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拿破仑全面战争格言

求中世纪2全面战争的格言!!!!

“所谓民主制度,不过是两头恶狼与一只羔羊投票决定午餐食谱————本杰明。

富兰克林,美国著名作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革命重要领袖之一”“一分钟可以决定一场战斗,一小时可以决定一场战役,而一天时间,则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亚历山大 苏沃洛夫,俄国杰出名将,神圣罗马帝国伯爵,雷姆尼克伯爵及意大利亲王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军形第四)————孙子,中国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军事理论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由于帝国全战中名言部分的文件被制作方CA加密了(事实上为防盗版和修改好多以前玩家可以随意打开的文件都被加密了),没办法像查看罗马全战里的名言录一样查看帝国全战里的所有名言。

所以想找全部的名言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找汉化组的人要,一个是不断地读取游戏直到把所有的名言抄下来 那个回答足有一百句名言的童鞋真是辛苦了,为什么有人抄袭你呢。

不过你那个名言的出处却在明确的告诉大家这是假的,因为全战系列的习惯是每个版本的名言来自与游戏中那个年代的名人(唯有孙子出现在每个版本里)

二战中的名人名言!!!!!!!!!!!!!!!!!!!!!!!!!!!!!!!!!!!!!!!!!!!!!!!!!!!!!!!!!!!!!

[1,“不管怎么样,中国是会有办法的。

”——蒋百里(这是一个相比较陌生的名字,他颇有才华,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时,因成绩为有史以来最优,获日本天皇亲赐指挥刀一把。

曾任国民党陆军大学校长,因积劳成疾,1936年病逝,生前曾写书称‘日本必将侵略中国’,他的观点与毛主席《论持久战》不谋而合。

这是该书扉页上的话。

)2“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阵地共存亡

”――七七事变中,二十九军军部发给前线的电报。

随后,不可一世的日军第一次遭到了中国军队全面的顽强的抵抗

如果中国军队都能如此视死如归,那么抗战也许就不必打8年了

3,“一个人一辈子杀一个人是犯罪,一天之内杀十万人就是英雄。

”——曼斯坦因元帅(许多历史学家公认二战中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他首先提出并获得希特勒首肯进攻法国的‘黄色计划’)4,“俄国虽大,但已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

”——莫斯科保卫战中一名前线苏联军官在最后时刻说。

随后,这句话就传遍了整个苏军。

德军止步于莫斯科城下。

5,“我的命令就是进攻,不断的进攻,直到他娘的汽油用光。

”——巴顿将军(二战中,美国人在登上欧洲大陆时,仍旧为那些德国同行所瞧不起,美国人只会凭借火力优势一线平推,‘纵深迂回,深远包抄,战役合围’这些战争艺术他们根本不懂,唯一的例外只有巴顿,那个不象将军倒象个粗俗的马夫的巴顿)6,“我要让美国人在身经百战的非洲军面前有一种自卑感。

”——隆美尔元帅( 他确实做到了,凯瑟林山口之战,美军“大红一师”步一师遭到灭顶之灾,前沿一个加强团被包围后投降,后全部被德军杀死。

)7,“像我们伟大的先辈苏沃洛夫,库图佐夫学习,将敌人消灭在莫斯科城下。

”——斯大林在红场上的演讲(他们确实做到了,象百余年前库图佐夫击败拿破仑一样,苏联红军也将德军阻于莫斯科城下。

)8,“不要俘虏。

”——李宗仁(台儿庄战役时,李宗仁下的命令)9, “Nuts!”——美军101师师长麦考立夫(阿登战役中,101师死守巴斯托尼,被四个德军师合围,德军劝降,麦考立夫掷地有声)10,“把少佐以上的军官全宰了,要救海军只此一路

”——“大和”号士兵的最后遗言。

用毫无空中掩护的战列舰和几千架美军飞机对抗,其结果可想而知,要是山本五十六大将九泉下有知,不知该怎么想。

巴顿名言在这场战争中与英国人联结在一起是非常糟糕的。

到目前为止,这场战争一直在为英帝国的利益而战,为战后的打算而战。

现在人们根本就不管是不是为了赢得战争本身而战。

战斗的时间越短,死伤的人就越少,因此官兵的自信心和战斗热情就越高。

要想进行一场短时间的战斗,坦克必须迅速、但不是仓促地前……应大规模使用机动部队,并加以有力领导。

他必须能够知难而上,勇于冒险。

战争是人类最壮观的竞赛!在竞赛中,人可以为所欲为。

在战斗中,强者胜,弱者亡。

陆、海、空三军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官。

问题是,我们缺少性格坚强的指挥官。

我有能力胜任这一职务,而实际上也许我会被任命担任此职。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到,我并不觉得自己了不起,而认为别人一无是处。

