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这个人之后所感受到的寂寞、苍凉、痛苦,在你还没恋爱以前就存在了。你所谓的爱只是一种刺激,暂时掩盖你的空虚。你通过另一个人来逃避寂寞,利用这个人掩盖寂寞。你的问题不在于这段关系,而是你自己的空虚。逃避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就像某种药,把真正的问题隐藏起来。这是因为你心中没有爱,所以不断从外在寻找爱来填补自己。这种缺乏爱的表现导致你寂寞,等你看清楚这个事实,你就不会再靠外来的人事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
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有依赖,就不可能有爱。”灵魂只能独行,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控制别人的道路。如果偏要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你又要强行的进入别人的世界,最终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在自己的世界里等死,要么在别人的世界里被扯到四分五裂。
正是因为你内心没有爱 所以你不停地从外面寻找爱来填满自己
这种爱的缺乏就是你的孤独 而当你看到这个真相 你就再也不会试图用外在的人或事来填补了。
我们总想在别人那里得到启蒙,而无法靠自己去觉察和理解。如果某个开悟的人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接受他。...... 因此,大部分人所渴望的只是不同层次的满足罢了。须知,没有任何一个权威能够让你认识自己,缺乏自我认识,你是不可能解除无明和痛苦的。
除非一个人觉悟出生活的意义,否则他的能力或天赋便会用来强调自我及其欲望。
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你爱做的事,不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选择职业,因为那将使你永远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爱做什么。如果你真的爱做一件事,就不会有选择的问题了。 你心中有爱,让爱自己去运作,它就会带来正确的行动,因为爱是永远不会追求成就的,它也永远不会陷入模仿中。但是如果你只是任意做一些你喜欢的事,那并不是你真爱做的事。发现你真正爱做事,需要很深的专注力及洞察力。不要从谋生的角度来开始做一件事,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事,你自然就会得到谋生的工具。
安静的听(5月1日)
太多的声音,总会在你不思索什么,不分辨什么的时候才听得到。
人的本能,在很多的时候屏蔽掉很多你大脑不愿意听到的声音。身体如此,我们在人世上也如此。
同样的,太多的美丽,总是在你不在意自己的境况时才被发现。于是,你的头脑,其实一直在制约你得到真实美丽的东西。
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意时。
美丽细微的一切才慢慢浮现。
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 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如果你能开始了解自己,不刻意去改变而只是照着自己的本质活,那么你就会开始蜕变。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没有名气、野心和残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他可以活得非常快乐。
如果你追问真相,你就会认清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责任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不被人爱的痛苦不是爱。爱不是恨的另外一面,正如谦卑不是虚荣的反面一样。如果你能毫不强制地,就像雨水洗去绿叶上的积尘一般除净那些假象,也许你会突然见到那朵人们所渴望的奇葩。
在我们追求知识、贪得无厌的欲望中,我们失去了爱,我们磨损了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残酷事物的敏感性;我们变得越来越有所专长,也越来越破碎不完整。知识无法取代智慧,不论有多少的解释,聚集了多少的知识,都无法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知识是必须的,科学也有它的地位;然而,如果心灵被知识所窒息,如果借着解释而将痛苦的原因敷衍过去,则生活便是虚度而无意义。
如果你的心能够容纳无限的经验,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这才是朴素。
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所以你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你和我才是问题,而不是世界,因为世界是我们自己的投射,而要了解世界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我们自己。
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不断追求别人或别的事物来填补我们的不足,来给我们希望,来支持我们。
你们知道,庸俗的心永远不会叛变。
庸俗的心顺从政府,顺从父母,什么事都容忍。
我很担心,像这个国家,人这么多,生活这么困难,
这种压力使我们听话,使我们顺从,
于是渐渐的,反叛的精神毁了,不满的精神毁了。
我们这种学校应该教育学生一辈子不满、不轻易满足。
这种不满,如果没有落入满意、感激的管道,就会开始追寻,就会变成真正的智慧。
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
爱绝不是一种自我的活动,自我根本不认识爱。只要一说出爱这个字,你就会经验到它,于是真正的爱就不见了,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自我已经消失了。
美仍在那儿,并未消失,然而我们不再对它开放胸怀了,它被我们每日单调的生活所吞灭了。 由于我们内心枯萎,忘了何谓仁慈体谅,忘了如何观看星辰、树木、水中倒影,因此我们需要借着图画、珠宝、书本以及无穷无尽的娱乐以获得刺激。我们不断地寻求新的刺激,新的战栗情绪,我们渴求日益繁多的感官刺激。这项渴求与它所获得的满足,造成心智和情感的厌倦与无聊。只要我们寻求的是感官刺激,被我们称之为美或丑的事物便只有极肤浅...
