫂回娘家时,阮籍跑去和她告别。
有人讥讽阮籍不遵守礼法,阮籍说:“礼法这破玩意难道是为我阮某人而设置的么
”阮籍的邻家有一位少妇年轻貌美,站在自家酒店柜台后当服务员。
阮籍常常跑到她的店里买酒喝,喝醉了便一头倒在少妇的身边呼呼大睡。
阮籍自己不觉得有什么嫌疑,少妇的丈夫知道阮籍的为人,也毫不怀疑。
一位姓兵的女子,才貌双全,还没有来得及出嫁就夭折了,阮籍本来不认识这家人,但听说少女的死讯,就径直到兵家去,酣畅淋漓地痛哭了一场才回家。
阮籍常常一个人驾马车,任由马儿拉着车子乱走,走到没有道路无法前行的地方就痛哭一场回家。
他曾经到广武游历,看到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叹气道:“世间没有真正的英雄,反倒让这些莫名其妙的家伙成就了功名
”下面是嵇康:起初嵇康在家过着清贫的生活,曾经与向秀在大树下锻铁,以贴家用。
颍川钟会是一位贵族公子,为人精明干练,有才气善辩论,慕嵇康的名气而去拜访。
到嵇康家的时候嵇康正在专心锻铁,对钟会不加理会。
钟会看了一会儿,自觉没趣,起身离开,正当此时,嵇康问道:“你听说了什么而来
见到了什么而去
”钟会答道:“听到我所听到的而来,见到我所见到的而去。
”后来钟会对晋文帝说:“嵇康是卧龙一流的人物,不能轻易起用他为官。
天下其他事情主公都不必担忧,只是要小心嵇康。
”又找机会进谗言道:“嵇康曾经要帮助毋丘俭,幸亏山涛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从前齐国杀掉华士,鲁国杀掉少正卯,就是因为这两个人不遵守礼教,败坏社会风气,所以连孔圣人都要动刀子杀掉这样的人。
嵇康这帮家伙说话不知检点,任意攻击儒教经典,这是为帝王的人所不应该容忍的行为,应该找个机会除掉他,以正风气。
”文帝听信钟会的意见,就杀害了嵇康。
嵇康在东市临刑时,有三千名太学生请求让嵇康当他们的老师,没有得到同意。
嵇康看了看日晷的影子,要了一把琴,叮叮咚咚地弹奏起来,一曲弹罢,说道:“从前袁孝尼想跟我学这《广陵散》的弹法,我总是敝帚自珍,不愿意教他,想不到《广陵散》从此成了绝响,从此再没人会弹这曲子了
”嵇康终年40岁,全国有见识的人没有不为此感到痛心的。
后来文帝明白自己做错了事,深感后悔。
当初,嵇康曾到洛西游历,晚上在华阳亭寄宿,拿出琴来弹奏。
半夜忽有客人来访,自称古人,和嵇康一起谈论音乐,见解不同凡响。
跟嵇康要过琴去抚奏一曲《广陵散》,音调超俗,世间罕有。
遂将曲子传授给嵇康,并要嵇康立誓不传授于人,也没有告诉嵇康自己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