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清官名言佳句

我想找一些骂贪官的句子

爱国如饥渴。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爱国无先后。

爱国名言爱祖国高于一切。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肖邦中国不亡有我在。

中国教育家、奥运先驱 张伯苓爱家的人才能爱国。

英国诗人 柯尔律治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爱国的名言唐·韩愈。

赤心:赤胆忠心。

事:侍奉。

上:君王。

这两句大意是:忠心侍奉君王,忧虑国事就如忧虑家事一样。

君国一体这是封建时代正直的人共有的思想;一方面是对国家的安危盛衰忧怀如焚,一方面是对君王忠贞不二。

他们生活在君即是国的家天下时代,我们不必过多地苛求他们,而要看到他们爱国如家的高尚情操。

这两句可用来表现封建时代忠君忧国之士的爱国精神,也可用“忧国如家”表现古今忧国忧民之人的胸怀。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西晋史学家 陈寿 要爱国,祖国须可爱。

英国政治家 伯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西汉军事家 霍去病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西汉学者 戴圣 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爱国名言古希腊盲诗人 荷马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唐代诗人 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爱国的名言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半夜无眠多次长叹,常常为国家命运担忧。

唐代诗人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唐·杜甫。

这两句大意是:你不用为新婚离别而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一诗通过新妇的自怨自励,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挚之情.此二句是新妇劝慰丈夫不要为新婚离别而难过,要想到这是为国从戎,为民平叛,希望你能努力杀敌,建立军功。

诗句脱离了个人感情的小圈子,将国家的太事放在家庭之上,充分表现了劳动妇女对国家的热爱,对平息安史之乱的关心。

唐代诗人 杜甫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何香凝与其忍受屈辱地活着,不如为了报效祖国而英勇献身。

何香凝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宋教仁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爱国名言 陈毅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

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

李大钊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

晋·陈寿裴松之注引皇甫谧。

死国:为国捐躯。

这几句大意是:谁能不死?为国而死,是大忠大义。

人谁也躲不过死,但死有不同。

有为己死,有为友死.而唯以为国而死最为高尚.是大忠大义之死。

这几句表现丁对为国而死者的极高赞扬。

西晋史学家 陈寿 真正的爱国主义是不分党派的。

爱国的名言18世纪英国小说家 托·斯摩莱特伊拉克万岁

阿拉伯国家万岁

伊拉克第五任总统 萨达姆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又称晏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 晏婴爱国心是基于大义,本于大德。

爱国反倒受穷,谁还敢去爱国

18世纪英国诗人 蒲柏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爱国名言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是爱祖国。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爱国的名言德国诗人 海涅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大仲马我爱国,但我不做高房价的炮灰

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 牛刀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其三.河湟地:指黄河、湟水两流域。

:“渔水出蒙谷,抵龙泉与河合……故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不拟:不打算。

这两句大意是,不收复被西戎盘踞的唐王朝的河湟地带,就不打算回头望一眼自已的故乡。

唐朝进步的边塞战争以保卫国家,反对侵扰为目的,反映这类生活的边塞诗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

令狐楚这首诗:“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就使我们看到一种为国家为民族不借牺牲个人一切.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忠贞精神,令人感奋不已。

唐代诗人 令狐楚 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宋·杨万里其一。

桑干:即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在今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古人认为过了桑干河就到了塞北边境。

中流:指淮河中流。

绍兴和议规定宋、金以淮河中流分界,界河以北全部割让给金。

这两句大意是:何必到桑干河才是遥远的边境呢?淮河中流以北就是天边了

公元一一八九年冬,杨万里奉南宋王朝之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使者。

舟入宋,金分界的淮河,他触景伤怀,写下了以为题的四首绝句,诗句以地理上的近反衬意念上的远;从地理上来看,桑干是远的,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却只是一水之隔,近在眼前;可是一条淮河却分隔着两个朝廷,原来的内河今已成了界河;原来的中原腹地,如今已成了异域,就像远在天边一样。

在~的慨叹中,反映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流露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今天面对那种人为的“国境线”,仍然可以抒发这种感慨。

南宋诗人 杨万里 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爱国名言宋·苏轼《闻洮西捷报》。

放臣:苏轼时因“鸟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

天颜:指皇帝的面容。

这两句大意是:我被放逐外郡不能亲见皇帝欣喜的面容,但惊喜地看到草木忽然春意盎然,似因闻捷报而都“回春容”。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九月,陆延路经略安抚副使种谔在米脂寨击破侵扰宋境的西夏军八万人,获马五千匹,十月又攻下米脂寨,进驻银川。

贬官黄州的苏轼听到从洮西传来的捷报,喜不自禁,遂写了这首诗。

虽然作者身为放臣又时值冬天,但在欣喜的心情下,似乎大地回春,周围的草木都充满了盎然生机。

草木无情,尚知为捷报传来而“回春容”,何况有感情的人呢?作者用感情移入法.借草木之喜写人之喜,把一片爱国忠君之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闻洮西捷报》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

宋·林逋《省心录》忧虑国事的人,不会考虑他自身的安危,爱护民众的人,不会欺瞒他的上级.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 《省心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苟:如果。

以:与。

这两句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以生命相许,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民族英雄。