你害怕接纳自己,因为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是你为何顺应社会、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的想改造自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然后从接纳自己开始。
人生不是一刹那的事情。于是,你的看到听到也不是一刹那的事情。以一段时间,一个生命的长度去看你看到的,去听你听到的,真相自然在那里。
一切的生命都在努力绽放,那你也需要用整个生命去听去看。
知识不会让你更强大,除非他没有阻碍你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和过程。
面对生命要有面对生命的态度,你以刹那的瞬间态度去听去看,或仅仅用你的一部分去感知,你也
我们的心总是在依赖一些信念,修行体系或哲学系统;我们依赖另一个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行事;我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快乐的老师。因为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安全感罢了。
信仰是腐败的,因为藏身于信仰和道德教条背后的自我,会借由这些东西来膨胀自己,壮大自己。我们总以为信仰某个东西就是一种精神修为,若是没有任何信仰,你可能会被视为无神论者而遭到社会的谴责。
我们因为困惑无明,所以总想借着信仰来厘清心中的困惑。
一个相信上帝、天国或其他宗教形式的人,总是在逃避自己的真相。
我们真的有可能活在完全没有信仰的世界里吗?我指的不是以某种信仰取代另一种信仰,而是要彻底摆脱所有的信仰,这样我们才能在每个当下焕然一新地面对人生,完全不从历史的局限中产生反应,这样就不会制造出我们和真相之间的障碍。
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快乐。这不止是外在肉体的依靠,而是内在的、心理上的依赖,从其中,你获得所谓的快乐。一旦你这样依赖着别人,你就变成了奴隶
我们必须避免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渴望他人的支持与鼓励。一旦我们依赖他人的指引,我们便会忘却了原来的意图-唤醒个人的自由和智慧。任何权威都是一种阻碍。
渴求忘我的欲望使得有些人走向艺术。
再次倾听(5月1日)
听,到底是一种共鸣,还是一种寻找,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一种遴选的结果?
你努力分辨和分析你听到的,那你如何倾听到全部呢?
直如交响乐,直如天籁,你越努力的分辨分解里面的某一个声音,美和真实都消失了。
你越纠结于你想听到的,永远也听不到真实和美。
要觉察到真正的自己,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想要成为他人的挣扎。理想在教育中并不重要,因为理想妨碍了对“现在”的了解。
一旦你依赖某人或某个观念来激励自己,你必定会产生恐惧,因此这根本不是真的激励。万事都能激励人!叶片的落下、鸟儿的死亡,人们的行为举止。如果你注意这一切,你就一直在学习。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灵,从观察、挣扎、快乐与眼泪中学习。
重复与习惯,助长了心灵的怠惰。心灵需要冲击才能清醒过来,我们把这种冲击称为“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是那些陈腐的说明、辩解、谴责,这一切又使心灵昏沉如入睡。心灵时时落入这种怠惰的形式中,正确的教育者不仅要使自己的内心终止此种怠惰,而且要帮助学生对它加以观察。
当思维完全静止,真理便出现了。惟有当自我不复存在,当心终止了它的活动,也就是说,当心不再受它的自身追逐所束缚,此时思维才会静止。对美的爱可以表现在一首歌、一个微笑中,或表现在沉默之中;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爱沉默。
我们说的佛这个字就是觉者,他对自己分分秒秒内在发生的状态都很清楚,没有一个念头不清楚,没有一个动机不清楚,没有一个情绪不清楚,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就是觉醒,这个觉醒才是生命最重要的关键点,一个人可以清醒的认识自己,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否则我们好像是自己在作主,其实一点都作不了主。
假如你想知道自己的真相是什么,就不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与真相不符的东西。譬如我很贪婪、善妒,内心充满着暴力,那么一味地把自己想象成不贪婪、不暴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毫不扭曲地了解自己的真相,不论美或丑,善或不善,便是美德的开始。
热爱工作的人事实上是囚禁在工作里面,……他的工作其实是逃避生活(逃避妻子、逃避社会责任、逃避无数的需要)的方法。
唯有了解我们自己本身时,恐惧才会终止。 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依附社会,或与社会消极的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如果没有自我认识,则自我表现便成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种种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冲突。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自我的表现。
我们空虚、无聊、悲哀,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不断追求别人或别的事物来弥补自身不足,来给我们希望,来支持我们,这就是我们把一件极普通的事都弄得十分丑陋的原因。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附和随从导致平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者是反抗环境并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者所谓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者外在的安全感、追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不满之情”,遏止了自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于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灵便冷漠迟滞了
对教育者加以教育—就是使他了解自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在某种教育思想体系或某种行动模式中僵化了,我们已将自己纳入某种意识形态、某种宗教,或某种特殊的行为标准中。因此,我们教给孩子的,是想“什么”,而不是“如何”想。 许多父母由于全神贯注于他们自己的问题中,于是把使孩子幸福的责任推给教师。这时,重要的是,教育者对父母的再教育,也同样要以一臂之力。 父母是否曾经自问,为何要生孩?
