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 《将相和》
第一幕 (幕启) 时间:约两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称霸时期。
地点:赵国皇宫。
人物:赵王、众大臣、蔺相如 旁白 战国时候,秦果最强大。
一次,赵王得到了一样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信给他,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
赵王知道了急得不得了,立刻召集大臣来商量。
赵王 (坐在自己的王座上)秦王叫人写信来,说要拿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众卿快想想办法吧。
(从位子上走下来) 大臣甲 (走到殿中间)臣以为,秦国历来不守信用,这次只是为了把璧骗到手罢了,不可以相信。
臣愿举荐一人,机智勇敢,兴许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他叫蔺相如。
赵王 (十分高兴)哦
那太好了,快快有请。
旁白 没多久,蔺相如就来了。
赵王 (走到他身边)寡人命你出使秦国,如何
蔺相如 大王请放心,如果秦果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给他,不拿,我就把璧送回来。
那时侯他们理屈,就没有理由动兵了。
(赵王听了很高兴,传令下去,要蔺相如出事秦国。
) ——幕落 第二幕 (幕启) 时间:约两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称霸时期。
地点:秦国皇宫。
人物:秦王、秦国众大臣、蔺相如 旁白 几天后,蔺相如来到了咸阳,进宫去见秦王。
蔺相如 (把和氏璧交给秦王)大王,这就是和氏璧。
秦王 (捧着璧观看,暂不绝口,但就是不提城池的事情。
蔺相如 (见秦王不提城池的事,就骗回了璧,要求秦王跟他约定一个时间换璧,回宾馆后,他要手下人乔装打扮,将璧送回了赵国。
) 蔺相如 (几天后,他去参加典礼)秦王,我已经把璧送和回去了,如果你有诚意就请先给我们城池,我们自然会给璧,否则,杀了我也没用,反正你们秦国从来都不讲信用的。
秦王 (只好把他送了回去) ——幕落 第三幕 (幕启) 时间:约两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称霸时期。
地点:渑池。
人物:秦王、赵王、蔺相如 旁白 几年后,秦王越赵王到渑池开会,安排妥当后,秦王和蔺相如还有进了渑池,廉颇在边境防守。
秦王 你为我鼓瑟吧
赵王 (不好推迟,鼓了一下,秦王命令人记录下来。
) 蔺相如 (走到秦王面前)请您为赵王击缶吧。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 (走到秦王面前)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 (没有办法,只好鼓了一下。
) 蔺相如 (也要人记录下来。
) 旁白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作好了准备,只好让他们回去。
第四幕 (幕启) 时间:约两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称霸时期。
地点:赵国都城邯郸。
人物:蔺相如、侍从、廉颇 旁白 蔺相如立了两次大功,官位在廉颇之上,于是,廉颇不服气了) 廉颇 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靠一张嘴,爬到我头上去了,我见了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知道了,就请病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坐车出去,见廉颇来了,马上就要车夫往回赶) 侍从们 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怕他干吗
蔺相如 你们说,秦王厉害还是廉将军厉害
侍从 当然是廉将军
蔺相如 我连秦王都不怕, 怎么会怕廉将军。
秦王不敢来进攻,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
我们不合,秦国必然来攻,我是为了赵国才这样的。
(廉颇知道了,觉得他话有道理,很后悔,就脱下战袍,披上荆条,去请罪。
蔺相如热情地出门迎接) 旁白 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保卫赵国。
第二幕 完璧归赵 时间:战国时期某天 地点:秦王宫 人物:蔺相如、秦王、秦国大臣两人、侍女两人 布景:舞台正中是秦王的宝座,左侧是两大臣的座位,右侧是为客人设的座,座前的茶几上摆着待客的瓜果等。
〔幕启,秦王坐在宫殿上,正在仔细看蔺相如带来的和氏璧,赞叹不已,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 蔺相如:(上前一步,对着秦王深施一礼)启禀秦王,这块玉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一愣,连忙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 蔺相如:(双手捧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
(说完举起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秦王:(大惊失色,慌忙地)请蔺使者不要冲动,一切都好商量。
(面向大臣,高声地)来人呀,拿地图来,把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给蔺使者看。
蔺相如:(双手捧璧,严肃地)和氏璧乃无价之宝,岂能随随便便交换,得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才行。
秦王:(犹豫了一下)你说得很有道理,三天后是个黄道吉日,我们就在那天举行典礼,交换和氏璧。
蔺相如:一言为定。
(施礼,退下。
) (三天后,蔺相如随秦国大臣上场。
) 秦王:(正襟危坐,假惺惺地)蔺相如,本王已经沐浴更衣,典礼也已经准备就绪,现在该交换和氏璧了。
蔺相如:(对秦王深施一礼,大大方方地)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无可奈何地)既然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就请蔺使者回去吧。
