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修是圣人还是邪教教主
奥修是邪教教主。
资料如下:原名Osho,音译为“奥修”,曾名为阿恰里亚·拉杰尼希”(1931——1990)。
1931年12月11日生于印度中央邦古其瓦达,其家庭有耆那教的背景。
自小倒也聪明伶俐,口才出众,40岁的时候自称是700年前的一位圣人转世,然后开始邪教布道的生涯。
1985年曾经被美国基督教政府驱逐出境,并被美国少数官员以反诈骗法指控其企图谋杀、攻击、纵火、盗窃、窃听及鲁莽地危害安全等罪起诉,被法院勉强冠定为移民罪,曾遭到欧洲24个国家拒绝入境,1989年改名奥修。
——至于您提这个问题,肯定是最近社会风靡的一些奥修修行的语录或道理,但是很遗憾,这不是奥修说的,呵呵,而是有人打着奥修的名头来传播,我仔细看过,有些内容的确真的不错。
不过在1996年8月14日《中华读书报》记者赵武平先生发表了《包装出来的心理大师》一文。
该文对奥修的出版过程和译作质量作了叙述,指出国内出版奥修书稿的来源系出自于“自称阿洛克的奥修国际基金会”美籍华人许光汉,上海版图书来自于“唯一见过奥修本人”的中国人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的邱正平,也就是说这里面有炒作的成分在里面,要过滤性的观察这些东西。
有关创造力的名言警句
1、我创造,所以我生存。
——罗曼·罗兰2、我们要获得现有的一切,而且要创造现在还没有的新事物
——高尔3、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阿诺德4、希望在烧毁“旧事物”的火焰顶上出现光辉灿烂的“新事物”。
——泰戈尔5、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雨果6、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歌德7、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彼得·杜拉克8、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
——罗曼·罗兰9、人材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
——箴言10、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卢尔卡尔斯基11、神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
——泰戈尔12、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同静止作斗争,是创作,是创造,是对“永恒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
——《罗曼·罗兰传》13、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
——米尔14、创造包括万物的萌芽,经培育了生命和思想,正如树木的开花结果。
——莫泊桑15、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
而知识的幻影,不过如晨间之物。
——泰戈尔
管住自己的名人名言的话日记
《奥修中文全集TXT版》你还信政府吗
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害得这莫惨,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变成了废人,不要再相信那些所谓正统的教育了,奥修哲学上的修为,足以使他与同一时代,甚至他以前的任何时代的哲人平等对话。
奥修向来喜欢说佛陀、说基督,在所有宗教派系中,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无疑是最为宽宏而又仁慈。
《追寻生命的意义》 犯错中走向成熟作者: 维克多·弗兰克我们犯过错,还要继续犯错,这也是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的不是告别错误的昨天,而是坦然的接受昨天的错误,这样我们才不会害怕将要产生的错误,我们才不会被困在错误假想的恐惧中,我们才能动用我们的能力去作出当下的选择,去真面惨淡的人生。
《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邓晓芒 邓晓芒教授切入的角度比较特别,从心理学入手。
对中国人的人格和造成这种人格的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基本上没啥正面评价,所谈论的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推荐:《少有人走的路》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
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
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宗镜录略讲》 作者:南怀瑾清朝的雍正皇帝最热心提倡《宗镜录》,认为不懂此书的人,没有资格学佛。
还下令出家或学佛者,非读它不可。
他也撰过几篇序文,又将原文节录集成《宗镜大纲》,极力推崇。
这部书自有它殊胜的价值,我们的研究,不仅在佛学方面,也要遍及文学方面。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般习惯略称《六祖坛经》,或者《坛经》。
这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教诫僧徒四众的语录。
净空法师通过资料翔实、融会贯通的讲解,意在使社会大众对佛教有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通过阐述六祖的思想,使得大家从中获得修学纲要,
求 关于 要追求 内外兼修 的人生格言
1间万象都已尽善尽美,而成为一正的道德上的完人,则是宇宙万物完顶峰今世界要造就一个圣贤比古希腊时期造就希腊七贤还要费劲。
当今世界对付某一个人所花的精力物力要比过去对付整整一个民族所花的精力物力还要大。
2。
性格与聪明乃发挥人之天赋资源的两个依托凡欲使其天赋得到自然发挥者,须使其才华依托其性格与聪明二者。
