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尼采德育格言

尼采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尼采的哲学思想: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思想在19世纪末发展成熟,开创出了一套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并且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尼采的理论可以套用至包含道德、宗教、知识论、心理学、本体论、以及社会评论等众多题材上。

尼采本身并没有对他的哲学进行有系统的论述,因此尼采哲学的本质究竟为何一直是哲学界的争论议题。

由於尼采的文笔有著具煽动性而毫无节制的风格,他的哲学理论引起大量的赞美敬佩、也引起大量的厌恶和批评,几乎所有尼采的理论都具有诠释上的争议。

尼采在其自传《瞧

这个人》一书中表示他的哲学思想是随著时间而逐渐发展改变的,也因此试图解释尼采著作的人很难将某个特定的概念归咎於其中一本著作(例如永恒轮回概念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被大量使用,但在他接下来一本书《善恶的彼岸》里几乎完全消失)。

除此之外,尼采似乎从不曾也不想将他的哲学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在《善恶的彼岸》中表示他对这种尝试相当不以为然。

不过,尼采著作中的却有一些可以被发现并讨论的共通题材。

他的早期著作指出了阿波罗派与狄奥尼索斯派在艺术上的分歧,从此狄奥尼索斯派在他接下来的著作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其他主要的题材包括了权力意志、上帝已死的主张、区分了主人与奴隶道德、并且强调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

其他一些概念则不常出现、或是只在其中一两本著作里出现过,但仍然被视为是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例如超人和永恒轮回理论。

他的晚期作品包含了对於基督教以及基督教道德观的猛烈批评,同时他在发疯前夕似乎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价值观」(Umwertung aller Werten)的计画。

虽然尼采的思想经常被大众与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相连结,尼采本人是将克服悲观主义和叔本华思想作为他的哲学的目标。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意味著什麼

最高价值自己贬值、目的缺乏、『为什麼』找不到答案。

——《权力意志》38 意义 尼采自称为「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1],但他的学说脉络可说是沿著超脱虚无主义而来。

尼采认为所谓价值、观念、真理都仅仅是人为的解释,世界本身并没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终极的价值或意义。

虚无主义否定了一切目的性,尼采认为柏拉图描述的理型世界、基督教所说的天国、世界拥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类的产物,并无终极的客观性。

尼采以「上帝已死」作为虚无主义来临的象徵,这也成为后来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沙特、卡缪等人的哲学起点。

价值重估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有两种:消极、病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

消极的虚无主义有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叔本华的哲学等。

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将失去终极价值的危机视为能够创立新价值的契机。

尼采相信,即使虚无主义来临,人们也能藉著价值重估重建新价值,以获得生存下去的理由。

尼采也强调,若我们要成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对某种确定永恒价值的渴望。

因为「对於某种无条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种产生於脆弱的需要。

」[2] 知识论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权力意志》481 真理 尼采的知识论思想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文本,真理则是对这个文本所做出的解释,即使是科学理论亦然[3]。

所以他才说:「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尼采否认有不需经过解释的知识存在,因为完全未被解释过的也是无意义的:「如果撇开一切观点,岂有一个世界能剩下

」[4]理论上解释是可以无限的。

但不同观点间的比较并非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越能用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观察事物,我们对此事物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越完整。

」」[5]因此尼采也鼓励各种思想的竞争,「一个人如果永远都只是个学生,那麼他就对他的老师做了最坏的报答。

」[6] 限制 尼采对於追求纯粹客观的「真理」的可能性感到怀疑,像他指出人们会为了满足安全感而求知:「所谓已知,是指我们已经习惯一般的状况,不再对之感到惊讶。

任何我们所习惯的规则、任何我们置身其中时会感到安适之物— 是什麼呢

我们求知的需要不就是这已知的需要吗

…… 难道不可能是恐惧的直觉责成我们去求知吗

」[7]还有历史背景的干扰,「缺乏历史感是所有哲学家的家族缺陷。

」[8]以及感官的束缚,「我们不能绕过我们自己的角落去看,想知道还有什麼其他种类的理智和观点是一无望的好奇心;例如也许有某种生物可以体验时间倒流。

」[9]这与庄子无「正味」、「正色」[10]的思想有雷同之处。

艺术救赎 只有作为审美现象,存在与世界才可以得到辩护。

——《悲剧的诞生》5 艺术审美 假如人们否定了过去的那种目的论,那麼人生的终极意义又哪里

尼采认为这种无意义性才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受苦的无意义,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盖於人类之上的诅咒。

