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流过的岁月散文
(一)初来乍到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许许多多的经历,这些经历慢慢地都会变成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忆。对我而言,回忆就是组成我生活的一个一个连续的片段,虽然它们都已是过去的经历,然而每一个片段,都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我才成之为今天的我。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电影,里面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是这么说的,人老了的时候,是需要回忆才可以赖以生存下去的。这句话,有没有现实的根据,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个人,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一阵一阵的涟渏,它们正像生命中的花朵一样绽放出异样的美丽。
2022年8月29日那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从西安出发,我坐了一整个晚上的火车,第二天上午抵达重庆。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山城。而此前我一直梦想着自己有一天可以看到真正的山,所以内心深处自然与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无法按捺住自己内心的喜悦。
当时的天,还未大亮,而手中的随身行李甚多,我是打的去的学校。一路上,和司机聊着天。我告诉司机,我从西安来,刚从部队考上军校,这正要前往第三军医大学去报道。司机告诉我第三军医大学是重庆市的名校。不仅仅学校的名气大,学校的三个附属医院的名气也很大。那时的我对学校的情况还不甚清楚,便问司机是哪三个附属医院。司机告诉我这三所医院分别是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我默默地记下了三个附属医院的名字。
不知不觉中,车子已经开到了学校门口了。我一眼看到了校门口那六个醒目的大字“第三军医大学”,在阳光的照耀之下,闪烁着金色的光。
第三军医大学,我来了!
那时重庆的天气还很炎热。我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不过我并没有太在意,比起初次见到学校的那种兴奋与激动,天气的炎热真正可以忽略不记。
我记得,那天帮助我把沉重的行李从校门口提到宿舍的是一个叫刘泽生的同学,真是辛苦了他。因我随身带着的,差不多是我在部队的全部家当了。
放置好物品,报完道,领完学校配发的生活用品和衣物后,总算可以松口气了。
漫步在花团锦簇的校园里,我的心中有一种惬意。回想着几个月前挑灯夜战的日子,觉得自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心情,因为梦想成真了。因为几个月的付出之后,有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结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天算得上是第三军医大学最热闹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学生家长,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男男女女,穿着军装的师哥、师姐,还有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忙于照相的,忙于购物的,忙于收拾物品的……
然而,一切很快就回归了正常的秩序。这一天的晚上,就出台了内务标准。毕竟是军校,我们习以为常的“开学三天混”在这里根本行不通。我们的军校生活,从这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而等候着我们的是为期一个月的军训。
(二)英勇无畏军训三十天
我们的军校生活是以为期三十天的军训揭开序幕的。对于一个从部队考入军校的战士学员来说,军训并不陌生。然而,从这一天起,我只能同所有国防生一样,从零开始。因为在这里,我只是一名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我同所有的国防生一样,又站在了同一个起点。
那时组织我们军训的教官是来自某部队的一些战士。有上等兵也有士官。在训练场上,他们会拿出教官的威严,而在休息的间隙,又能很快与我们打成一片,亲密得如同朋友一样。
九月的重庆依旧骄阳似火。而我们的军训也如同新入伍的战士一样,有章可循,循序渐进。从齐步走到正步走,从正步走到跑步走。从徒手训练到操枪训练。从队列训练到战术训练。
九月的重庆,偶尔也会来一场暴雨。于是,我终于再也无法忘记那个夏天,我们顶着暴雨在泥地里爬战术的情形。那个时候,全身的衣服都被泥水湿透了。当身体冷到开始发抖的时候,教官们让我们在暴雨底下做热身运动。做完热身运动后,继续训练。
那块训练场地上,有不少的碎砖瓦片,我们训练的时候却没有时间顾及这些,也因此而经常受伤。腿上和胳膊上到处是伤,到处是肿块。然而,竟没有一个人放弃的。
那个时候,经常要熬夜到凌晨两点钟才可以睡觉的。战术训练的时候,枪身和枪口里面全沾上了泥,我们必须赶在第二天训练之前,清理干净,并擦上油。上了油的枪,必须要由教官亲自把关,如果教官查出了问题,发现某个地方仍然不够干净,那就只能拿回去重新清理干净再上了油,直到教官真正满意了才算过了关。
在训练的后期,我们开始穿插射击训练了。每一次训练的时候,主训的教官都会在我们的前面放置许多的靶子,而我们的训练任务就是努力按照教官们讲解的要求,去瞄准目标。我们经常在地上一趴就是一个小时。长时间瞄准一个目标物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有时我们不免会感觉到眼睛疼痛。那个时候,我们耍了点小聪明。经常趁教官不在或者放松警惕的时候,就趴在地上休息一会,同旁边的战友聊聊天。这样冒险的事情,当然是需要一点机警的,我们有的时候会安排一个放哨的,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得向我们汇报。
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最后的实弹考核中,我竟然中了12发。在正常情况下,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一共只打了10发子弹。后来,经过打听,我才知道我周围有几个战友考核成绩是0发。照这样来看,极大的可能是有战友瞄错了靶位了。我不知道是应该庆幸,还是应该为自己感到悲哀,因为这样一来,我自己真实的考核成绩就是一个谜了。我没有想到训练了那么久,到最后验收的时候,得到的竟然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那个时候,我们真正地践行了心无旁鹜这个成语。每一天训练下来,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累”字。太累了,累得倒床就可以睡着,再也没有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什么事情了。
一个月后,我们进行了阅兵。这是向校领导们汇报我们军训成果的时刻。仍然记得那一天的太阳好大。然而,我们却志气高昂,因为这一天,对于我们每一位新训学员来讲都意义非凡。
还记得阅兵的时候,一个一个学员队依次从观视台前走过,有徒手方队,有操枪方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表演项目。参与表演的都是一些具有专长的高手,他们的表演之精彩自然不消说了。场上的阵阵惊呼声足以证明一切。
我所在的学员旅三队最终大获全胜,拿到了三个第一名,一项第二名。是的,不论有多苦,不论有多累,我们都坚强地走了下来。今后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我们面对的困难与挑战还会有许多许多。生活仍将会继续,这样的路或许没有尽头,或许充满坎坷。而我们只能选择勇敢与坚定,我们对未来满怀信心,也只有在这份自信中,我们才能真正地越挫越勇!
我们的生活仍在继续。
(三)超越自己
军训结束了。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我们送走了朝夕相处一个月的教官们。而我们所热切期盼的真正的军校生活,也开始了。
在我原来的想像之中,军医大学应该是没有体能训练的,但这只是我的想像。事实是,军医大学不仅有体能训练,而且体能训练项目,还会进行严格的考核。更要命的是,考核成绩还与毕业时的学士学位挂钩。
我知道,我已无处躲藏。
那个时候,我们一面要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一面要进行体能训练。我承认,在我内心深处,本能地就对体能训练有一种抵触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来是因为自己的体质太差,几乎就没有可以达标的体能训练项目,每一次体能考核,我都在后面为人垫底。二来,我是一个战士学员,在同年入学的国防生的眼中,战士学员本该是“四肢发达”的代名词,在体能上,应该要比他们优越才算是正常现象。而我非但未能满足他们“如此之高”的期望,还出其不意地加盟了不及格的队伍。
尽管,心里头不是滋味,但我终于还是习惯了。也慢慢地接受了自己没有一项体能项目可以及格的残酷事实,接受了自己正在垫后的可悲境遇。
我知道,我需要一个调整。如果没有这样的调整,我将无法改变现状,而这样的现状,是我不愿看到的。
于是,我开始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每一次的体能训练中去。严格按照教员要求的那样去进行训练。但我的内心,一直没有底,也不够自信,总觉得自己就是不行,就是体能天生差。但就是这样,我仍然选择了竭尽全力去参加每一次的训练。我想即使我不行,尽到了最大努力,我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
后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一次百米考核,我意外地及格了。我曾经以为,我的那双脚不是为跑步而生的,天生就是跑不快的。而没有想到它在我如此消极和绝望的时刻,竟让我看到了奇迹。
我似乎开始有了一些自信。我开始相信自己还没有到万劫不复的境地,我也并非无药可救的病入膏肓者。我想再认真地努力一次。还是保持着最初的那份心境。即使我不成功,我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而意料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了。那一次单杠考核,我又一次合格了。
我有了更大的信心了,虽然我没有自信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没有事情是我所做不到的。但是,我相信,如果我能再努力一点,我一定可以比自己想像的,做得更好。
后来,我的其他体能训练项目开始一项项地达标了,俯卧撑、仰卧起坐、立位体前屈、5X10往返跑……
可是,还有一项五公里,我几乎已经尽了我的全力了,为什么就是跑不及格?我没有了信心。教员跟我们说五公里跑不及格的学员多是因为腿部力量不够,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于是,那个时候,我每天晚上,都会操场上做深蹲起立的练习,为的是锻炼腿部肌肉力量。而且,还专门找来一个重量级的同学坐我肩膀上,教员说这样练效果会更明显。
经过了这样的一番辅助训练以后,我的五公里考核成绩的确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这种大幅度提高只是因为我的起点低,考核成绩仍旧还是不及格。这种不及格的状态,并没有因为我强烈的愿望和一如既往的刻苦锻炼而有丝毫的改观。
一直到期末考核,我仍旧没有跑合格。但是与及格的标准已经非常接近了。可能注定了,在我的成绩单上,要留下一个不及格的记录了。
眼看着寒假的步伐越来越近了。而回家的心也变得异常躁动不安起来。我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竟然就成功取得了一次不及格的记录。可是对既成的事实,我实在是感到无话可说。
在我百无聊赖之际,我们所有的五公里考核不及格的人,都有了一次补考的机会。我能抓住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顺利地扭转乾坤吗?我不知道。
我仍然记得补考的那一天,天下着蒙蒙的雨。时值冬季,而我们参加补考的人,却都穿着短袖短裤。随着记时员一声令下,我们飞奔而去。那一天,我没有去想自己是否可以成功,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成功过。我知道的是,那是一次补考的机会,如果我仍然没有跑及格,那么成绩单上“不及格”三个字,将会伴随我五年,直到我毕业的那一天为止。
我咬紧了牙,在最痛苦和艰难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记住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不可以停下来,不可以停下来。那一天,我坚持了下来。那一天,我跑到了最后。
当记时员报成绩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22分33秒!”我真的及格了!我终于及格了!最后一个强劲的对手,终于被我打倒了!