他在兴修水利,禁止鸦片诸项事业上为国为民立下不朽功劳,也因此而屡遭贬谪。

本诗就是他遭贬赴戊登程时留给家人的。

~表现作者不计个人祸福,赤心爱国的高尚情操.读后令人感奋。

晚清官员,民族英雄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清·梁启超《读陆放翁诗》。

集: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

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亘(gèn)古:从古到今。

放翁:陆游之号。

这两句大意是:陆游的诗集中十分之九写的都是从军报国的欢乐,自古以来称得上男子汉大丈夫的要数这位陆放翁。

陆游生当宋金对峙时期,宋王朝的江山多半归于金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陆游毕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立志投笔从戎,效命疆场,以杀敌报国为人生乐事,他诗集中的绝大多数作品就抒写了这种昂扬的斗志,所以梁启超读完他的诗集后赞扬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锖尽国魂空。

~”,在对比中对陆游的爱国抱负和斗争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 《读陆放翁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爱国的名言南宋·陆游《书愤》我要是年轻的时候知道世事这么艰难,还不如趁着年轻去帮助国家收复失地,建功立业 ,也饱含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见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

鲈(lú卢)鱼:一种体侧扁,嘴大,鳞细,肉味鲜美的鱼。

脍:把鱼肉切细。

“尽西风”二句:《晋书·张翰传》:张翰,吴中人,在洛阳居官。

“翰(字季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几句大意是:请不要说家乡的鲈鱼脍多么味美,尽管现在西风已经吹起,张翰可曾归去?(言外之意是:我不愿学张翰那样忘怀时事,心系桑梓,见西风起就弃官归乡。

何况北国早已沦陷,我这个“江南游子”已经无乡可归了。

)在中国原始宗教中有一种固执的“厚土”观念,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重土轻迁,故乡之情特别浓厚。

因此,在中国文学中,桑梓之念,莼鲈之思,故乡明月,霜鬓乡音已成为历久不衰的主题,思乡怀归之情成为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思想感情。

而辛弃疾在这首词里,表示自己为了抗金复国,以国家时事为重,不以家乡为念,不愿学习张翰那样弃官归乡,希望有所作为,一片赤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借典故言志,不仅经济笔墨,丰富词的形象性,而且能加强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这种艺术手法仍可借鉴。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水龙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见宋·陆游《示儿》。

元:同“原”。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这两句大意是:死后原本知道万事皆空,只伤心看不到全国统一。

这是陆游的临终绝笔。

陆游享年八十五岁,毕生以抗金复国为素志,但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弥留之际,他明知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不以为念,唯一的遗恨仍是“不见九州同”。

诗句以质朴的语言倾吐生死不渝的爱国热忱,感人至深。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示儿》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见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

遗民:此指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的人民。

胡尘:指被金人占领后烟尘弥漫的中原地带。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这两句大意是:遗民在异族统治下哭干了眼泪,引领南望宋王朝的军队又苦等了一年。

这首诗写于公元一一九二年,离北宋灭亡已经有六十五个年头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宋王朝苟且偷安,不图光复,遗民们的爱国之心却不能泯灭,他们在敌占区一年年,一代代地盼望着王师北伐,盼望着回到故国的怀抱,等待他们的却是失望接着失望。

他们的眼泪都哭干了,却依然见不到“王师”的踪影。

宋王朝早已把他们遗忘,而他们却还在年复一年地盼望着。

透过这样一幅令人心碎的典型景象,陆游讴歌了广大遗民的爱国热忱,谴责了南宋王朝的投降国策,也表现了自己深沉的感慨。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见明·海瑞《樵溪行送郑一鹏给内》。

经国:治理国家。

衽席:寝处之所,这里是安居乐业的意思。

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志在把整个国家治理好,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海瑞是明代刚正不阿的清官,~表现他一心为国,志在天下的爱国精神和远大怀抱。

写爱国抱负时可以引用。

明朝清官 海瑞 《樵溪行送郑一鹏给内》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

爱国名言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旧为忠家。

明代明臣 于谦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中国现代作家、政治评论家 鲁迅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明代文学家 李梦阳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

爱国的名言南宋诗人 曾几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渡春风。

近代民主革命女志士 秋瑾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离家自身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明代明臣 于谦辞家壮志凭孤剑,报国先声震两河。

清代状元 彭定求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

爱国名言英国诗人 拜伦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近代民主革命女志士 秋瑾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

奥尔丁顿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 《寄南征诸将》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爱国的名言教育家 陶行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即《出师表》。

诸葛亮出兵伐魏之前,曾写该表给后主刘禅。

名世:垂名于世。

堪:能够。

伯仲:怕为长,仲为次。

这两句大意是:《出师表》真是传名于世,万古流芳,千年百代有谁能够与诸葛亮比肩呢?这是陆游晚年作品中的著名诗句。

诗歌追述壮岁心情,自伤迟暮,感慨于世事维艰.小凡误国,想到诸葛亮出师北伐时写下的《出师表》,看到眼前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更对诸葛先生增加了敬意,同时也就更显得慷慨悲凉。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宋·陆游《金错刀行》。

楚虽三户能亡秦:战国时楚亡于秦。

想复仇的楚国遗民唱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这里为陆游借用。

堂堂:盛大貌,这两句大意是:楚国虽然只剩下三户人家,还能报仇雪恨,灭掉秦国,哪有堂堂中国无人抗金之理

这两句以对比、反问的笔法借古喻今,抒写了抗金复国的壮志,表现了对民族力量的自信,基调是高亢的。

但从作者所借用的民谚中,从“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对比中,依旧可以体味到这种高亢的基调中仍夹杂着悲怆的音弦,带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气息。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金错刀行》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宋·胡寅《酒边词序》。