」[11]针对这个问题,他不像过去的哲学家诉诸形而上的解释,尼采提出以艺术作为面对痛苦与荒谬的依藉。

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简单的说,即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

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让人们更有勇气与力量来面对自己的生命。

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观。

他认为悲剧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悲剧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运的折磨),而是身处命运中所能激发出的力量。

爱命运 悲剧审美所能达到的境界即是「爱命运」、尼采视之为一个伟大人格的必须条件,「我认为人类所有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

无论未来 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

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 」[12]。

爱命运是对自身命运的肯定,甚至可以不愿意现况的任何改变。

而永恒轮回更是这种精神力量的试金石。

尼采显然认为凭著人的意志就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使得他的哲学带著某种唯意志论的倾向。

痛苦与险境 尼采对向来被视为负面的痛苦有相当高的评价,他厌恶像功利主义那样仅追求最大快乐值的价值观,「所有这种以快乐和痛苦、也就是根据附带和衍生现象做为衡量事情价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肤浅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为,任何明暸创造力和艺术家良心的人都会嘲笑的看轻它。

」。

他认为痛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痛苦使得人们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强迫我们哲学家下降到我们终极的深渊。

我怀疑那样的痛苦能使我们『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刻。

」[13]、「那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

」。

一个人甚至应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险,「从生命中获得极致的圆满和喜悦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险境当中

将你的城市建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

」[14] 美学思想 在观望美时我们渴望什麼

渴望自己也成为美的。

——《人性,太人性的》I 美的本质 尼采认为美不能独立於人的判断而单独存在,美也是人类的产物。

「『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

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视为美的尺度。

……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 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

唯有他把美赠予世界,唉

一种人性,太人性的美。

」[15]同时尼采也认为力与美是一体两面的事,「力变的柔和并下降到可见之处,那种下降我称之为美。

」[16]力量充沛与否也可用在对人的美丑判断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软弱、贫乏、无能,所以他说:「没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

」[17] 审美体验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美区分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状态,可称为「醉」的状态;日神精神则是沉静、节制,可用「梦」的状态来形容。

到了《偶像的黄昏》,尼采又改变他的解释:「两者都被理解为醉的类型」[18],而「醉的本质是力量的增加与充满之感」[19], 尼采认为真正的艺术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当初艺术家创作时力量充盈的状态(即醉感),「艺术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创造状态,激发醉境。

」[20] 艺术与生理 尼采在美学上另一项理论即是将艺术和生理结合起来:「美学只是一种生应用理学。

」[21],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艺术构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

」[22]、「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欲及最精神性的创造。

」[23]而艺术家是性欲旺盛的一群人,「艺术家按照其性质来说恐怕难免是好色之徒。

」[24]但他们却晓得节制以储存力量创作。

人生取向 尼采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救赎的观念具体的呈现在他的人生取向上。

他认为人在欣赏美的时候同时也会渴望成为美的东西,而他也相信人们也能够将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艺术品,这也算一种艺术创作。

「给人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稀少且崇高的艺术

」[25],而这个过程能够成为忍受这个世界丑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应该对自己感到满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 [26] 但风格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沙特说的「存在先於本质」,而是已经被某种先天的本质决定,而人们应该顺著自己的本质去发展。