若只依靠其中一个,则只能获得一半的成功。
光靠聪明成不了大事,你还得有一个适合你的聪明性格才成。
愚人之所以失败,在于其行事不顾及自身的具体条件、地位,出身及朋友关系。
3。
勿使所行之事公开亮底出人意料的成功往往最能使人们心悦诚服。
过分明显的事既无用也无趣。
不急于表态可使人们揣测不已;如果你的地位重要到能够引起人们的期待心理,则此种情况更是如此。
神秘就是靠其神秘性来赢得敬重的。
即使你必须道出真相,也最好避免什么都和盘托出。
不要让人人把你里里外外都一览无余。
小心谨慎是靠小心缄默来维持的。
你决心要做的事一旦披露,就很难获得尊重,反倒常常招致批评。
如果事后它们结局不佳,则你就更易遭到双倍的不幸。
如果你真想获得人们的敬仰和敬奉,就学学那行而不言的神灵吧。
4。
有识尚需有胆方可成伟业知识与勇气是不朽的,因此也就可以便你不朽。
你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如果有真智慧,则可以为所欲为。
孤陋寡闻者元异于自固一方黑暗世界。
体力与判断力好比双手与双眼。
有识无胆者,其智慧是结不出果子的。
5。
培养人们对你的依赖心理神之所以成为神不在于人们顶礼膜拜其雕像,而在于人们诚心敬奉它。
真正的聪明人宁愿人们需要他,而不是让人们感谢他。
有礼貌的希求心理比世俗的感谢更有价值,因为心有所求,便能铭心不忘,而感谢之辞无非促人忘却。
与其别人对你彬彬有礼,不如别人对你有依赖之心。
饮足井水者往往离井而去;桔子被榨于汁水后往往由金黄变为渣泥。
一旦对你不再有依赖心,也就不再对你毕恭毕敬,经验启示给人最重要的教训是:维持别人对你的依赖心理,不要完全满足其需求。
此法甚至可使君王亦受你控制。
但你践行此法时不可过分,不要只是引而不发从而使人误入歧途,也不要只为一己之利而无视他人病人膏肓。
6。
臻善臻美人非生而完美。
你要每日德业兼修,不断进取,最终成为尽善尽美者,使你秉性圆满无缺,声名显赫。
凡完美之人有如下特征:趣味高雅,才智精纯,意志明晰,判断老练。
有的人永远难以臻于完美,总是缺点什么。
另外一些人则需要很久的时间来修养才能初见成效。
凡臻善臻美者总是言语明智、行为谨慎、小心翼翼的,上流社会总是愿与之结交,乐与之为伍。
7。
不要显得比上司高明被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所以要是你的上司被你超过,这对你来说不仅是蠢事,甚而至于产生致命后果。
自以为优越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和人君嫉恨,因此,对寻常的优点可以小心加以掩盖,例如相貌长得太好亦不妨用某种缺陷加以抵消。
大多数的人对于在运气、性格和气质方面被超过并不太介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尤其是领导人)喜欢在智力上被人超过。
因为智力是人格特征之王,冒犯了它无异犯下弥天大罪。
当领导的总是要显示出在一切重大的事情上都比其他人高明。
君王喜欢有人辅佐,却不喜欢被人超过。
如果你想向某人提出忠告,你应该显得你只是在提醒他某种他本来就知道不过偶然忘掉的东西,而不是某种要靠你解谜释惑才能明白的东西,此中奥妙亦可从天上群星的情况悟得:尽管星星都有光明,却不敢比太阳更亮。
8。
人的最高精神素质是不受一时冲动的情绪所摆布用你的自尊使你免受庸俗、转瞬即逝的印象之左右。
没有一种胜利比战胜自己及自己的冲动情绪更伟大:因为这是一种意志的胜利。
即使当激情影响你的时候,也不要让它影响你的地位,特别是当你的地位对你很重要时。
这是避免麻烦的明智之途,也是获得他人尊重的捷径。
9。
避免你的土生土长的缺陷河水的好与坏总与河床土质的好坏相关;人不论生在何地,必秉承该地的优质与劣质。
有的人比别的人多蒙其故乡故镇的恩惠,因为他们出生时正值气朗大清。
不管什么国家,即使它非常高雅文明,也总有某种天生的缺陷。
正是这些缺陷使其邻国得到安全感而产生自慰心理。
谁能克服或至少掩饰得住这样的民族性缺陷,谁就等于打了一场胜仗。
你只要办到了这一点,自会被你的同胞尊为出类拔革者,因为出人意料的成功最受人尊重。
其他缺陷则源自人们的出身、条件,职业和所处时代。
如果这一切缺陷都体现在某一个人身上而未被预察到并加以纠正,则此人必成为举世难容的魔怪。
10。
名声与好运一个经久不衰,一个流转不定。
前者常跚跚来迟,后者可助人乐生。
好运须防他人嫉妒;名声须防湮没无闻。
你可以诚心求好运,有时亦可努力促成之;然一切名声无不以持之以恒的苦干为本。
求名的愿望根植于力量与旺盛的精力。
从古到今,名声总是与巨人为伴,而且总是趋于极端:不是好雄怪杰,便是天才英豪;不是臭名昭著,便是有口皆碑。
11。
与可师者为友让交朋结友有助于博学多闻,让交谈有助于互相教益。
要使朋友成为你的老师,要让学问的用处和交谈的乐趣有机融合。
要乐于和悟性高的人一起相处。
你说出的话须博得听者喝彩,你听到的话须使你多识多闻。
一般情况下,是我们自己的兴趣使我们接近别人,所以,这种兴趣是高尚的。
谨慎的人常常出没于英雄豪杰之门:这是发挥英雄气概的舞台,而非沽名钓誉之宫。
有的人以学间和判断精到闻名遐迩:他们以身作则,与人为善,饮誉天下,和他们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构成了一个智慧超群、风流倜傥的学院派。
12。
自然与人工,素材与加工一切美都需要陪衬。
完美若不靠能工巧匠加以升华也会变得野蛮粗俗。
人力使恶者获救,使善者益善。
天工常常在我们最需要它时令我们扫兴,我们于是只好退而求人工。
若无人为修养,最佳气质也显得粗俗。
缺乏文化熏陶的完美只是半成品的完美。
若不假人工修饰,人们总显得过分粗野质朴。
因此,尽善尽美需要人为雕饰。
13。
先知他人别有所图的心思,再伺机行事尘世人生本是一场除邪斗恶的战争。
狡诈者的武器无非是玩弄种种心计,它常玩的把戏是声东击西。
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心底里却在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于,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
有时它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这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在适当时机突然一反常态、出奇制胜。
明察秋毫之人对此种伎俩往往在静观默察后加以阻截,审慎伏击;观其表面张扬之意而作反解,可即刻识破其虚假勾当。
