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孔子提出学和教的关系的名言

下列孔子的名言中,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是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语》中孔子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哪条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启发性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孔子认为,要让学生内心有所萌动,产生求知的欲望(即“愤”“悱”),教师再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其教育的效果是最好的。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和学会思考。

④发扬民主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这句话的意思 和寓意/

1.出自论语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论语 长安居大不易 讲到这里,孔子就提出在用的方面的一个问题。

子贡问为仁。

子曰:善其事,必先利。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也是两句名言,我们常常引用的,就是出自《论语》这个地方,孔子说的话。

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

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

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

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

我们看了这一段话,再从相反的角度看,历史上多半把孔子描写得像塑像那么呆板可怕,并不是温、良、恭、俭、让。

如果照那个样子,而今日孔子是我的老师,我一定对他远离一点,怕跟他对面讲话。

那是我们的历史在我们心理上,所塑造成一个下意识的形态。

现在由这句话看起来,好像孔子很厉害,他晓得利用关系。

他说,要到某一国家去,达到某一个目的,先要和这个国家的上流社会,政府首长的关系,都搞得非常好,同时把社会关系搞好,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这些地方,看起来是教人使用手段,多厉害

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但最重要的一点,这里是为仁,目的是做到仁,在救人。

最近大专学生中兴起一股歪风,喜欢讲谋略学,研究鬼谷子等学说。

我常对他们说少缺德,那些年轻人给鬼谷子迷住了干什么

对于谋略,应该学,不应该用。

因为用谋略有如玩刀,玩得不好,一定伤害自己,只有高度道德的人,高度智慧的人,才会善于利用。

我们前面也曾引用过西方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说的:“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但一般人往往把马丁路德的话,只用了上半截,讲究“不择手段”,忘记了下面的“完成最高道德”。

马丁路德是为了完成最高道德,所以起来宗教革命,推翻旧的宗教,兴起新的宗教——现在的基督教。

而现在的人,只讲不择手段,忘了要完成最高道德。

这里孔子是因为子贡问为仁,他才这样告诉子贡,如果是别人问为仁,孔子就不会这样讲了。

我们从历史上看到,子贡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够得上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经济家和工商业巨子,所以他这样告诉子贡。

换句话说,孔子本身周游列国,见七十二位国君,也是这样做的,像卫国的蘧伯玉等等都是他的朋友,但是他的运气不好,始终上不了台,大家怕他。

他如果不择手段,则可以很轻易拿到政权,但是他讲仁,始终守着最高的道德原则。

他告诉子贡的,也是这样。

再看历史上成名的,尤其唐代士大夫的风气,那时尽管是考试取士,但不像清朝考功名的规定,而是要先靠有名气的前辈栽培,就如韩愈的上书之类。

有些人经常写了文章,等在门口递上去,一等到自己的文章被上面看中了之后,就起步了。

像白居易在首都长安的时候,最初很落魄,诗文虽好,没有出路——没有人保荐——连考试都没有办法参加。

后来白居易去看一位老前辈顾况,将自己的作品给他看,这位老前辈接见了白居易,先不看作品,问他:你住在长安啊

长安居大不易

这句有名的话,代表一个国家的首都,生活高,消费大,他对白居易讲这话,包含有教训意思。

但看到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非常欣赏,认为这个年轻人,有资格住在长安。

于是为白居易向中央保荐,参加了考试,然后一帆风顺。

再看李白上韩朝宗的信,都是年轻人靠前辈提拔的例子。

所以在唐代以后,前辈专门提拔后辈,为国家取士。

现在讲到这种文化的精神,我们老一辈的人应该留意后辈青年,培养他们,提拔出来,等他们有了功业、学问和表现,自己坐在一边,好像在欣赏自己灌溉出来的花,心满意足,该多高兴。

这种情形,历史上非常多,也充分表露自古以来我们老一辈文人的风范。

这些史实都说明了孔子这里告诉子质的话,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

所以现在有许多留学生,自美国回来,大谈其美国的政情,我常常叫他们少做土包子,我说你住在加州或别处,生活只限于大学文化圈中,别说只住了六年,就是住了六十年也没有用。

你要了解美国,你和华盛顿那些政治首要,是不是朋友

你知道这个时代张仪式的基辛格脑子里,是要生鸡,还是要生蛋

基辛格的影子都没见过,和我一样只看到报纸上的照片,这样就懂美国了吗

等于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晃荡三年然后回去,就说懂了中国,但他知道我们今天在这里做了些什么

连影子都不知。

所以真要懂天下事,要“事其大夫之贤者”。

前几年,我就和一位美国教授说,你们美国到处出了钱,帮助人家,又在到处挨骂,就因美国的议员们,都不是秀才,又不出门去懂天下事,不到东方来看,当然不懂天下事。

有的来台湾看过,回去就不同了。

这些秀才要出门才懂天下事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几句书我们引而伸之,扩而充之,大家一生受用无穷,就是任何一件事,不能孤陋寡闻,多交游,多了解,处处都是学问。

满意请采纳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

是:所以说弟子不一定师父,师父也不一定弟子厉害。

出自韩《师说》。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孔子提出学和教的关系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