那一个寒假,我过得非常愉快。
我也突然明白,其实有很多时候,我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原来,我真的可以比自己预期的做得更好,只是在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刻,我需要那最后一分钟的坚持,一分钟之后,就是成功,就是胜利了。
(四)从B1班到A1班
早在军训期间,我就从师兄口中得知,第三军医大学的英语课是分班来上的。那时师兄极力向我推荐英语学习辅导报,并告诉我,在第三军医大学如果没有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是拿不到学士学位的。言语之间,无疑向我透露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英语学习非常重要。鉴于师兄如此强烈的推荐,我也毫不犹豫地预定了英语学习辅导报。
军训一个月,每天几乎除了训练,就是吃饭和睡觉,再没有精力做其他什么事情了,更不用说学习英语了。可是,我们的第一次英语分班考试竟然就是在军训期间进行的。
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我们拿着考试工具匆匆赶往一教馆,参加那场分班考试。那应该算是我考入军校后参加的第一场考试。在我自以为是的想像中,英语应该算得是我的一门强项。全军统考的时候,我的英语成绩是98分,离满分只有2分之差。然而,考完那次分班考试,我的自信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为听力题,几乎没有一道是完全听懂了的,做题的时候,全部都是模棱两可的,乱猜一气。我知道考得不理想。
分班考试结果在军训结束的时候,公布了,张贴在了宿舍外面的墙上。我从A1班开始往下找,A1班没有我的名字。接着找A2班,也没有找到。越往下找,心里也越着急。最后在B1班找到了我的名字。对于这样的结果,我还是满意的,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也不算是最差的。
我们的英语课也按计划正常地展开了。我仍然记得B1班的陈敏老师。她的声音很清脆,很甜。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陈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上台去用英语作了自我介绍。我当时介绍自己的时候,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我想表达“我是一名战士学员”,可是“战士学员”四个字该如何翻译呢?以前从未见过。情急之下,我的一口流利的中式英语脱口而出了“Iamasoldierstudent”。自此以后,我在B1班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大家似乎不习惯叫我李锐,倒更乐意叫我“soldier”。
现在想想,在B1班上课真的挺愉快的。陈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讲一些特别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用英语讲的,不过都还能够听得懂。在圣诞节的那天,陈老师不仅为我们准备了许多与圣诞有关的故事,而且还准备了许多的圣诞歌曲。那真是非常特别的一天。
由于特别喜欢陈老师上课的风格,因此上英语课,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上课的时候我精神劲儿十足,我变成了课堂上的活跃分子,经常争着回答问题。对于陈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我总是认真完成,布置的作文我也都认认真真去写。也因此,陈老师给我的批注基本上都是“Good”。
时间过得非常快,期末考试如期而至。经过了半年的学习之后,我们进行了入校以来的第二次英语考试。面对这一次考试,我的信心十足,毕竟又经过了半年的强化学习了。事实上,我那一次的发挥也不错。
后来成绩揭晓,我的综合成绩是84分,凭着这个分数,我也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我向往已久的A1班。在同学们的眼中,A1班就是尖子生的代名词,是高手的代名词。虽然,我不是一个高手,但是好在我也有了一次同高手们在一个班学习的机会。
A1班就是A1班,到了这个班,才知道什么叫做强中更有强中手。你永远都不要说你的哪方面很强,因为你一旦说出口,马上就可以跳出来一个比你更强的。在这个班听力强的人多,口语强的人多,阅读强的人多,写作强的人也多。好在我的心理素质还比较好,我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来A1班,只是来学习的,而不是过来与人攀比的。
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话。他说,走进A1班是一个梦魇,突然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起初,我也有隐约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在A1班,杨老师真正用于讲授书本知识的时间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交由我们自由支配。
其实A1班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而杨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也大多是为了突出这一点。
杨老师经常跟我们说:“Youaretopstudents,你们对自我要求应该比其他班的学生都要高。”
而我知道,我并非topstudent,但我依然会按照杨老师所说的那样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完成每一道习题,写好每一篇作文。
是的,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是A1班的学生。
但是,走进A1班,还远远不是终点,这只是一个起点,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们的学习之路仍然在继续。前面的挑战在等着我们。
(五)勇敢地尝试
早就从师兄口中得知,不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是拿不到学士学位的。我虽然没有为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内心却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隐忧。
按照学校以前的惯例,我们可以从大二的上学期开始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如果仔细地算一算,从大二上学期到大五的下学期,一共有八次机会。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不幸考了八次,并且屡战屡败的话,那就真的拿不到学士学位了。我会不会成为这个百年难得一见的倒霉蛋呢?虽然,我的英语还没有差到糟糕透顶的地步,但是又有谁可以保证,我一定就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呢?万一,我就是不走运,一连考砸八次呢?曾经不是有一句话说,一切皆有可能吗?照这样看来,我考不过英语四级考试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拿不到学士学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慢慢地,英语四级考试转而成为了我心头的一块痛了。
没有想到的是,学校竟为我们这一届学员开了一个先河,允许我们在大一的下学期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但是有一个条件,也就是大一上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必须在75分以上。我那一次的考分是84分,完全符合报名的条件。可我真的行吗?我犹豫了。那个时候,我已经考入整体实力最强的A1班。我在想如果我失败了的话,将会是一件多么不堪设想的的事情。可是,这是一次机会,能够报名参加考试的同学几乎全都报名了。难道,我要做特立独行的那个怯懦者吗?不可以,于是我报名了。
决定报名之后,我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这样一来,在大一的下学期,我便有了三件除了专业学习之外的大事: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还有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必须要一直坚持下去的体能训练。
大一下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本就已经很紧张,而课余时间又有一部分为体能训练所占据。复习备考的时间,从哪里来呢?
我几乎无可选择地必须要牺牲我的部分休息时间。除此之外,我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于是,我经常中午跑到操场上去记单词。有的时候,也去做听力练习。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不影响宿舍同学的休息。晚上,待同学们都睡了的时候,我再加班做上一套模拟题,做完题之后,再对照着答案,自己给自己判分。最后对自己做的题作分析总结。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熬到凌晨两点以后才可以上床睡觉。但我觉得这样的日子无比充实,因为目标就在眼前,也由此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念。
经过了几个月的艰苦备战之后,我们参加了那一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考完试后的我如释重负,不管考得好与坏,这件事情该暂时告一段落了。
在四级考试结束之后,我的重心开始转移到计算机二级考试上来。
其实,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在我入军校之前,连新建文件夹这种简单的操作都不会。但是考试在即,已由不得我迟疑。我必须要在短期内把该掌握的操作一举拿下来。
于是,我开始整个中午都不睡觉地对着书本在电脑上面操作。一遍一遍地重复直到真正地记住了为止。晚上的时候,我就对着书本,又一遍一遍地写程序。一次一次调试,一次一次修改,直到写出了满意的程序为止。
针对二级考试的笔试,我在计算机教研室的内网上找到了历年真题,打印成册,按顺序一套一套地做,直到胸有成竹。
相对于英语四级考试,我对计算机二级考试更有把握。因为大部分的题都是做过的题或者是似曾相似的题,难度并不算大。
经过了一个暑假的漫长等待之后,我们终于可以以短信的方式查询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了。那天,许多的同学都先我一步查询到了考试成绩,并且都顺利通过了。但是,我将考号发送过去之后,等了将近二十分钟,都杳无音信。听某位同学说,凡是考过了的人,收到回复的速度都是很快的。我开始坐立不安起来。难道,我真的没有通过吗?
