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经典能给孩子带来些什么
幼儿时期人生重要的时期,应涵养其天性,培养其习性,必须以经典润之。
教育学家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始于传统经典的滋养。
人们习惯将国学经典比喻为母乳。
母乳的价值在于她不可替代。
”古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就是中华民族早期教育的一个标准。
三岁涵养其天性,七岁培养其优良习性。
但能否把孩子培养成“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人才,父母的引导和选择也很重要。
有关家庭教育的期刊有哪些
1,《学前教育(家教版)》(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
先后荣获华北地区十佳期刊、北京市社科优秀期刊、首届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奖“优秀期刊奖”、“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期刊”等荣誉和奖项。
以更细的话题、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容量、更多的信息,使2~6岁幼儿家长育儿生活的全部烦恼和希望,尽在知己知彼中。
2,《莫愁》(旬刊)创刊于1985年7月,是由江苏省妇女联合会主办的江苏省社会影响力最大、最受读者喜爱的综合类文化期刊之一。
《莫愁》通过邮局面向全国发行,并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国外发行,发行量居江苏省同类期刊之首,并在美国、法国等有一定的订阅量。
《莫愁》历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效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双十佳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入选中国精品期刊资料库和《中华百年报刊大系•当代现行卷》,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多次参加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期刊展。
国内重要的图书机构大都收藏《莫愁》。
3,幼儿教育·家教版本刊以幼儿家长及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幼儿园教师(便于教师做好家长和家园共育工作)。
普及先进的幼儿教育科学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托儿所教育工作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交流家长育儿的甘苦与感悟,探讨家园共育的途径与方法,并为家长提供保教咨询服务。
一、教育名著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已经编好)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14、《孩子们
你好
》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
》、《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7、《多元智能》 [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 译,新华出版社出版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教育诗》[苏] 马卡连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三七作家,专门在2003-02-13的《南方周末》上推荐此书)20、《大教育论》1957年,[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
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21、《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22、《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傅统先译。
追求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
小朋友,你要好好学习,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
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但我希望你自己也可以再发挥想象力,自己改为一个更好的。
1 比喻句,首先要知道比喻句是什么意思。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比如:形容孩子笑起来弯弯的眼睛像月牙。
2 看这个句子哪里可以改为比喻。
这句话中,可以比喻的是脸色苍白。
3 联想什么是苍白的。
一张纸,一面墙……4你根据是否符合逻辑和美感,自己把它们组合起来吧。
以后有问题可以问我哈~
怎么样教育孩子的书籍
赞成
任何行为都应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下有序运行,现行教育也不例外。
关键在于模式须合乎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
离开模式规范的无序运动,则会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易致混乱
养育照顾小孩的工作,是父母应该做的吗
做父母的到底要不要小孩呢
养育孩子,是一常重要的工作是每一位父母的重要职责,正国慈善家罗斯·肯尼迪:“照看孩子不仅是一种爱与责任的表现,也是一项职业,就像世界上其他任何令人尊敬的职业一样,它充满乐趣和挑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养育孩子就是父母的终身事业,真的需要我们用心。
前半生用心,后半生省心;前半生省心,后半生伤心。
如果父母能够用心陪伴孩子成长,孩子终将受益一生。
女儿的出生,改变我的人生我的女儿伊伊的出生,算得上是改变了我的人生。
因为女儿,我做出了两次重大的人生抉择。
第一次是七年前,就是伊伊出生前一个月,我辞掉了一份在很多人看来非常有前途的工作。
这份工作收入很高、职位也不错,但我还是决定转行从事教育。
因为我想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的成长,而我当时的工作经常需要出差。
就在伊伊妈妈怀孕期间,我周一到周五经常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周末差不多有一天时间都在加班开会,这种工作状态对一个即将有孩子的爸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两年前,就在伊伊即将上幼儿园大班之前,我再次辞去高薪职位,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女儿度过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
同时,为了让更多家庭和孩子受益,我开始潜心从事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训,通过为多家报刊杂志经常写专栏、不断写作家教书、在各大育儿网站答疑解惑和到全国各地演讲等方式,为家长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以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育儿经验。
养育孩子,切忌外包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进入小学才是学习的真正起点。
从幼儿园以玩为主过渡到小学以学为主,孩子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改变。
幼小衔接,既是每一个孩子人生之路上的一次重要考验,又是令大多数父母无法回避的一项重大挑战。
无论如何,幼小衔接之路上,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用心陪伴。
曾经看到一则题为“富妈替女请家教开近10万年薪”的报道,福州的一位妈妈开出高薪,月薪7000元、年终奖1万、还包吃包住,为上小学一年级的幼女请全职家教。
她是做生意的,没有时间教育女儿,希望请家教全面负责孩子的教育。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像这位妈妈一样高薪聘请全职家教,但是抱持这种心态的父母也许不在少数。
因为没有时间,所以部分父母干脆花钱请人帮忙养育孩子或者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则优哉游哉地当起甩手掌柜。
身处如今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为了事业可以不顾家庭、为了财富可以不管孩子,早已不足为奇,甚至理所当然。
这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外包越来越流行的时代。
对于企业,研发可以找外包,生产可以找代工,销售可以找经销。
对于个人,吃饭可以到饭店,婚礼可以找代办,酒后可以找代驾。
在一切都可以外包的思维模式下,一些父母开始学会外包养育孩子的任务,护理可以找保姆,学习可以找家教,玩耍可以找游戏。
身为父母,既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更有教育孩子的责任。
虽然传统的“养”可以用金钱外包给别人,但现代的“育”绝不是靠外包就能彻底解决的,这就需要父母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更需要父母的身体力行。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的关注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但无论哪个阶段,父母都不能把所有的养育任务全部外包给别人。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任务何谓养育