人,即使是所谓的伟大人物,也是非常软弱和怯懦的。

他们太温和了。

战争是简单、干脆和无情的,因此需要一个既简单又无情的人把战争进行到底。

当我想到我的工作的伟大,意识到我成为我现在这样一个人,我惊呆了。

然而又想到谁还能像我一样出类拔萃?据我所知,还没有这样一个人。

为什么美国陆军要归蒙哥马利指挥?除了保全这个小猴崽子的面子外,我真不明白还有什么其他理由。

我来这里和你们并肩战斗感到很自豪,让我们把那些德国佬掏肝挖心,直捣柏林。

我们能打败那些德国混蛋和意大利杂种

我们不但要枪崩了那些狗娘养的,我们还要掏出他们的内脏润滑我们的履带

――在诺曼底登陆前巴顿发出了这样的动员令,几乎每个官兵都记住了这位上将司令的信条:“战争就是杀人的买卖,你不放他的血,他就宰了你

”在随后的战争中,美军所向披靡。

“请问哈尔西将军,我们将用什么战争方案,打赢瓜岛战役

”――记者“杀日本鬼子

杀日本鬼子

不停的杀日本鬼子

” ――美国海军的“公牛” 的确威猛。

“死伤:无数

” “伤亡比例:不知道

” “战况:我军必胜

”吉尔伯特战役:美海军陆战队第一次攻击日军坚固的堡垒。

透过这短短的三行字,我们几乎可以感受那令人窒息的战场气氛。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阵地共存亡!――七七事变中,二十九军军部发给前线的电报。

随后,不可一世的日军第一次遭到了中国军队全面的顽强的抵抗

如果中国军队都能如此视死如归,那么抗战也许就不必打8年了

让他们多送几个日本鬼子来受死吧

――当珍珠港硝烟弥漫的时候,当南太平洋的盟军被打得丢盔弃甲的时候,日军却在小小的威克岛吃了亏。

据说这是一个排长在战斗中发出的电文。

虽然战后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他妈的什么时候说过这话!” 但是这个最后的电文在当时却极大的鼓舞了美国人的士气

7.进攻,进攻,再进攻

――面对两倍于己的日本海军,美国海军中将(后晋升上将)哈尔西发出了这样的咆哮

最终,损失惨重的美军终于顶住了日军的进攻,从而赢得瓜岛战役的胜

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欧美发展从文学的角度说,19世纪是小说的时代;而欧洲小说在这个世纪有长足的发展,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在 人间喜剧很大程度上又要归功于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推动。

现实主义作家对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怀有巨大的兴趣和自觉性。

不论他们的创作侧重于生活的那一个侧面,选取什么题材,他们的注意力都不限于个别的人物或事件,而是力图通过主人公们曲折坎坷的命运概括时代的面貌,描绘它的“风俗”、社会各个阶层和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

19世纪,在已成为主要文学形式的长篇小说中,从题材类型说,家庭小说和以年轻人的追求、命运为主题的小说最为突出。

但对现实主义作家而言,家庭决未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特殊的领域。

家庭小说描写在这个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莫泊桑的《一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家庭生活小说在19世纪的广为流行并非是作家们要逃进家庭生活的避风港中寻求心理上的暂时的平静;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在一向温情脉脉的家庭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戏剧”最能反映道德伦理、社会价值标准的巨变,从而成为作家描绘社会生活的一个绝好的视角。

在这些小说中,社会生活不但是家庭生活的大背景,而且是家庭内部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

现实主义小说中年轻的主人公们更不是远离社会的荒漠英雄,以他们的命运为主题的小说甚至比家庭生活小说更引人注目。

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许多作品(如《幻灭》)、萨克雷的《名利场》、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它的副标题就叫“一个年轻人的故事”)等可称为这方面的杰作。

作者们在这些小说中或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人生道路的抉择,极其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的道德真象以及它如何扭曲、毁灭了年轻一代,或者突出年轻人和社会的对立以反映社会的黑暗和对人的压抑;追求出路和幸福的青年要么擦干他们最后一滴纯洁的眼泪,顺应社会的道德而飞黄腾达,要么不屈服于社会而被社会所窒息、扼杀。

《卡门》剧照可以说,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从最真实、最平常的日常家庭生活、一个人的命运,到巨大的社会历史变革、处在各种社会漩涡中的主人公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理秘密,无一不得到清晰的反映。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深刻理解、内容的丰富性等等,使得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从根本性质上成为了社会小说,在这方面,托尔斯泰等的不朽作品堪称典范。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1783一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善于从政治角度把握社会。

