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初一学生看的书籍
在许多人看来,教师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者,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是带给学生快乐幸福的使者。
近年来,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记得一位辍学女生这样说:“去学校读书太没意思了,只有负担没有快乐,只有压抑没有幸福。
”也许她的话只是片面之词,但我们还是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对学生逐渐没有了吸引力?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快乐?记得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里这样写道:“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
……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为什么学生不愿意放假,不愿意离开老师?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快乐幸福的使者,而学习也是一件快乐大于辛苦的事情。
通过以上两种现象,笔者认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让学生在充满希望、快乐和幸福的氛围中生活是我们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扮演好快乐幸福使者的角色呢?提升个人魅力,打造魅力课堂。
教师有魅力,学生就会为之折服;课堂有魅力,学生就如沐春风。
首先,教师要用高雅的气质感染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它告诉我们,学生先是被教师的精神气质所折服,然后才听从教师的教导。
那么,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气质呢?笔者认为,正如温总理说的,教师要“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宏的博爱,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模范和高大的“人师”,并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具备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其次,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
当今社会,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博览群书,既要做该学科的专家或“经师”,也要做其他学科的“杂家”。
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上起课来才能洒脱大方、游刃有余,学生听起来自然也是一种享受。
提高教学效率,打造快乐课堂。
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是教育的生命,也是使学生走向成功、产生快乐的源泉。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打造快乐课堂呢?投入百倍激情,唤起学生的快乐。
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老师曾说:“一位好教师应该是有激情的教师,因为激情能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陶醉。
”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激情,以感染、带动学生,使学生神经兴奋、感情丰富、思维敏捷,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产生共鸣。
实施精品教学,生成学生的快乐。
精品教学意味着教师教学的每一步设计都应是“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是精致而有效的。
要达到这种水平,教师就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补充教材、更新教材,要对知识重点、难点、盲点进行通盘梳理,全面整合、提炼;要对知识进行消化创新,使学生最易接受也最乐于接受。
只有经过这样一番努力,学生学起来才会变得生动有趣、事半功倍、轻松快乐。
设计适当互动,激发学生的快乐。
师生或生生互动是调节教学气氛的“味精”,适当安排互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教学高潮,使课堂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舞台,并使师生的身心得以愉悦,精神得以充实。
教授有效方法,强化学生的快乐。
达尔文对方法的阐述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师平时应注意了解、收集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得出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有效方法。
学生扫除了学习上的“拦路虎”,学习自然会更顺利。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幸福课堂。
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
”教师必须要有一颗伟大的爱心去滋润学生,要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的饥饱冷暖,从学习上关心学生的得失成败,从情绪上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
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真心朋友,才能达到陶行知所说的“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赏识每一位学生。
“赏识就会产生奇迹。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
在赏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赏识学生的为人处世、个性特长,不以分数论英雄。
总之,教师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才会把教师放在台上,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学生智慧的引领者、快乐的点燃者、幸福的奠基者,做一名给学生带来快乐幸福的使者。
黑板报素材:做一名有思想的中学生
尽信书则无书,尽信人则无己
我们不应当让的大脑成为一个知识的存储器,而应当培养成有思想的人,让他们的大脑成为知识的加工厂。
不断学习、不断超越
一位老农的地里,多年来横卧着一块大石头。