所以他说:「你的良知在对你说什麼

你要成为你自己。

」 [27] 伦理批判 道德必须向人的等级低头。

——《善恶的彼岸》221 平等主义 许多伦理都属於平等主义,像基督教中强调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伦理学中也赋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严和价值,就连在功利主义那里,在计算最大快乐值时,每个人的感觉都被纳入同等的考量。

但尼采极力反对这种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心性素质都是不同的,「人并不平等,他们也不会变平等

」 [28]。

鼓吹人人平等更无正当性,因为这种概念有碍於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说教者」是「毒蜘蛛」[29]。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也是常见的伦理观念,其基本概念为:一道德律应该被推广到所有人身上。

尼采则认为每个人的素质、性格都不相同,对应的道德义务也该有所差别,「对高等人是营养和愉悦的东西,对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药。

一般人的德性对哲学家也许意味著恶习与弱点。

」[30]。

他进一步阐述每个行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这麼做』就是还没有对自知迈出五步。

则的话他就会知道根本没有,也不能有一样的行动。

」 自由意志 不像存在主义,尼采并不认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个人本质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经是以及将会是的命定性分开。

」[31]。

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当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说自因是:「目前为止被人想出来最佳的自相矛盾。

」[32]。

那当初为什麼会有自由意志这种理论的出现

尼采的回答是;「人被认为是自由的以便他们可以被判断或惩罚。

」 恶之存在 一般而言恶往往被视为欲除之而后快的东西,但尼采认为恶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它有刺激人类的功效:「所谓善就是能保护人类的,所谓恶就是不利於人类的。

但事实上,恶的刺激所带给人类相当程度之事当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维护上,其影响是和善一样的— 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罢了。

」[33] 奴隶道德 主人-奴隶道德说 尼采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项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隶道德说,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隶道德的成分。

尼采认为道德的起源是当弱者被强者欺凌时,便运用他们的精神力量,制造出良心谴责、善恶等来抵制强者的进犯。

奴隶道德通常带著怨恨及衍生而来的反动心态。

例如企图将具有创造力量的强者的价值拉平,而将他们的特性,转换为成具伦理意义的「恶」;自己身上软弱的性质,转换成「善」等。

尼采因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来源,所以以奴隶道德来质疑传统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来源的正当性。

对基督教的批判 耶稣 相较於耶稣的门徒及基督教会,尼采对耶稣本人的批评是较少的。

尼采认为耶稣本质上是个对痛苦敏感的人,融合了崇高、病人、小孩的素质。

不像后世的基督徒,他的爱仍是「最深刻且最崇高的爱」[34]。

尼采认为耶稣主要的思想有三个:爱,不仅是爱自己的朋友,更要爱自己的仇敌。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

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

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35];对恶的不抵抗,「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

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

」[36];以及天国不是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天国』是内心的一种状态——不是将要来自『天上』或『死后』的某种东西。

」[37]。

他在世的意义则是:「他不是去『救赎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麼去生活。

」[38] 保罗与教会的扭曲 尼采认为后世的耶稣的门徒及基督徒并没有遵守耶稣的教诲,他原本的教义遭到歪曲。

所以他说:「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 [39]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保罗。

保罗并未贯彻耶稣的爱与不抵抗的主张,他的内心充满了怨恨,他假借上帝的意旨来进行报复。

他引入了报偿的概念,强调若耶稣没有复活所信的便是枉然。

他还改变了天国的意义,塑造出一个脱离於人间的天国,这恰好显示出他对这个世界的怨恨。

尼采认为履行耶稣本人的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只有基督教的实践,一个像那个死在十字架上的他所过的生活,才是基督徒。

」 [40],但后来的教会却强调信仰高於实践。

现代基督徒 尼采与齐克果一样,强力批判现代基督徒的虚伪。

「最后一点端正和自尊到哪里去了

甚至当我们的政治家,即另一种说谎不脸红的人,在行为上完全反基督时,仍称自己是基督徒,接受圣餐的仪式

」 [41]以及「灵魂的下水道— 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

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於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