这两句大意是:(苏轼的豪放词风)一下洗去了当时士大夫们充满香泽胭脂气味和婉转柔媚情态的词风。

这是作者为向子湮词集《酒边词》所写序文中的两句话。

苏轼的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扩大了词的领域,开豪放一派,使一部分词人用词来表达爱国感情,摆脱了“花间词”的颓风,这在南渡前后汉民族濒于危亡的时代,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胡寅对苏轼的词作了充分的肯定,~成了评价苏词的名句,千古传颂。

北宋学者 胡寅 《酒边词序》如果胃囊空空,谁也难以成为爱国志士。

布拉恩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爱国名言 雷锋真正的爱国者是爱人类的,爱国决不是排外。

马铁丁力争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最爱国的。

美国法学家,律师 英格索尔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那就是爱国心。

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拿破仑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爱国的名言学者和教育家 谢觉哉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俄国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 《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名孙文,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倡导者 孙中山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唐·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陇山:或称陇坂,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宇文判官:作者的同僚,时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属下判官.王事:犹言国事。

塞垣:此处泛指边塞。

这几句大意是:你为国事奔走于万里沙场,于自身一无所求。

诚然也知道边塞的酷寒,征战的艰苦,但这一切难道是为了封侯觅爵,为自己的妻儿打算吗?这是诗人赞颂同僚的话,同时也是诗人自期自许之语。

英风豪气、爱国激情、忘我精神洋溢于字里行间。

这就是唐诗中所谓的“盛唐气象”。

唐代诗人 岑参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义务,是一种光荣。

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 徐特立 《怎样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甲

丈夫不救国,终为愚贱人

爱国名言明末清初 抗清志士 陈恭尹爱国英雄给民族带来光荣,专制暴君给民族带来灾难。

英国诗人 拜伦除非你能消除人类爱国的心,否则世界永远不会太平。

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名将 吉鸿昌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爱国的名言 林耐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陈辉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吕坤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古巴诗人、民族英雄 何塞·马蒂爱国主义怎么会和悲观主义一样呢

爱国主义的支柱是希望。

爱国名言英国自由党领袖 劳合·乔治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与事者,君子弗为。

战国·尹文《尹文子·大道上》。

理:道理。

这几句大意是: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对治国治世没有好处.君子不讲这种道理;虽然有一定的办事才能,但对国事没有好处,君子不做这样的事情。

这几句用于戒示人们不要尚空谈,发邪说.要谈有益于世的理论;不要轻举妄动.要做有益于实际的事情。

战国时代哲学家 尹文 《尹文子·大道上》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

中国现代作家、政治评论家 鲁迅 《鲁迅全集》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居里夫人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爱国的名言 赵博生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

俄国哲学家 别林斯基 《威克裴牧师传》有办法把家庭治理好的人,一旦国家有难,必能成为有作用的人。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 索福克勒斯

关于勤俭持家的诗句

1、发展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溪,不知地之厚也 2.千里之始于足下。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止矣。

——《荀子·儒效》 5.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6.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7.才学如果不用就会永远埋没。

——萨迪 8.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自然索取。

——米丘林 9.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

——陀思妥耶夫斯基 10.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

——费希特 11.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

——康德 12.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

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上的。

——布拉德利 13.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14.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

——车尔尼雪夫斯基 15.假如一个人尽想着“我办不到”,那他果然就会办不到。

——车尔尼雪夫斯基 16.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才气必须经过磨练。

——车尔尼雪夫斯基 17.实践“以客观世界为前提,作为他物的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

——黑格尔 18.实践“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

——黑格尔 19.在捷径道路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

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居里夫人 20.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 21.实践中的失败主要由于不知道原因而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两种企望——对知识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

——培根 22.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小塞涅卡 23.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 24.再没有什么比下面这一点更为一般人视为当然的了,这就是:有某些思辩的和实践的原则。

——洛克 25.任何一项劳动都是崇高的,崇高的事业只有劳动。

——卡莱尔 26.谁若只做了一半,就等于没有做。

——巴比塞 27.上天绝不帮助坐而不动的人。

——沙孚克里斯 28.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列别捷夫 29.才智是实践的女儿。

——达·芬奇 30.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 31.智慧因为用得过度而毁坏的不多,大多都是因为不用才生锈。

——鲍乌维 32.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求实精神要比丰富知识更重要。

——博马舍 33.从我自己痛苦的探索中,我了解前面有许多死胡同,要朝着理解真正意义的事物迈出有把握的一步,即使是很小的一步也是很艰巨的。

——爱因斯坦 34.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 35.绝不要再谈论一个好人应该是怎样的一种人了,就去做这样的一个人吧

——安顿尼诺 36.坚硬优质的钢条,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瑰丽美观的贝壳是经过水冲日曝而得的。

