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诗句中句末的语气虚词

古文中的“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语气词”有哪些

夫作助词时都读作fú,有三种情况: (1) 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夫秦有虎狼之心。

——《史记·项羽本径》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2) 用于句中,舒缓语气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战国策·齐策》(3) 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孟子曰:“术不可不慎。

”信夫!—— 清· 方苞《狱中杂记》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宋· 苏洵《六国论》

语文虚词有哪些

有哪些意思和用法?

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文言词汇,整理了虚词18个:而:连词 代词,通“尔”,你、你的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介词,和“于”的用法相近 其:代词 副词 连词 助词,不必译出且:副词 连词 然:连词 代词,“这样” 助词所:结构助词为:介词 语气助词 焉:助词 代词 作兼词,常在句末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或句中以:介词 连词,表顺接 祝词,无实在意义 通“已” 矣:语气助词,多用于句末,有时也用于句因:介词 副词,“于是”、“就”于:介词与:介词 连词 句末语气词哉:语气助词则:连词者:结构助词语气助词之:助词 代词

语气词算不算虚词

虚词:1. 不独成句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参见“ 虚字 “副词,这一术语译自英语的adverb,即附于动词、形容词及其他副词的词类。

马建忠仿效西洋语法所写的《马氏文通》,立‘状字’一类,‘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相当于英语的adverb。

《马氏文通》以后的语法著作里,改状字为副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张静《论现代汉语副词的范围》商务1983,第10页) 词在汉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副词的运用。

2. 空话;假话。

《商君书·慎法》:“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於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

”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玉 自生逾期,数访音信。

虚词诡说,日日不同。

”《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赃银,次日回堂,只说 张华无赖,因拖欠了 贾 府银两,妄捏虚词,诬赖良人。

” 孙犁《秀露集·读<蒲柳人家>》:“历史最正直公平,不需要虚词,更厌弃伪词。

有哪些常用的英文语气词

Oops.. (错了 的意思)~ Wow! (惊讶)~ Eh.. (和Er 意思一样)~ O..(OH 的意思)~ Rawr.. (生气的意思)~ Awww (觉得可爱或可惜的意思)~ Uh.. (和Er/Eh 意思差不多)~ Uh-oh. (表示 有什么不好的事情 要发生)~ Mm.. ~ Meh. (和Er/Eh/uh 意思差不多)~ Mhm. (恩/是 的意思)~ Nah. (不是/不好 的意思)Ho 哦 英语拟声词和惊叹词 表达的感情或感觉或当时的情景 Ah! 羡慕,满意 Aha! 满意,愉快,胜利 Ahem! 唤起注意Alas! 遗憾,悲痛,不幸Bah! 轻蔑,厌恶 Brrr! 寒冷Darn!(Darnit!) 愤怒,失望Eeeek! 害怕Forgoodnesssake! 惊奇,害怕Gad! 惊奇,不赞同 Gee! 惊奇,赞美 God!(Goodgod!GreatGod! 惊奇,恐惧MyGod!Oh,God!) Goodgracious! 惊奇,恼怒 Goodness! 惊奇,害怕,恼怒Gosh! 惊奇Heavenforbid! 惊奇,害怕Heavenhelpme! 惊奇,害怕(Good)Heavens! 惊奇,害怕Help! 求助Hey! 惊奇,喜悦,疑问,或唤起注意 Hmmm! 思考Ho(a)! 惊奇,满足,喜悦或唤起注意I’llbedarned! 惊奇Jesus(Christ)! 不满意,失望,痛苦,惊恐Lookout! 警告Mmmm! 品尝满意Mercy! 惊奇Mercyme! 惊奇My! 惊奇,羡慕My,my! 惊奇Mygoodness! 惊奇,害怕Myword! 惊奇Oh! 惊奇,诧异,害怕,疼痛Oh,boy! 激动,惊奇,惊喜(男女都可说)Oh,dear! 惊奇Oh,my! 惊奇,羡慕Oh,no! 害怕,

什么是语气词,请举例说古代汉语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的用法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它常常用在句尾,有时在句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古汉语中常语气词有也、矣、乎等。

一、也语气词“也”从在句中的位置上看,经常地、大量地用在句尾,有时也用在句中;从句式上看,“也”字经常用在判断句句尾,但也可以用在陈述句句尾。

判断句句尾使用“也”字,作用是帮助判断,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使听者或读者对判断深信不疑。