」教会本身道德立场的退让:「宗教改革宣布许多事情属於不置可否论(Akiaphora)的范围,属於宗教思想不宜过问的领域,这是它自身得以生存的代价。

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20条

导语:道德修养是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识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德修养的名言名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2、去谗贱,所以修身。

——康有为3、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林逋4、辛勤 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布莱克5、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黄石公6、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王安石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9、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10、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11、真诚才是人生最高 美德。

——乔叟12、生活就是战斗。

——柯罗连科1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14、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1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16、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韩非17、知耻近乎勇。

——孔丘18、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翟19、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20、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子思2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22、辱,莫大于不知耻。

——王通2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丘24、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25、希望是厄运 忠实 姐妹。

——普希金26、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吕坤27、礼貌使人类共处 金钥匙。

——松苏内吉28、沉沉 黑夜都是白天 前奏。

——郭小川29、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查看全部5个回答教男人在持续一段时间,成年男人要看!那个短小,勃起硬度不够,控制不住射精时间,严重影响性生活,感情受挫,在这看的,。

!江苏裕隽医疗器械有..广告 早射7个步骤延长射精时间早射怎么办我今年才二十三岁,一分钟左右就不行了,感觉很没面子。

用了这个方法后,幸福从此开始江门尚维网络科技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纳粹为什么叫纳粹

“纳粹”的称呼来自德语的“Nasos”,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的简写。

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sos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所以人们又叫它德国纳粹。

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

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

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北欧雅利安—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

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尼采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超人哲学,他的名言是:“我是太阳

”尼采向来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也是二十世纪以来被误解最深的哲学家之一。

在尼采庞杂的思想体系中,“超人”哲学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尼采提出的最主要问题是: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

尼采正是在追寻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超人”哲学。

尼采所宣称的“超人”是在他宣称“上帝死了,要对一切传统道德文化进行重估” 的基础之上,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

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

尼采所指的“超人”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超人是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超人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尼采所说的超人不是那种卑微琐碎软弱无力的人,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

不过,尼采并没有把超人看作是绝对的 ,他所说的超人和与超人相对的“末人”, “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超人既能自我超越,又能超越别的。

尼采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尼采的哲学思想: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思想在19世纪末发展成熟,开创出了一套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并且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尼采的理论可以套用至包含道德、宗教、知识论、心理学、本体论、以及社会评论等众多题材上。

尼采本身并没有对他的哲学进行有系统的论述,因此尼采哲学的本质究竟为何一直是哲学界的争论议题。

由於尼采的文笔有著具煽动性而毫无节制的风格,他的哲学理论引起大量的赞美敬佩、也引起大量的厌恶和批评,几乎所有尼采的理论都具有诠释上的争议。

尼采在其自传《瞧

这个人》一书中表示他的哲学思想是随著时间而逐渐发展改变的,也因此试图解释尼采著作的人很难将某个特定的概念归咎於其中一本著作(例如永恒轮回概念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被大量使用,但在他接下来一本书《善恶的彼岸》里几乎完全消失)。

除此之外,尼采似乎从不曾也不想将他的哲学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在《善恶的彼岸》中表示他对这种尝试相当不以为然。

不过,尼采著作中的却有一些可以被发现并讨论的共通题材。

他的早期著作指出了阿波罗派与狄奥尼索斯派在艺术上的分歧,从此狄奥尼索斯派在他接下来的著作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其他主要的题材包括了权力意志、上帝已死的主张、区分了主人与奴隶道德、并且强调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

其他一些概念则不常出现、或是只在其中一两本著作里出现过,但仍然被视为是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例如超人和永恒轮回理论。

他的晚期作品包含了对於基督教以及基督教道德观的猛烈批评,同时他在发疯前夕似乎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价值观」(Umwertung aller Werten)的计画。

虽然尼采的思想经常被大众与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相连结,尼采本人是将克服悲观主义和叔本华思想作为他的哲学的目标。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意味著什麼