我们的意志和毅力也必须在火热的斗争中接受严峻的考验,去经受长期的锻炼。

——加里宁 37.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

——摩路瓦 38.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

——莎士比亚 观,是国家发展的指明灯,是小康社会的探照灯,是生态环境的节能灯,是人民幸福的聚光灯。

2、科学发展,理解不难:少点新区,多点农田;少点工矿,多点青山;少点指令,多点交谈;少点盲目,多点稳健;少点作秀,多点实干

3、科学发展要高瞻远瞩,不要鼠目寸光;要实事求是,不要条条框框;要脚踏实地,不要揠苗助长。

4、当清官、做好官,首先要有科学发展观;捧金杯、拿银杯,最后要看是否有口碑。

5、思想解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科学发展,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6、学习科学发展观要一心一意,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全心全意,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真心真意,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尽心尽意。

7、谋科学发展,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建和谐社会,当从一点一滴做起。

8、科学发展有“三要”,一要解放思想借巧力,二要与时俱进增实力,三要以人为本添活力。

9、不发展受罪,乱发展受累,只有科学发展才受惠。

10、不绷紧科学发展的弦,就弹不出和谐社会的调。

11、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科技创新增添动力,协调发展形成合力,共同铸就民族魅力。

12、学习科学发展观在人,落实科学发展观靠人,实践科学发展观惠人。

13、融科学发展之理,促和谐创新之举;践统筹协调之策,走持续为民之道。

14、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奔头,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劲头,落实科学发展有甜头。

15、绿色与生命时时相伴,科学与发展息息相关。

16、发展,要围着“人”转;事业,要依靠“人”干;成果,要让与“人”享;和谐,要动员“人”建。

17、服务人民是动力;解放思想有活力;互惠合作善借力;科学发展增实力。

18、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全民之智,举全民之力,聚全民之心,引全民之行。

19、观念新,铜变金;观念旧,铁生锈;实践科学发展观,再创中国新奇迹。

20、乘改革开放之“风”,扬以人为本之“帆”,握科学统筹之“桨”,行和谐发展之“舟”,登持续稳定之“岸”。

21、科学是发展的明灯,改革是发展的东风,人民是发展的动力,和谐是发展的支撑,文明是发展的象征

22、发展不为人,好比树无根;发展不全面,会损一大片;发展不协调,犹如歌跑调;发展不持续,民生难上去。

关于宪法的名言短句带有

河南,湟湟千年华夏文明,正是从这块黄土地上发源流淌,继尔漫延全中国的。

河南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套用一位河南作家的妙语:“河南人就是咱中国人的妈”来解释最为恰当。

如今,这位母亲乳汁断尽,人老色衰,满脸风霜,踡缩黄土一角,莫名成了儿女嘲笑的对象,这实在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而时下关于河南的笑话漫天飞,河南在一种“流言运动”中被肆无忌惮地蹂践,又实在是我们民族整体的悲哀。

河南人被群体歧视,是一个尴尬而又沉重的文化现象。

昔日的辉煌,厚重的人文,竟那样轻而易举被几句流言,几个笑话掩盖,这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笑话。

这一方面缘于我们可怕的无知和愚蠢的偏见,另一方面也有河南人自身的原因。

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承载农耕经济的黄土文明不可避免的衰落,河南也随之迷失了自我,迷失在历史的黑洞里,迷失在麻木的消怠上,迷失在自我消解的中庸中。

河南的问题,最终还需要河南人自己来解决。

而地域文明的振兴,首先在于精神的勃起。

勃起需要的刺激,已经太多太多,时下,我们应该更关注河南精神重建的态势与内涵。

自然,这是一个深刻而博大的命题。

但我们不妨先从寻找迷失的自我开始。

河南人之所以为河南人,是缘于地域,是缘于历史,是缘于血脉。

那么,就让我们顺着地域文化的长河,从个体文明的源头开始,沿着祖先的足迹,寻找那个我们曾经失落的世界,并捎带从历史的长河中采撷些文明的珠宝,熬煎一副精神的良药,然后,清洗文化的伤口,挖去精神的恶疮,外贴内服,再塑河南的精神钢骨,还原一个健康的中原文明。

让郁闷已久的河南人气吐眉扬,再次挺拨地站直腰板,用骄傲的豫中话大声宣布:俺是河南人。

为什么不呢

1.拂去历史的尘埃,沿着时间的长河,从春秋走来,从秦汉走来,从唐宋走来,从近代走来的那些河南人,一个个都是人格茁壮,性格鲜明,或察天观道,或倚剑长笑,或游刃权谋,或诗笔作刀,无不热血滚烫,豪气冲天,一肩担天下道义,一肩负百姓福利。

他们从来都是那样古道热肠,或是激荡着感天动地的仁道大义,或是充盈着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

这体现在侠士武将身上,是忠肝义胆,是精忠报国;体现在文人官员身上,是忧国忧民,是鞠躬尽瘁。

这种浓浓的入世情怀,生生不息,传递千年,一直激励温暖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田。

河南人中,最有名的当属老庄。

这两位道家先祖,虽也有报国救民之心,但却选择了“出世”之道。

骑青牛潇洒而去,御清风逍遥而游,纵是令人向往,消极避世,反璞归真,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哲学,并历来为统治者所用。

正所谓“外示儒术,内尊黄道”,就那样心照不暄地操纵了中国几千年。

但如你所知,对黄道情有独钟,只是其“愚民”政策暗合“上级”的胃口罢了。

面对惨淡人生,芸芸民众,更多的河南人,凭着黄土赐予的豪胆,借着黄河赋给的热血,选择了更直接,更积极的“善其身,济天下”的救世之道。

追溯先辈宗师,我以为首推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翟了。

黑翟是商丘人,他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用现代术语解释,他大概是中国最早倡导博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智者了。