正在这时,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终于收到回复了。我打开了短信,仔细地读着上面的文字。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考了548分,远远超过了过级要求的425分。
不久,计算机二级考试的成绩也放榜了。我的计算机二级考试也顺利通过了。因为机试成绩是98分,笔试成绩是87分,还得到了优秀证书。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松懈下来了。等待着我去做的事情,还有许多。
根据学校的规定,在大一下学期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的学员,可以在大二的上学期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考试。而此时,为迎接本科评估,体能训练依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我又一次报名了。只是与报考四级的时候不同,至少内心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学校为了提高六级考试的过级率,专门为我们办了一个六级的强化班,对六级考试的各种题型进行各个击破。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提不起精神,总觉得六级考试太难。以往的这个时候,师哥师姐们尚在为四级而努力,我又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呢?我甚至开始后悔自己报了名,白白浪费掉了五十元的报名费。
虽然,提不起精神,课下,我还是抽空认认真真地去做教员发给我们的资料。最后,竟然全部都做完了。在课堂上,教员讲资料中的题目时,我意外地发现,我还做对了不少题。这让我渐渐地有了一点信心。或许,英语六级考试,也没有我想像之中的那样难。
而真正令我充满信心的事情是,一次教员布置了一篇随堂作文,写完之后,就上交给他审阅。没有想到,最后我的作文竟然得了强化班的最高分12分(满分为15分)。教员在课上对我的作文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一次的经历使我倍受鼓舞。
不久以后,我参加了慕名已久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考试。考完试后,我在网上核对了答案,估分在500分左右。我知道我成功了。最后,成绩揭晓,我以498分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与我估计的分数只有2分之差。
但是一切还远远没有结束。本科评估正迫在眉睫,这关乎着学校的发展和声誉,我们还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迎接下一步的挑战。
(六)迎战本科评估
我本来很想略去这一段经历不写了,然而内心却又放不下,因为它几乎贯穿了我们前三年的大学生活,假如真的没有了这一段经历,我们的军校生活将会变得残缺,而经历过了本科教学评估的人,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局面。
我今天要写的正是我们为之奋斗了近三年的本科教学评估。这是一段太漫长的经历,我总是觉得它已经离我很遥远,可是静下心来,仔细地想想,许多的事情却还历历在目。我终于明白,不是因为经历本身,而是因为我们走过了太久,而内心深处的疲惫感还依旧在。我们只是想找一个能够安歇的墙脚,自由而畅快地呼吸。当一切都沉湎于过去,我们便欣然于找来一块寂寞的荒芜之地,置身于旷野之间。慢慢地,模糊的变得清晰了,而沉睡过去的,也苏醒了过来。太阳还依旧在,白云也依旧在,蓝天还依旧在,我也依旧在。
人总该有勇气面对过去。
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我们的准备工作从大一的上学期就开始了。只是在每个阶段,准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大一的上学期至大二的上学期,我们的主要准备工作是抓好体能训练。那个时候,学校的操场上总是无比热闹。即便是到了晚上也是如此。操场上拉着很长的横幅,上面赫然写两行大字“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四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和“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全民健身”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心中。那个时候,跑五公里对于我们来讲,就如同家常便饭一样。而同我们的师哥师姐们比起来,我们又是无比“幸运”的,因为我们竟然也经历过了四百米障碍的训练。想想自己那个时候的英勇无畏,我都要心生敬佩。从那样高的天梯上往下跳,我可以眼睛都不眨一下。然而,遗憾的事情是,我的四百米障碍的最好成绩距离及格的标准仍然还差10秒,尽管我已经使尽了浑身解数。我本来以为只要再努力训练一段时间,应该就可以达标了。可正在这时,新的命令又下来了。体能抽测的任务由别的学员队承担了。而我们要承担的是文化理论课的抽测。这样,我们的准备方向要做出重大的调整。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准备文化理论抽测,成了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
我已经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没有所谓的周末了。周末,对我们而言就是应该努力学习的时候。军事理论的知识点那么多,如果不多花点时间,怎么可能记得下来呢?据说抽考我们的.时候,是从题库里面随机抽题的,几千道题的容量,靠投机取巧,是绝对不行的。于是,我们渐渐地习惯了没有周末的日子。
在后期,我们的准备工作进一步细化。一部分同学主要是负责准备军事理论的抽测,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重点准备专业基础课程的抽测。而我有幸承担了生理学的抽测任务,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我生理学,还凑合,应该不至于考不及格吧。
经过了几个月的挑灯夜战之后,我们顺利通过了那一年的文化理论课程的抽测。
一转眼,我们已经是大三了。大三,我们队承担了英语口语和计算机运用这两项抽测任务。于是,我们的所有周末和晚自习时间,都充分利用了起来。全部用于英语口语和计算机操作的培训上面来。虽然那个时候非常辛苦,但是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尤其是英语口语和计算机操作的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是一件令人无比振奋的事情。虽然,我最终没有作为代表去参加英语口语及计算机运用的抽测,但是我依然感觉非常庆幸,庆幸我们有过这样一段宝贵的学习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了,我们每一个人也都真正地成长了。
本科教学评估,我们最终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对会这段经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无数个浴血奋战的日日夜夜也终将会成为我们最可珍贵的回忆。
多一份经历,便多一份拥有。
本科教学评估的脚步已渐行渐远,面对未来,我们仍将勇敢前进。
(七)难忘的野餐
说到军校,它总是给人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感觉。可是军校里面也有许多难忘的时刻,并与肃穆或是庄重无关。我今天要写的是发生在大二时的事情了。
故事虽然还没有展开,我已经有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了。因为两个有趣的名字已经赫然浮现在了我的脑海,这就是当时众所周的的“柯一瓢”与“波一刀”。
其实,那一次野餐正确的定义应该是我们军事理论课程的一次外出实训。学校为每一个班都配发了一些必要的物质,包括炊具、柴火、大米,还有蔬菜及各种调料。另外,每个班可根据情况自行购买一些物品。
我们坐车从学校出发。一路上,同学之间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地就已经到了目的地了。下车一看,那地方俨然就是一座废墟。断壁残垣就摆在眼前。不过周围的绿草如茵,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开得正艳,环境倒是不错,可谓秀色可餐。在这里野餐,倒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而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工协作。
很快地,每个班都各据一方,开始忙碌起来。搭灶,洗菜,切菜,我们都有了很明确的分工。而一无所长的我,最终选择了负责放柴火这份不容忽视的工作。因为非我放柴火,饭菜不可做熟。由此可见我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班的“主厨”是一个姓柯的同学。他同我一样,是一名从军队考入第三军医大学的战士学员。个子小小的,不过据说,当兵之前,他学过半年的专业厨师,学业期满,到该领证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当兵。我们都习惯性地称呼他小柯。小柯炒菜的势头还真有厨师的范儿。一手端锅,一手持铲。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那天竟叫我看到了现场。看得我两眼直直的。天哪,这就是传说中的“食神”吗?只见锅内烈火熊熊,小柯不紧不慢地端起一瓢水,洒向那烈火,烈火尚未酿成什么大气候,便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班上一位姓郑的同学,亲眼目睹了这一壮观场面,对小柯的高操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甘拜下风;这还不够,为表达他的敬仰之情,他还专门为小柯起了一绰号曰“柯一瓢”。“柯一瓢”的名号也自此一炮打响。
我们班负责切菜的那名同学叫于波。人称“波波”。他还有几个特殊的名字“规则波”、“猥琐波”、“原则波”。至于这些名字的由来,班上姓郑的同学应该是最清楚的。波波当然也不是一般人,他可是非同凡响的。听说他当兵的时候,就是炊事班的主将,刀法是一流的。这不,一块土豆,在他的刀下,唰唰唰唰,几下就变得细如发丝了。我们就像欣赏杂耍一样,沉醉于波波的刀下,这样高明的刀法,波波是第一次在我们面前展现。既然是第一次那也就不该浪费了。从此以后“波一刀”的名声威震于学员旅三队,堪称无人能比。
后来,各个班的野餐都相继准备好了。教员和队领导说要评选出一个做得最美味的班。于是,他们便开始一个班一个班地品尝。做得最好的班的主厨将可以得到一份特殊的奖品。这奖品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极不寻常。这是教员用当地的花草编制的一个花篮,甚是好看。没有想到平日里严厉而不苟言笑的教员们,有这等手艺。只不过,最终第一名的贵冠花落他班。我们都为小柯感到惋惜。照他那专业厨师级的水平,怎么可能拿不下第一名呢?
不过,虽未评得第一名,这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吃得开心。记得那一天,我们就那样席地而坐。品尝着小柯一手打造的美味佳肴。不知不觉地,吃到肚子发胀了。可能是因为太好吃,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已经吃饱了。
让我至今都垂涎三尺的是小柯做的挂面,做得既润口,又美味。我一直在想小柯,你何时能再为做上一碗挂面呢?
