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舞蹈的句子与古诗
唐代的乐舞活动也渗透于社会的各阶层,上至宫廷,下至庶民百姓,在节庆和宴饮中,乐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些在一般宴会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动作特征和风格,可分为“健舞”和“软舞”。
“健舞”是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著名的有《剑器舞》、《柘枝舞》、《胡旋舞》等。
“软舞”则舞姿优美柔婉,节奏舒缓,著名的有《春莺啭》和《绿腰》。
唐代著名“健舞”(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剑器》,舞姿健美,气势磅礴。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诗,描写公孙大娘在民间表演《剑器舞》的场面,使人惊心动魄:有如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又如群仙乘龙飞翔。
激烈处,如雷电袭来;静止时,如江海凝波。
公孙氏被召入宫表演,其技艺之精湛,高手云集的宜春院及梨园都无人能比得上。
《津阳门诗》描写节日宫中献演盛况,有“公孙剑技方神奇”句。
该诗作者郑隅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公孙氏舞《剑器》,节奏鲜明,舞姿雄健,富于变化。
其浏漓顿挫之势,给草书家张旭、怀素以启示,因而草书大进。
姚合《剑器词》有:“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
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句,可知《剑器舞》是一个富于战阵生活气息的舞蹈。
《剑器舞》曾传入朝鲜,朝鲜古籍《进馔仪轨》绘有《剑器舞》图。
宋代宫廷队舞“小儿队”有《剑器队》,还有《剑器》大曲。
唐代的《剑器舞》是继承了前代的剑术。
今日武术、戏曲、舞蹈中舞剑的各种技法,更是从古代剑舞发展而来。
《胡旋舞》和《胡腾舞》胡旋舞是唐代著名健舞,原为中亚一带的民间舞。
唐有“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之说。
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均有《康国乐》部,“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
舞蹈伴奏以鼓为主。
舞蹈特点是快速连续的多圈旋转。
唐诗描写该舞旋转美姿如回雪飘飖,似蓬草飞转,像羊角旋风,若奔车轮盘。
纵横腾踏应弦鼓,千匝万转不停歇。
旋转舞动之急速,致使观众难分背与面。
敦煌220窟唐代壁画伎乐天急转如风的舞姿图,以及宁夏盐池唐墓出土的石刻舞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胡旋舞》的风姿。
唐代盛行《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诗:“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圈转”,由此可见,《胡旋舞》在唐代真是风靡一时。
至今中亚新疆一带的民间舞,在舞至高潮时,舞者常会快节奏的连续旋转来抒发内心欢乐的激情。
唐代除专门表演《胡旋舞》的舞伎外,杨贵妃、安禄山、武延秀等均是舞《胡旋》的能手。
唐代著名健舞《胡腾舞》,是从石国(今中亚乌兹别克的塔什干一带,唐属安西都护府管辖)传来。
舞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胡衫”,腰束带,足穿锦靴。
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
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以“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的诗句,描写空转和快节奏的繁复舞步。
李瑞的《胡腾儿》诗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句,描写舞者表情生动,舞动激烈,以快速的腾踏舞步,环绕急行以及反手叉腰等各种舞姿的变化等等。
至今中国新疆和中亚一带的民族民间舞中,还有跳跃动作多,踢踏节奏复杂,技巧高难,风格豪放的男子舞蹈。
西安东郊出土唐代苏思勖墓乐舞壁画,一高鼻深目的胡人男子, 立于毯子上,扬臂吸腿,似在一激烈的腾跳后,刚刚落地的姿态。
史家认为这与唐诗描写的《胡腾舞》颇有相似之处。
宋代宫廷队舞的小儿队中也有《醉胡腾队》。
《柘枝舞》和《春莺啭》《柘枝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著名“健舞”。
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
郅支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江布林一带。
《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
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柘枝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
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
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
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
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
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
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
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
唐朝软舞《春莺啭》是唐代著名“软舞”。
据《教坊记》载,“春莺啭”是高宗早晨听到莺叫声,命乐工白明达写曲,并将这个曲子称为《春莺啭》。
白明达是著名龟兹(新疆库车)音乐家,所作乐曲可能有一定龟兹风格。
唐人张佑《春莺啭》诗有:“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
”描写宫中技艺最高的“内人”,表演《春莺啭》柔曼婉畅的歌声舞态。
《春莺啭》的音乐与舞蹈,都可能有描写鸟声、鸟形的特点。
类比飞鸟的舞蹈古已有之,它们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春莺啭》曾传入朝鲜,《进馔仪轨》载:“春莺啭……设单席,舞妓一个,立于席上,进退旋转,不离席上而舞。
”并绘有舞蹈场面图。
一女舞者立方毯上而舞。
日本雅乐舞蹈也有《春莺啭》,原由唐代传入日本,男子戴鸟冠而舞。
其表演形式及风格,与唐代女子软舞不同,是日本民族化的雅乐舞蹈。
弱弱的问一下唐朝是如何以胖为美的,有什么历史渊源
唐朝是开放社会,容许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
唐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以肥为美,周昉的“簪花仕女”,被称作是“唐朝女子的符号”,也让唐朝女人的壮硕与丰美,如一朵恣意盛开的花,鲜活、饱满地养了无数唐代人的眼睛。
而且,唐朝不仅女人肥,男人也肥,安禄山就是其中的一个,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晚年益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三百三十斤,居然跳《胡旋舞》还能疾如风,真不可思议。
更让人疑惑的是:唐人为何以肥为美
唐朝是个富有的朝代,杜甫有诗记载“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家繁荣昌盛,人们丰衣足食,大多可放开肚皮畅快淋漓地吃香的喝辣的,具备了身强体胖的外在条件,也就保持了健康丰满的体格。
“环肥”之美,兴於盛唐,起自北方。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李唐王室由鲜卑游牧部落的关陇军事集团起家入主中原后,依然是保持著游牧生活的一些习性的,喜欢欣赏牡丹,热爱肥臀大马,崇尚壮硕之美。
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就是剽悍、健硕的体魄,丰腴的杨贵妃受欢迎,得到宠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说,唐人自信,无忧患,当时的唐代是高度开放的国家,与130多个国家交往著。
唐代的长安城是一座雄伟壮观的都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会,是东方文明的中心,吸引著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旅行家、学者和不同信仰的宗教徒。
譬如波斯就与唐朝交往很是密切,唐长安城里有著大量的波斯人居住。
随著西域人大量涌入,长安城中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模仿“胡人”成为时尚。
比如在服饰上,长安受西域风气的影响就较深,远自波斯、吐火罗,近至突厥、吐谷浑和吐蕃都为唐人模仿的对象。
而西域人的块头都比较大,估计唐朝的“以肥为美”与此也有著一定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