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其中悲凉意,文字实在难以表述。可是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终究无法抵挡得住时代的疯狂潮流,无数人悄无声息地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文字所能够记载的,满篇都是胜利者的狂乱,以及弱小者的哀嚎。
《汉阳城》
【宋】艾可翁
汉阳城上望,天色欲苍黄。
云去仍清野,人稀半战场。
江分青草断,山接白云长。
一掬中原泪,凄凉对夕阳。
这首《汉阳城》,是南宋诗人艾可翁的一首五言律诗,把他对战乱的无奈及痛恨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因眼前胜景而起凄凉意,终究只能洒下一掬无助的泪水,仿佛历史的化石,镌刻在了命运的丰碑上。
“汉阳城上望,天色欲苍黄”,写登城所见,是天际黄昏远景,把情绪扔在其中自在酝酿,仿佛空气里浮沉着一股越来越浓郁的味道,令人沉浸。这是诗人登上汉阳古城之后,极目眺望,远方一片苍茫,天色已经接近日暮。夜幕初降,万物低迷,如此景象,难免令人内心涌现一种忧伤之情。
在文学作品中,黄昏是一个被人经常使用的意象,因为它自带天生的忧郁气质,所以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哀伤意境,其朦胧无序性质使人难以自拔。就像一幅水墨画,很淡,给人模糊不清的感觉,却总是晃动在眼前。
“云去仍清野,人稀半战场”,前面所见是大略景象,需要注意那个“苍黄”,既可指颜色,又暗示着战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周易·坤》)。所以在此,诗人写下内心的感慨之情绪:风流云散,留下来的,依旧是一片清旷的原野,人烟稀少,此地早就沦落,好像战争过后的废墟。
这幅图画的形成,或许一直就存在于诗人的脑海里面,只是没有明确说出,当今日目睹西天夕阳残照下的颓败事物,蓦地就浮现到眼前。此处的“人稀”,大抵就是残酷战争结束之后的现实状况写照。无一字表露悲哀,而伤痛自然彰显,似乎午夜悄然的低泣。
“江分青草断,山接白云长”,写景色极其细腻,内在蕴含意思十分丰富,值得再三回味。原本连绵不断的青青草原,被流动的江水一分为二;而巍峨蜿蜒的群山,与天上的白云相连接,衬托得山势愈加绵延,显得格外漫长。
古人有所谓“景为情设,情因景生”的主张,那么诗人在这里之所以如此用心描写,肯定是有其意图的。江水所“断”的,岂止是青草,是诗人对破碎山河的痛惜之意;白云所“长”的,岂止是白云,更是诗人内心无限的惆怅之情。
“一掬中原泪,凄凉对夕阳”,一掬,又作“一匊 ”,两手捧,亦表示少而不定的数量,如《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中原,原意指原野之中,后指黄河流域一带,如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凄凉,孤寂冷落意,如皎然《与卢孟明别后宿南湖对月》诗:“旷望烟霞尽,凄凉天地秋。”
经过上面层层铺垫,诗人的情绪终于酝酿到最浓郁时分,于是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此种情感的郁积,既有睹景生情,更多的是源自对战争的憎恨。可惜,“百无一用是书生”,除了柔弱地流下伤心的泪水,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办法。所以,面对“夕阳”余晖,诗人自然更加觉得“凄凉”。
纵观本诗,所有的笔触,所有的景观,都是怀有另外目的的背景墙,只是为了衬托出无法直白的情感。诗人是激愤的,然而又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把自己怯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中去,并最终圆满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目的,以此更好地向外传递了内心里的复杂情怀,令人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