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这种用法的“也”字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对应的词。

一般可以不译出。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破蔺相如列传》)③成安君,儒者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正因为“也”字有加强肯定的作用,所以也常用在陈述句句尾,以加强陈述语气,使读者或听者坚信所陈述的内容。

用在陈述句句尾的“也”字,和用在判断句句尾的“也”字,在用法上仍然是相通的。

这种用法的“也”字可译成“啊”或“呢”,或不译出。

例如: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公冶长》)“也”字用在因果或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句尾,也含有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语气的作用。

因为解释原因,说明真相,预测结果,进行推理都带有论断性质,而论断本身必然有所肯定和确认,“也”字正好表达了这种语气。

例如: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左传•庄公十年》)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孟子•梁惠王上》)以上是因果复句中后一个分句句尾使用“也”字。

④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⑤距关毋内诸侯,秦也可尽王也。

(《史记•项忌本纪》)⑥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也。

(欧阳修《答吴充称才书》)以上是假设、让步复句中后一分句名尾使用“也”字。

“也”字用在祈使句和感叹句尾,使祈使、感叹语气更加坚决、肯定和强烈。

“也”字的这种用法是跟上述的基本用法相一致的。

可译成“吧”或“啊”。

例如:①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

(《城濮之战》)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上是祈使句句尾使用“也”字。

③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④拔剑割肉,壹可壮也

(《汉书•东方朔传》)以上是感叹句句尾使用“也”字。

“也”字有时也出现在疑问句句尾。

“也”字所在的疑问句往往有“问”、“问曰”等明确表示问话的词语,或者有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

“也”字在疑问句句尾出现,并不是说“也”有疑问语气词的用法,“也”字仍然是表示确认的语气。

由于“也”字的使用,就便得这种疑问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往往是对已经确认的某种事实提出的疑问。

例如: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②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

”(《史记•李斯列传》)③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④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鬼神而自轻也

(《诸稽郢行成于吴》)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论语•先进》)⑥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庄子•齐物论》)例①、②的疑问语气由“问”表达出来;例③、④的疑问语气由“何”、“胡”这样的疑问代词表达;例⑤、⑥“也”字后出现疑问语气词“与”和“邪”,足以说明“也”字并不表示疑问语气。

句中的“也”字表示顿宕,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

这种“也”字往往用在句中的主语、状语后,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和隔断,对上文是强调,对下文是提示。

例如:①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郑伯克段于鄢》)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③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以上诸例是主语后面使用“也”字。

④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许行》)⑤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同④)以上二例是状语后面使用“也”字。

二、矣“矣”字经常用在叙述句句尾,把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告诉别人,含有运动过程和时间因素,是个表示动态的直陈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矣”字所表示的动态有两种情况。

一是原来或从前就有这种情况,说话人把它当作一种新情况提出来加以陈述,或告知别人。

例如:①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③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二是现在还没有出现某种情况,但预料、推断这种情况将必然出现,说话人也可以用“矣”字把这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

例如:①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受公子兵,事必危矣。

(《史记•魏公子列传》)②吾且柔之矣。

(《城濮之战》)③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

”华元曰:“惫矣。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第一例是表示可能的倒述句,含有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

后二例是描写句,含有原来没有那种状态,现在出现了,都属新情况。

“矣”字用在祈使句句尾,是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因为是希望实现或完成,所以都带有将然的性质。

例如:①君无疑矣。

(《商君书•更法》)②豹曰:“廷掾起矣。

”(《史记•滑稽列传补》)“矣”字还可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句尾,但它所表示的仍然是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是靠别的手段来表示的。

例如: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②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孟子•梁惠王上》)以上是疑问句句尾用“矣”字,句中一般都另有疑问词表示疑问,“矣”可译为“呢”。

③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④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以上是感叹句句尾用“矣”字,感叹语气是用谓语提前表示的,“矣”可译作“了”。

“也”和“矣”这两个语气词可以通过比较来把握它们的用法。

从主要功能上看,“也”字往往用在判断句句尾,表静态的事实;“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句尾,表动态的事实。

三、乎语气词“乎”既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也可以用在感叹句句尾表示感叹语气。

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和推测三种情况。

询问 询问是说话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类疑问多见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

这是一种纯粹的疑问,“乎”可译为“吗”或“呢”。

例如:①(王日)“战乎

”(伯州犁)曰:“未可知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②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许行》)以上二例是是非问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译作“吗”。