聪明人常常放过对方第一意图,以便引出其第二乃至第三意图。
玩弄诡计者一旦看到自己的阴谋败露,便伪装得更精巧,往往以吐露真言引人上钩。
他们改变战术,故作憨厚无欺而实售其好。
有时推心置腹的坦诚态度达于极端,骨子里藏着的却仍是狡诈。
然而明察之人看穿这一切,总能瞥见光明外表下的阴影,他解破对方的真情,知道那表面最最单纯音其实正包藏着深深的祸心。
蛇怪皮宋①竭其心智与阿波罗神那坦诚的洞察之光相搏的情形就是如此。
①古希腊神话中从丢卡利翁大洪水的污泥里孵出的蛇怪,后来被阿波罗神杀死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脚下。
--泽者注14。
现实与风度肚里有真货还不能说万事大吉:你还得留心与环境相配合。
风度不佳会弄得百事尴尬,连正义与正理都会让它搅得变味。
如果你风度可人,往往一美遮百丑:即使说出回绝人的不字,也让人感到堂而皇之;它能使真理甘甜,使老脸青春。
行事时如何举手投足非常重要,令人愉快的举止往往能令人倾倒。
美妙的风度是人生的瑰宝。
言行得体,使人在任何逆境中也能安然无恙。
“追求”的名言事例
追求真理: 1.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绝对追求真理的人。
2.在企业经营和金融投资领域,追求真理与追求金钱是一致的。
3.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4.孔子有句名言:“朝闻道,夕可死矣。
” 5.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 爱因斯坦 6.只有忠实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是:时间像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悲伤、后悔。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意思是: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放任自流。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朱熹小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能把一本书读过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领会 了。
出自《三国志·魏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思是:读书多了,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
出自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意思是:没有才,宏伟的志向就不能实现;不学习,就 不能成大才。
出自(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不学习便无法增长才于,没有志向就难于取得 学业上的成功。
出自《诸葛亮集·诫子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是;下决心学习,连吃饭也忘记了;有所心得便高 兴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逼近了。
出自《论语·述 而》。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 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办事果断,没有后患。
出 自《尚书·周官》。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意思是:积累许许多多的财富,不如学习一种小小的技 术。
出自《颜氏家训·勉学》。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意思是:人的立志,语言忠实是它的根本;修养自已的 品德,应以行动为先。
出自(唐)吴叔达《言行相顾》。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不然到了满头白发之时,只有 徒叹奈何了。
出自(宋)岳飞《满江红》。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意思是:一个人之所以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问,都 是由于他有志气;没有志气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
出自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意思是。
山是由土石日积月累而高耸起来的,长江大河 是由点滴之水长期积聚而成的。
比喻知识、业绩都是由少到 多,由小到大长期积累、创造而成功的。
出自(唐)刘禹锡 《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铭》。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意思是: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
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蒿不可放缓。
意思是:作学问就象撑着逆水的船,连一蒿也不能放松。
比喻学习不要自满,要坚持有恒。
出自〈朱熹语录〉 为学须先立志。
意思是:作学问首先应当立志。
出自〈朱熹语录〉 学者不患立志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怕志向立得不高,就怕不能持之以恒;不怕作品里的话说得不漂亮,就怕自己不照着做。
出自 〈薛方山记述·上篇〉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意思是:学习要树立大志,没有大志就容易自满,自满 了就不易有长进了。
学习要有勇气,缺乏勇气,不懂的东西 会自以为已经懂了,没有学到的东西会以为已经学到。
出自 《近思录集注》卷二。