他20年代发表的《拉辛与莎士比亚》(1825)第一次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1830年出版的小说《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法国早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都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如雨果、司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其广阔的社会画面、独特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等特征而著称。

卡门剧照内容上,主要写城市富裕平民和没落贵族的矛盾,以及小市民的虚荣。

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他善于从经济角度把握社会。

他的浩大的系统工程《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于1783年出生在格勒诺布尔。

司汤达的作品不多,写有长篇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和《巴玛修道院》,以及为数不多的中短篇小说。

其中《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简·爱》梅里美(1803—1870)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富于艺术魅力的作家之一,是莫泊桑以前法国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

他的主要创作成就是为数不多的20来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几乎每篇都是精品,都是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卡门》和《高龙巴》。

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期继巴尔扎克之后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以其“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开辟了道路。

福楼拜一生创作了8部长篇小说。

主要作品有:《包法利夫人》(1856)、《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圣安东的诱惑》(1874)等。

他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谨的作家,信奉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格言:“流畅的诗,艰苦地写”。

他对作品宇斟句酌,苦心推敲,力求在结构、语言、意境等方面臻于完美。

外科医生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的实验主义倾向;对艺术美的刻意追求,形成了他精湛、严谨、清澈的艺术风格。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文坛上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

1880年《羊脂球》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

聚集在左拉周围的几个自然主义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结集出版《梅塘之夜》,《羊脂球》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福楼拜称之为“布局、喜剧性和观察的杰作”。

成名以后,莫泊桑有机会涉足上流社会,扩大了他的视野。

从1883年开始,他写作以上层社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生》(1883)、《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7)、《皮埃尔和让》(1888)、《如死一般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40—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除此之外,还有奥斯丁、爱米丽·勃朗特、乔治·爱略特等有影响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共同促成了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的繁荣。

查尔斯·狄更斯生于英格兰南部海港朴茨茅斯。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两年后,全家被调往伦敦。

全家在伦敦住了三年后,又迁往查特姆。

就是在查特姆,狄更斯开始上学读书。

他父亲有一些藏书,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有像《汤姆·琼斯》、《威克菲牧师传》、《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蓝登传》和《小癞子》这样的好书。

这些书,年幼的狄更斯不止读过一遍。

至于这些书对他的巨大影响,可以从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分明看出。

1857年,查尔斯·狄更斯已年满45岁,这10年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也是他社会活动的高峰时期。

他几乎每隔两年就出版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如《董贝父子》(DombeyandSon1848)、《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1850)、《荒凉山庄》(BleakHouse,1853)、《艰难时世》(HardTimes,1854)和《小杜丽》(LittleDorrit,1857),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简·奥斯丁(1775—1817)是18世纪向19世纪过渡的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女作家。

在她42个人生岁月中,留下6部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1813)、《爱玛》(1815)、《理智与情感》(1811)、《诺桑觉寺》(1818年出版)、《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劝寻》(1818年出版)。

这些小说的题材均来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

但作者善于从这些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和世态人情中发掘出严肃的道德主题。

幽默反讽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清新深邃,回味无穷。

这是奥斯丁对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突出贡献。

奥斯丁的代表作是《傲慢与偏见》和《爱玛》。

这两部小说都写爱情和婚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揭示出 简爱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的闭塞。

萨克雷(1811—1863)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继承了斯威夫特、菲尔丁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运用讽刺等艺术手法,塑造了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

他出色的讽刺才能,对社会丑恶的辛辣抨击以及挖苦嘲笑的幽默风格,使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

夏洛蒂·勃朗特(1816一1855)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是一位富于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的女作家。

她一生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教师》(1846)、《简·爱》(1847)、《雪利》(1849)、《维莱特》(1853),描写了小市民知识妇女的命运与抗争。

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是夏洛蒂·勃朗特之妹,以唯一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1847)而饮誉文坛。

小说写希剌克厉夫与女友卡瑟琳生生死死的奇特爱情和他变态复仇的性格,通过希克厉和卡瑟琳之间痛苦而曲折的爱情经历,展现了人性的扭曲与复归,表现了爱情和复仇的主题。

肖伯纳(1856—1950)受易卜生的影响,坚决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他认为戏剧是“思想工厂”,舞台是“宣传讲台”,并由此开始他的戏剧创作。

从1892年开始发表第一个剧本,到1950年去世,他一共写了51个剧本。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拿破仑战争之后,西方民主思潮、西方文化吸引了俄国人,俄国的文学开始繁荣。