③事齐乎

事楚乎

(《孟子•梁惠王下》)④子以秦将救韩乎

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以上二例是选择疑问句,说话人把两种可能提出来,要求对方选择一种作答。

“乎”字可译作“呢”。

⑤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论语•先进》)⑥我则无礼,何以战乎

(《载流之战》)以上是特指问句,句中有“何”这样的疑问代词特别提出疑点。

“乎”字可译作“呢”。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毫无疑义的意见,所以不要求对方回答。

因为是无疑而问,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时,句中还要用别的反诘语气词等来配合。

这种“乎”字也可以译成“吗”或“呢”。

例如:①天之所置,其可废乎

(《城汉之战》)②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许行》)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

其中1、3两例与“乎”字呼应的是语气词“其”和副词“宁”。

如果句中使用“不”“无”等否定词,就构成否定形式,表达的也是肯定的内容。

例如:④喜赂怒顽,能无战乎

(《城汉之战》)⑤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庄子•秋水》)“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其反问语气比带其他反诘词语的反问句要轻缓一些。

例如:①夫子尝与吾言于楚也,必是故也。

不亦识乎

(《左传•成公十六年》)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推测 推测是说话人已有了答案,对答案是否正确可靠还没有十分把握,于是就用基本相信而有些不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也不要求对方回答,是一种疑信参半的问话形式。

因为是推测,所以句中常有“其、无乃(毋乃)、得无(得毋、得微、得非)”等表示委婉的词语相配合,以增加推测的委婉语气。

这种句子里的“乎”一般可译为“呢”。

例如:①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梁惠王上》)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国语•越语上》)③日饮食得无衰乎

(《战国策•赵策》)④袁盎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

公得毋误乎

”(《史记•梁孝王世家》)感叹句句尾的“乎”多表示呼唤或表示感叹语气,大都可以译作“啊”。

例如:①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②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论语•子罕》)③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劝学》)“乎”字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后,做形容词的词尾,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

例如:①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论语•子张》)②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四、欤(与)语气词“欤”先秦多写作“与”,“欤”是后起字。

“欤”(与)和“乎”一样,既可以表示疑问语气,也可以表示感叹语气。

“欤”(与)表示疑问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

这是“欤”(与)和“乎”在表疑问语气时的主要不同之处。

这样的“欤”(与)可译为“吗”或“么”。

例如:①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论语•微子》)②“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许行》)③子非三闾大夫欤

(《史记•屈原列传》)“欤”(与)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

可译为“呢”。

例如: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②谁与,哭者

(《礼记•檀弓》)③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欤”(与)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

例如:①求之与

抑与之与

(《论语•学而》)②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礼记•中庸》)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欤”(与)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

例如: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孟子•公孙丑上》)②得非急于求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韩愈《答吴充秀才书》)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论语•先进》)表感叹的“欤”(与)可译作“啊”,例如:①子在陈曰:“归与•归与

”(《论语•公冶长》)②坎进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

”(《庄子•秋水》)五、哉语气词“哉”的基本用法是在句末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相当于今天的“啊”。

例如:①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②管仲之器小哉

(《论语•八佾》)③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史记•商君列传》)如果“哉”跟它前面的谓语一起提到句首,所表示的感叹语气就更为强烈。

例如:④大哉,尧之为君

(《许行》)⑤快哉此风

(《史记•太史公自序》)⑥上怒曰:“烹之

”通曰:“嗟呼

冤哉烹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哉”用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祈使语气,并略带感叹意味,这是从上述其本用法引申出来的一种用法,可译作“啊”或“吧”。

例如:①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诗•召南•殷其雷》)②汝其念哉

(《史记•太史公自序》)③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苏轼《贾谊论》)“哉”字还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

例如:①此何鸟哉

(《庄子•山木》)②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③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苏轼《教战守策》)以上诸例是询问句,“哉”译为“呢”或“啊”。

④晋,吾宗了也,岂害我哉

(《左传•僖公五年》)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二例是反问句,“哉”译作“吗”或“呢”。

语气词“夫”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尾。

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的内容。

如果是用在复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的句首,则常常表示对上文的结语或推论。

例如:①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晋灵公不君》)②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这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许行》)③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荀子•议兵》)前三例都是引出议论的内容,后一例是对上文的总结。


诗句中句末的语气虚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