据考证,墨家学派是一个准军事机构的组织,有一套严密而独特的组织管理方式,大概是中国江湖的最早帮会。

我想这群侠士好汉,除了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之外,也一定会干些“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事来。

墨子之后,又有一个名叫荆轲的河南好汉闪亮登场。

他是卫国人(今河南境内),是否墨子传人,已不可考。

我们只知道他爱好读书,武艺高强。

当年,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他毅然答应执行“不可能的任务”――刺杀秦王政。

至今读起史书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字句,依然会被那视死如归的侠义大气而深深振撼。

长亭外,古道边,残阳似血,素衣如雪,一群高冠博带的士子,穆然肃立,为一个怒发冲冠,将踏不归路的河南人致敬送行。

历史就在那一瞬间定格,风化成一道凄美而悲壮的风景,感动了我们几千年。

唐时,嵩山上又冲下来一大批勇猛无比的少林武僧,他们护唐王,斗恶贼,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精彩无比的除奸惩恶的《少林寺》。

到了宋朝,河南汤阴县,又走出一位顶天立地,能文能武的民族大英雄岳飞。

当白发苍苍的岳母为儿子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不但把一种强健的民族精神烙在岳飞的心间,也刺醒了每个有热血,有良知的中国人。

当年,岳家军(必然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河南的热血汉子)纪律严明,作战勇猛,使得金人只能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想想岳大将军那杆出神入化的金枪,是如何为柔弱的王朝前挑起一面自信的大旗,想想岳家小将那双所想披靡的银锤,是怎样给野蛮的夷族砸响警告的铜锣。

而那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又是怎样激励着中华好儿女,一代又一代,谱写精忠报国的歌。

当历史滑过上世纪50年代,在炮声轰轰的朝鲜战场上,高吭激越的豫剧曲调正在响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是的,那是河南人的骄傲,奇女子常香玉,正在率团义演。

当年,就是她,不辞劳苦,全国巡演,竟为志愿军募捐了两架飞机。

河南人的爱国情怀,一旦被激发,他们可以创造出无数个奇迹来。

需要补充的是,著名抗日英雄吉鸿昌将军,也常眠在这片土地上。

河南文人中,这种可贵的人文情怀,表现最明显的便是巩县人杜甫了。

这位大诗人,令人尊敬的只能用伟大来形容。

他是如此深爱着这片土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是他对战火下孤苦百姓的同情,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最朴素的人文理想。

还有那沉甸甸,至今诵读依然揪心的“三吏三别”,是他对暴政的讽刺控诉。

这些美丽动人的诗句,不知温暖了多少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

再如中唐的洛阳人刘禹锡,他与白居易齐名,且志同道合,一致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他自愿把百姓摆在第一位,喜欢替百姓说话。

所作的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而他的同乡元稹,也是此道中人。

再后来,还有个叫元结的鲁山人,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之作,极力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的形式主义诗风,但流于极端,平生不做近体诗,古诗也平直单调。

虽然其文学成就远不能与前辈相比,但那河南人的热血,还是相通的。

在历代为民造福的河南官员中,最聪明的要算春秋时的范蠡,最刚正的是北宋的包拯,而最无私的,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了。

范蠡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身微贱,但绝对聪明,辅作越王勾践,巧妙美人计,苦心经营,精密筹划,终灭掉吴国,成就越王一代霸业。

但功成名就时,他却不慕富贵,巧妙隐身而退。

《越绝书》云:“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 《史记·货殖列传》又载:“后游齐国,至陶,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

晚年放情太湖山水,爱好养鱼。

著《计然篇》、《养鱼经》”。

从政经商,为国为家,这位河南人,以其智慧与行动妙解了一道“读书人如何释放人文情怀”的道德难题。

其卓越的思想光辉,至今对视,依然有刺眼夺目的感觉。

那个“包龙图端坐开封府”的黑脸“清官”,又是如何在原则与人情,强权与道义之间巧妙平衡,用刚烈惩治邪恶,以智慧伸张正义。

老百姓的“天地良心”,“清官情结”,也因为这位曾在现实存在过的精神偶像,平衡了许多,安慰了许多。

而那个兰考县的现代父母官,用全部的生命和激情来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想。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他以党性认真地坚守着,用良知小心地调整着,让行动仔细地填充着。

如今,这个伟大的精神坐标,以纪念碑的形式矗立着,在僵化的口号里宣扬着,虽有些孤独,有些落寞,却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在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河南人,便是1700多年前的南阳人张仲景了。

被后世奉为“医圣”的他,面对兵荒马乱、疫病流行的惨淡现实,以最朴素的想法,最诚挚的情感,毅然选择了救死扶伤、济世苍生的医生职业,做他所能做的事情。

后来他写就的《伤寒杂病论》,便是到了今天,依然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而书中的《金匮要略》部分,更被世代医家尊为“医方之祖”。

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侠士试剑,武士弄枪,歌者展喉,文士投笔,官员动脑,医生用手,纷纷汇聚在那面裂裂作响的人文大旗下,大气潇洒,豪情勃发地坚守着中原文明的最后一座未曾陷落的城堡。

