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什么是主谓语
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补、状语、定语? 主语是一个句子中所要表达,描述的人或物,是句子叙述的主体。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在什么状态。
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
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定语:用于描述名词,代词,短语或从句的性质,特征范围等情况的词叫做定语, 定语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
如果定语是单个 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状语:说明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结果方式, 条件或伴随情况,程度等情况的词叫状语。
状语可以由副词, 短语以及从句来担任。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是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词性中心语的,可以回答“怎么样”、“多少次”、“何处”、“何时”、“什么结果”等问题。
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头,除了趋向动词、数量词、介宾结构和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外。
补语多用形容词、数量词、趋向动词、介宾结构来担任,各种关系的词组也常作补语。
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状语 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的成分。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作状语,形容词性词组、时间名词、方位词、能愿动词、介宾词组也经常作状语。
状语也可以分为描写性的和限制性的。
多项状语的排列词序离中心语从远及近一般为:表示时间的名词、副词、方位词组、介宾词组;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方位词组、名词、代词;表示语气、关联的副词;表示条件、方式、范围、目的、对象、关涉的介宾词组和副词;表示情态的形容词、动词。
主语 主语是句子的被陈述部分。
大多数实词和词组(介宾词组除外)都可以充当主语。
其中,名词性词语作主语最常见。
谓词性词语也可以作主语但是不常见,而且还受到限制,用谓词性词语作主语的句子,其谓语一般是判断、评价、描写性质的。
主语的意义类型比较复杂,可以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系事主语、与事主语、工具主语、处所主语、范围主语、关系主语、目的主语、原因主语、描写主语等。
中心语 中心语就是定语和状语修饰限制的部分。
定语修饰限制的一般是名词性成分;状语修饰限制的一般是谓词性成分。
除了上面提到的句子成分之外,还有独立语,它不与其他的成分发生结构的关系。
位置灵活,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末。
包括:插入语、呼应语、感叹语、拟声语等。
谓语 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即对主语加以判断、说明、描写的部分。
大多数实词都可以做谓语,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作谓语。
光杆的动词、形容词很少作谓语,一般都要附加或连带别的词语。
名词作谓语仅限于说明天气、日期、节气、处所、职业等相对简短的句子。
名词性词语作谓语一般用来说明人物的年龄、籍贯、相貌、性格或者说明事物的情况、价格等。
定语 定语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成分。
一般实词和词组都可以作定语,根据定语所表示的意义,可以分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
前者起描写作用,后者起区别作用。
当一个句子有多个定语的时候就会遇到排序的问题,一般来说,离中心语的位置由远及近依次为:表示领属和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和词组;指示代词和数量词组;动词性词语、介宾词组;形容词性词语;表示属性的名词。
补语 补语的意义类型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程度补语、数量补语、介宾词组补语等。
宾语 宾语部分是谓语动词支配或陈述的对象。
宾语一般也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动词及动词性词组也能作宾语,但对谓语动词有要求。
由一些动词专门要求带动词性宾语,例如“加以、遭受”等;有的动词既可以带名词性宾语也可以带动词性宾语,例如“爱、进行”等。
形容词作宾语,一般要求谓语动词是表示主观感受或呈现意义的动词,例如“讨厌、恢复”等。
主谓词组作宾语,一般要求谓语动词是表示言语活动、心理活动、感受意义、显示意义的,例如“强调、证明”等。
宾语的意义类型与主语的差不多,也包括受事宾语、施事宾语等。
主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补语讲的都是句子成分~ 文言文的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以下为精度概括 希望你好好学)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
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望采纳
恼怒是什么意思
【恼怒】指生气;愤怒。
对于恼怒是形容词还是动词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形容词,什么是动词。
首先,动词的含义:【动词】就是用来形容或表示各类动作的词汇。
基本上每个完整的句子都有一个动词,要表示第二个动作时可使用不定词、动名词、对等连接词、从属连接词或增加子句等方法连结。
其次,形容词的含义:【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常用作定语,也可作表语、补语或状语。
1.用法:(1)性质形容词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
如“不大、很大、不生动、很生动”。
少数状态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冰凉、很冰凉、不雪白、很雪白、不初级、很初级”。
(2)能修饰名词,经常作谓语或定语。
如“大眼睛、高楼、冰凉的酸梅汤、初级职称”。
(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如“大大、长长、高高”。
(4)不能带宾语。
2.与动词的区别: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动词一般不能受“很”修饰。
如可以说“很高、很美丽”,不可以说“很走、很学习”。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的词。
所以如题,如果用“很”来修饰“恼怒”的话是不可以的,没有这种用法。
“恼怒”不能受“很”的修饰,那么它就是动词。
定义、定理和定律有什么区别
定义、定理、的区别为:不同、侧不同、出处不同。
一、意思不同1、定义:对于一种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2、定理:在数学中通过 一定论据而证明为正确的结论。
3、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
二、侧重点不同1、定义:定义是通过列出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物件的基本属性来描写或者规范一个词或者一个概念的意义。
被定义的事物或者物件叫做被定义项,其定义叫做定义项。
2、定理:定理是经过受逻辑限制的证明为真的陈述。
一般来说,在数学中,只有重要或有趣的陈述才叫定理。
证明定理是数学的中心活动。
3、定律:定律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大量具体的客观事实归纳而成的结论。
三、出处不同1、定义: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五节:“大抵西人之著述,必先就其主题立一界说,下一定义,然后循定义。
” 白话译文:大多数西方人的著作说道,首先就其主题建立一个定义说,下一个定义,然后遵循定义。
2、定理: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理出发。
”3、定律:《后汉书·鲁恭传》:“ 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定律著令,顺物性命,以致时雍。
”白话译文:孝章皇帝深知古人的道理,制定律令,顺应事物的本性,以达到和平。
定义与命题的区别
就是对事物进行性质判断的句子。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这里就是对廉颇这个人进行判断。
判断句在翻译出来时,主语与宾语之间用系动词“是”。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形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拓展资料: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共计6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