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意思是:学识不广博,就不能得其要领;志向不笃诚,就不能努力去做。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意思是:学习贵在懂得提出疑问。
有小疑问得到解决,总能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大进步。
出自《格 言联壁·学问类》。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 空虚。
意思是:学习要靠勤奋才能获得,经过三年就会学得满 腹经纶。
出自《神童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游乐; 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出自韩 愈《进学解》。
志当有高远。
意思是:人应当有远大的志向。
出自(三国·蜀)诸葛 亮《诚外甥书》。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意思是:自古以来,圣人贤人的盛德大业,没有不是通 过学习而成<纪的。
出自(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坐破寒毡,磨穿铁砚。
意思是:把毡子都坐破,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
形容 发奋读书,持久不懈。
出自(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
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 周恩来
怎么评价乱七八糟的塔罗牌
材料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文。
(70分)(2022年3月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考试质检优秀作文)有人说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一、题意简析材料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针对的是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人云亦云,提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
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五首之一)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种“矮人看戏”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自己并没有看见,却随人说短长,被他人的说法所绑架,结果丧失自我,徒留笑柄。
提倡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恰恰背离事情的真相,如果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到了就一定是真的,则有可能远离真相,被假象所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确实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种观点相比较,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和提升。
人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但凡事不问青红皂白,以为只要自己看到了就一定错不了,就切近了事物的本质,那就不对了。
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大脑去仔细过滤,用心去思考鉴别,应如鲁迅所说,涵养一双会看夜的眼睛,正面文章不妨从反面看,反面文章不妨从正面看,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一点质疑和批判,这样才不会陷入瞒和骗的泥淖。
生活中有很多成语、格言、警句,是某种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孤立地看有道理,但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则又显得荒谬,比如: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
(孔子)……因此,这一类题的写作,有必要做到两点:第一,要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所谓思辨,并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地呈现结论,而是在具体问题的辨析中富有逻辑性地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展现出来。
应该重视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的结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要亲自观察和发现,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体现了实证精神,是科学理性态度的反映。
但是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究其原因,无非是:一,自己像那个矮人似的确实看不到;二,自己可能并不真心想去看;三,自己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去看。
如果是第一种原因,自己确实看不到是因为外部环境有意遮蔽和阻挡,那就有必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要去争取,不但不争取,反而跟着别人起哄,则是深重奴性的体现;如果是第二种原因,自己并不真心想去看,却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信口雌黄,则是别有用心,心地阴暗;如果是第三种原因,放弃自我的权益,用别人的眼睛去看,长久以来便会形成一种惰性和惯性,这是对自我的放弃和消解。
