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最重要的不是发现前人未见的,而是在人人所见到的现象中想到前人所没有想到的。
我说的客观性原则也常被称为对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的假说”。我们将认知主体排除在努力去理解的自然世界之外,而自己退回去扮演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旁观者,这样一来,世界就成为了一个客观世界。但这个方法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变得含混不清。首先,我自己的身体(与我的精神活动有非常直接且密切的联系)组成了我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构建的客观世界的一部分。第二,其他人的身体也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其他人的身体也与意识领域相连,或可能就是意识领域的一部分。虽然我绝对无法接近他人的意识领域,但我毫无理由怀疑它们的存在。因此,我愿意把它们也当做客观事物,当做构成窝周围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根据已知的关于生命物质的结构,我们一定会发现,它的工作方式是无法归结为物理学的普遍定律的。这不是由于是否存在“新的力量”在支配着生命有机体内单个原子的行为,而仅因为它的构造同迄今在物理实验室中研究过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
浅显地说,一位只熟悉热引擎的工程师在检查了一台电动机的构造以后,会发现它是按照他还没有掌握的原理在工作的。他会发现过去很熟悉的制锅用的铜,在这里却成了很长的铜丝绕成的线圈;他还会发现过去很熟悉的制杠杆和气缸的铁,在这里却嵌填在那些铜线圈里。他深信这是同样的铜和同样的铁,服从于自然界的同样的规律,这一点他是对的。可是,构造的不同却让这些装置运用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做功方式。
空气是由氧、氮、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气体混合物,在正常情况下,气体分子不带电(显中性),但在射线、受热及强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会失去一些电子,即所谓空气电离,这些失去的电子称为自由电子,它又会与其它中性分子相结合而得到电子的气体分子带负电,空气中,多种气体分子"俘获"电子的能力有强有弱,其中氧气和二氧化碳较强,而氧气在空气中占20%多,二氧化碳仅占0.03%。因此空气电离产生的自由电子大部分被氧气获得。
既然我自己和他人没有区别,相反的,在意图和目的上完全对称,我得出结论我自己也是构成窝周围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可谓把感觉的自己(把世界构想成为精神世界的产物的自己)放回到这个世界中去了——以上一步步的错误推论造成了逻辑上灾难性的混乱。
简单地说,我们见证了现存的序如何显示了它的维持自身和产生有序事件的能力。
在生命展开过程中遇到的序有不同的来源。一般说来,有序事件的产生似乎有两种不同的“机制”:“有序来自无序”的“统计力学机制”,和“有序来自有序”的新机制。对于一个公正立场的普通人来说,第二个原理似乎简单合理得多。这是无疑的。正因为如此,物理学家曾经如此自豪地赞成另一种方式,……可是,我们不能指望由此导出的“物理学定律”能直截了当地解释生命活体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的最大特点正是很大程度上以“有序来自有序”的原理为基础的。
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产生熵——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熵——并逐渐趋向于最大熵的危险状态,即死亡。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
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地吸取负熵。我们马上就会明白,负熵是十分积极的东西。有机体就是靠负熵为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的本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物理学的新发现已经推进到了主观与客观的
神秘分界线,并且告诉我们这根本不是一个明显的界限。它使我们明白,对一个物体的观察永远无法不被自己本身的观察行为所修改,它同时也让我们理解,在改进观察方法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之后,主客观间的那种神秘界限已经被破坏。一个物理学系统——原子的任何一种结合体——什么时候才显示出“动力学的定律”(在普朗克的意义上说)或“钟表式工作的特点”呢?量子论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简短的回答,就是说,在绝对零度时。当接近零度时,分子的无序对物理学事件不再有什么影响了。…………这是沃尔塞.能斯特的著名的“热定理”,有时候被冠以“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美名(第一定律是能量原理,第二定律是熵原理)。
请不要指责我把染色体纤维称为“有机的机器齿轮”——这个比喻至少还并非没有深奥的物理学理论作为依据的。
除了分子以外,难道真的没有由原子构成的,其他的具有持久性的结构了吗?
埋在坟墓里的一两千年的一枚金币,难道不是也保留着印在它上面的人像吗?
理解射线就是原子里面的高能电子受阻之后被发射出来,一部分能量转换为光子,又体现波粒二象性(传播时波的特性,和物质作用时粒子特性)。X射线是经过空气传播,可以使空气产生电离,即空气中气体分子的电子离开原子核和其他分子结合。突变就是使生物细胞产生电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