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名句赏析
很多的:1曰:“学而时习之,不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悦,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
论语的名句赏析
很多的: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
一则论语名句赏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立,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七十岁时,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礼范畴。
”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孔子的修学报告: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出生于一个曾经辉煌而走入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父亲叔梁纥(hé)的时候,境况并不理想。
父亲死后,孔子与母亲受“大奶”排挤,一起迁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据。
孔子年轻时不为当时的权贵所接受,在一次参加季氏举行的宴会时,被阳货无情地拒之门外。
但是孔子并没有自暴自弃,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现在说的“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乃成家立业之年。
但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我们看孔子年谱就知道,他三十岁时便成立私学,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报名费是腊肉十条。
表明三十岁的孔子,已经是个学识渊博而且知礼达人的人。
我们还应该看到,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这一点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我常听朋友说“人到中年万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
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诱惑时,往往会内心动摇。
孔子则不然,四十岁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绝对信得过了。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说明道为阴阳之和变,道自性生。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说明天命指的是人的体性,即天赋之命、形而上的命体。
《说文解字》说天从“一大”,这么说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可见孔子的确是天生的圣人。
知天命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寻味。
那么天命与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吗
人难道有两条命
这个“我是谁”的问题,是一切宗教、哲学的重点所在,我们且多花些笔墨,稍加探讨。
儒家讲:“率性之谓道,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
”可见性与道是一。
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
”这个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体。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有形物质属性)、火(温度)、水(湿度)、风(运动属性)的假合,不是真我。
那个真我,就是能发起听、看、嗅、尝、触、思各种作用的功能,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三世诸佛不一不异。
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缘起都是这个性空之佛性,此外无物无心。
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体。
实际上基督教里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
《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和宇宙万物,就如道家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万法唯心生。
《圣经》记载,有人问耶稣:您是上帝的儿子,能否让上帝现身给我们见一见。
耶稣说:你们怎么到现在还不肯相信呢
我便是与上帝一体的啊(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所以上帝的称谓与佛、道一样,是勉强给人形而上的功能一个称呼而已。
世上颇有愚人,非要去考证“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驴年才有消息吧。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传说,也如同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一样: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一个鸡蛋。
这时,伟大的英雄盘古辟开天地:阳气上升为天空,阴气下降成大地。
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顶天立地,变化身体,天高一尺,他的身体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体也长一丈(恰如佛家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周遍世界)。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慢慢地躺在地上。
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
……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
精髓变成珍珠玉石,汗水变成雨露。
呼出的空气变成风云(恰如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中医理论和道家思想中的“气”,有时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
《黄帝内经》指出,气是宇宙万物成长成形的动力。
《周易·系辞传》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韩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于气,故云知其太始也。
”女娲造人以后,要对着泥人吹一口“气”,泥人才有生命力。
所以,气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发起各种功能的本体。
《庄子》、《管子》曾专门谈到过气,指出气用以表达形而上道的内容。
但气也可以是具体的,南怀瑾先生曾将“精气神”比作“能热光”,非常形象。
气聚为精,精散为气,这个“气”则是相对精、神而表达的较为具体的心性特征。
我们要了解气,便可从人的精神状态、气色和各个生理机能去观察。
所以真正的气功,也是要参究生死和人的本来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创造出个新名词来。
朱熹弄了个“理”学,我们可以叫“狗不理”学,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欢迎。
综上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认为的“我”,是“小我”,或说“假我”,那个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万物的。
他清净无为,没有对立,只有感通。
打个比方,我们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灯泡,灯泡发出各色的光,不是灯泡的作用,而是灯泡后那无形的电流所起的作用。
孔子知天命,就相当于明白了灯泡发光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这下子一通百通,与万物一体无碍了。
天命是人的本来面目,可它又无形无相,叫人怎么印证
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去认识、体验它。
如静坐、念佛、念咒、观想等,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
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与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彻信人事因果规律,克己复礼,守死善道关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耳顺”的其他解释非常多,有说是“听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
我这里取平等心、平等听闻,是由整章记录孔子心性修行的报告而言的,强调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历程。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对于孔子修学报告的看法,至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古今注释不一,是非难论。
本篇以“为政”为题,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学报告,是以德为政观点的小结,更具体地阐述了德治的各种优势。
就这么多字了
你自己再加工加工吧
祝心想事成
《论语》名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2、,鲜亦仁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患不知人也。
6、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论语经典名句50句
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子曰:,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
人焉叟哉
子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
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
何谓也
”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
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
”曰:“琏瑚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伥。
”子曰:“伥也欲。
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
”子曰:“未知。
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
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
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庚。
”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在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汝画。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汝得人焉尔乎
”曰:“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
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
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
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
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
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不祈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是室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
夫何远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