人不能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见的有可能是假象和错觉,容易被假象和错觉所蒙蔽。
为什么纷纭万象,举目所见,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呢
这有几种原因:一,世界是复杂的,而真相却是唯一,人们不可能百分百地接近真相,只可能通过各种碎片的拼接,尽可能接近和还原真相;二,人们因偏见、成见、私心、虚荣、幻觉等等的影响,会被浮云遮住望眼,选择性地去观察事实,结果无法发现真相,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都是这样;三,真相被某种看不见的手有意地掩盖和遮蔽,或者被假象粉饰,“你所看到的是我想让你看到的,你所听到的是我想让你听到的”。
因此,眼睛的观察与心灵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轻易地相信了自己的眼睛,没有心灵的参与,则无异于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是对人的价值的戏弄和辱没。
第二,要有思考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文章要有现实感,要有对生活批判和反思的锋芒和锐气,不能没有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所谓广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联想要丰富;所谓深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要深入,要有理性。
比如:事先没有对作品进行认真地阅读和研究,就随众人漫无边际地乱说,不负责任地瞎说,文艺批评领域这种不相信自己眼睛的现象并不少见,赞同或者反对,首先都要自己去看,而不能把看的权利交给别人,这其实是缺失了踏实严谨的作风,缺失了起码的责任感和敬重感,这种现象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实地观察体验,对于文艺创作或许比读书还更重要。
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长阅历,一则吸纳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妙之趣。
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然界中可以见出,在一般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
所以,文艺创作讲究要走向大地,走进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
对于官场中的人来看,也是这样的道理。
不被下面的人所蒙蔽,需要转变作风,踏实地走向基层,走向民间,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才不致于乱发号施令。
眼睛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假象,要追究事物的本质,有必要对自己所看到的提出问题,加以质疑,不轻易相信也是一种可贵的品格。
物质的极度繁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我们的心灵非常自由
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已经十分强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以备受尊崇
每年的出版物浩如烟海,文艺作品的产量一年多过一年,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出版已非常自由,文化已非常繁荣
衣着光鲜,风光排场,名车豪宅,极尽奢华,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非常成功,自我的价值已经实现
我们的眼睛只看到舞台中心聚光灯下的荣耀与辉煌,然而那荣耀与辉煌的背后是否还有别样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品味
……二、写作角度这种对立观点式的题目写作时可以先分后合。
所谓先分,就是选择其中某一观点,结合实际去分析其中的道理;所谓后合,就是将两种对立观点综合起来作辩证分析。
或小处切入,或大处着手,或正面落笔,或反面剖析,或分析原因,或阐明结果……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关键是有生活,有想法,有自己思考的过程。
下面这些角度都可以视为切题: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能满足于听,还要自己看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无论赞成或者反对,先看了再说打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自己去看不要人云亦云,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放出眼光,自己去看走向大地,走进民间,实地观察和体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运用脑髓与放出眼光,二者缺一不可人为什么会被假象所惑执着追求,冷静理性,发现真相要有一双会看夜的眼睛不要被表面文章所欺骗透过表象,探寻事物本质善于拨开蒙在事物身上的浮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被所看到的欺骗打破妄自尊大的幻觉,平常地看待人我……三、文体选择选择了什么文体,则必须符合该文体的基本特征。
记叙文要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融自己的思考于其中,不能缺少细节描写。