如果缺乏对人的尊重,知识只会导致毁灭和不幸。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这项品格,他便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
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地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观察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他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见所拘束。这需要技巧和强烈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慈爱的心,而要培养教育者具备这些品质,是我们今日的一项课题。 个人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必须一直迷漫于整个学校里。
很显然只有在关系互动的过程中,我的真相才会被揭露,不是吗?关系就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会看到自己的真相,但是大部分的人并不喜欢自己的真相,于是便开始修正这面镜子所映照出来的状态。
自由在于起点,它并非是到了终点才能获取的东西。
一旦你觉得完全自在与安全,信心就来了。
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
哲学家克里希穆提说,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到孤独。
事物过去的样子,被当下改造,成为其将来的样子。这即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未来是被当下偶然改造而成的过去;明天是被今天的经验、行为和知识重新塑造过的昨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
生命就像河流,不停地在动,永远在追寻、探索、推进、溢出河堤,钻进每一条缝。但是你们知道,我们的心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我们认为这种不久、不安的状态对生命很危险,所以就在自己身边建了一道墙:传统、教会、政治或社会伦理的墙。家庭、名声、财产,所有这一切都在墙内,都远离生命。生命是动的、无常的、不停地想渗透,穿透这一道墙。因为墙里面有的只有混乱、痛苦。墙内的各种神,都是假神。他们的教条毫无意义,因为生命超越了他们的教条。心中没有围墙、没有立足点、没有障碍、没有休止符,完全随着生命在动,每时每刻都在推进、探索、爆发。只有这样,心才会快乐、日久弥新,因为这样的心一直在创造。
什么是不实际?请仔细想想。目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教书方式、以及永不休止的战争……你能说这一切实际吗?野心和贪婪是实际的吗?一个建立在贪婪和获取上的社会,永远脱离不了战争、冲突和痛苦,这些是否实际呢?爱才是世上最实际的事。爱、没有野心、不被别人的话语影响而能独立思考……这一切都非常实际。能够爱就是最实际的事!
当我们挣扎时,起因总是来自真实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间的冲突。
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将子女送进学校,学习一些技能,借此在来日谋生。我们对孩子最急切的盼望,就是将他塑造成一个专家,希望给予他一个安全的经济地位。然而,技术的训练能使我们了解自己吗? 虽然,显而易见的,懂得念书写字、学习土木工程或其他职业,是必需的,然而技术能给予我们了解生活的能力吗?技术,无疑地,是次要的;如果技术是我们唯一奋力以求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摒弃了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了。
用各种东西填充自己并不能通向自我救赎的路,是虚幻、让自己以为充实而有意义。 我们所制造出来且使我们如此着迷的种种东西,却正好引起了毁灭与不幸。 只有工作而不了解自己,会导致挫折,以及因为挫折,而借着各种有害的活动以逃避的种种方式。 注重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它给予我们一种安全感,不仅是经济上的安全感,而且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有能力,有效率,足以使我们安心。
技术上的知识虽然重要,它却不能解决我们内心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冲突;由于我们获得了技术上的知识,而缺乏对生活整体过程的了解,所以技术变成了一种毁灭的手段。一个知道如何分裂原子,而内心却没有爱的人,变成了一只恐怖的怪物。
自由并不在那些想把自己变成不同的人身上,也不存在于做你碰巧想做的事,更不是跟随传统、父母或上师,而是在每一个刹那了解你自己是什么。
从内在世界的探索和发现,跟层层的深化——不是提升,事实上就是放下,要放下一切错误的认同,错误的攀缘活动,把这些东西放下之后,我们可以回归到每个人的本来面目,这时候我们的价值才会提升到最高,每个人的圆满性才会充分的活出来。
纪律的危险之一,是制度变得比制度下的人来得更重要。于是纪律取代了爱,而由于我们内心空洞无情,所以,我们执着于纪律。有纪律,有抵抗,均无法产生自由。自由不是一项目标,不是一种要在未来才获取的目的。自由在于开端,而非结局,它不存在于某个遥远的理想之中。
有依赖,就不可能有爱。
一个相信上帝、天国或其他宗教形式的人,总是在逃避自己的真相。你难道没有见过一些信仰神祗、时常做火供、不停地持咒,但是在生活里却总是在欺骗、掌控、以不实和冷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人吗?这样的人真的能发现神吗?这样的人真的是在追求神吗?神是可以藉由持咒或信仰而被发现吗?但人们还是每天到庙里上香,礼拜上苍,做尽所有的事来逃避自己的真相——这样的人你通常都很尊敬,因为他们跟你是一样的。