它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
在又一把犁头被碰坏后,老农终于下决心铲除它。
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深,那么厚,他稍使劲就把石头撬了起来。
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来被巨石困扰的情景,禁不住一脸的苦笑。
学生听完,茅塞顿开,心悦诚服,但又满脸愧色,纷纷表示“有问题一定立即处理,决不拖延”。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确做到了。
有一个人死后,在去阎罗殿的路上,遇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主人请他留下来。
这个人说:“我在人间辛苦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
” 主人答道:“好极了
这里有山珍海味,有舒适的床铺,吃、睡随意,没人阻拦;而且,我保证无任何事情要你做。
”这人高兴地住下了。
起初,他感到很快乐。
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空虚。
于是去见宫殿的主人,抱怨道:“这样的日子过久了也没意思,我现在是脑满肠肥了,对这种生活我已经没一点兴趣了。
你能不能为我找一份工作。
”宫殿的主人答道:“抱歉,我这里从来就不曾有工作。
” 又是几个月,他实在忍不住了, 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愿去下地狱,也不住这儿了。
” 宫殿主人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
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 他心领神会,主动说:“安逸的生活原来也是一种地狱啊
”“说得好
把它写到床头。
”我因势利导,“它虽然没有刀山可上,没有火海可下,没有油锅可赴,可它能渐渐地毁灭你的理想,腐蚀你的心灵,甚至可以让你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之后,他发奋图强,果然变成了一块靓玉。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不去抱怨着什么,也不去无所谓的挣扎,平平淡淡的生活虽然满足不了我们物质的追求,但也具有精神上的一种饱满。
- 八戒师傅不喜欢纷争带来的烦琐,时常也幻想存在一点雅致,饮着斟酌的酒,画着情意的扉绵,隐逸的陶醉于古卷中的意境。
但这只是浅浅的一笔,在这个社会生活着,也避免不了一些潜规则,所以为了遵循这一点束缚,很多时侯有一些短暂的梦想,都会随之渐渐的磨损。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也不去抱怨着什么,更不去无所谓的挣扎,平平淡淡的生活虽然满足不了我们物质的追求,但也具有精神上的一种饱满。
那些抱负很高的人,常常会有一些所得,我们不禁意间满露着崇拜的眼神,多了一份倾慕。
也有喜欢做一个低调的大人物,不愿意去触碰所谓的名气,这也是一种追求。
我们不能评判什么人好,还是什么是反面的坏,因为人都是一样的。
也许疑问的符号就会随着“人都是一样的”这句点话而拉至,甚至会有言论来说我这是谬论,进行深层次的批判。
言不及此,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们呼吸的是一个地球的空气,也许由于地域国度的差异,产生的空气成分略有不同。
我们似乎每天都进行着饮食,或许是食着不同的餐饮,但这仅仅是能量的需求。
我们都会疲惫,每日的体力运动量,或行走,或者是脑力的消耗,都会让我们产生疲惫,这种感觉让我们有了沉沉的睡意。
这似乎可以简单的证明着人都是一样的。
那么,既然人都一样了,怎么会有贫富的差距,怎么会存在品德上的间距。
人都是一样的说法,也不免有一些片面的言词。
思想,就是一个潜在的差异。
有抱负的人,会给自己埋下一粒志气的种子,又取决于是否坚持的给它阳光,水分,甚至是一个呼吸的机会。
源于坚持,这些成功的要素,几乎都是思想在控制着。
半途而废的退出,失败的阴影挫折着还在迷离的思想。
或者,有些人的思想有一些奇异,甚至是有独特的特点,我们最好的做法是不去批判,更不可去扼杀,而是略微指导,以免其步入歧途。
不解的是,这现实的生活,有好人也有坏人,常常持有抵御的心态。
也许,在生活的周围,存在着一些腐败的人,有些人不免对他有一些轻视。
这也许又是思想的弊端,净化不了人的心境,反而被贪婪吞噬了。
其实,我们只要做好自己,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华南师大教授,才华横溢、青年才俊的刘良华博士曾有一句名言:一个有着强大偏见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
这句话,在他的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如果,把“强大偏见”看成是有自己独特深刻见解,且有很执着的追求与坚守的精神的意思,是一种错得深刻,而不是对得肤浅,我以为是很有道理的。
人客观意义上说,每个人的见解都可以是一种偏见。
因为,没有人能够把这个世界的一切完整地纳入自己的视野,每个人只能够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经验视野中获得一点自己的理解与见识。
但是,这句话也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偏见就是好的,而且越是偏见越好。
其实,一个人的偏见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的。
那往往是缺乏理性,缺乏宽容的结果,而且是非理性的情绪化,常常容易扩大这种偏见。
因此,我更喜欢说: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
内心强大,表明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看法。
在佛教那里就是“无漏”之说,已然成熟于胸。
内心强大的人,不必要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甚至可能外表懦弱,但是,内心坚强。
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这种信念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也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而且是带有深厚情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阔的视野,这种内心的强大,常常意味着他极其地自信,而这种自信常常就来自于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因此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都能够认真听进去,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再想一想,对自己自信的东西仍然保持一份警惕。
因此,他不会拒绝去听一听,想一想不同的声音。
但是,由于他的内心的强大,他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就立即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在不同的声音面前,学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重新检验一次。