允许适当、合理的虚构,但虚构必须有生活的依据。
议论文说理是其本质特征,要善于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提炼观点,能够有条理地议论自己的观点。
在论述中,不止于“例证”,能“论证”,不停留于“怎么样”,能深入阐述“为什么”,辩证地分析、说理。
论证须合理,论证方法应用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下面的问题应视为议论文的硬伤:1.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
2.以叙代议,铺排罗列素材,没有基本的逻辑分析。
3.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4.过多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生动的人物对话。
5.在同一个平面上堆砌材料,只有例子,缺乏论证。
优秀作文选其一:莫让一叶障明眸上帝赋予了人类一双明眸,给世界带来了五彩缤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了解时事变迁,世间冷暖。
眼睛是我们最信任的朋友,却也是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欺骗是可怕的,唯有头脑清醒,明辨是非,才能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被眼睛欺骗祸害无穷。
因为信任,所以缺少防备,缺少“灾难”的天敌,后果可想而知。
楚怀王只看见奸臣的唯唯诺诺,却无视屈原等忠臣的赤胆忠心,只看见天下太平而无视秦人的虎视眈眈,落了个国家灭亡而身陷囹圄的下场。
前苏联领导人只看见兵强马壮,无视轻工业、农业的孱弱不堪,在美国总统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诱骗下更加穷兵黩武,结果亡党亡国,沦为笑柄。
当人类被眼前景象蒙骗时,头脑不再清醒,行为再不理智,酿出大祸亦在情理之中。
自康乾盛世之后沉浸在中央大国美梦中封关锁国的清王朝,无视奴隶制的剥夺人性和丧失人心的美国南方奴隶主,都难逃失败的厄运。
人类是聪明的,明眸是雪亮的,怎么这么容易被假象所欺骗呢
这是因为假象往往颇具迷惑性,就像外观鲜艳而内心腐烂的苹果,吃了才知道上当受骗。
利比亚人看见所谓“民主”的苹果,在西方国家唆使下不计后果地加入“吃苹果”的行列,把这个曾经的非洲富国拖入战争的深渊。
一年过去了,想象中的民主苹果不但不好吃,还会“拉肚子”,武装割据,国家分裂,社会秩序混乱笼罩着这个国家。
利比亚人傻吗
不是,是因为所谓民主的诱惑性太强,他们头脑一发热就被自己的眼睛骗了。
中国人盲目追求洋文凭洋学历,被它们的优点所吸引,结果“赔了青春又折钱”,连工作都找不到。
所以,为了不让假象遮住了我们明亮的双眼,我们不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要善于总结历史教训,避免被相同的“叶子”遮挡眼睛。
邓小平看出前苏联穷兵黩武的巨大弊端,不被强大的军力蒙骗,提出和平发展战略,还主动裁军一百万,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还使我国军队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
唐太宗不被“贞观之治”所迷惑,居安思危,重用谏臣魏徵,给李唐王朝奠定三百年基底。
无数的事实证明,“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反思历史,明辨是非,障明眸的一叶定会自动飘走。
莫让一叶障明眸,头脑清醒辨是非。
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要相信自己理性的判断。
做到了理性分析,汲取了前人的宝贵经验,我们就不必担心有物障目,我们的行为将更加理智,我们的成功指日可待。
优秀作文选其二:慧眼存真拉封丹曾说:“天目,并非与生俱来,只因察世间百态而得。
”有人相信眼睛,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之中,盲目的信任让他即使被骗也毫不察觉;有人不信眼睛,满腹的狐疑和猜忌让他变得敏感而多虑。
我们并非“生而知之者”,于是只能从过经验和教训中选择“信”或“不信”。
然而,其实这本不是是否相信眼睛的事情,而是当你在面对事物的表象时,是否有一双“慧眼”,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拥有清晰的判断力的问题。
民国时教育部长陈立夫曾下行政命令,要求西南联大必须按照教育部长规定,开设课程、考核学生。
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并被普遍遵守的规定。
然而哲学家冯友兰代表西南联大师生上书教育部,其言“同人不敏,窃有未喻”,独具慧眼,不苟同教育部之令,而坚持大学应有独立自由的学精神。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冯友兰教授始终坚持着的底线和原则——一方面他没有盲目相信所看到的其他大学在教育部勒令下唯唯诺诺学的情形,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同人不敏,窃有未喻”;另一方面,他拥有一双慧眼,提出行政不干预教育的原则,为西南联大在抗战时一枝独秀作了铺垫。
人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又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
”——其实这两句话看似不同,实则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而多了几分猜疑的想法。
人们总是在担心自己被听到的话所欺骗,所以才有“眼见为实”;而又担心自己所看到的并非事实,又有了“不相信眼睛”。
究其根源,便是这物质丰富的社会有些人精于算计,而让公众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才会时刻担心被骗。
从掺假的毒奶粉,到“掺假”的学历;从伪造的虎照片,到被宰的游客……无不如此。
我们呼唤像冯友兰教授一样的人们,能在万目皆然时独具一双慧眼,参透现象,秉持正义;我们呼唤社会道德的回归,结束人们彼此之间的猜疑。
