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孔的仁政学说名言

孟子的简介

【孟子概述】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

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一定得人心,上下团结反面论证: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天时不如地利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适宜的时令不如有利的地形,有利的地形不如人民团结。

周围三里的城,周围七里的城,围攻不能够攻破。

既然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但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不如有利的地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境线限制住的,巩固国防不是靠山川险阻保住的,扬威天下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做到的。

得道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时,亲戚会叛离;帮助的人多时,全人下的人会顺从。

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所以得到的君子又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资料〓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与孔子齐名,世称“孔孟”,被尊为“亚圣”。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夫,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读解〓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

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

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

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

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

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

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

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

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

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 呢

???? ??〓作者资料〓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

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关于孟子的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

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学说要点】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 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

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于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

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

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于受私欲蒙蔽。

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

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

因此, 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

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

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 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

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 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

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B、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 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

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

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得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

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

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

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淫:乱。

移:改变。

屈:屈服。

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解说 】 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像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请你结合实事,谈一谈你对天时不如地利的理解

这句话是用来说古时候战争的,所以就用战争来说明好了挖天时就是天气机遇,地利是指地理位置,人和说的是人心所向先说天时,诸葛孔明火烧葫芦口,差点烧死司马懿,可是一场雨救了司马懿,所以有天时帮助的比没天时相助的有利再说地利,江东有长江地利相助,但曹魏再得天时也是无用,周郎一把火就把曹操烧了回去再说人和,没了人和再多天时地利也没有用啊,商周相争,天下三分,周有其二,天下归心,商纣有什么都还是给灭了所以,孟子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人物

1孔 孔子是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和前5世纪的一个诸侯国里。

他希望当时分裂的中重视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央权力,主张上层阶级以礼、仁政、德行来维持统治,全体人应遵从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条,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

但他未能把他理想与理论变成现实。

在他死后七百年,汉武帝正式把他的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

自此,历代帝王纷纷效法。

到公元7世纪,唐朝大兴孔庙,孔子被奉为半人半神的圣人。

这种习俗沿袭约一千三百年。

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是中国传统的象征。

他的思想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相当影响。

孔子思想对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也有过重大影响。

从英、日文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人给世界留下的轨迹。

英文中有关孔的词有三个:Confucius(孔子),Confucian(儒家),Confucianisim(儒教)。

日文中则多达8个:儒生、懦仙(儒教与佛教)、儒学、儒家、儒教、儒道、孔子、孔孟。

2孙子: 他是中国有史以来对世界学术界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

一般人认为,他是《孙子兵法》(有称《兵法》)的作者。

尽管这种看法不太可靠,但《兵法》的主要内容还是来自孙子的。

这部天下第一兵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军事学与军事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方任何一本系统论述军事思想史的论著,不可不提及这本世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兵书。

西方现代著名的军事学家利德尔一哈特,在代表作的扉页上,大段摘引了《兵法》上的名言。

日本有个企业家以《兵法》管理企业,居然也获得了很大成功。

《兵法》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自十九世纪到二次大战前,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一味强调暴力流血,以达到政治目的的战争观点,风靡了欧美军事学界。

但二战后,随着核武器的出现与核战争威胁日增,他的观点已经被不少人所唾弃。

而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核时代的军事准则。

最为西方人接受和推崇的是孙子的思想,而非孔子、老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3老子 老子是最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家,也是道教的开山鼻祖。

他相传生于公元前6世纪,但过世不详。

老子的模糊晦涩,知常无为(了解规律、不多作为)和崇尚原始自然生活的哲学观,与西方的崇尚理性、强调创造和力求改造自然的传统相去甚远。

自然得不到太多的西方人的赞扬与了解。

许多西方人只闻老子其名,不知老子学说其名,不知老子学说其实。

4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影响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

铁腕的始皇征民纳税,大兴水利土木。

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与文字。

强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国以秦(支那)来称呼中国。

他是中国第一位声誉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

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

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

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5汉武帝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

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

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

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孔的仁政学说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