我们的“柯一瓢”和“波一刀”何时才能相聚一堂,我们何时再能进行一次这样的野餐,哪怕没有了绿草如茵的点缀,哪怕没有了繁花似锦的铺饰。
(八)五年运动会
我虽非运动员,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学校五年的运动会。前面的四年代表的是学员旅三队,参加了运动会的开幕式。而最后一年,我代表的是我所在的实习医院大坪医院,仍然是参加开幕式。
每一年参加完开幕式之后,我与运动会的关系似乎就不那么大了。我也渴望能够像真正的运动员一样,斩获金牌,为队争光。可是,残酷的事实是,我在队里的初次选拔中就注定会被光荣地淘汰。于是,我只能本份地为运动会的开幕式做点儿什么了。用我们教导员的话说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事可做,没有一个闲人,只是大家分工不同而已。是的,我也有事可做,我终于找到自己的位置了。于是,每一年的运动会,我们都是在开幕式的时候,将我们在下面已经排练了无数次的队形变换,向校领导们再演示一遍,一年换个样,却是真正地乐此不疲。胜造七级浮屠,功德无量了。
开幕式完后,我的身份也随即转变。我同许多和我一样身无所长的同学们一起在队里的大本营里,当起了职业观众,当起了助阵呐喊的啦啦队员。这些或许是我们能够为队里、为运动会所做的全部事情了。
最难忘的一年,应该是大一吧。那是第一次参加运动会。而那一年,我也入选了腰鼓队。要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腰鼓表演。
那一段时间的排练真的很辛苦,可也其乐无穷。每天晚饭过后,我们腰鼓队员便戴上自己的小腰鼓,拿着敲鼓用的小棒锤去操场上进行排练。队形的变换花样很多。腰鼓本身的变换也很多。我还能回忆起的有“求雨”、“群魔乱舞”。
有的时候,会排练到很晚。其他同学都已经睡了的时候,我们仍在熟悉一个新的跑位或新的队形变换。可是,那时真的精神十足,因为离开幕式的时间已经不远了。我们必须要一股作气。
我们的苦心排练果真没有白费。那一届的腰鼓队表演在开幕式上亮相之后,引得好评如潮。
要写运动会,当然不可避免地要写写我们学校只在运动会期间才可能出现的美食一条街。这应该算是学校的一种文化现象了吧。那两天,真是令人大饱眼福,大饱口福。各色小吃、各种音像制品,甚至有服装、眼镜等都涌进平日里庄重而肃穆的校园里来了。
如果说我每年注定有一个月会成为月光族的话,那么就必定是在开运动会的这个月里。
最后一年参加运动会,我代表着的是我所在的实习医院,大坪医院。也许是已经大五了,也许是意识到即将要离开了吧,我仿佛失去了当初的那份新奇感,更多的是一种眷念。而美食一条街似乎亦与当年大不相同。我没有过多停留,参加完开幕式,便匆匆地赶回了实习医院。
其实,许许多多的事都尚未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五年的经历,五年的成长,五年的蜕变。我们不复是昨天的我们了。而运动会依旧会照常举行下去。只是年年岁岁会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九)沉没的SCI
SCI的全称是“ScienceCitation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翻译错了我负责)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于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记得几年前清华大学的一个硕博连读生在他的退学申请中,给了SCI一个新的解释,即SillyChineseIdea,如果要翻译过来就是“愚蠢的中国人观念”(这个翻译法是我自己出的,仅供参考)而我今天要写的事情正与SCI有关。
那是大三时候的事情了。
有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XX过来跟我说有一个课题想和我一起做,问我有没有兴趣。当时的我,处于一种极度消沉的状态,上课提不起精神,训练令我头疼,考试疲于应对,我也不知道什么能够真正引起我的兴趣。所以,当他提出这样一个事情的时候,我立马答应下来。
后来,我们一起去生理教研室见了隋建峰教授,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个课题的有关情况。这是一个很前沿的研究课题,与学习和记忆有关。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其实就是要弄清楚脑部的特定区域与学习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内在做这个研究的机构屈指可数,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学习就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长时程的学习,有短时程的学习,有比较简单的学习,也有相对复杂的学习,每一种类型的学习所涉及的脑区都会有所不同,而脑部与学习记忆有关的区域非常广,每个区域之间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是不得而知。如何才能知道某个脑区与学习记忆之间存在的确定关系呢?Wearesoconfused!国内可供参考的文献几乎处于zero状态,我们面对的参考文献都是foreignmaterials。隋老师当时给了我们两篇SCI的全文文献,让我们下来读;读完之后,写一些总结性的文字,这也是为我们下一步确定研究方向奠定基础。
接下来的工作,大部分都是翻译,准备CET-4和CET-6的时候,我做过不少的翻译练习,但是做这样大规模的翻译却是第一次。由于白天可独立支配的时间甚少,而我的翻译又必须借助于电子词典,只能在电脑上完成;所以,那段时间只能够天天加班到深夜。我的翻译基本上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的,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深刻领会到了一个老师曾说过的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他说外国人写文章好用长句,讲求逻辑。往往一个句子就能够达到50个词之多,而中间用到三个以上逻辑关系词的句子亦随处可见。逻辑关系词多,单词多,这些当然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认真分析还是能够搞清楚头绪。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一些专有名词,经常束手无策,怎么翻译都觉得不合适。还有一些名词的义项太多,如何取舍也令我焦头烂额。最要命的事情是,有的时候遇到一个单词,电子词典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当然马上想到百度一下,但百度一下,仍不得而知,那就Google一下吧,最后还是没有找到答案,比如说headlight这个词,找了很久也没有得到一个合适的翻译,最后不得不去跟老师探讨它正确的翻法,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有趣的。有了一个明确的问题,然后想各种办法去解决它,这本身就带有研究的性质。
虽然是SCI全文,两个星期后,我还是勉强全部翻过来了,当然没有这么简单,这只是初稿。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译文从头至尾全部看一遍,理解一遍,看看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翻译得准确,如果我自己都看不懂自己翻译的东西,那这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不能保证所有翻译都是恰到好处,至少要做到大方向是准确的,是合乎逻辑的。这个事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因为要对全文连贯阅读,连贯理解,比之前独立的句子翻译难度要大了很多,必须要字斟句酌。不记得自己花了多长的时间完成这一道工序。也许是累的忘记了吧。
但是后来,自以为已经成熟的译文交给隋老师看的时候,并没有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好。隋老师一句一句地看,看一句英文的原文,然后看一句译文。不可思议的是,我的标题就翻译得有问题,隋老师把我翻得读不通或者有问题的地方全部标成了红色的记号,叫我下去再改。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我翻译的东西真是toobad,只能面对现实。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后,我又重新审视每一个需要修改的地方,小到词序的调整,大到句子整体结构的修正,从头至尾,这个工作又前后花了不少的时间。
隋老师第二次看译文时,情况比第一次好了很多,但是仍然有不足取的地方。有一些地方,他只说读着不是特别好,当然这些问题并不影响对论文整体思路的理解,仅仅是从翻译的角度来讲,他觉得可以更加完善一些。老师只是给我提出修改建议。但是我下来又对每一个地方做了修正,并且向老师征求了建议,直至每一处都能够更加准确地体现原文,同时更加符合我们中国人说话的习惯。那一段日子,我深刻体会到一句话的真义,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没有最好的翻译,而只有更好的翻译。
有翻译第一篇SCI的经验之后,第二篇相对要顺利得多,但是前后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毕竟是专业英语。
阅读文献是确立研究方向的第一步。因为要知道这个领域别人是不是已经做了,做到了什么程度,还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做出来的,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能够做的是什么,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才能最终确立研究课题。当然这个课题最后是由老师来定。研究课题选定以后,要有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这个实验是否可行,实验有没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能不能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最后显示的数据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这又需要一定的统计学的基础,当然这个不难,因为有专业的软件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但是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有自己分析数据的能力,如何从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看出微妙的联系,哪一些数据需要做比较,都是需要思考力的,也是需要智慧的。另外,有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也就是实验的经费问题,这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可操作性,如果一个实验方案仅限于纸上谈兵,有非常美好的预期,而不能实施,那么它永远只是一纸空文,不会为人所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理论上告诉人们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用了大量的数据以及大量的实验来支撑这个论断,并且做了大量深入的分析,让人们信服,所以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把想像变成了现实,而这个过程是艰难的。
有一次,我问XX,如果我们的实验最后做出了结果,最后的论文是写中文还是写英文。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说当然是写英语,我们的文章写出来后是准备投到国外期刊的,至少是SCI所收录的期刊。关于SCI,我们在大二的时候,就有所耳闻,现在评职称,衡量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SCI都要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定标准。但是,我以前始终没有敢想自己能够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来。毕竟,我们学校的博士要毕业也就是这个水平。但是,我想一试。因为学校已经有本科生发表SCI的先例,本科生发表SCI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后来,又前前后后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我们要转战新桥医院,临床课程一天到晚排得比高中都还紧张。那个时候,我们初步的实验方案已经成形,但是到哪里去找时间做实验?加之那个时候,我有打算为考研英语做一些准备,我已经没有在平时考试成绩上面花费多少精力,考试只求及格,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的实验与考研的准备间仍然充满矛盾。我想要真正投入地把实验进行到底,但是同时,我也想备考研究生,因为这是我走进三医大的那一天起,在心中暗自确立的一个目标。
最后,为形势所迫,我没有把实验坚持下来。我的内心是无比痛苦的。因为我从来不会轻易的放弃一件自己花废了心力的事情。但是XX一直在坚持这个目标,他一直很努力,假期也没有回家,花了很多时间在实验上面;并且后来,也搞了一些明堂出来。后来他在本科阶段就成功发表了两篇SCI论文。他是一个真正的科研爱好者,我想他也许会是中国未来的诺奖得主吧。中国已经沉默了很久了。需要一个人站出来。
现在太多的人,打着做科研的旗号,扬言今年要发表五篇论文,明年要发表六篇论文,今天忙着填表格,明天忙着申请基金,后天忙着评职称,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是真正在静心地在做科研?