不论相不相信眼睛,只要社会拥有正义与道德,我们总能有一双“慧眼”,去辨识,去存真。
拜伦说:“我用双眼感知世界。
”的确,我们应存有一双慧眼,去感知,去改善这个世界,这个我们心灵栖息的世界……优秀作文选其三: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德国“视觉领袖”展览上,一幅倒置的美人肖像吸引众人眼球,而当它被正放时,观众一片惊呼,因那美人实际长得奇丑,简直是个“四不像”。
如果说这是利用了眼睛的错觉,也有灵性大师奥修看似掌握真理,私下却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他利用人们对其表象的信赖,建立起与道德背道而驰的“王国”。
单纯的视觉假象使人落入圈套,而精密筹划的骗局更能将人玩弄于掌心。
因此“眼见为实”的训条早已不再适用,你不见用科技手段造假造谣的事屡屡发生吗
眼睛是顾城寻求光明的工具,但在科技对真相的蚕食面前,真正应当被拿起的,是思想。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而怀疑的精神与不竭的思想,才能将人解救于盲目的迷信之中。
孱弱的古人只能依眼睛而坚信“地正方圆”,难道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经历世代的彻悟之后仍执着于肉眼所“证实”的世界,以之为真相所在吗
肉眼往往将人限定于浅层的表相中,而通过思维的运转,人才会真正接近真相,接近真理。
所以,本雅明说:“笃信不具有创造力,怀疑才具有创造力。
”所以,闭上眼吧,人眼前的假象如何扭捏作态,内心的思考才能予人答案。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看见的境界,并不是达到的境界。
”而“达到”在哪呢
在于思考。
在思考中,人才能超逾现有的存在与限定,揭示荒谬,寻找真实的存在。
卡夫卡曾说: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使他不自由。
因此他写《饥饿艺术家》,艺术家拒绝进食,拒绝他人的施予,即使在生命殆尽之前仍不退却,因为“没有适合的食物”。
是的,因为人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花俏“美味”的表面答案,人需要的是挣脱眼前的独立思考,在思考中构成个人价值体系,在思考中锻炼出真正的判断力与追求真相的能力,否则人只能像被囚禁于牢笼中的饿狮,等待喂食,失去真正的自主力。
我们需要的,不是等待他们提供表象再被动地用视觉去接受所谓的真象,否则将背离深层的内涵。
雪莱曾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浅水波浪易被发现,但唯有思想能使人深入水的内部,找到它的本质。
即使真相沉默于水底,我也将在思想之中独立、探索,在探索之后将其捉出水面,去唤醒那些执象而求之人。
以独立之思,对盲目之眼。
优秀作文选其四:以心为眼,汇聚光芒当时代的航船驶进莫测的水道,当聒噪的声音渐渐污染我们的视听,焦虑的空气中浮动着危言耸听,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你我是否能坚持着敢于看,敢于听,敢于梦想,敢于思考
也许眼睛所见不一定真切可靠,但心灵的尺度定能助我们摆脱混浊,看清世界。
卡夫卡有言:“在不义面前,唯有受难才使我们与世界建立良好的关联。
”越是污浊不清之时,就越是需要一种独立、理性的思考,眼睛可能欺骗我们,但心灵不会。
辜鸿铭曾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只有扯掉心中无形的辫子,摘去有色眼镜,以真切、实在的心灵感知去认识这个社会,以思考去甄别这个世界,才能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视觉窘境,觅得清晰透亮的社会真相。
如何坚守良知与理性,站在时代的高地上瞭望旷野与星空
那便是在睁眼观察的同时,以道义为尺,以理性为界。
如马寅初在祖国沉浸在“多子多福”遐思中时“宁鸣而死”地提出了人口药方,或如索尔仁尼琴目睹苏联国家机器那习以为常的黑暗时以思想为“牛犊顶橡树”,他们即便也被那时代的黑布遮蔽双眼混淆视听,却拿起了堂·吉诃德的长枪无畏地刺破黑暗,以理性思考唤醒国人的明天。
有人说,假如黑夜如此沉沦,我们能否自遮双眼,不去听不去想
不然。
虽然我们所见不一定真实可靠,但也决不能因噎废食。
卡尔维诺在《烟云》中说,“只有呼吸着今天早晨这样雾蒙蒙的空气,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视野中充满迷蒙时,我们更应扩大视听,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问题,厘清实质。
托马斯曼感慨道:“那时我们还没被生活撞疼,我们还敢于看,敢于想,敢于做梦,敢于思考。
”在现实的迷雾前,尤其不能失去的就是探询真相,解决问题的勇气。
毕飞宇的小说里曾有这样的情节:一把手电筒被失手扔进黑暗河水里,它的光亮就永远在沉沉的河水中坚持着。
从在文革时坚守自我的顾准,到舌战群儒舍命救黄河的黄万里,甚至是“打假斗士”方舟子与“侠女墨客”龙应台,他们都是社会的光束,为时代航船的前行照亮了方向,也为普罗大众们擦亮了心灵的双眼,扫去了睫毛上的灰尘。
眼睛可能欺骗我们,但心灵不会,只有坚持理性独立的思考,勇于担起时代的责任,以心灵眼,才能聚起冲破迷雾的光芒,足以充塞天地,烛照人间。
优秀作文选其五:让理性为眼睛松绑这是一个充满机智巧械的年代,纷繁杂沓的世相令人眼花缭乱,诚然,有人认为要相信眼睛,然而,人们常囿于视觉角度的单一而迷乱了心智,南辕北辙。
因此,在人生中,我们不能在懵懂中轻信眼睛,而应用理性为我们的眼睛抚去尘埃,拓宽人生的视野。
“时间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却窥见了它清澈的底。
”梭罗的感叹道破天机,若仅是用肉体的眼睛,我们又如何能理性地看待历史
若是凄惶于自己未曾看见,人生就会沦为表面现象的跑马地,看待人生,求索世界,唯有用理性的曙光为我们引路,不仅只是用眼,我们才能建立本心的眼光亟需的坐标系。
莫让浮象绑架我们的眼睛。
用理性的思维而不仅是眼睛,我们才能勘破事物的真相。
柴静深谙此道,在这个迷雾缭绕的社会,她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理智,从上海倒楼,到华南虎事件再到学术造假,她并非仅沉溺于事物的表相,而是理性分析事情的本质,扫开虚假的浮相,点评时事,一针见血,剖析热点,理性客观,以理性的目光还冰山一角一个真实面貌。
