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民生情怀
我们的先人,用他们对民族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忧思,创造了延续千百年却依然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不朽诗篇。
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古代诗词,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有着很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尢其是古人们在诸多诗词中所表现出的仁政爱民、体恤黎民百姓的民生情怀,更是难能可贵。笔者不妨挂一漏万地就这类诗词作品作一粗浅赏析。
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作始终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百姓情怀。公元760年春,杜甫在众亲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安顿其家。翌年8月,草堂在瑟瑟秋风中摇摇欲坠。诗人为此百感交集,遂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杜甫通过描写自身的疾苦反映了“天下寒士”的疾苦,并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愤世嫉俗地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愤恨与不满,饱含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诗人内心深处炽热的爱民忧民情感力透纸背,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大诗人元结在唐代宗广德年间任湖南道州刺史时,社会兵荒马乱、官府横征暴敛。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诗人仗义执言,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同时写下了极具代表性的两篇抨击官府、同情民众的不朽诗作《春陵行》和《贼退示官吏》。前一首诗中,笔者用“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揭露了税赋繁多的根源;用“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描述了百姓被统治者盘剥殆尽的孱弱形态;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表明了心中的同情和感慨。后一首诗中,诗人明确反对“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并表示自己宁愿弃官回乡归隐,也决不害民。诗人还在诗中指出,官吏之害,大于“贼”之害。
在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中,有一首著名的诗作《卖炭翁》。诗人以极其细腻、形象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卖炭老汉催人泪下的艰辛生活与内心活动。“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仅寥寥数语,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主人公繁重的劳动过程和野兽出没、荒芜人烟的劳动地点,并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饱受烟火熏烤且满身尘土的卖炭翁肖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又把卖炭翁自身衣着单薄、自然渴望温暖天气,但又恐天暖炭贱,故宁可天寒挨冻的复杂内心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足以让人潸然泪下。“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四句描写老汉在冰天雪地里驾车,因饥寒交迫在泥泞的道上歇息的场景。所有这些,都寄托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对当时统治者剥削罪行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最能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活艰辛的经典诗作,恐怕莫过于那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光虽然已经流逝千余年,但至今我们依然能够从这首小诗中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李绅当时体恤民情的炽热情感。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写下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其中一首题为《悯农》的诗写道:“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这首诗笔触细腻地写出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年景、安居乐业生活的期盼与渴望。此外,他的《农家叹》《秋雨叹》《悯旱》《插秧歌》等诗篇,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以及劳动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北宋中期的文坛巨匠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有一年遇上严重的春旱,为解灾情,苏轼前往一个叫石潭的地方求雨。得雨后,在去石潭谢雨的途中作《浣溪沙》五首。其中一首写道:“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另一首内容为:“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两首词均以清新、朴实的文笔记录下了作者在农村的所见所闻,捕捉并描绘了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细节与片断。由此,一个不忘百姓疾苦、关心农民生计的州官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清朝官吏、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墨竹图题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也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联想到郑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中联想到百姓疾苦,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有深深的同情。
总之,我们的先人,用他们对民族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忧思,创造了延续千百年却依然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不朽诗篇。认真研究借鉴古人在诗词中所展现的包括民生情怀在内的一系列开明而又进步的思想理念,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无疑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