我们都喜欢炫耀自己,显示自己拥有一些什么东西。你知道一朵水仙或者一朵玫瑰。他从来不假装,它的美就在于他本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构成问题的,并不是性,而是想要重复快乐状态,想要获取性或任何其他的欢乐,并使其持久不逝的那种欲望。我们真正渴求的是这种遗忘自我的强烈热情,这种把我们自己与使我们完全沉浸于其中的事物视为一同。因为自我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且是痛苦的根源。
思想是记忆的产物,也是落入时间的一种活动。因此凡是奠基于思想的行动,一定是受制的,而且是封闭的。那么行动有没有可能不带着思想、时间感、算计、自我保护、谴责、辩解、否认等活动,我想你我都思考过这件事。
当我们有一种感觉时,我们总是喜欢为它命名,我们说它是愉快或痛苦的。但你可曾想过,如果你不命名会怎样?试试看,下一次生气时,不要为它命名,只要觉察那份感觉而不给名称,然后看看会怎样。
正确的教育来自我们自身的改造。我们必须再教育自己,不要为任何主义-不论这主义是多么富有正义,也不要为任何意识形态-不论它对于世界的未来幸福多么富有希望,而互相残杀。我们必须学习怜悯、同情、知足,寻求那至高无上的真实。
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从悲伤中解脱。
不知为何,人类依然对仇恨的敌意情有独钟。与爱相比,仇恨和嫉妒是如此容易。我们的社会就建立在无休止的欲望之上,难怪人类会如此贪婪。人们为了欲望持续抗争,而且还认为这都是正义之举,理所当然。
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自我已经消失了。
平静的心不是一个被限制了的心,它不是通过纪律或训练才变得静寂。
我们只有看清自己问题背后的原因与真相,通过在自己所创化的幻象(关系)中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我们才有转化的可能 。
空无者乃幸福者。
空无之中 万物俱在
内心的富足比起外在的富足要困难多了。
遵循一种制度-不论是政治上或教育上的制度-都无法解决我们种种的社会问题。了解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远比了解问题本身来得重要。
自我是由许多实体集合而成,每一个实体都和其他实体相抗衡。自我是种种互相冲突的欲望的战场。
一旦发现真正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然后你就会有能力、信心和主动创造的力量。
收藏一堆的经书以及各种象征神的物品,就代表你是真正的宗教人士吗?因此宗教并不是为了逃避事实,宗教修持乃是去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举止,譬如自己是如何对待佣人,妻子和邻居的。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努力似乎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显然我们的生活中无法没有它——早上努力爬起床,努力去上学,努力去办公室上班,努力维持某个连续的行为,努力去爱某个人。我们的整个生活,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到走进坟墓的那一刻,就是一系列的努力。而努力意味着冲突。
但人类是可悲的,人类会残害自己的同类,盘剥自己的邻居,人类施暴,会破坏。他是不快乐的,也是痛苦的。他是最有创造力的物种,是时间和空间的征服者。然而,他依然生活在黑暗中。他信奉的神灵就是他自己的恐惧,他的爱也就是他自己的恨
各类所谓的通灵经验,只不过是人类接受了传统的暗示和以往的习性所策动,而投射出来的念相……
反抗有两种。一种是暴力的反抗。这仅是对于既存的秩序不加了解的一种反作用而已。另一种是深入的、充满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许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统规范,却又落入新的正统规范,落入了更进一步的迷惘和巧加隐饰的自溺自满 之中。
重要的并不是问生活的目的是什么,而是要清除内在的混乱。就像一个盲人问什么是光,如果我告诉他什么是光,他就按照他的盲目和黑暗来倾听,但是假如他能看见,那么他永远不会问什么是光这个问题,因为光就在那里。
你明白爱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吗?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不跟随你,你仍然爱它,这种爱你能了解吗?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爱,我们一点也不明白这种爱,因为我们的爱永远被焦灼、嫉妒、恐惧等所限。
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一分自由的心情,一分自己给自己的悠闲自在的感觉,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
思维是变幻无穷的,可丑可美。
拥有内心的简朴才能看见生命的真相
当我们谈论自由时,我们谈论的是一个根本的话题。它不是从某样东西里解脱,而是自由的头脑和心灵的一种品质,在那里不存在方向。从什么中解脱出来只是对“已然”的一种调整后的延续,因此它不是自由。如果有方向和选择,自由便不会存在;因为方向就是分割,因此也便有了选择和冲突。
教育的意义很显然就是消除外在及内在破坏人类思想、关系及爱的那份恐惧。
知道自己会弹琴,或会造房子,使我们有一种活力感,一种逼人的独立感。
然而,由于渴望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强调了能力,这是摒弃了充实的生活。没有一个健康尺度去完全适应一个深度病态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