最高价值自己贬值、目的缺乏、『为什麼』找不到答案。

——《权力意志》38 意义 尼采自称为「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1],但他的学说脉络可说是沿著超脱虚无主义而来。

尼采认为所谓价值、观念、真理都仅仅是人为的解释,世界本身并没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终极的价值或意义。

虚无主义否定了一切目的性,尼采认为柏拉图描述的理型世界、基督教所说的天国、世界拥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类的产物,并无终极的客观性。

尼采以「上帝已死」作为虚无主义来临的象徵,这也成为后来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沙特、卡缪等人的哲学起点。

价值重估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有两种:消极、病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

消极的虚无主义有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叔本华的哲学等。

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将失去终极价值的危机视为能够创立新价值的契机。

尼采相信,即使虚无主义来临,人们也能藉著价值重估重建新价值,以获得生存下去的理由。

尼采也强调,若我们要成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对某种确定永恒价值的渴望。

因为「对於某种无条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种产生於脆弱的需要。

」[2] 知识论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权力意志》481 真理 尼采的知识论思想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文本,真理则是对这个文本所做出的解释,即使是科学理论亦然[3]。

所以他才说:「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尼采否认有不需经过解释的知识存在,因为完全未被解释过的也是无意义的:「如果撇开一切观点,岂有一个世界能剩下

」[4]理论上解释是可以无限的。

但不同观点间的比较并非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越能用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观察事物,我们对此事物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越完整。

」」[5]因此尼采也鼓励各种思想的竞争,「一个人如果永远都只是个学生,那麼他就对他的老师做了最坏的报答。

」[6] 限制 尼采对於追求纯粹客观的「真理」的可能性感到怀疑,像他指出人们会为了满足安全感而求知:「所谓已知,是指我们已经习惯一般的状况,不再对之感到惊讶。

任何我们所习惯的规则、任何我们置身其中时会感到安适之物— 是什麼呢

我们求知的需要不就是这已知的需要吗

…… 难道不可能是恐惧的直觉责成我们去求知吗

」[7]还有历史背景的干扰,「缺乏历史感是所有哲学家的家族缺陷。

」[8]以及感官的束缚,「我们不能绕过我们自己的角落去看,想知道还有什麼其他种类的理智和观点是一无望的好奇心;例如也许有某种生物可以体验时间倒流。

」[9]这与庄子无「正味」、「正色」[10]的思想有雷同之处。

艺术救赎 只有作为审美现象,存在与世界才可以得到辩护。

——《悲剧的诞生》5 艺术审美 假如人们否定了过去的那种目的论,那麼人生的终极意义又哪里

尼采认为这种无意义性才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受苦的无意义,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盖於人类之上的诅咒。

」[11]针对这个问题,他不像过去的哲学家诉诸形而上的解释,尼采提出以艺术作为面对痛苦与荒谬的依藉。

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简单的说,即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

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让人们更有勇气与力量来面对自己的生命。

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观。

他认为悲剧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悲剧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运的折磨),而是身处命运中所能激发出的力量。

爱命运 悲剧审美所能达到的境界即是「爱命运」、尼采视之为一个伟大人格的必须条件,「我认为人类所有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

无论未来 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

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 」[12]。

爱命运是对自身命运的肯定,甚至可以不愿意现况的任何改变。

而永恒轮回更是这种精神力量的试金石。

尼采显然认为凭著人的意志就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使得他的哲学带著某种唯意志论的倾向。

痛苦与险境 尼采对向来被视为负面的痛苦有相当高的评价,他厌恶像功利主义那样仅追求最大快乐值的价值观,「所有这种以快乐和痛苦、也就是根据附带和衍生现象做为衡量事情价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肤浅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为,任何明暸创造力和艺术家良心的人都会嘲笑的看轻它。

」。

他认为痛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痛苦使得人们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强迫我们哲学家下降到我们终极的深渊。

我怀疑那样的痛苦能使我们『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刻。

」[13]、「那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

」。

一个人甚至应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险,「从生命中获得极致的圆满和喜悦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险境当中