钱钟书一生也就写了一部长篇《围城》,但他成了世界名人,而《围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也迄今无人可以超越。我想一个人的一生并不需要做多少事情,也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够潜心去做好一件事情,而不是花费许多时间去考虑个人的名利问题,那么也就是这个民族之大幸。
末了,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有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左右。只是在内心深处,还会记得曾经这段岁月。
普希金有一首诗中说到,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将会变成最亲切的回忆。
(十)见习在新桥
我见习所在的医院就是新桥医院,也就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在距离那个时期已经很遥远了,许多的事情,想来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然而,总有一些事情是难以忘记的。见习期间最大的感受是忙。那种忙碌的感觉丝毫不亚于坐在高三的教室里为高考作最后的冲刺。主要原因,想来就是临床科目的课程太多,而像内科学、外科学这样的科目,书本又都是重量级的,叠在一起足足有两块砖头那么厚。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经常上午排满了课,下午仍旧还是排得满满的课,有时连晚上都要上课,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自习课,在见习期间变得非常奢侈。然而,那个时候,我却学会了自我调整。其实,教员们上课也辛苦。他们经常一上就是三节课,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并且要不停地讲。而我们只是坐在下面的座位上,只需要用心去听,去理解,认真去做笔记。于是,每当内心开始烦躁不安的时候,我便提醒自己,要冷静,就快要下课了,再坚持一会儿。
虽然,经过了长达一年的见习,然而,我似乎始终没有明白见习与过去的专业基础课时期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我的理解是,见习只是在临床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加了去医院科室接触真正的病人的机会。从而可以让我们对所学各种疾病有一种感性上的认识。
而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所学的临床基础课程,能够初步建立起理论与临床相联系的一种思维模式,从而为今后的实习以及行医奠基一个基础。
我知道见习是很重要的。
然而,见习的这一年里,我的学习却并不够努力。思想上的波动也大。那时候,总在为考研究生的事情而苦恼。考研的资料与临床科目的书就放在一起,总是让我面临一种两难的选择。我知道,那个时候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最初的我是想做到两不耽误,可最后的结果,却是两败俱伤,两个都没有做好。当时,真的有一种心灰意冷的感觉。以至在去西藏实习的时候,我决定放弃考研,认真地实习。这样做,至少可以保证在我毕业的时候,我有一项是成功的。
我仍记得见习期间,临近寒假的最后一个月里,我们每天都泡在医院里的情形。当时,那个学期的理论课程都已经学完。我们能够全天都在科室里,能够自由进出各个病房,看各种病人。能够与带教老师讨论各种问题。可以随心所欲地向他们提各种问题,甚至是明知道没有答案的问题。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开心。每一天回去宿舍,我都会按计划写见习日志,真正做到了一日不落。这本见习日志,一直到现在都还陪伴在我身边。我很佩服我自己坚定的毅力。
我很感激在新桥医院见习期间带过我的教员们。他们都是那样的认真负责,对我这样一个经常心不在焉的学生都能够那样耐心地讲解,真的令我不甚感激。
然而,就像电影手法一样,我们的生活也是蒙太奇式的。我们必须习惯于辗转各地。见习也终于成为我们生命中永远的过去。我们还要往前走,虽然心中还带着疲惫,还带着眷恋,但心中还有永不磨灭的梦。
(十一)军事卫勤演习
在大四的下学期,我也终于参加了传说中军事卫勤演习。
对于军事卫勤演习,我最初的印象是来自于大二时所看的一部军队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红十字方队》。
好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所写的那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也迎来了令我们魂牵梦萦的军事卫勤演习。
因着军事卫勤演习,我第一次来到了第三军医大学位于大学城的新校区。那真是一片开阔之地。里面有许多的草木,看上去还保持着生态上的原始性。宿舍楼旁边是一片大大的竹林,风吹来的时候,林子沙沙作响,好似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正浩浩荡荡地演奏一曲神秘的乐章。
我们的军事卫勤演习,正是在这里开始的。
我原以为我们的军事卫勤演习应该是每天都生活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之中。而出乎意料的是,正式演习之前,我们还进行了几天的小组轮转,这主要是为了学习一些必备的理论知识,为正式的演习打好基础。
就像长征途中,那么艰难的时候也会举行篝火晚会一样。我们军事卫勤演习期间,也有过一场特别的战地晚会。仍记得那天晚上,出席观看的校领导不少。晚会,应该是举办得非常成功的。各类才艺表演应有尽有。场下观众的掌声不断。但掀起整场晚会高潮的人,应该是卫勤教研室的一位教员。他现场演唱了李玉刚的那首《新贵妇醉酒》,其实关键倒不在此,而在于他以惊人的壮举,唱出了歌中极其难唱的假声部分。劲爆全场!
其实,最初我对军事卫勤演习,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因为现实的经历与我想像之中的军演太不相符。但是,后来我慢慢地懂得了军事演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军事演习其实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模拟战场的环境。让我们能够对战场有一种感性上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掌握在战场环境下,紧急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方式与方法。不仅仅要学会自卫与自救方法,还要学会伤员救治的正确方法。而这些技能与方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通过军事演习,我们掌握了防毒面具的正确戴法,我们学会了防化服的穿法。我们掌握了辐射强度的检测手段,也学会了饮用水质的检验方法……
现在想起来,那时虽辛苦,有许多经历还是很有趣的。记得,我扮演过军医的。不过,我要说的话,都是事先写好的台词。而我只是要配合组里的其他成员将那个小场景,真实地演绎一遍。其实,那个场景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可是我们却排练了很久。举手投足都好像要很有讲究有样子。
后来,听说防化组缺人,我又毛遂自荐地参加到了防化队的排练之中去。在那样热的日子里,我却每天都显得精神十足。
在原定的计划之中,我们应该还有一次夜间武装十公里的跋涉。可惜,那天夜里,风雨大作,雷声四起,最后只能够作罢。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无比遗憾的事情。
为期九天的军事卫勤演习,很快就过去了。而我们四年医学理论课程的学习,也接近尾声了。我们也会很快地迎来我们的实习生活。
我们又一次走在了出发的路上。
(十二)实习在拉萨
那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拉萨。
布达拉宫、罗布琳卡、博物馆、拉鲁湿地,走过的许多地方,现在都还依稀可以记得。
那里的山仿佛都被赋予了神的灵性,那里的水又似乎别有几分情趣。我承认,我打心底里喜欢上了那一座城市。
现在坐在我工作的办公室里,再去写那时的经历,我总有一种很遥远的感觉。仿佛我真的从未去过一样。也许,那于我真的只是一场梦。我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到那里。
在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实习只有短短的两个月,然而,那却是不寻常的两个月。
我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是心内科。有人曾说,你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极有可能就会是你今后工作将会从事的那一个科室。我对这些话,将信将疑的。不错,我的确对心内科有一种特别的青睐,而未来的事情,又有谁可以说得准呢?
可是心内科对我产生的影响依旧是很大的。我实习的第一个科室,实习的第一天,就遇上了危重病人。那是一位藏族的老大爷,他从那曲来。刚到科室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很明显的心衰症状,呼吸极其困难。我为他做了心电图,测量了血压。很明显,老人的心脏病,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当天晚上,我们就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正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老人的心率越来越慢。后来,监护仪上的心电图,拉成了一条直线。我们立即对老人展开了心肺复苏工作。那也是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急救工作。高原上的氧气很缺,做心肺复苏工作,几乎要令我使尽浑身解数。我咬着牙坚持着,我期待着奇迹的发生,我希望我们的工作,终将会有所成效。于是,我们几个实习生,轮流着坚持,坚持那最后的一线希望。然而,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也没能够挽回老大爷的生命。他依旧还是走了。
那一个晚上,我辗转反侧到夜深也未能入眠。我没有想到,我实习的第一天,会是以这样的方式度过的。
那个时候,我的问题总是很多,经常拉着老师问各种问题。而心内科的老师都比较热情,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解。有时他们如果确实太忙,就会给我推荐一些书,说在书里可以找到答案,让我自己去查看。
有新收的病人时,我总是抢着去问病史,给病人做心电图,量血压。写完的病历,带教的老师,总会为我指出一些不足的地方。有一些地方问得还不够仔细,需要再一次去问清楚。有一些文字表述,不符合医学用语的规定,需要进行调整。也总是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与修改之后,最终才能将病历打印出来,放到病人的病历夹里面去。
白天科室的事务总是很多,很难做到真正静下心来看看书。所以,我经常晚上去科室陪值班医生一起值班。晚上的事务相对少,主要是有一些突发情况需要处理一下。慢慢地,竟也养成了习惯。每天吃完晚饭,洗完漱,我便直接去科室了,在那里可以安心看看书。可以陪老师一起去查看一些特殊病人。每天晚上九点半准时与老师一起查房。有的时候,从急诊转过来病人,我便帮着老师接收病人。经常要到很晚才能睡觉。虽然每天都显得忙忙碌碌的,可是,却感觉无比充实。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
而根据实习的安排,我们在总医院一共要实习八个科室,每个科室的时间只有一周。我最终没有按计划真正地实习完八个科室,而是听从我内心的声音。轮转到第四个科室时,我毅然选择了回到心内科,并且在心内科一直实习到我们回重庆时为止。我知道教导员就在那里。也知道实习安排就在那里。而这些还是未能影响我在心内科实习一个多月的坚强决心。
在总医院的实习也有周末。最难忘的一次周末,是和同学一起爬山。那天,我们从早上出发开始登山,一直到下午才回来。在那样高海拔的地方登山,我还是第一次。那一天,我真是切身体会到了缺氧之后,那种头晕目眩的感觉。我们每往上爬一阵,就必须停下来休息一阵。好歹,我们最终还是到达了山顶。而意想不到是,那么高的山顶上,竟然还有座庙寺。里面还供着许多的神像。我和同学进去参拜了神像。因口渴得厉害,还向那寺里的和尚讨了水来喝。那水是真正的山泉,甘甜无比。
离开总医院的前一天,我和一位带教老师出去玩了一天。其实,按照规定,我们实习学员是不能随便出去的。但我的这位带教老师,以前也是教导员带过的学生,他竟然轻而易举地就为我征得了教导员的同意,让我拥有了这样的特权。
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
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筲?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
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去彩?
