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齐国丞相名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谁的名言

【出 处】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编辑本段]【用 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编辑本段]【示 例】 西人都知道~,我们应该把培养人才这件大事抓好。

[编辑本段]【故 事】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任齐国丞相40多年,帮助齐桓公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他的人才观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编辑本段]【原 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汉朝丞相有哪些

★宰相是泛称,包括权利、地位相当于丞相但称谓不同的其他官员,而丞相是正式的官称。

总体来说,宰相是个制度,丞相是个实质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完结于明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内阁”(文渊阁处在宫内,故名内阁)制度,清承明制,无名义上的宰相制度。

丞相宰相其实是一个概念,如果严格意义说宰相的权利应该比丞相大一些。

在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宰相一职,其中以齐国的管仲最为出名。

宰相的宰是指主宰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权利仅次于君主,总管国家的行政服务。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不但把最高统治者的名称由天子改为皇帝,也把宰相改成了丞相,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丞相的官名。

汉朝的时候基本沿用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不过为了防止丞相权利过大,有时候会设置左右丞相相互牵制。

到了唐太宗时期丞相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弱,丞相一职满地都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几乎各个地方的首脑都是丞相。

★通常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丞相】丞相,是中国古代最高官职。

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领导。

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宰相】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丞相:官名。

开始于战国时代,为百官之长,也称为“相邦”。

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

到西汉初期称为相国,后来又改称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西汉末年,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年复称丞相。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大明王朝纪事》—— 朱元璋时代的洪武十三年。

这一年,是为公元1380年。

朱元璋以奸党一案,杀宰相胡惟庸,前后牵连至死者,凡两万余人。

与此同时,朱元璋对帝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与以往世代比较起来,帝国政治制度与机构设置均变得极其简单明了,其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力最终毋庸置疑地全部归到了皇帝手上,即所谓“大权一归朝廷”。

其直接后果,则是一目了然,皇帝的威权变得空前之巨大;同时,其负担当然也变得空前巨大。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五中记载说: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之中,全国共有1160件各种文书报告送到朱元璋案头,其中涉及各类事项3391件。

平均计算,该人每天需要批阅文件字数约20万字,处理事务423件。

就是说,即便此人24小时不吃不睡,一个小时也要阅读8000字以上,并在20多件国家事务上作出决断。

这种情形称得上令人畏惧。

就算皇帝是真龙天子,就算他体力、精力、智力、能力都超群绝伦,就算他无限热爱此种工作,这样的工作量应也是形同苦役。

为此,朱元璋曾从民间征召过几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做自己的国事顾问,称春、夏、秋、冬四辅官。

其间效果如何,记载相当委婉而暧昧。

推想起来,这些来自乡村的老学究,若真能做到不是越帮越忙,真能顾好这个问,倒确实是政治史上的奇观。

于是,朱元璋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等大学士,挑选那些品级较低、年纪较大、政绩平平的文史官充任,帮自己处理文书报告,以备顾问,但不能参与政事。

到永乐年间,燕王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之后,开始让这些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置。

虽然其官阶仍只有五品,没有部下,没有统辖机构,甚至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既无宰相之名,又无宰相之实,但这些人全是皇帝的亲信近臣,每日侍奉于皇帝身边,奔走于殿阁之下,特别是可以参与机务,看起来却很像宰相。

为避开宰相这个已变得不祥的字眼,加之其名称为“入值文渊阁”,在内廷办事,人们含混地称之为“内阁”,算是有了内阁制的大模样。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

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丞相,该制度起源于战国。

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

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

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

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

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总体而言,丞相和宰相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和清朝的大学士一样,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官职; 唯一有区分的,在于朝代,早期的封建王朝设丞相、中后期的封建王朝设宰相;在有一个就是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王权的渐渐集中,相权也在慢慢削弱,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宰相的实权没有丞相大。

★首相,那是外国政府的官职。

一般见于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国家,在君主制国家的首相,相当于我国古代的丞相,他对君主负责,君主立宪制国家的首相,则是政府的首脑,是国家实际上的最高领导者。

★诸侯国设置的叫“相”,相国和相是两回事,相国在名誉上面应该比丞相更高一点。

相国、丞相本秦官,西汉因之。

丞相金印紫绶,相国绿绶。

相国高于丞相。

东汉以后,相国、丞相皆权臣所为,服衮冕,皆绿绶,二者没有区别,只是名字不同。

★“宰”,在先秦血缘氏族社会中,最初是指掌管家务的总管,《韩非子·说难》云:“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

”春秋时期,家就是国,家臣就是国家官员,所以,“宰”就成为官吏的通称,如冢宰、内宰、里宰等等。

其中,“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为六卿之一,位置已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冢宰又被称为“大宰”、“太宰”,简称“宰”。

“相”,原有“辅助、扶助”之义,后用作官称。

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含义比较宽泛,大约指辅佐君王之责的大臣。

其后,“相”义渐趋明朗,其义与统领百官的“冢宰”相同。

《吕氏春秋·举难》称:“相也者,百官之长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庆封为左相”。

在这个意义上,“宰”与“相”是同义词。

后人也将天子的辅佐之臣通称为“相”,《晋书·职官志》说:“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

