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写李白的经典语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以上是最经典的几句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后边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伤兵和难民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留给细细的苦吟自从那年眼花了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连太太都寻不到你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而今,果然你失了踪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肝硬化怎杀得死你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的一声挑起的回音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再放夜郎无乃太难堪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那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也苦劝你不住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怎追蹑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的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笑,向西哭长安都早已陷落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也不必惊动了,也无须招鹤只消把酒杯向空中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接你回传说里去
余光中 名言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
余光中在1986年看到哈雷彗星后写青史上你流下一片洁白,朝朝幕幕你行吟在楚泽。
淡水河边吊屈原 余光中 青史上你流下一片洁白, 朝朝幕幕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 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 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
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 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拥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汩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做尘土, 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
急鼓
可爱的三闾大夫
滩滩的龙舟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 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 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1951年
余光中写李白的经典语句有哪些
你好,那是余光中先生的李白三部曲,最后一篇是《念李白》《念李白》 余光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现在你已经绝对自由了从前你被囚了六十二年你追求的仙境也不在药炉也不在遁身难久的酒壶那妙异的天地开阖只随你入神的毫尖所有人面鸟心得孩童远足一攀到最高峰就觉得更远的那片锦云是你仿佛在向他招手现在你已经完全自由列圣列贤在孔庙的两庑肃静的香火里暗暗地羡慕有一个隐者自称楚狂不饮已醉,一醉更狂妄不到夜郎已经够自大幸而贬你未曾到夜郎愕然回头儒巾三千顶看你一人无端地纵笑仰天长笑,临江大笑出门对长安的方向远笑,低头对杯底的月光微笑而在这一切的笑声里我听到纵盛唐正当是天宝世人对你的窃笑,冷笑在背后起落似海潮
乡愁-余光中-句子赏析
乡 愁一、课文分析读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
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
如: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皮靴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一丝伤痕也不留下——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喂!再来杯高粱!——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东方式的悲观——“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
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
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
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
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
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
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不。
这是诗,人写的。
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
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
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
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
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
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
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
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
他还会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
髫年所唱,没齿难忘。
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
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
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
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
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
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
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
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
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
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
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你能够日飞千里;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你终年在其间跋涉;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 “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
”《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
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
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
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
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
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
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
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
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
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
《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
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
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
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
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
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
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
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
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
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
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
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
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
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
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
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
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
《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
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
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
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
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
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
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
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 “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
“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
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
”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