2.除了那腔滚烫的热血,除了这般豪爽的情怀,河南人也有其秀致明艳的一面。

地域文化中,河南文人历来就以想象瑰丽奇特,文笔精致艳丽著称。

这一点的代表性人物自然是商丘人庄子了。

这个梦蝶忘我,鼓盆葬妻的河南人,现实中活得非常寒碜,甚至有些萎缩。

人瘦得“槁项黄馘”,住在“穷闾陋巷”,靠钓鱼、打草鞋维持生活。

但他的精神世界,却丰富得一蹋糊涂,潇洒得有天没地。

那洋洋洒洒的一本《庄子》,文笔优美诙谐,想象恣意汪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士必读之书。

它不但涉及哲学、人伦、政治,而且谈论美学、艺术、语言、生物、养生等方面。

闻一多和郭沫若都认为中国的艺术导源于庄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都是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

众所周知,庄子的文章真得称得上天马行空,他自由自在地在各种时空、概念里逍遥穿行,读起来非常快感。

而庄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编故事挪揄挖苦人。

这一点的技巧,他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高明。

如果庄子活到今世,面对世人对河南的群起攻击,我想他一个人对付,已经绰绰有余了。

而庄子文章语言的精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创造了许多新词和譬喻,至今还为世人所喜爱,所引用。

庄子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家乡的文人,自然也不例外。

唐时有一位很有名的河南诗人李贺,其诗作多以想象诡奇取胜,构思奇巧,文笔绝美,似有神助,时人称为鬼才。

而晚唐诗人李商隐(今河南沁阳县人),善用比兴,色彩瑰丽,精于用典,形成了缜密婉丽、旨趣深微的艺术风格。

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都是美得不得了的千古名句。

再到宋朝,开封又出了一个史达祖,善于咏物,刻划精工,形神兼备。

如“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又如“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再如“愁与西风有约,年年同赴清秋”,这些文字多么生动,简直有呼之欲出之感。

大词人姜夔对此就佩服得很,称其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

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

”河南人能写出精妙文字的大家名作真是举不胜举。

如刘方平的《月夜》里的“虫声新透绿窗纱”,如宋祁《玉楼春》里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都是多么漂亮可爱的句子。

自然,要写出漂亮的诗作,需要灵感,需要才气,但若两者都缺些,也不要紧,只要肯吃些苦,还是会有收获的。

在这方面,河南范阳人贾岛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看看人家是如何苦吟的,“吟哦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困难的时候,甚至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毅力。

苦心人,天不负,这般肯下功夫,自然也能写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的千古名篇来。

而“推敲”的典故,也缘于这位爱学习,肯琢磨的老先生。

据说有一天,贾岛正在驴背上苦苦思索诗句“僧敲月下门”中是用敲还是推字,竟不小心撞了一个大官的驾。

兵士揪着老头到这个大官前问罪,问明原因,大官哈哈大笑,为其严谨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并邀请其回府,一起研究。

这个大官就是河南孟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

如今的河南文人,或是继承发扬了老祖宗“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为百姓,为道义,为故土,文笔朴实得要命,传达的思索又厚重得叫人想哭。

或是继续着那奇巧精致的唐宋遗风,文章或求俏意求险韵,透露出古怪的精灵,或是求细腻求生动,飘逸着精美的褶皱。

但无论如何,据我了解,他们都非常认真,是文字道路上创作态度最严谨,最执着的一批文化人。

每次读起他们的文章,或是想起他们的为人,都不禁有些暖暖的感动。

3.河南除了这些星光灿烂的人文大家以外,还有几座引以为豪的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南的文明,也正是承载在这几个城市文明的基础之上。

如安阳的浑朴,洛阳的秀致,开封的细腻等。

然而,这几个动辄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却很难找到些留存的历史坐标来。

唯能衡量的,也许只有掘地三尺,发掘那些古墓遗址了。

于是,千年文明的传承,就这样不尴不尬地散乱在那一堆堆的废墟之上。

拂去千年的尘土,参照先人的笔记,在艰涩难懂的甲骨文里,在锈迹斑斑地青铜鼎上,在残壁断垣的遗址里,在那碎片破皿的青瓷上,我们努力拚凑着这块土地上曾经闪亮的文明之光。

殷墟、商都,魏晋城郭,宋时官窑,多少辉煌与文明,多少血泪与耻辱,都因频繁的战火,黄河的泛滥,统统掩埋在厚厚的泥沙里,消失在寥寥的时空中。

关于安阳,最有名的便是发现甲骨文的殷墟了。

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为曾是商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曾有过稀世的繁华。

从那里挖出的青铜宝器,无论形制,还是工艺,都不难推测出。

只是那个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除了臆想的骄傲,除了斑驳的文物,我们好象无法获取更多的东西。

但大气的人文遗风犹存。

在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

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

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

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禀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

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打开书信时,不想上面竟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有了这条巷的安阳,才使得冷冰冰的文物与现实的人文对接,才使得它有足够的信心安详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荣辱。

洛阳大概是河南最引以自豪的城市了。

东周、魏、晋、唐等先后在此建都,号称九朝古都。

而我以为,那些在此建都多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如魏、晋、唐等,或苟延残喘的弱势王朝,如东周。

这种尴尬的现实也正是洛阳城为什么无法大气起来的缘故,而更不幸的是,这种小朝廷必要在大一统的历史整合中一次又一次被消灭,被蹂躏,而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作为首都的洛阳了。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诸多的历史名城里,洛阳是最具悲剧性的城市。

