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作文(小学四年级下习作三)写的好吗
有不好之处请修改。
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 也就叫“事实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 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其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五种: 一、事实论证 (归纳论证)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
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
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
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二、理论论证 (演绎论证)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
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
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
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三、比较论证 (对比论证)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
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
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充实。
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
但是,作为一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
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
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比。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
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
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
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
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
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
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
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
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有的议论文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
因为寓言和神话虽然都属虚构,但它们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
引用这些比喻能增强论证的效果。
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五、因果论证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
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
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除了时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
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
一般来说,在因果论证中要重视以下的因果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
主要原因,有时指的是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会因不同的议论目的而发生转变。
应当根据各种原因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主要原因来论证结果,对其他次要原因,应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论点的关系,有所区别地对待,比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简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
这样,论证过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炼。
2.分析产生的原因。
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
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论点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
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
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
3.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
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
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
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
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
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
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
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非。
作用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写作手法:(一)八种常见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二)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相互“对立”。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相互“对称”。
对偶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而对比要求是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
(三)常用的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讽喻等。
(四)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借物抒情是什么意思
借物抒情,借物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怎样才能通过借物达到抒情的目的呢
营造这类文章的手段是象征联想和类似联想。
通过象征联想,由某种象征体联想到它具有的象征义,或由某种象征义出发去联想可表达的象征体,都可以构成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
通过类似联想,用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示与之在形态上的、性质上的、情境上的类似的抽象事物、思想感情,同样 构成又一类借物抒情的文章。
借物抒情,是描写抒情手法之一,也称作“托物言志”或“写物寄意”,就是通过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寄托某种感情、志趣、思想观点。
通篇文章使用这种方法或技巧,就称为托物言志或写物寄意文。
运用这种方法抒情,要抓住描写对象在某方面的特征,凭借这些特征来抒发某种感情。
茅盾为抒发他对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的热爱、崇敬之情,以白杨树作为描写对象,突出地描写了它那象征抗日军民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形象和气质,显示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的“伟丈夫”的“性格”。
把物与情,物与意糅合在一起,达到了物与情和物与意的统一。
借物抒情文章的营构手段是象征联想和类似联想。
象征,即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示与之相似和相关的抽象事物、概念或思想感情。
象征的构成是事物之间由人类想象活动参与的,传统习惯上的和心理上的、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如用黄河、长城象征中国,用烈火、红色象征革命,用白鸽象征和平,用松鹤象征长寿等。
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方面构成,象征体即用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那个具体形象,也就是写物寄意中的那个“物”;象征义即通过象征体所表达的某种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写物寄意中的那个“意”。
由某种象征体联想到它可以具有的象征义,或由某种象征义出发去联想可以表达它的象征体,都可以构成一篇写物寄意的文字。
联想,是由眼前的或想到的某一事物,进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如果二者之间互相类似而联想到一块,那就是类似联想。
一种具体事物与一种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可以存在形态上的、性质上的、情境上的类似性,于是就用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示与之在上述某方面类似的抽象事物、思想感情,同样构成又一类写物寄意文。
写好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 立意要明确 写好这类文章,首先要把握好“物”与“意”之间的对应点,即二者要有密切联系,彼此契合,这是写好此类文章的关键。
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自然属性中发现了某种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即发现了物的感情表现性或品格表现性,从而通过对物的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志趣以及人生哲理。
例如,《白杨礼赞》由白杨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引出北方农民。
抓住物的特征,在升华为精神品格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由物及人,引出赞颂的对象,这是立意的步骤,也是基本思路。
描写要具体 写好这类文章,借物是虚,抒情、言志、寄意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由于抽象、空乏的情、志、意,只有借具体的浅近的事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和理解,使读者乐于阅读。
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意”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意”的表现自然、恰当,“水到渠成”。
对“物”的描写具体是指: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描写要满怀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
既然描写的目的在于寄意、言志、抒情,那么,在进行具体描写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中心思想的需要,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特征上,要善于选用词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例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
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议论要恰当 写这类文章,常常需要在记叙、描写中插入作者的看法,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议论。
如: 冬天的北国是萧瑟的、奇寒的。
这时,没有春天的蓬勃生机,没有夏天的繁华热闹,没有秋天的累累硕果,没有美味的事物。
有的只是风,风
无情刺骨的风
间或漫天飞舞的大雪。
那些娇贵的候鸟们害怕了,拍拍翅膀远走高飞了。
但是北国并不缺乏鸟儿的歌声。
听,“唧唧唧”,那是北国鸟呼唤春天的话语,虽然并不悦耳,却是那样感人。
有什么比在生养自己的地方面临严寒的威胁而逃之夭夭的鸟儿更可耻的呢
有什么比不因故土贫穷而坚守待春的鸟儿更可爱呢
没有
第一段中,加“ ”的句子,便是穿插在记叙、描写中的看法。
后面的几段都是议论。
无论是插在中间的看法,或是总结性议论,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思想意义更有深度。
需要注意的是,议论要恰当。
所谓恰当,主要包括几层意思:一是议论不能没话找话,生拉硬扯,要做到确有见地;二是要以叙述描写为基础,前后内容和谐统一,使人有“水到渠成”之感;三是内容的深浅轻重要恰如其分,避免随意拔高;四是。
议论要从实际出发,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适可而止。
立意要明确、描绘要具体、议论要恰当,是托物寄意的基本要求。
在以往的写作基础上,再加上认真的练习,写好这类文章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