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
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
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
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
”何况一般读者呢。
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
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选自《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四、《乡愁》赏析(李元洛)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 “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席慕容的《乡愁》】【诗歌全文】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歌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简介】席慕容(1943-),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等。
新作《席慕容和她的内蒙古》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容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
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
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
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
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
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找的
余光中的《乡愁》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用意 :诗人把自己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目的 :十分浓厚,从四个意象来借物抒情,更好地体现出了诗人的乡愁。
思想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本文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大陆,非常渴望回到祖国大陆母亲怀抱,却始终不能如愿的忧伤、失望的思想感情.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可惜校长精锐抗日时被拼玩 不然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的句子赏析
听听那冷雨》教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交流、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
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
(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
(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投影标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
(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
(雨) 3、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4、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请简要分析 注意: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牵强附会。
过程中注意点拨。
例如: (1) 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
”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
并点明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2) 第五段用美国的落矶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读一下,仔细体会一下个中滋味。
找出美国和中国山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
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
(3) 通过第十段,体会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5、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
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三、概括主旨(小结): 请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写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语言要贴切、简洁。
明确: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四、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生发言,师适当点拨)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 亲情、爱情、友情 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个人情绪(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 …… 给出范文: 也许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心地晾晒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记忆还是会被这样的冷雨淋湿淋透。
阴冷的天,细细飘洒的雨,远处朦胧的景物,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以为自己真的变坚强,所有悲伤和泪水,都成为过眼云烟,可是在这样的阴雨中,丝丝缕缕的回忆连缀起来,一切再次跳跃到眼前。
冷雨,漫天的飘着落着。
踏入冰冷的世界,接受冷雨的洗礼。
雨滴落在脸上,却似打在心上――真实而凛冽。
道路清冷,天色微茫,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片晦色的梦里。
眼前的景致是何其熟悉,似乎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依然会出现在街口,大笑着和你一起在雨中奔跑。
这样的下午,总会想从这相似的场景里串起一些共同的思念,可是任你的目光怎样搜寻,却再也无法发现记忆中那个温馨的容颜。
城市就这样湿湿的,粘粘的,冷冷的,象是挥之不去的忧郁。
雨下得这么长久,可是,我却清楚地知道,不会有期待,这只是临近冬天时的一场冷雨,所以,更象是一种告别――一如当年的分别。
姐姐――你在那边还好吗
这段文字通过冷雨的描摹,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明确:表达了对已故姐姐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3)字数: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冷 凄凉 思乡之情 雨 缠绵 思慕传统文化抱歉,不是赏析,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余光中一首诗歌赏析
看看的这首,很好的小诗戏李白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阴山动龙门开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惊涛与豪笑万里涛涛入海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无中生有不止不休黄河西来 大江东去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有一条黄河 你已够热闹的了大江 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天下二分都归了蜀人你踞龙门他领赤壁是一位颇具爱国之心和深具中华文化底蕴的台湾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构思精妙,语句飘逸,性情真率、纯洁。
一首,就颇能体现出他的艺术风格。
诗题“戏李白”,一个“戏”字,谐词庄用,亦庄亦谐,表现了作者语言的风趣,充满了个性化色彩。
作者起句就仿照的气魄,化用了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将李白的天才比作滔滔江水,把读者带到一个雄伟的气势之中,也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大气的氛围,奠定了一个壮阔的基调。
这是诗人创造性的表达,言近旨远,意味悠长。
接下来的两句继续化用李白的诗句来写李白,李白在中写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诗人在李白诗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阴山动/龙门开”,在流畅的诗句与生动的画面中,形象地展示了李白诗歌恢弘的气势与豪迈的人格。
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究竟是黄河成就了李白,还是李白成就了黄河,这一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人让读者在自己仔细的品味中去解读李白与黄河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李白,黄河的“惊涛”与“豪笑”就缺少了自信一样,可见李白的浪漫诗风与豪放品格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不仅如此,还仿照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与奇特的想象,巧妙地写出了对李白诗的想象奇崛与李白豪迈的人格由衷的赞美。
“无中生有”“不止不休”,哪里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更多的还应是李白的诗意与他的才情。
而“可是你倾侧的小酒壶”一句,则是用大胆的想像,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勾画出一个豪情奔放、嗜酒若狂的形象,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光中不仅借用、化用李白的诗句来颂扬李白,还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写李白的伟大,一是借用五千年的沉寂来反衬李白的高扬,一是用“大瀑布”与“小酒壶”相互映衬,不仅诗情活泼,韵味无穷,还让人感到了胸中的豪情万丈;作者还用的豪迈来正面衬托李白的豪迈。
正是这些的运用,使李白的人格与诗风以及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一首,用极其夸张和浪漫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凸显了李白的绝世才华,抒发了对李白的由衷赞美与歌颂之情,也戏出了作者出众的艺术创作水平。
余光中散文中的好句
1.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纹》2.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3.说到枫树,中年的读者当会忆起大陆的红叶,唐诗的读者当会吟起“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的名句.美国中西部的枫树,却是黄叶.风起时,满城枫落,落无边无际的枫叶,下一季的黄雨.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秋色之来,充塞乎天地之间.中秋节后,万圣节前,秋色一层浓似一层.到万圣节秋已可怜,不久女巫的扫帚,将扫尽遍地的落枫,圣诞老人的白髯,遂遮暗一九六年的冬阳了.——余光中《左手的掌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