洛阳城的历史,也正是一部反反复复被毁灭,悲恨相续的血泪史。

对此古人叹云:“欲知天下兴亡事,请君且看洛阳城”。

在金戈铁马的嘶杀中,历史无法留存,文化不能延续。

特别是宋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南移,以及黄河的突然改道和肆意泛滥,洛阳永远失去再度雄起的机会。

曾有的辉煌,便永远沉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如今的洛阳,已经很难找到昔日繁华的痕迹。

我们能提的,除了那一园独开独败的牡丹,除了那郊外孤零零的白马寺,除了那痕迹模糊的龙门石窟,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提及的文明见证。

在我看来,洛阳最辉煌的时刻应该是汉唐之际,做为最重要陪都时的那段好时光。

毕竟,那时她侍奉的是一个完整而强大的王朝,她也有时间打扮自己,保养自己。

当年,她可能是中国最漂亮,最壮观的城市之一。

豪富人家竞相传抄《三都赋》,搞得一时“洛阳纸贵”,那是魏晋的洛阳,“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是盛唐的洛阳。

“年年花开帝王家”的花城洛阳,如今也只能从阴冷古籍里寻找,在一帘幽梦里重现。

开封比洛阳幸运,就在于她虽然也侍奉过一些类似的小王朝,但毕竟在近150年的时间曾专心侍奉过一个当时世界上文化与经济最发达的北宋王朝。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都无不为那个辉煌而繁华的帝都所惊服。

而图上所展现的,才是帝都小小的一角罢了。

当年的汴京,有外城内城。

外城方十三里,内城七里,城周有城门十二座。

城外有护城河围绕,河宽百尺,河的两岸种有榆树杨柳,朱门白墙掩映于树木的翠绿之间。

有四条河自城中流过,大都是自西而东,其中最大者为洋河,从安徽河南大平原而来的食粮,全在此河上运输。

河上的水门夜间关闭。

城内大街通行,每隔百码,设有警卫。

自城中流过的河道上,架有雕刻的油漆木桥相通。

街上行人熙来攘往,官家的马车,牛车,轿子在街上川流不息。

坐着女人的牛车上,帘子都放了下来。

在皇城有个特点,就是必须戴帽子,即使低贱如算命看相的,也要打扮得像个读书人。

想想看,若那《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再现,那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

如今的开封城,除了那幢突兀的铁塔,已经找不到一丁点宋时的痕迹。

那中州盛日,“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的绝世繁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运河里的林立帆船,大相国寺前的技艺杂耍。

也都成了遥远时空模糊的印象。

不过,时至今日,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开封城里的那几泊湖水,还是非常漂亮,非常好看。

而城内四处悬挂的诗书字画,栩栩如生的汴绣,浓郁的美食文化,明示着一脉相承的中原文化,依然靠着强大的文明惯性及坚韧的生命力,延续下来。

提到河南,提到城市,若不提省会郑州,自然有些过不去。

但作为一个城市,许多河南人并不喜欢郑州,觉得没底蕴,没特色,只是粗笨地矗立在中原大地上,毫无大家风范。

郑州的存在,好象只是一个交通枢纽的意义罢了。

它好象还远远不够成熟,不能承担起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的重担来。

至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人口大省,中原大省的河南,却找不到一个相匹配的精神坐标来对称,找不出一个相匹配的现代城市来代表。

具体来说,郑州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而开封是唯有灵魂的城市,谈及洛阳,则是除了历史什么都没有。

失去精神导向及文明凝聚力的河南,愈发呈一盘散沙。

而河南的尴尬还不仅仅如此。

最难堪的莫过于,在积有如此丰厚人文精神的土地上,河南人却无法形成一种群体向上的积极人格。

散乱一地的,屈牙突嘴的,只是些小农文明残留的固疾。

失去人文导向与精神坐标的河南人,只好有些无奈,有些不甘的灰头土脸地生活着,隐忍着。

4.在河南地域文化的长河里,人文精神的汇聚、碰撞与整合,有时也不免会有些偏差,出些尴尬。

最早的尴尬,来自愚公。

豫西北与山西交界处,有王屋山一座,相传,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对于愚公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毛泽东同志当年给予极高的肯定与评价。

而愚公当年移山的心愿,是建立在自己香火不断的前提之上,即子子孙孙,无穷匮焉。

五六十年代,也许缘于他老人家对这个故事的情有独钟,才提出“人多力量大”的重要指示吧。

那时,大家觉悟都很高,于是,指示被积极地贯彻,而且大家都很自豪能超指标完成任务。

据我翻阅的资料来看,建国以来,几乎全国省市人口都翻了一番多,增长最少是山西,只长了近三分之一,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也是最多的省份便是河南省。

