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什么意思
出自唐代诗人张的《春江花月夜》春水连海平,明月共潮生。
滟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 ,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dǎo)衣砧上拂(fú )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全唐》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
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
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
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
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
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
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
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
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
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
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
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
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
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
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
《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
这是它整齐的一面。
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
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
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
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
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
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
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
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
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
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
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
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
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
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
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
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
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
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
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
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
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
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
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
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
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
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
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
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
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
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
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
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
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满意请采纳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什么意思
江水和天空都是一样的颜色,夜空中没有星光,只有一轮明月闪耀。
描写中秋月亮朦胧的诗句
、《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20、《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2、《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花摇情满江树。
小问题,怎样评价《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
《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
这是它整齐的一面。
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
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
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
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
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
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
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
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
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
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
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
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
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
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
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
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
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
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
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
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
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
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
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
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
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
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
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
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
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
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
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
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
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
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
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
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
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
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
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
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
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
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
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
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
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
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
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
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
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
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
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
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
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
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
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
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
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
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读者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
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
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
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
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
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
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
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以月亮为意象写愁的诗句,要30句,要快
在古诗中,字眼是含着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
“月”作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写不同凡响。
诗歌中共有五次写到“月”。
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悲惨。
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
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
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
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卖唱人生。
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寂寞与孤独。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后,因同病相怜而自叙身世。
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于白居易屡受排挤,被贬官异地,人生旅途上无丝毫快乐可言,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还有闲情雅意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
美好的场景,孤独的场面,反衬人的寂寞。
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表现空间之美。
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
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
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