养育就是父母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系列行为和互动。
总体来说,养育孩子,父母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和孩子建立亲密感;二是塑造和调整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父母都应该是主角,不是配角,更不能缺位。
从出生到两岁,父母既要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即生理的发展,又要关注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对于吃喝拉撒等护理方面的事情,我们可以请人代劳。
但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间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就只能靠自己多跟孩子互动、敏感地回应孩子、积极地表达情绪等。
这些工作是永远无法外包给别人来完成的,而是自己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多花精力照顾孩子。
从两岁到六岁,父母不但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
在这个阶段培养的性格、养成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从两岁左右就开始逐渐学会遵守规则,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
因此,父母需要像教练一样养育孩子,提高孩子在自我控制和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开始制定规则并执行,这个阶段对孩子的爱就是手把手教给他们规则和要求。
当然,父母建立的规则也需要跟孩子逐渐提高的能力相匹配。
所有这些方面,都很难依靠别人来取代父母的角色。
从六岁到青春期前后,父母不但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品格培养和价值观塑造。
孩子到了六岁左右,自理能力大大提高,行为上表现得更加独立。
因此,父母要为他们建立起一种生活方式,教给他们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渐让孩子确立自己的人生观。
而在品格和习惯培养方面,父母的身教胜过言教。
说给孩子听,不如做给孩子看。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希望孩子具备的自己首先具备。
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父母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些方面,更是无法靠别人来完成的。
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四个方面。
家庭教育在整个体系中处于首要的位置,学校教育处于主导的地位,社会教育是外因,自我教育是内因。
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奢望老师能全部取代父母的角色,更不要认为学校和教育机构能代替家庭。
如果说学校主要教孩子知识、技能,那么,父母更多的责任则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如果父母没有在小时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么终有一天就会给别人教育的机会。
用心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教育的前提就是孩子和父母形成亲密的互动关系和稳定的依恋关系,彼此信任、坦诚沟通。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而要做到这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绝不是仅靠金钱就能解决的,更多需要靠时间。
其实,孩子最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并不是我们买的很贵的礼物,而是我们的用心陪伴。
孩子最在乎的不是我们在他身上花了多少钱,而是在他身上花了多少时间。
因此,我们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多花金钱在孩子身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的用心陪伴,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和不断学习的父母,目前来看应该还不是大多数。
关于如何做父母,我们似乎更愿意沿用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观念和方式,或者干脆闭门造车、不愿学习和改变、不愿交流和探讨。
然而,目前的养育环境和社会发展跟几十年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如今的孩子也早已不如几十年前的孩子那么容易应对。
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人生一大步当然,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老师曾说,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一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走很多的弯路,孩子的人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弯路要走。
好父母绝不是速成的,都是在不断学习、勇于改变、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
这就需要父母伴随孩子的成长,不断更新自己的养育观念和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
只有当父母不断自我成长,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
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的人生就会跨越一大步。
在养育孩子七年多的时间里,我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还算比较称职的好爸爸。
记得伊伊刚出生时,是我换的第一块尿布,当时整整花了我10分钟。
几个月前,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同样是我换的第一块尿布,就只用了几十秒钟。
现在只要我在家,基本上每次都是我来换尿布。
跟之前相比,我现在的工作节奏不是太快。
平时晚上只要在家,很多时候就由我负责伊伊的作业辅导,尤其是数学,我觉得自己比较善于找到解题的方法,辅导功课比伊伊妈妈更有效率。
周末如果有时间的话,我通常会带伊伊去公园或其他地方玩上一整天。
陪伴孩子,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大乐趣和享受。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又重新过了一回童年。
我们小的时候玩具很少,环境也和如今大不一样,通过陪伴孩子,我觉得自己又重新体验了一遍童年的快乐,我会在陪孩子玩游戏时欢呼雀跃,也会在给孩子讲绘本时眉飞色舞。
而这些愉快的经历和美妙的记忆,在我去年创作的两本亲子教育图书中也有非常详细的记录。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风格去年9月份,当伊伊正式入学以后,我逐渐发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也有很多相关话题可以探讨。
虽然在《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一书中,有一节专门探讨幼小衔接这个主题,但是当伊伊真正进入小学后,我再回过头来细想,才发现要让孩子顺利衔接,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很多方面去入手准备,比如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升自我控制、独立思考、情绪管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懂得感恩、敢于担当、善于合作、幽默搞笑等方面的性格。
进入小学的第一个学期,就是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的全方位检验。
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与我的前两本书相比,整体写作风格比较接近,并未采用传统的章节式写法,而是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和故事中,通过亲切、平和的方式娓娓道来。
但也稍微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性更强。
本书的所有内容都完全聚焦于幼小衔接这根主线,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囊括了我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相关话题。
2、系统性更佳。
虽然全书仍然由40篇文章组成,但在篇章布局和内容编排上,具有比较强的逻辑连贯性和时间连续性,建议读者按照先后顺序阅读。
3、条理更清晰。
每一篇文章,都根据内容划分成几个部分,开篇基本上都是几段引言,主要内容以不同的要点罗列,便于读者条分缕析。
4、理论更深入。
大多数话题都涉及到儿童发展方面的理论,很多地方我都参考心理学研究成果对相关理论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这样写,主要是希望读者能更透彻理解很多案例和方法背后的理论和理念,便于读者融会贯通、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