多么美丽的离开,多么洒脱的情怀!?
我也在内心深处构想着,我们最美丽的告别,该是怎样的情景??
夜,已悄然降临
或许,在这样的一个晚上,应该与至真的好友,一起躺在无人操场上,静静地凝望那满天的星星,不说一句话
或许,在这样的一个晚上,应该独自一个人,走在校园宽敞的林荫大道上,静静地回忆,默默地欣赏
或许,在这样的一个晚上,应该找一处最留恋的地方,再一次地靠近,最后一次地瞻仰
似乎,以怎样的形式来作最后的告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天我们的心离母校这样的近。而在过去的五年里,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里,何曾有过这样的眷恋??
五年的风风雨雨,五年的沧沧桑桑。与母校同伴,与岁月同流!?
那一刻的心情,岂是只字片语,可以言说得清??
但我们终究还是带着留恋,带着梦想,离开了
仍然记得,那一天,我们相拥而泣。我带着战友们的深情祝福,第一次坐上了飞机。我走了,战友们,但是我坚信,我们总有一天可以再次相聚。分别,其实正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我们的毕业,也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而今的我们,已是天各一方。我不知道那些朝夕相处了五年的战友们,是否都已如愿。我所知道的是,在这个浩浩天宇间,在这仅此一次的生命里,我们都变得如此勇敢而坚定!?
尼采说,生命是一场绝望的悲剧。然而,尽管它是一场悲剧,生在其中的我们,还是应该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在这片荒原上开出美丽的花来
因此,我们都应该更加满怀信心,更加满怀热情,去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去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
最后,以我自撰的一首小诗《怎么可以忘记》,献给所有的战友们,献给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的昨天,献给《指间流过的岁月》:?
怎么可以忘记?
这五年来的风雨兼程?
五年来?
我们形影不离?
只为同一个梦想?
而同一个梦想?
让我们紧紧相依?
?
怎么可以忘记?
入学的时候?
那一张一张稚气未脱的脸?
毕业的时候?
我们变得成熟?
却依然充满激情与活力?
?
怎么可以忘记?
战术训练的时候?
那满身的尘泥?
五公里长跑的时候?
那模糊了我们视线的汗滴?
可是我们却异口同声地说?
不要放弃?
不要抛弃?
因为在我们年轻的字典里?
写满了勇敢与坚定?
?
怎么可以忘记?
迎战本科评估时?
那无数个不眠的夜?
那时,我们告诉自己?
为了目标?
一定要坚强走下去?
知识,我们要牢记在心底?
体能,我们也会不断前进?
最终,我们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
怎么可以忘记?
外出实训时?
和教员们一起野餐时的欣喜?
军事演习时?
同战友们傲视烈日时的豪情与坚毅?
?
怎么可以忘记?
实习的时候?
老师们一次一次?
叮嘱我们的话语?
毕业的前夕?
领导们一遍一遍?
强调过价值与责任?
?
怎么可以忘记?
作为一名军医?
从入学的那一天?
我们就曾宣下的誓言?
救死扶伤?
只为助生命之完美?
?
怎么可以忘记?
忘记我们?
共同经历过的点点滴滴?
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
相聚总会有分离?
?
仍然记得?
那一天我们哭在了一起?
那一天我们拥抱在一起?
那一天我们难舍在一起?
那一天我们拙劣得不善言辞?
?
但庆幸的是?
我还可以在这里?
静静地回忆?
静静地想念着你们?
静静地祝福你们
火笼暖过的岁月散文
深冬,冰天雪地,村子的人们,有的都早早地生上了煤炉,有的就用包谷棒子取暖。围在火盆周围煨罐罐茶拉家常。红红的火苗舔着冒着热气的茶壶。沸腾的茶汤在茶罐里翻卷沉浮,袅袅的飘着诱人的清香。
我家的烤箱早在刚刚入冬就生着了。他是一个爱喝茶也爱喝酒的人。每年冬天的傍晚,刚刚吃过晚饭,有时候甚至晚饭还都没有吃完,就有三三两两的人,来家里喝酒煨茶打扑克。夜深了也玩饿了,家里烙的馍,无论多少也就成为下酒的好东西,一扫而光。玩的不亦乐乎。
我总是融不到他们的圈子里去。不爱看也不想学。暖融融的火炉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历历往事。
对火炉稍有印象的时候大概是三岁左右。在我出生的那个家乡,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很厚,鹅毛大雪沸沸扬扬飘飘洒洒,地上的雪没过了脚脖。母亲背篓里背着一口袋小麦,那时候还没有重量的概念,那口袋比站着的我和哥哥都高。母亲把口袋放在背篓里,拖在屋外的栏沿边,自己站在院子里才背起了背篓,一手牵着我,一手牵着大我两岁的哥哥。母亲的腰弯得很低。踏在雪地上的脚印很深很深。是两行深深的窝窝。两边是两行小小的脚印,很浅很浅,也没过了脚面。千层底的布鞋针脚在雪地里看得清清楚楚。那针脚排列得整整齐齐。踏在雪地上的声音咯吱咯吱地脆响。不知道走了多远,过了那个我害怕过的独木桥。又走了一段路,才来到那座水磨磨房门前。很窄但很深的念渠安着一座水磨。大大的圆圆的木头轮子,在有着落差的水流的动力推动下带动着两扇巨大的石磨转动,用来磨面。我们到的时候,有人在磨面,我们要等会儿。看磨的人让我们娘儿仨在火笼前烤火等候。尽管,我的手,被母亲牵着,但走到的时候已经冻得很疼。那时候也没有手套,脚上的布鞋也湿了,脚已经麻木了。烤了一会儿,手痒得好难受,所以时隔半生,记得起来。
记忆中的水磨房,有两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只水磨磨盘就占据了一间房,还有一个好大的木板槽,用来盛面和麸皮。还有簸箕,箩筐,撮箕等装粮食和面用的工具。剩下的地儿用来放粮食:包谷和小麦。说话间就到了我们磨面的时候了。母亲让我和哥哥在火笼前乖乖的烤火玩,等着她。因为磨面是要用手不停的把磨盘周围的粮食推向磨眼里。而磨下去的尚未磨细的细珍珠粉般的面粉要不停地重复。再次放进磨眼研磨。
我和哥哥一边烤火一边等着母亲。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风,吹得那木头门不时地关上,开开,坐在门口火盆边的我们兄妹冷得直发抖。火笼是用一个小小的脸盆,两边拴了铁丝,里面放的木柴。看水磨的人来回提着它。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只觉得鼻梁骨那儿一阵火辣辣的刺痛,不由得哇一声大哭起来,听到我突然大哭,母亲赶忙跑过来问怎么了?看磨的人也关了水闸,跑过来了。忙问怎么了?烧得轻满重?原来哥哥拿了一个正在燃烧的木柴头,不小心就放在我的鼻梁骨上。黑黑的烧了一个很大的疤。母亲连忙拿过哥哥手里的火柴头。向看磨的人要了一把剪刀,把自己棉袄袖口剪破,撕下来一些棉花烧着,把棉花灰按在我的鼻梁骨上。哥哥吓得坐在小木墩上不敢出声。磨面的人默默地给火盆里又添了些柴。完了母亲警告我们,好好的坐在那里,不许再玩火,小心你们的手!!说着,和看磨的人一起又去磨面了。
说也奇怪,外面的雪还是那样下着,我和哥哥却也再没有发抖。房间里渐渐的暖和起来了。对于火笼的记忆也就如同那座水磨一样。转动在我的记忆里。连同母亲背着背篓牵着我和哥哥的手走在大雪飘飞的雪地里,弯的很低的腰和踏得很深的雪窝窝。我的鼻梁骨那儿现在还有一块褶皱很多的青疤,就是那时所留。
时隔不到一年,哥哥把我从父亲亲手做的童车中推出去玩,父亲做的童车轮子安装有轴承和珠子。转动很是顺畅,手一推,跑一大截,他推的时候没有刹住,就给我从家门前的坎儿上掉下去,他自己吓得小跑着回家了。等村子里人把我抱起来回家的时候,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家中的东西都装在一辆马车上,似乎是我们要搬家了。
马车上拉着东西,坐不了人。我被大伯背着。是母亲的一条粉红色的很宽很长点的一条毛线围巾,她很少戴它,只有在出门的时候才戴着它沿着脖子绕两圈,还有很多在胸前。我觉得好看极了。大伯把围巾两头绑在一起把我背在背上。记不得是什么季节。只觉得很冷很冷,手在大伯的肩上冻得生疼。而大伯手里提着一个小火笼。是用烂洋瓷碗做的。里面放有自家烧的木炭。不知道走过了几座山,几道弯,趟了几条河,手冷得受不了的时候,大伯就给我烘烘手。而我只觉得腿肚子就要冻僵了。原来围巾把我的裤腿勒住了窜上边去了,只剩下小腿露在外边。只顾赶路。不知不觉中到新家的时候,我的鞋子都不知道去了哪里?脚脖子小腿肚子就像红萝卜。但是,大伯的背很温暖,贴着我的心。手里提的火笼,一会儿转在哥哥手中,一会地转在母亲和父亲的手里。他们一边赶着马车,一边轮换着背着哥哥,有时候,路平的时候,哥哥也被放下来跟上走一段。几百里路硬是用脚一步一步丈量完了。那只火笼犹如大伯的背,温暖着我的幼年路,稚嫩的心。