(蔺相如施礼退下。
) ——幕落 第三幕 渑池会见 时间:战国时期某天 地点:渑池 人物:赵王、蔺相如、赵国大臣一人;秦王、秦国大臣两人 布景:舞台两侧各有一排座位,座前的茶几上摆着待客的瓜果等。
〔幕启,赵王、秦王、两国大臣落座,互相劝酒劝菜。
〕 秦王:(放下酒杯,不怀好意地)听说赵王精通音律,今天就请赵王鼓瑟助助兴,希望你不要推辞。
(赵王不好推辞,只好鼓了一段。
) 秦王:(鼓掌,高声地)赵王鼓瑟的水平果然名不虚传。
(面向大臣)将赵王为本王鼓瑟之事记录下来。
蔺相如:(十分生气,走到秦王面前)请您为赵王击缶(fǒu)。
(秦王装作没听见,继续喝酒。
) 蔺相如:(大声地)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放下酒杯,瞅了蔺相如一眼,傲慢地)秦国乃中原强国,要本王为一弱国国王击缶,真是岂有此理
蔺相如:(瞪着秦王,义正辞严地)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你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说完,大步上前,准备与秦王拼命。
) (秦王吓出了一身冷汗,战战兢兢地敲了一下缶。
) 蔺相如:(回到座位上,对一大臣)今天秦王为赵王击缶,请记录下来。
秦王:(红着脸)啊呀,蔺大夫果然机智勇敢。
我本想取笑赵王,显显我们秦国的威风,没想到反让蔺大夫取笑了,佩服佩服。
来来来,喝酒,干杯。
(秦王、赵王、众大臣同时举杯,同声说“干杯”。
)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是什么?
京剧从形成发展至今,历经近二百年,大致可以划为四或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徽班进京,演化形成京剧。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程长庚等。
程被认为是奠定京剧的开山鼻祖。
第二阶段:京剧开始出现第一个鼎盛期,并进入宫廷,被上层贵族视为显术。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谭鑫培,包括杨小楼等。
谭创造了京剧第一个流派,也是老生行影响最深远的流派。
杨则创立了武生行影响最大的流派。
他们也是相当长一个时期“京朝派”衡量京剧规范的主要标准。
当时的上层贵族几乎莫不以会哼上几段道地的京剧为荣。
第三阶段:梅兰芳的“古典唯美主义”表演,在菊坛大放光芒。
梅氏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等都是“古典唯美主义”表演的不朽典范。
梅兰芳成了中国戏剧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梅兰芳也许就没有京剧作为中国“国剧”的地位。
“古典唯美主义”表演,特别符合知识分子和社会上中层追求“古典美、典雅美”风尚的欣赏要求。
余叔岩在继承谭鑫培等人的基础上,对生行艺术有重要的演化推进,使京剧向着“文人品味、典雅风尚”的方向大大发展了。
梅兰芳崇尚中正平和,追求“圆美、高华”;程砚秋反梅氏之道而行,他深谙太极之道,他的唱极尽阴阳、背反、开阖、顿挫、婉转之变;马连良于谭、余外另辟蹊径,创华丽新风;他如四大名旦之尚、荀,前后四大须生之言、高、谭、杨、奚,净行之金、郝、侯等,均各领风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观和风格特点。
但我觉得无论梅、余、程、马等等,他们的共性大体上都是不离这个“古典唯美主义”主导表演原则的。
譬如程砚秋的《春闺梦》、《锁麟囊》等同样是这方面的杰出经典(但需要指出的,程氏艺术同时又是渗透着强烈现实主义的)。
他们从这个大原则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立了各个流派,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局面,并创作了大量精彩的剧目和脍炙人口的著名唱段。
对京剧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这中间,甚至有时追求唱腔、身段等表演技术的“美”成为第一位重要的东西,而剧情主题、剧本结构和人物关系的合理性反而显得不那么特别重要。
第四阶段:严格说应是和第三阶段同时期(为叙说方便,单列之)。
以周信芳为代表的海派京剧,处于当时南方经济开放地区,面对外来文化广泛深入,强调以具有鲜明现代特点的表演手法和形式(包括运用现代手段),强调故事情节化和人物个性化,强调“处处以平民化为目标”,以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欣赏需要。
周信芳本人更是高举现实主义大旗,敢于打破形式主义的束缚,开创了独特的麒派艺术。
如果说京派艺术更多崇尚典雅、含蓄、中正、大方、蕴藉、婉约甚或凄美之风,那未海派艺术则着重强调通俗、慷慨、激越、开张、壮美之情(当然也并不排除互相兼蓄者)。
我们不妨称之为“通俗现实主义”或“通俗壮美主义”的表演。
它的杰出贡献和意义在于使京剧演化为一种大众化艺术,更加接近平民大众。
其影响广及京剧其他行当和一些地方剧种甚至话剧和电影。
(裘盛戎、袁世海都自号为麒派花脸,赵晓岚以麒派花旦为荣,话剧大师金山甘列麒派门下。
。
。
。
)那时,连“剃头”的、“修脚“的,都会唱上两句《追韩信》。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周信芳为代表,创编了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剧目,如《徽钦二帝》、《史可法》等。
这个阶段,京派和海派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第五阶段:新中国建立。
新的文艺思想对京剧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时代要求文学艺术反映现代生活,歌颂英雄和崇高精神境界。
这也必然成为时代、社会、人们对京剧的要求。
李少春,以及他的同事们和他们的剧团,包括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等,和翁偶虹、范钧宏、阿甲等编导人员。
站在这个潮流的前面。
这期间,他们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实行编、导、演结合的体制,编演了堪称新经典的《野猪林》、《将相和》、《大闹天宫》、《白蛇传》、《九江口》、《响马传》、《谢瑶环》、《满江红》等等,以及和北京京剧院合作创演的《赤壁之战》。
。
。
。
吸引了各个不同阶层的观众。