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别林斯基、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被誉为“灿若星辰的伟大名字”的文学大师。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较之西欧各国形成稍晚,但发展迅速,成绩突然。

40年代,当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高潮时,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却刚刚形成,而在50—60年代法国文学批判力量开始减弱时,俄国文学却迅速发展,蔚为壮观,并在60年代达到顶峰。

普希金(1799一1837)是俄国传统进步文学的集大成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抒情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俄罗斯民族生活的情调。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开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形象的先河。

其作品的俄罗斯文学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

莱蒙托夫(1814—1841)是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的直接继承者。

在他短促的27年中创作了400多首抒情诗和一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

小说主人公毕巧林对贵族社会空虚的生活深感不满,但又徒有 油画反映的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状况过人的才华,缺乏生活目标,于是玩弄人生,浪费生命。

莱蒙托夫借毕巧林的日记写出了俄国文学史上又一个“多余人”的自我认识,开了俄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的先河。

美国现实主义代表马克·吐温费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中后期杰出的俄国作家,1866年发表的《罪与罚》,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被称为人类有文明历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小说。

有作家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竖立了一座高峰。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

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1865年至1914年间的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称为现实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是美国精神的表现,尤其是美国小说。

现实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动。

正视现实,不尚空想。

现实主义文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铺平了道路。

马克·吐温经过内战以后的美国社会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自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0年,美国历史上经历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宗教。

这一巨变彻底改造了美国社会的性质和观念。

新一代作家不满意于老一代的浪漫主义思想,生发了新的创作灵感。

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他们的解释,主张客观现实,摒弃主观偏颇、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人们的兴趣现在已转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到现实的野蛮、肮脏,直接公开描写阶级斗争,这时的作家已能描写人物在各种条件或环境下的反映,描述远西(FarWest)、新移民和劳动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这一注意现实生活的创作倾向形成了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三个代表作家是豪威尔斯(WilliamDeanHoweils),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和马克·吐温。

们真实地描写了美国本地风土人情,带有浓厚乡土气息,挖掘了人们的内心生活。

他们忠实地记录了美国东部地区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生活,有行将消失的边疆地区、有农村、有小镇、还有噪动的都市。

有本土的主人公、有,美国式的姑娘,、有为生活所迫的中产阶级家庭、有商人、有心理复杂的市民。

总之,他们为后来的现实文学在题材、技巧和风格上都树立了典范。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欧美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在二十世纪产生过许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欧美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得到较大发展,而且在整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呈基本平衡态势,而不再像19世纪那样,有一两个国家的成就在某个时期处于领先地位。

总体上,在19世纪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法国、英国、美国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一改原来的滞后面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东欧、南欧和北欧涌现出众多著名作家;在拉丁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学的第一道曙光就出自现实主义文学,而且60年代以后在世界文坛引起巨大轰动的“文学爆炸”,也是源于现实主义文学奠定的基础。

东欧的现实主义文学东欧的现实主义文学跟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在政治讽刺小说《好兵帅克》(1920--1923)中抨击奥匈帝国穷兵默武的行径,塑造了帅克这个善良乐观而威武不屈的、代表着捷克民族精神的普通人形象;另一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系列风格独特的小说,表现捷克人民丧失生存自由、丧失国家主权的极度悲哀和痛苦。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23一)擅长寓深刻哲理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她的诗作从《呼唤雪人》(1953)到《结束与开始》(1993),都着力表现人在自然与历史中的内涵。

南欧与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古老家族盛衰的史诗性作品和表现反法西斯题材的作品最为成功。

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硕果》(1917)和西格里德.温塞特(188—1949)的《克丽丝丁》(1920―l922)都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反映民族生活和斗争历程的史诗性作品。

拉丁美洲的现实主义文学拉丁美洲的现实主义文学,与该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同步发展,从20世纪初期至中叶蓬蓬勃勃、欣欣向荣,成就斐然。

墨西哥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马里亚诺.阿苏埃拉(1873—1952)和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一1998)。

前者的《底层的人们》(1915)再现墨西哥的民主革命历史,描写了受压迫的农民为土地和自由而进行的斗争;后者的《太阳石》(195)赞叹古代文化的辉煌,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挚爱激情。

智利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伟大的民族诗人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是拉丁美洲诗坛最为璀璨的明星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于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米兰。

昆德拉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1929一)的小说把幽默作为表现荒诞的一种形式,以反讽作为解剖人生的有力武器,以轻松、随意而且常常带有戏谑、幽默、嘲弄的笔调来写悲剧性内容,表现出一种超越了狭隘的对人类生存绝对无条件肯定之后的智者的彻悟。