回到新家,住的房子是姥爷暂时为我们安排的远方亲戚家的三间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房子里空荡荡的,没有间隔。两边的山墙上端有一人多高的地方土墙没有筑到顶端。父亲和姥爷用捆绑成捆的高粱秸秆把它围起来。放了我们带来的几样简单的家具,就算是我们的家了。然后父亲照样去外面上班,家里仍然只有母亲我和哥哥我们娘儿仨。晚上睡觉的时候,风呼呼地一吹,冷得脸上直起鸡皮疙瘩不说,高粱杆嗦嗦的直响,在静夜里非常害怕。于是,母亲就用一个旧的脸盆里面装了草木灰。把疙瘩柴点燃放在院子里,北风使劲儿的吹着,火苗就窜得老高。有大片大片的雪花在落下去的瞬间,就融化了。滋滋滋火笼中冒出来了热气。浓烟过后,火就如同碳火和煤球一般,燃得通红通红的。再把它放在土炕前。炕是热乎乎的。屋子里仍然是冷风呼呼的吹着。可是看到黑暗中的红红的火光,心里仿佛温暖了许多,也不是那么害怕了。那火笼是用来取暖但它的确起不了什么作用。但那心里是温暖的,有了它,胆子是正的,那是母亲的温暖和爱,是光明与勇气的象征,是黑暗中燃烧着的殷殷的希望。
过了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又一次让父亲命悬一线。从手术台上几乎没有下来的父亲,害怕了,母亲一个没有工作的农村女人,没有遮身避雨的栖身之地,以后会怎么办?于是父亲还没有等身体完全恢复,托着虚弱的身体和母亲一起张罗着盖房子。
生产队里划给我家的房基地本来是姥爷家房前的一片空白平地。但是由于母亲是嫁出去的女儿。队里的人有人不同意。于是就划给了我们一处村子里最高的荒坡。父亲大病未愈。母亲一个人一边照顾父亲和我们兄妹,一边起早贪黑的一鐝头一鐝头地把土挖下来,再一铁锨一铁锨扛在背篓里,一背篓一背篓把土背出去。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夜晚,熬过去了多少白天,才挖出了四间房子的地基。姥爷和舅舅在忙完自己的活的时候也来帮母亲。老家的哥哥和舅舅来帮忙拾石头。到处山间地头的料呱呱石头无论大小都被我家拾来做墙地基。然后,再把母亲背出来的土又背回来倒再墙板里。历经艰难困苦几多时,一座土木结构的瓦房终于在母亲肩扛脊背磨的汗水里落成了。在姥爷的操劳和父亲虚弱的身体但顽强的坚定的信念里竣工了。高粱杆的山墙最终退出了我们家的历史舞台。火笼却还是老样,不过变成了一个圆圆的铁火盆。而那座房子,是父亲在自己生命危机时刻为他的妻儿筑起的一个生命的火笼,不管以后自己的生命怎样,妻儿老小的生命将在哪里得得到永生和安生!这是一位男人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一位父亲无声的承诺。
转眼我们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大山深处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我们得早早地为过冬做准备。上学时用的是用废旧的洋瓷碗做的小火笼。洋瓷碗两边用铁钉钻两个小孔,铁丝拴的手提的竹筒截成刚刚能抓住手的长度,保证提火笼的时候不烧手,不勒手。更主要是保证抡火笼的时候不卡住。
火笼做好后,就要把疙瘩柴在土炕里事先埋好。这是个很难把握的事情。不能埋的太深,太深,就燃不了,第二天放在火笼里冒烟,提不进教室。太浅,一夜之间会化为灰烬。第二天就要挨冻。学校里没有取暖的东西,烧的柴是老师带我们上山砍的和捡的。都是孩子,没有多大的力气,也捡不了多少。老师也不能放开把土火盆烧多大的火。我们早上被母亲唤起来,吃点馍馍喝点水或者偶尔母亲为我们煮点稀稀的稀饭。母亲把土炕里的疙瘩柴掏出来,倒在火笼里,在架上两三块马桑木疙瘩,火笼提在院子里,左一抡右一抡,挽着花子抡火笼的时候,风呼呼的在耳边直响,火星四溅,黎明之前的夜空里满村子都在抡火笼,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只看到火苗象一条条火龙,在夜空里飞舞旋转,溅起的火星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划破了夜空的宁静。那火苗那星光,在我的眼里是最美的烟火,最璀璨的星光。那个小小的火笼,是我们一早上读书学习的保障,也是我们黎明前去学校的温暖的伙伴。温暖着我们前行的路,温暖着我们幼小的心灵。读书取暖,那是一辈子的事。和文字和书做伴,总觉得心中不寒。
没有疙瘩柴的时候,不管风多大雪多厚,我和哥哥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一样,每个人一个小背篓,哥哥拿鐝头,我拿小斧头。哥哥挖大人们砍过树的树根。我则去砍大人们剁过柴的马桑木疙瘩。它质地粗,不结实,两三斧头下去,拳头大小的就被砍下来。但这也费劲,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渴了,抓一把雪团放在嘴里当水渴,饿了,砍一支水刷子,管它涩甜,吃下去再说。没有水刷子的地方,只要有雪抓来揉成雪团坐在雪地上吃了再继续。直到满满当当的一背篓。还不忘记,捡一捆干柴火,用藤条横着捆在背篓上面。腋下再夹一捆子蒿柴。口里哼着学校里刚刚学会的歌。坐在那被拾柴的人们走的光滑而陡峭的山路上,象现在的孩子坐的过山车一溜烟就滑下去。到了下面的坡地里,再起来往回走。头发里面总有柴棍沙土,碎树叶片。鬼针也会随之而来被我黏在身上带回家。有时候我就成了一个小刺猬。却为了我们的小火笼,和家里的大火笼。那是我们的生命之火,虽然,我们象蚂蚁,象小老鼠,成年累月地奔赴在大山里。山里的孩子们都是这样。但是那是快乐简单而幸福的童年时光。
进城上了高中。家里的火炉仍然是一个小火盆。但是烧的是买的'木炭。记得高三那年的冬天,天气很冷。母亲和弟弟也和父亲一起来到城里。那是一个星期天中午,我们那时候还是六天制。我心血来潮,一连写了两篇作文,火盆的碳火不大我的房子也不大,在小房间里,外面的门也开着,房间的小门也半掩着。作文快要写起的时候,上小学的弟弟走进来,说姐姐把门关上,只有一点点火,发出的一点点热气,门开着就跑完了。我的思绪还沉在作文之中,就随口应了一声。弟弟看我在忙,就悄悄的悄悄的带上门出去了,顺便给火笼里加了点炭。不知不觉中天色慢慢暗下来。我的作文也写起来了。想着上个厕所也该去学校上晚自习了。站起来后觉得昏沉沉的,有点恶心。我家在中间,去厕所要经过四家人的走廊。走到楼梯前下了三层台阶,感到天旋地转,恶心难受,心想如果再向下走,摔倒在楼梯上或掉下楼梯就危险了,于是又往回走。知道的时候,感觉好冷好冷,好像身在雪地里或者冰凌上面躺着,仿佛被冻僵了一般。睁眼一看,一面是雪白的石灰墙。另一面,是蓝蓝的蓝漆油漆的楼道栏杆。而我躺着的地方恰恰是楼道的走廊,就在自己房子门口。我本能地低低喊了两声妈妈。
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夜幕笼罩着四周。楼下的母亲仿佛听到了什么?出来朝黑黑的二楼上望了一眼,问了一声,谁在楼上?这时我已经感觉清醒多了,不想父亲操心着急。我没有说话,努力的扶着栏杆挣扎起来,扶着墙一步一步挪到房间,脱去棉衣,躺下的那一瞬间,后脑勺疼得要炸了似的。于是乎我强忍着翻身爬在床上。再看我的棉衣,就是一个土人。过了一会儿,母亲或许听到了动静,推门进来,说这孩子怎么一身土,连衣服都没有脱就睡着了?我静静地爬着没有出声。母亲拿笤帚扫去我衣服上的土,替我盖好被子悄悄的出去了。所幸里间的门母亲没有带上。第二天我没有下去梳洗上学,被父母发现了,问得急了,从小到大不会撒谎的我只有如实的说了,母亲被父亲责怪了一通,从此,只要我在家,父母无论多忙,都要上来看看,弟弟也为此自责了好久。也会不时地来我房间看看。为此,我心不安。是自己的疏忽造成的。这小小的炉火,火笼,是年幼的弟弟在寒冬里的一片关爱之心,也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是父母时时刻刻的牵挂和操劳。是象那火笼一样温暖的爱燃烧着自己,温暖的我们。现在我的父亲母亲,我在哪里寻找那熟悉的刻在我心里的身影?那始终微笑着的笑容?那个不大但温暖的小小房间,是父亲又一次为我们筑起的小小的生命的火笼。有了它,我们冬天心里不寒,炎夏心里不燥。
又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时,有多少这样的小火笼——那些一路给我关心支持爱护,帮助我的人,关注我的成长和进步的人。那些生命中遇见的亲人般的朋友,朋友般的亲人们,何曾不是我的心中的火笼,生命中炉火,给我温暖和光明呢?