官方统计表明,1949年,河南省共计人口4174万,而到了1996年,竟达9172万之多,翻了近2.3倍,是人口最超常的省份。

作为愚公后代的河南人,大概对于人口数量有着朴素的迷信情绪。

人多好办事嘛,领袖就这么说的。

这话好象也没说错,五六十年代,驰名中外的红旗渠,就是河南人开挖的嘛。

据说,那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水渠。

没有那么多人,能办成这样的大事吗

而另一个尴尬便是战国时期卫国大商人吕不韦了。

他是淮阳人,在他那个时代,他绝对是个成功的商人。

即无侠客的利剑,又无游士的巧嘴,若与当时的权贵结交,鼓囊囊的钱袋,大概是唯一,也是最见效的“资本”了。

吕老板最大的一笔买卖就是把私生子送进秦宫当了太子,即后来那个统一中国的秦始皇。

他绝对是个有战略眼光的野心家。

能把一番投机事业做得如此象模象样,轰轰烈烈,心机、城府绝非常人可比。

他是商人,也做过秦国的相国,并令门人编撰过一本在文化史上很有名的典籍《吕氏春秋》,如果加上那个私生子,成就果真不一般。

然而,从个体意义上讲,他却是很失败的。

他的种种行为,说到底只是一种权钱交易的投机行为,自然名不正言不顺。

大家也知道他最后死得莫名其妙,不清不白。

不能善始善终,大概是所有投机家的宿命。

便是不计成败,不论手段,单论他历史地位,也有些不尴不尬。

在史家眼里,兴趣也多集中在他的冒险传奇和投机才华;便是涉及那本《吕氏春秋》,也是刻意描述他“一字千金”的策划天才和骄奢卖弄。

虽他曾身为秦相国,可在史书中也是轻轻一笔带过,肯定的只是他的商业才干。

在百姓眼里,更多是好奇他与赢正母后不清不白的关系,以及惊叹他一生的冒险奇迹和不可思议的投资眼光。

这位可怜的河南人,作商人,没有他同乡前辈范蠡成功和地道,自然受不起那份敬重。

作政治家,也纯粹只是权钱交易的产物,是投机成功后抢到的一件犒赏品(自己犒劳自己,安慰自己)罢了,自然失去了应有的厚重。

而作文学家,这就更无从谈及,至多只是挂个虚名而已。

于是。

这位吕老板,就那样轻飘飘地夹在史册里,风雨了一世,尴尬了千年。

吕不韦虽然尴尬,但不影响他的名气。

有他这样的好导师以及好案例,自他而下,从来不缺效法他的投机者和野心家。

中国的政治场上,也就平添了几份乌烟瘴气,多增了些荒唐闹剧;而中国的商人,也被刺激得不愿好好做生意,而或你情我愿,或半推半就,向“官商合作”暗使秋波,或干脆投怀送抱,也是忙得不亦乐乎,搞得乱七八糟。

从经济理论上讲,吕不韦的最大贡献就是验证了投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也大概因为他,中国传统社会里才开始有了“无商不奸”的行业歧视。

而人文意义上最大的错位莫过于宋朝大儒的“二程”程颖和程颐了。

这两位说着浓浓豫中话的老先生,大力发扬大宋开国元勋郭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的理论,狠不得把整个世界都装在一部论语当中。

嵩阳书院的枯黄灯光下,两位老先生苦思冥想,孜孜求证,象个勤奋的老农,把中国伦理那片庄稼地收拾得方方正正,齐齐整整。

于是,理学诞生了,文人的思想也开始不自由了。

在此,我并不想刻意否定二位老先生在学术和哲学上的成就与正面意义,也绝对敬佩两位老人的人格魅力及初始动机。

只可惜,不知是后人的愚笨,还是上面头儿的别有用心,那四书五经,那中庸之道,渐渐失去孔老夫子清新的香味,而渐渐风化成一块又臭又硬的老豆腐干。

虽然,以后的七八百年,许多读书人依然嚼得不亦乐乎。

但我还是不喜欢,许多读书人也没办法喜欢起来。

这与两位老先生的初衷大相径庭,也是二位最尴尬之处,便是到了今天,曾经的大圣人,也只能灰头土脸地躲在古书堆里哀叹。

那座曾车马拥塞,喧嚣一时的嵩阳书院,也只能在荒凉的冷落中回想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唯一欣慰的是,河南的老乡没有忘记他们,近乎固板地痴迷着那能圆通一切的“中庸”之道。

就性格而言,当中庸被理性克制时,会转化成一种宽厚睿智的美德,而在无发限放大时,就会沦为不思进取,自欺欺人的精神鸦片。

而河南人最大的尴尬也正在于此。

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于历史板块的质疑,无非期望从老祖宗那里得到一些启示,并能够重新树立自信,然后大胆扬弃,创新,从而在涅磐的烈火中打造更开放,更健康的群体人格。

而审视历史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追寻其文化背后的现代人文意义。

那些灼痛的历史伤疤,期望能给以针刺的精神自醒,那些辉煌的文明骄绩,又能鼓以鞭策的奋进力量。

无论如何,地域文化的雄起,群体人格的重塑,我们都任重而道远。

记得百年前一位西方哲人批评中国,说“中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这样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

但就自醒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反思过,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千年以来,就人格精神,我们到底改变了多少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黄河古道边(难道仅仅在黄河古道边

),依然密密麻麻交叠着那么多似曾相识的面孔,麻木而略带几丝狡黠,憨厚又有几份豁达。

这些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作为一个群体形象,千年前如此,千年后也如此,这个新千年,我们还要继续讨论这个尴尬的人文群体,只是期望时间不要太长,不要长得忘了我们从那里来,不要长得羞辱自家还不知羞。

行笔至此,不禁想起八十年前河南省主席冯玉祥将军在制豫方针中特别强调的那句话: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

清官名言佳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