而事实上,这样的检验不会是第一次,而是反复多次,而且成为一种常态。
反复多次,成为常态,仍然得到坚守,之后的东西才是稳固的。
内心里,真正稳固的东西多了,他就强大了。
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不再改变,而是不再需要改变自己处于信念内核中的东西。
一个人信念中内核的东西,如果经常被改变,那么,他的心灵世界还是无形的,他的精神世界还是迷茫与混沌一片,这样的人,即使著书立说,也是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立场不坚定,逻辑不一贯,对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毫无主见。
信念内核究竟是什么
就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怎样认识人生,你怎样看待幸福与意义,这些东西在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那里是完全圆通自洽的。
这里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但是,一定是自洽的。
在这里,你的思想信念与你的生命感受,生活经验,你的知识结构,你的理性认识,你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不会在逻辑上,在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中产生冲突与分裂。
不会言不由衷,不会所做的事与所说的话互相矛盾。
一个人如果到这个地步,也就是人格完善,内心强大之人了。
内心强大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或者说真正有思想的人,也是内心强大的人。
这样的人,即使身处世俗世界里的所谓逆境,他的内心也是平和的,自信的,且是充满快乐的。
因为,他的世界不再只是世俗世界,他还有自己独有的完美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有自己的幸福标准与快乐标准,在这个王国里,他享受着别人无法享受,也无法理解的幸福与快乐。
近二百年前丹麦思想家戈尔凯廓尔一生一贫如洗,生命也很短暂,但是,他内心强大,一生充满快乐。
这样的人的幸福,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
内心强大的人,其实是精神贵族。
他意识到人,作为一种有精灵的人,有思想的人,其肉体生命的有限性,同时也意识到思想生命的无限性。
他知道怎样摆正的自己肉体生命与自己的思想世界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认识到世俗世界的物质标准与自己精神世界的另类坐标。
因此,内心强大的人不失眠,不焦虑,不急躁,随时随地作人生中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追求。
一切灾难与痛苦,都早在他的生命中思量过了,甚至丰富真切地体验过了。
他向死而生,因此,一切的变故都不再让他感觉世界突然被颠倒,人生会被变得面目全非,一种坚定的信念,可以支持到他安然入土,与世长辞。
他的生命不再焦急地等待,而是坚定地行动,他的行动标准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不惊,淡然处之。
他相信人生中任何经验,包括那些不幸所带来的感受,都将化成他人生中独特的体验。
而这些经验都将化成他的思想智慧,成为他内心更为强大的材料。
他相信,人的肉体是这个宇宙中最为脆弱的东西之一,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可以坚不可摧。
他还相信,在这个世界,他的生命感受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替代。
这是他充满自信的力量来源。
生命的觉醒,使得他爱人如已,先认真爱护好自己,然后用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去感召这个社会。
爱人如已,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打理很糟糕,内心很混乱,心灵很脆弱,那么,他无疑就缺乏了爱的力量,一个糟糕的人即使爱人如已,也只会把别人弄得与自己一样糟糕。
因此,他懂得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寸时光。
也因此,内心强大的人,他有自己的生活主题与生命意义。
在生命意义上,他坚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并且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这个权利,他他自尊,更懂得尊重别人,他追求幸福,更懂得尊重他人的幸福,他作出选择,更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
有思想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有原创思想的人,那些接受来的思想,只要与他的生命与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种思想也将使他内心变得强大,思想与人的生命性是密不可分的。
有思想,就是意味他用自己作为人的生命开始思考,用自己生命感受开始体验生活,感受世界,不以人的毁誉而判定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即使全国的人以他为敌,即使全世界的人误解了他,孤立了他,他也能够淡然而坚定地生活。
在这个时候,“那个最孤独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易卜生的这个话表明,内心强大的人,在真理与真相面前,他就是敢于成为国民之敌的人,成为千夫所指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这样的人的内心世界就到了强大之极的地步。
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都将是极少数的一个群体。
但是,一点可以肯定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人在一个多元、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会里,将更有生存的土壤。
而且这样的人也不再会成为国民之敌,也不容易成为孤峰,他不必要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作为自己的出路,尽管他也可能孤独,但是孤独在这里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
内心强大的人,思想丰富的人,他不在乎有多少人误解了他,也不在乎有多少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人内心的丰富,足以弥补一些物质的匮乏。
内心强大的人,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适合初一学生看的书籍
要上初中了,语文教学大纲上有很多中外名著可以读。