难忘,生命中,火笼温暖的岁月,难忘温暖前行的火笼般照亮生命之路的遇见。
聆听岁月走过的声音散文
岁月如流水,滑落一指轻轻,又若风亦若雨,在一曲新词旧事里,唱过年轮的箫声,慢慢变老,慢慢逝去华年。一人独坐生命的竹林深处,聆听这岁月走过的声音,手持历经的沧桑,波折合着欢喜,掺杂各种况味,五味杂陈于心,渐渐明了,平平淡淡,一切安然无恙,就好!
翻过了夏天的繁花似锦,斑斓万千,一场秋雨一场寒,紧跟着微微的凉意,莅临周边,才恍然这秋风故梦,缓缓地走近,生命的历程,临近末尾。还未来及认真以对夏的锦绣,秋意开始渐浓。时间翻越了昨天的日历本,悄悄地,轻轻地,没有任何声音,来临了。很多遗憾在心,不舍那些美,那些暖,于是站在花开的窗台,轻嗅未尽的余温,找寻岁月走过的声音。
多少分分合合,多少离离散散,带着一夕繁华,捎去忧伤的感叹。都是一介的凡人,难免落了俗,伤了便哭了,开心了就笑了,终究是掩饰不了太多的变化,于是面朝落幕的背影,难免徒增伤悲,难免叹息一场。
黑白对半登场,阳光洒落一朝春色,有着欢喜的雀跃,有着悲情的萧寒,一本书里起伏跌宕,欢喜冤家,也算是平常。但每每秋风扫落叶,还是难免伤感,许是看惯了葱郁的衣衫,忽的一夜黄叶满园,不理解的变幻,不甘心的希翼,都会一袭而来,一涌而上。许是习惯了舒适版面,不习惯这暗淡的色调吧!
人生几度春秋,从牙牙学语,到一步步两鬓斑白,尝尽酸甜苦辣,冷暖自知,最为深刻的,会留有特色的语音,回荡在生命始终。这深铭的,如音乐的节拍,高亢的部分,总会激情澎湃一番,总会心潮汹涌一波。那岁月走过的声音,也因此而丰富了页脚。
记忆中,回响的是感动,回眸的是情深,回温的是岁月走过的`声音。我们边行边回握过往,是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生的善待,对时光的认真,是对风雨历程的禅心。
聆听岁月走过的声音,对万物一生一份认可,对所有喜怒哀乐的波折有一份善念,心存慈悲,心植阳光。留守小桥流水的悠闲,品茗独一无二这一杯清水,该珍惜的,努力不错过,该放手的,予以潇洒转身,给生命一泓深情以待的拥抱。相信好姑娘一定会嫁给爱情,相信善良真诚回馈的是人生静好!
人生卷轴,冗长而乏味,而我们都是沧海里独一无二的一粟,不重复的云朵,认真些,倾心些,将曙光安放,将暗夜深藏,不畏不惧,不哀不怨,岁月馈赠的,定是高山流水般的天籁之音!
岁月静美,依暖而行的散文
新春即将来临,年味越来越浓了,街道上多了些挨挨挤挤的车辆,忙着走亲访友,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终于回到家中,洗去一身的风尘,得之与家人团聚,拥妻携子,尽享天伦之乐。这个时候,依旧有一批坚守在一线的志士们,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始终忘我的工作着,舍小爱顾大爱,舍小家顾大家,为人民站好最后一班岗。社会是个大群体,正是有这些千千万万的无私奉献者,我们才得以拥有现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应有尽有,几乎家家达到小康水平,生活幸福指数日益提高。
天气晴好,一树一树的红梅露出灿灿的花苞,三五只喜鹊在不远处的杨树上喧闹着叫个不停,这样的日子应该是愉悦的。友说:“那个一直在等的人终究没有来,今生怕是要错过了,他说,今生不愿再相见。”我说:“何苦呢,何必自欺欺人,何苦自我折磨,生活给予我们幸福,生活同样也给予我们考验,再深的泥沼终得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世事艰难,能救赎你的只有你自己!”
有时候爱情陷入低迷,我们往往陷入在一段感情里无法自拔,爱的卑微,爱的渐渐失去了自我。这个时候要问一问自己,对方是否也真正的爱你。爱你,他就不会不顾你的感受,爱你,他就不会把你放置一边不理,爱情是两情相悦,爱情是心心相印,爱情是相爱的双方忘我的投入,爱情是彼此之间相互愉悦相互欣赏。有哲人说,但凡过于理智的爱情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爱你的人一定会懂你,懂你的人不一定爱你。爱的世界是平等的,但凡强求来的爱情,都不是真正的爱情。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能入我心者,我必待之以君王。
弃我者不可留,辱我者不可交,行走天地间,能入能出方为大丈夫。抿心自问,那个以自己的方式自以为爱着你的人,那个对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他真得懂你吗?曾经为爱情不顾一切,曾经放下身段,刻意的.靠近,奢求能够得到一颗爱的真心,贪求回眸时的那一份安暖。我给你的是火,你给我的是冰,爱情一次一次的靠近,你却一次一次的冷漠。一次次期望,一次次失望,哀莫大于心死,爱情是平等的,爱情的天平一旦倾斜了,长期负重的一方就会感觉比较疲累。
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只想得到,不想付出,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懂得,有多少爱就有多少包容,有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爱你,只是不想失去罢了。你爱的人教会你成长,爱你的人教会你感恩,有多少真情败给了时间,有多少爱情输给了距离,曾经的我们总是太过于执着,总感觉爱情是十分美好的。某日,看一热播剧情,里面一个很帅气的男主角,幽幽的说:“这一生终是辜负了!”听到这一句,心不由得一沉,感觉心中隐隐作疼。是啊,不相见便可不相恋,不相恋便可不相欠。曾经你是我的唯一,我是你的天使,那些说好一路同行的人,那些曾经爱到生死离别的人,忽然之间就变得沉默了,你不再予我一言,我也不再予你一语。有多少恋人从此行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又有多少恋人以朋友的方式悄悄地相爱着,心从不曾背离。我们今生做不成恋人,我们也已经做不回朋友,你的门不愿再为我打开,我也就从此铜门紧锁,我们之间裂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你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只是在转身的一刹那,心里仍有隐隐的不舍,你的世界我来过,今生我不后悔!往后的日子,唯愿彼此各安天涯,从此现世安稳。
友说:“知道你爱的并不快乐,心向阳光,依暖而行。”是啊,是该给自己卸下一些重负了,因为自己心里明白,你向往的爱情,那个人给不了!从此离得远远的,不再让那人为难。爱着的两个人靠得太近了,对双方来说或许就是一场灾难。向过去挥一挥手,优雅的道别,这一生好好走下去,生活无处不诗意,以后的人生一样可以绚丽多彩。有些爱情不是来的太早,就是来的太迟,太早了,彼此都还不够成熟,爱情稍忽间就悄悄溜走了,太晚了,彼此之间又阻隔着层层的障碍,心仪的双方已经变得不再可能,有些人会陪伴你一生,有些人只能伴你一时。这一生,总会有一个人他会知你懂你,明白你的好,看穿你的寂寞,看透你盛世的孤单,不辞辛苦,穿越千山万为你跋涉而来,你所有好的不好的情绪都可以在这里妥帖地安放和消解。相互仰望,彼此欣赏,安暖相守,怡然自得,彼此心照不宣,而不用有所顾忌。淡淡的友情最真,不远不近的相互欣赏着,或许才是最恰当的距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心向暖阳,春暖花开。从此,愿唯岁月静美,依暖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