”《管子》称:“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

”《路史》称“舜得十六相而天地治。

”等等。

“宰相”一词连称大约是在战国时期。

《庄子·盗跖》“今谓宰相”句所指的是一般的贵人。

《韩非子·显学》称:“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

”这里的“宰相”所指的还只是与武将对称的文臣。

《吕氏春秋·制乐》说:“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

”将“宰相”与“君”对举,含义已接近于后人所理解的。

此后,历代一直沿用。

中国古代,“宰相”仅仅是一个通称或俗称,除了辽代以外,“宰相”从来不是正式官名(辽国官职分南北院,有北宰相府、南宰相府,各有左右宰相)。

所谓的“宰相”,是指历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行使中央职权的官员,其职权特点是统领百官、总揽政务。

“宰辅”则是指宰相和他的副手组成的一个核心领导机构。

宰相副手的官称繁多,如西汉的“御史大夫”、宋代的“参知政事”等等,某些朝代将他们合称为“执政”。

所以,“宰辅”也可称为“宰执”,都是指宰相和他的副手们。

陈平: 西汉人。

他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

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

中国历代丞相和宰相1.先秦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吕尚吕望)管仲苏秦张仪伍子胥2.秦吕不韦李斯赵高3.汉萧何曹参陈平周勃张苍卫绾窦婴田蚡魏相丙吉黄霸匡衡王商张禹孔光朱博邓禹伏湛侯霸蔡茂虞延袁安丁鸿鲁恭杨震刘恺种皓黄琼胡广杨赐杨彪黄琬王允董卓曹操荀彧申屠嘉周亚夫公孙弘公孙贺刘屈牦田千秋于定国韦玄成翟方进4.三国韩暨华歆钟繇王朗陈群陈矫刘放高柔蒋琬费祎董允顾雍陆逊步骘朱据孙峻孙綝濮阳兴陆凯张悌司马懿司马昭诸葛亮5.晋贾充裴秀石苞何曾荀勖卫罐杨骏张华王戎王导何充蔡谟桓温谢安司马孚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越诸葛恢王彪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6.南北朝傅亮沈约崔浩元勰元禧元祥崔光李崇元徽杨椿高欢杨愔高俨刘穆之徐羡之刘义康何尚之刘义恭萧宝夤尔朱荣斛律金和士开宇文护7.隋高颖苏威杨素裴蕴宇文化及8.唐裴寂萧瑀封伦裴矩高俭李靖王珪魏征戴胄张亮马周裴炎姚崇李峤苏瓌崔湜宋璟张说韩休房琯张镐元载刘晏杨炎卢杞李晟浑瑊李勉马燧韩滉李泌董晋陆贽杜佑李藩李绛裴度王涯元稹李训李绅毕諴杨收郑畋张浚崔胤陆扆刘文静杨恭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许敬宗于志宁李义府上官仪刘仁轨武承嗣苏良嗣狄仁杰苏味道武三思魏元忠张柬之刘幽求窦怀贞郭元振源乾曜张嘉贞宇文融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杨国忠韦见素苗晋卿郭子仪李辅国李忠臣张延赏郑余庆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权德舆令狐楚牛僧孺韦处厚李德裕杨嗣复崔彦昭杜让能长孙无忌宇文士及9.五代敬翔刘鄩冯道张文蔚桑维翰杜重威李守贞苏逢吉10.宋范质赵普吕端寇准丁谓晏殊富弻韩琦蔡京王黼李纲张浚秦桧薛居正吕蒙正王钦若吕夷简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范纯仁郑居中张邦昌汪伯彦吕颐浩贾似道文天祥11.辽金韩延徽耶律隆运完颜希尹完颜宗翰石盏女鲁欢12.元安童崔斌伯颜桑哥脱脱哈麻成遵史天泽阿合马萧拜住耶律楚材铁木迭儿燕铁木儿铁木儿塔识13.明徐达杨荣解缙彭时李贤万安张璁严嵩夏言徐阶高拱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杨士奇徐有贞李东阳杨廷和张居正叶向高吴道南钱龙锡温体仁徐光启杨嗣昌周延如14.清希福图海张英傅恒阿桂和珅刘墉松筠长龄琦善耆英桂良肃顺荣禄宁完我洪承畴范文程熊赐履徐元文李光地隆科多张廷玉鄂尔泰史贻直刘统勋尹继善舒赫德于敏中福康安孙士毅曹振镛穆彰阿叶名琛曾国藩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

管仲是在多大时当上齐国宰相

管子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的后代。

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之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成为第一霸主,所以又说“举于士”。

管仲虽然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名言】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先易者后难。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诸子百家都是哪几家 有什么名言和主张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有相关图书《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之诸子百家》,动画《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系列第三部也名为《诸子百家》,另外《诸子百家》还是由东莞神狼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3D网络游戏。

流派谱系诸子百家谱系: 【先秦】 文武道{顺天应人}微 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春秋】 管子 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 【战国】 扁鹊 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 邓析、公孙龙子、惠子、 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 孟子、墨子、告子 {商鞅、申不害、慎子} 许行、 邹衍 荀子、韩非子、 吕不韦、 【汉】 司马迁、淮南子、董仲舒。

王充百家简介一、儒家: 孔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创始人:鬼谷子。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

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

于今而言,犹不止此。

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

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

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

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

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

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

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

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齐国丞相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