平心而论,用外在的眼睛来看待世界本无可厚非,但眼睛所及之处毕竟有限,若是纵容理性的缺席,默许心智的沉默,眼睛就会成为迷乱众人的帮凶,正如柏拉图所言:“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永恒。
”我想,人生的永恒便贮藏在理性中,而非事物的表相。
现代观念市场中,对于社会和个人,眼睛并非主导,理性的君临才是正确之道。
“药家鑫”一案中,作为揭发的先驱,张显如今却因诽谤而被控告。
静言思之,网民们仅相信看到的,而忘却了理性的重要性,竟误信了“富二代”等莫须有的标签。
于是我们可见,只有视觉,没有理性,社会便会沦为情绪信笔涂鸦的画板,重拾理性,社会才会流淌善良的血液,众人之眼才会松绑。
作为具体而微的个体,我们该如何排除眼前表象的干扰
我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只因人生多样性否定了一个通法的存在。
然而,有个原则是不变的,那便是人们在迷惘之际,应乞灵于自己的理性,而非仅依赖于眼睛,唯有此,人生的生机方可乍现,浮华的外相对眼睛的误导才能被抵制。
让理性为眼睛松绑。
优秀作文选其六:慧眼还须思考相助龙应台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抔泥土,在社会纷繁的手中搓揉成形。
”的确,倘若一时偏听,一阵盲从,只观其表而不顾内里,那么人又与任由摆布的泥土何异
双眼所见固然有其欺骗性,全盘否定是谓不智,不加判别便囊括胸中亦是愚举。
慧眼,是我们必须的,而慧眼之外,我们更应让思考来相助。
惟有此,方能免于如泥土般思想匮乏,任社会表象搓揉的可悲境地。
眼见之虚实,取决于自己如何思考,香港与内地骂战一起,你我纷纷站队加入。
只见“蝗虫论”满天飞舞,便双眼冒火以国骂回敬。
只看到孔庆东贬港人为非人动物,便将其捧为“民族英雄”。
究其根本,骂战双方到底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怒而回击,还是受了眼前所见的蒙骗而随波逐流
无怪乎香港学者梁文道发文呼吁港、陆同胞要冷思考,呼吁有识之士的纠偏。
并非人人皆是火眼金睛,尤其是在此类群体性骂战中。
在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下,人们极可能只因眼角余光瞟到的一句偏颇之言而丧失思考的能力,转而成为被“所见”蒙蔽的偏激之人。
港、陆骂战亦是如此,见到蝗虫标语,为何不款款对唱《东方之珠》以显宽容
见到双非“孕妇”,为何不加以劝告以显人道,用思考为慧眼添花
深谙思考之人方能做到真正的“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归真堂在讨伐声中卷土重来,申报上市。
它斥责人们“只看到黑熊偶然的嚎叫”,它告诉人们“无痛取胆让黑熊很舒服”。
归真堂以“利益”观物,所见的自然全是熊胆换回的黄金。
而为黑熊惨状所触动,思绪万千的我们所见的便是归真堂之市侩残暴嘴脸。
故所见皆为实,关键是人们的思考方式。
我们庆幸有识之士目睹黑熊惨况后的奔走相救,也对冷思考助就一双慧眼深信不疑。
王小波曾言:“生活是天籁,需要静神凝听。
”这便是告诉我们,不要只因一时所见丧失理智或轻易相信,生活的百态需要凝神思考再加以回应。
倘若不加思考,人便沦为龙应台口中的“泥土”,更无慧眼可言。
倘若静神凝听,人便不致遭受盲目的欺骗,成为不理智的牺牲者。
慧眼还须思考相助,特别是在这么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眼前所见可虚可实,一切只在自己的思考。
优秀作文选其七:真知灼见,需亲眼所见如今是盲目跟风的时代。
手指轻动,微博便转发了。
一个泄怒,万人慨之,一人不幸,万人哀之。
但早在五四运动大潮中胡适便指出:“今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
”但仍有许多人流连于他人的见解,反刍同类人的意见。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丢弃别人带给我们的世界吧,我们需要亲眼所见,我们需要以自己为视角的真知灼见。
盲目的听从,不仅无法真切认识本质,还会带来个体意识的矮化。
梁文道说:“许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
”的确,众人之见,未必是亲眼所见,大多只是以他人之见来享受视觉的快乐。
浮躁的网民习惯群起而攻之,但未尝不是有胆识之人的附庸
偶尔兵分两路以成所谓的“思辨”,但未尝不是慢慢演替为立场之争
韩寒说自己“是个没有立场只分对错的人”,但我更希望社会有的韩寒从大众视野中脱离去开拓个体的独立视角,去塑造敢于自见的个体意识,正如康德所言:“有个性才是个人。
”相信自己的眼睛,有赖于善于观察与乐于发现的习惯,也需果敢的质疑。
列夫·托尔斯泰从不相信纸上的社会报道,也果断放弃优渥的生活而去乡下务农,他需要以自己的眼睛去体察民生疾苦,他需要以自己的眼睛为视角去洞察人性深处。
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仅是视觉的乐趣,还会带来独到之见。
陈丹青坦言下乡的日子使他有机会认识生活,从而塑造了今日别具一格的画风;牛顿的质疑也源于他相信己见而非书上之理,万有引力定律即是从眼睛到思维的完美体验。
相信自己的视角,便发现一切。
而对自己所见之肯定与信任,还需独立意识的觉醒。
美国《时代》杂志将年度人物奖颁予全球“示威群众”,他们相信所见之现实的独立意识象征着草根阶层的崛起与官民关系的更新;蔡元培的独立意识使他发现诸多不公后愤然辞去北大校长之职:梁漱溟的独立意识使他在亲自探访了广大乡村后以自己亲眼所见来公然质疑毛泽东。
独立意识和个体觉醒为个体的视野提供了保障,为个体能脱离大众审美而追求真知灼见保驾护航。
也许有人说,眼睛是易将人欺骗,但我以为,亲眼所见才是自己所处的世界,他见永不比己见更有说服力。
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因他者带来视觉误差,源于对个人视野的享受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世界,相信自己的眼睛,便有了无数不一样的世界,和而不同的看法,与无数卓尔不群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