这些新剧目,相比《四郎探母》、《大*探*二》、《武家坡*大登殿》、《玉堂春》等等一类传统老戏,无论是剧情主题、思想内容、表演形式、人物形象等各个方面,都确实算得上是一种“新京剧”。
特别是他们首创了《白毛女》和被称之为“第一流编剧、第一流导演、第一流演员的结晶”的《红灯记》等现代京剧。
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通过到各国演出,又使新中国的京剧向各国人民作了有深远意义的传播。
他们上述一系列做法,带动、影响了全国各个京剧团体。
梅、周、程、马、谭等之后,一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杰出京剧表演家,成为新时期中国京剧的主要闯将、开拓者和生力军。
除上面已提的李、袁、叶、杜,还有言慧珠、裘盛戎、高盛麟、张君秋、厉慧良、关肃霜等等,都在这个阶段各显身手。
他们或以崇尚传承“古典唯美主义”为目标,或以追求体现新的京剧现代观为理想。
他们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进入这个新时期后,追创单一唱法演法之“新流派”,已不再是剧团和演员的最主要奋斗方向。
戏剧主题思想,以及围绕主题和人物,运用各种京剧表现手段----唱念做打,甚至现代艺术手段,使整个演出达到最佳效果,则成为更重要的标识。
这正是新中国建立后新流派产生少的原因之一。
)而在这个阶段中,李少春称得上是新时期京剧改革创新方面一位最突出的代表人物、领军人物。
正如周信芳称李少春是“青年领袖”,翁偶虹称之为“哲人”,电影大师赵丹称他是“具备了新的思想意识”的“新艺人”,话剧界的黄宗江赞他“是继承流派、发展流派、突破流派的一个典范”。
曹禺先生也赞赏道“允文允武,男为李少春,女为关肃霜。
” 而京剧界同行则称他为“李神仙”,和他同龄的张云溪说,李少春是“京剧界多少年来罕有的全才、文武技艺达到当代颠峰的一流大师
”现在戏剧理论界有人将上述现象称为“李少春旗帜”,将李氏的戏剧观念和实践称为“李少春演剧学派”(如何概述这一现象还可作进一步探究)。
这个“学派”远不是一般意义的个人风格流派。
在我看来,它是以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崇高精神”品质作为京剧创作的指导观,打破了京派、海派以及行当、个人流派的界线,而将京派的“古典唯美主义”表演特点和海派的“通俗现实主义”表演特点融合于一体,将多种行当,多种流派融合于一体,并吸取话剧、电影的一些手法。
注入他们的新剧目之中。
有人说如果梅兰芳崇尚的是“古典和谐美”,而李少春的艺术追求则是“现代崇高美”。
我个人认为李氏是将两者有机的结合。
他的表演,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既是和谐美的,又是崇高美的。
一切从剧目主题和人物出发。
以现实主义崇高精神为指导,充分运用京剧古典程式手段,旧程式不合适的,就敢于破之,用新的却又是符合京剧基本规律的程式来取代。
它仍然姓“京”,但是是适合新时代的“新京剧”,将中国京剧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这是一个开创中国京剧新里程的杰出功绩。
这个功绩,当然不只是属于李少春一个人的,而是同时属于前面所述一大批闯将开拓者的。
也是属于他们的前辈的,属于所有支持并参与京剧改革创新的人们(包括和他们并肩战斗的老艺术家)。
但不能否认,李少春确确实实无愧为这个时期的一面旗帜。
《野猪林》一剧则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标志,堪称集李氏戏剧观之大成,是在中国京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烁古耀今的不朽经典。
而《红灯记》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京剧现代戏发展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一出改编传统京剧,一出新编现代京剧,永载于中国京剧之庙堂。
李少春的名字,在中国京剧史上必将名垂千古。
综观京剧近二百年发展史,在这四或五个阶段-中,耸立着五个最具标志性的里程碑:第一个标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程长庚;第二个标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谭鑫培和杨小楼;第三个标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和程砚秋,与此同时,并峙的又一个里程碑(或称第四个标志性里程碑)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周信芳;第五个标志性里程碑,也即新中国建立后,“新京剧”矗立起的新里程碑,涌现了一批杰出代表,其中的领军人物是李少春。
京剧近二百年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出大批优秀杰出表演家,创造了众多流派。
然能真正从戏剧思想方面形成“艺术学派”的,我个人认为应推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李少春等。
当前,人们喊出了“振兴京剧”的口号。
京剧界在继承前辈们艺术遗产的同时,需要从他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中吸取经验和营养。
其中,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李少春等人的戏剧艺术思想尤其需要京剧界以至戏剧界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金枝的个人经历
本人觉得晏子使楚或者将相和是最佳的
戏曲从什么年代开始?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捻兰卧泳鐢。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挚?鏀二字,取自其撑奁娌淮??薮?黄鏀之特色。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
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撊?鞌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枣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而后,撍南胧、挚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继进京。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枣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