他的小说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初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当时的文坛出现过被称为“昆德拉现象”的热潮。

现实主义文学-社会主义概括这个术语及其定义是在1932至1934年苏联文艺界关于创作方法问题讨论过程中,由作家和理论家提出、经斯大林同意后确定下来的。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在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 静静的顿河作家协会章程里作了如下的表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直接相关的是无产阶级文学。

自从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起,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就开始了。

英国宪章派诗歌、德国无产阶级诗歌及法国巴黎公社文学就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端。

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一般认为形成于20世纪初,即俄国1905年革命之后,是从高尔基的《母亲》和《敌人》的创作开始的。

19世纪无产阶级诗歌,包括鲍狄埃等的巴黎公社文学,只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不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虽然科学社会主义在19世纪中期已经形成,它能够从理论上科学地论证社会主义必然要获得胜利的历史规律性,但是,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还刚刚开始。

那些与工人运动有联系的作家、艺术家由于工人运动本身尚不成熟,他们还不能描绘出与工人运动有联系的整个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广阔的现实主义图画。

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思想团结一致的千百万人民群众行动起来之后。

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同无产阶级革命的成熟阶段相联系的。

只有到了第一次俄国革命时期,才具有这种革命的形势和特点。

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正是在第一次俄国革命的高涨时期酝酿成熟的。

这部作品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展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广阔画面,明确展示出这一革命的未来前景,通过对革命者的艺术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运行着的革命洪流,并为工人群众树立了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

在这里,高尔基运用与过去艺术家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新时代给艺术提出的新课题。

《母亲》的产生标志着世界艺术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高尔基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艺术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尽管在革命胜利初期,苏联文艺界出现过许多具有各种不同思想倾向的文学流派和团体,但至2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中已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共同思想艺术倾向的重要作品,如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革拉特科夫的《水泥》、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与《好

》、法捷耶夫的《毁灭》、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第一、二部)、潘菲罗夫的《磨刀石农庄》以及阿·托尔斯泰、列昂诺夫、费定等作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继承并发展了高尔基在《母亲》创作中的基本原则。

它们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对现实事件作出历史的全面的描写,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满腔的热忱,而且这些特点已成了苏联文学中的主导倾向。

绥拉菲莫维奇的作品《铁流》中译本封面。

从20年代后半期起,许多苏联作家、理论家开始注意创作实践中这些日趋成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不同的创作方法的口号,如“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有倾向的现实主义”,“社会的现实主义”,“英雄的现实主义”等。

其中“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理论家竭力主张“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这是把哲学上的概念直接搬用于艺术创作。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在已成为全世界一切进步作家的旗帜,中国人民的文学正在这个旗帜之下前进。

正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人民的文学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现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意大利电影、文学领域出现的流派。

新现实主义是抵抗运动的产物,反映了这一运动的理想和要求。

它是一群经过反法西斯斗争洗礼的进步作家、艺术家的组合,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以忠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和面临的现实为艺术纲领。

新现实主义文学从诞生到衰退,前后持续了十余年。

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反映抵抗运动和南方问题,象一根红线贯串在早期新现实主义文学中。

作家们以经历墨索里尼统治的“黑暗的二十年”或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亲身体验,热情地描写意大利人民反对法西斯和德国纳粹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斗争(维加诺:《安妮丝之死》,1949),对法西斯残害善良人民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予以无情的揭发和鞭笞(普里莫·莱维:《如果这是人》,1947);以巨大的现实主义力量,暴露意大利南方惊人的贫困、落后(卡尔洛·莱维:《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45);反映南方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他们政治上的觉悟(约维内:《神圣的土地》,1950;贝尔托:《满天红》,1947;《强盗》,1951)。

但另一方面,早期新现实主义作品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

作家们不能正确、深刻理解自己描绘的事实,缺乏对事实本身的艺术概括和揭示。

他们尖锐地提出了问题,但挖掘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更不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常常流露出小资产阶级意识和哀伤情调。

这些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道主义思想和写真实的创作原则。

新现实主义者满怀诚挚的爱怜,描写善良而软弱的小人物,如失业者、流浪汉、贫苦农民、公务员,他们为了获得一块面包、一片土地而同命运搏斗,但都以失败告终,美好的追求都成泡影。

作家们为小人物的遭遇发出愤怒的呼喊和抗议。

这些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广大劳苦群众同严峻现实的深刻冲突和对立,揭露了整个社会民不聊生、危机四伏的阴暗情景。

拿破仑全面战争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