除了四大名著,还有好多,《家》《春》《秋》、《红与黑》《明朝那些事》等等这有些书单你可以参考参考,包括你想要的科普类一、阅读书目 文学类:可参照“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所列书单。
具体如下: 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家》《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叶圣陶的《倪焕之》、沈从文的《边城》; 余华的《活着》、阿城的《棋王》、杨绛的《我们仨》、古华的《芙蓉镇》;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琼瑶的《窗外》、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朱天文的《世纪末华丽》、白先勇的《台北人》; 海子的《海子诗选》、雷平阳的《雷平阳诗选》;高阳的《胡雪岩》、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古龙的《楚留香》。
关于初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文学经典作品,我有一个总的原则,即要从“童话世界”的内容走向“现实人生”的内容;要从“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阅读走向“纯文字”的阅读——初中一年级就可以开始做这件事。
(这里选入三本武侠小说,涉猎一下并进一步探讨也未尝不可)至于作品中的爱情等,与其回避或放任学生通过看一些不健康的低俗读物去了解,还不如引导孩子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对延伸出去的阅读,如读完余华的《活着》继续读他的《许三观卖血记》等,则应当把这看成是一件好事,不必紧张和阻挠。
人物传记类: 人物传记也不一定非要读《名人传》不可,《韩愈传》、《苏东坡传》、《海瑞传》、《鲁迅传》、《孙中山传》、《闻一多传》、《爱因斯坦传》、《华盛顿传》、《丘吉尔传》、《海明威传》、《甘地传》、《特蕾莎修女传》、《曼德拉传》等均可。
(注:这些人物传记的书名可能不一样,上网查查,选评价最好的) 读人物传记关键在于选择好的读本,如初一孩子读《苏东坡传》选林语堂的读本就比选王水照、崔明的读本要好;另,读人物传记还要读一读(看一看)“这个人”的一些作品,但不必太多,如读《苏东坡传》就读一读他的诗词等,或者看一看与苏东坡有关的电影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中讲苏东坡的讲座等。
科普类: 这一类作品男生比较喜欢阅读。
可以读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珍妮·古尔多的《黑猩猩在召唤》、马丁·加德纳的《啊哈
灵机一动》、刘易斯·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爱德华·欧·威尔逊的《生命的多样性》、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詹姆斯·格莱克的《混沌:开创新科学》、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和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
据我的观察,初一的男生读一读马丁·加德纳的《啊哈
灵机一动》、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珍妮·古尔多的《黑猩猩在召唤》是没有问题的。
哲学类: 关于哲学类作品,初中三年我曾经推荐有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蒙田的《蒙田随笔》、培根的《培根随笔》、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等。
初一年级可以先读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
读《苏菲的世界》一书可以结合看同名的电影一起来读,这样会饶有趣味。
值得注意的是,所选书目中对具体的孩子而言,有的会比较“深”——这也没什么关系,能跑五千米的孩子,跑个一百米一定没问题。
再说不懂就问就查资料,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嘛
有的问题将来会懂,有的问题也许终生都弄不懂呢
当然,以上所选的各类书目中都还会有很好的选本,如果读这篇博文的读者不弃,可以在下面网友“评论”栏中添加,不胜感激。
二、阅读方法 这里主要介绍在语文教师“缺席”的情况下的“亲子阅读”法。
我把这种方法加上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亲子专题阅读”法。
这种方法做起来其实一点都不难,就是家人,最好是父亲或者母亲和孩子一起阅读、思考、讨论,如一起阅读,一起在阅读时或者在阅读后说说彼此的发现、心得、感受、感想等。
亲子阅读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一般以一个月一个专题为宜。
当然核心是父亲或者母亲,一定要有一个人是“爱阅读”的。
建议也搞一点“形式主义”——或建立一个“家庭读书俱乐部”,叫“共同体”也行;或建立一个“读书室”,设有书柜、书桌,有电脑、有资料收集整理的“抽屉”等,或一两周举办一个读书报告会,由家庭成员中的一人主讲等。
所谓“专题阅读”,其实就是以一本书或一个人为基点而“生发开来”。
借用一个比喻,就是在一个地方深深地挖出一个洞来,而不是到处乱挖很多的浅浅的洞。
例如和孩子一起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把与萧红有关的书籍一起买来,像萧红的传记啦,对这位女作家的评价、评论的文章或文集啦,反正与萧红有关的资料都一并收来(包括网络上的文字、图片等——互联网时代真好
),一起阅读、思考、比较、分析、研究等等。
这样的阅读就一定会有深度,也一定会有广度,而要孩子说起这位女作家来,孩子也一定会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到“那个时候”,你只要略教一下应试能力或技巧,还用担心孩子考不好语文
(注意:考好不等于学好)再说,那张不知道有多少信度的语文试卷是不是就能完全测试出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还不知道呢
关于语文学习,不读教科书;或者只用一小部分时间去读教科书,用大量时间读经典作品的做法和说法,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收集到很多(这里就不说我在高中阶段专题学习的做法了)——山东的小学语文老师韩兴娥在课堂里的“读整本书”的做法、北京传媒大学唐晓敏教授在博文说的中小学生要读“闲书”的说法,以及我刚刚上传到博客上的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的“主题学习”的说法等等——这些说法和做法,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道”。
有时候我会想,什么时候,这些经典作品真正进入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那时候,那样的课堂会是怎样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