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
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纪初撔挛幕?硕瘮所带来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
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
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撍拇竺???;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
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11、京剧的第三个鼎盛期──20世纪50年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
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春天。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59年前后,它的艺术生命又到了第三个顶峰。
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完整为标志的。
《白蛇传》、《将相和》、《穆桂英挂帅》、《野猪林》等优秀剧目的出台,也将京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12、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越剧、评剧、黄梅戏等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13、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毛泽东为其题词摪倩ㄆ敕牛?瞥鲁鲂聪,以后便成为戏曲发展的指导性方针。
即要求戏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又要求各个剧种在自由竞赛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4、京剧现代戏汇演举行1964年,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共推出35个剧目,其中著名的有《红灯记》、《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黛诺》、《六号门》、《红嫂》等。
这是京剧编演现代戏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戏剧梅花奖设立为表彰戏剧优秀演员而设立的奖项,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
1983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全国性戏剧演员评奖活动。
16、第一届中国京剧节在天津举行1995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京剧节,设立金、银、铜三类奖项,推出一批优秀京剧剧目。
其中获奖的剧目有《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岳云》、《西施归越》等。
17、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1998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
此次京剧节也推出一批优秀的京剧新创剧目,如《骆驼祥子》、《贞观盛世》、《风雨同仁堂》、《大脚皇后》、《千古一人》等。
其中的《骆驼祥子》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是众多剧目中的佼佼者。
1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1999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在北京举行。
此次活动旨在推出一系列优秀的新创剧目(话剧、戏曲、舞剧、音乐剧等),以此繁荣全国的戏剧创作。
此次活动涌现出来的戏曲优秀剧目有黄梅戏《徽州女人》、川剧《金子》、京剧《宝莲灯》、《贞观盛世》、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梦霸王》等。
戏剧评论怎么写
京剧--东方歌剧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朔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京剧的问题
京剧须生最早要算前三鼎甲:程长庚(后人称为京剧鼻祖)张二魁,余三胜后三鼎甲:谭鑫培 汪桂芬 孙菊仙。
同时期还有汪笑侬前四大须生:高庆奎 余叔岩 言菊朋 马连良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 谭富英 奚啸伯 杨宝森。
同时期还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之称的南麒-麒麟童周信芳,关外唐-唐韵笙。
再有后人称为“少派”的李少春。
以上是我索知道影响比较大的须生前辈,相关剧目按目前来说得从四大须生时代说起。
高派代表剧目:三斩一碰,辕门斩子 斩马谡 斩黄袍 碰碑和逍遥津等。
余派代表剧目:沙桥饯别 洪洋洞 朱砂痣 搜孤救孤等等言派代表剧目:卧龙吊孝 让徐州 贺后骂殿 战北原等等马派代表剧目:借东风 白蟒台 赵氏孤儿 十老安刘等等谭派代表剧目:定军山 战太平 桑园寄子 南阳关等等奚派代表剧目:白帝城 哭灵牌 范进中举 珠帘寨等等杨派代表剧目:杨家将 失空斩 伍子胥等等麒派代表剧目:萧何月下追韩信 徐策跑城 四进士 扫松下书等等唐派代表剧目:刀劈三关 击犬闹朝等等少派代表剧目:野猪林 秦琼观阵 卖马 将相和等等旦角主要流派就别说了,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