将你的城市建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

」[14] 美学思想 在观望美时我们渴望什麼

渴望自己也成为美的。

——《人性,太人性的》I 美的本质 尼采认为美不能独立於人的判断而单独存在,美也是人类的产物。

「『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

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视为美的尺度。

……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 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

唯有他把美赠予世界,唉

一种人性,太人性的美。

」[15]同时尼采也认为力与美是一体两面的事,「力变的柔和并下降到可见之处,那种下降我称之为美。

」[16]力量充沛与否也可用在对人的美丑判断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软弱、贫乏、无能,所以他说:「没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

」[17] 审美体验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美区分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状态,可称为「醉」的状态;日神精神则是沉静、节制,可用「梦」的状态来形容。

到了《偶像的黄昏》,尼采又改变他的解释:「两者都被理解为醉的类型」[18],而「醉的本质是力量的增加与充满之感」[19], 尼采认为真正的艺术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当初艺术家创作时力量充盈的状态(即醉感),「艺术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创造状态,激发醉境。

」[20] 艺术与生理 尼采在美学上另一项理论即是将艺术和生理结合起来:「美学只是一种生应用理学。

」[21],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艺术构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

」[22]、「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欲及最精神性的创造。

」[23]而艺术家是性欲旺盛的一群人,「艺术家按照其性质来说恐怕难免是好色之徒。

」[24]但他们却晓得节制以储存力量创作。

人生取向 尼采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救赎的观念具体的呈现在他的人生取向上。

他认为人在欣赏美的时候同时也会渴望成为美的东西,而他也相信人们也能够将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艺术品,这也算一种艺术创作。

「给人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稀少且崇高的艺术

」[25],而这个过程能够成为忍受这个世界丑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应该对自己感到满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 [26] 但风格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沙特说的「存在先於本质」,而是已经被某种先天的本质决定,而人们应该顺著自己的本质去发展。

所以他说:「你的良知在对你说什麼

你要成为你自己。

」 [27] 伦理批判 道德必须向人的等级低头。

——《善恶的彼岸》221 平等主义 许多伦理都属於平等主义,像基督教中强调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伦理学中也赋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严和价值,就连在功利主义那里,在计算最大快乐值时,每个人的感觉都被纳入同等的考量。

但尼采极力反对这种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心性素质都是不同的,「人并不平等,他们也不会变平等

」 [28]。

鼓吹人人平等更无正当性,因为这种概念有碍於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说教者」是「毒蜘蛛」[29]。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也是常见的伦理观念,其基本概念为:一道德律应该被推广到所有人身上。

尼采则认为每个人的素质、性格都不相同,对应的道德义务也该有所差别,「对高等人是营养和愉悦的东西,对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药。

一般人的德性对哲学家也许意味著恶习与弱点。

」[30]。

他进一步阐述每个行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这麼做』就是还没有对自知迈出五步。

则的话他就会知道根本没有,也不能有一样的行动。

」 自由意志 不像存在主义,尼采并不认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个人本质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经是以及将会是的命定性分开。

」[31]。

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当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说自因是:「目前为止被人想出来最佳的自相矛盾。

」[32]。

那当初为什麼会有自由意志这种理论的出现

尼采的回答是;「人被认为是自由的以便他们可以被判断或惩罚。

」 恶之存在 一般而言恶往往被视为欲除之而后快的东西,但尼采认为恶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它有刺激人类的功效:「所谓善就是能保护人类的,所谓恶就是不利於人类的。

但事实上,恶的刺激所带给人类相当程度之事当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维护上,其影响是和善一样的— 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罢了。

」[33] 奴隶道德 主人-奴隶道德说 尼采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项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隶道德说,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隶道德的成分。

尼采认为道德的起源是当弱者被强者欺凌时,便运用他们的精神力量,制造出良心谴责、善恶等来抵制强者的进犯。

奴隶道德通常带著怨恨及衍生而来的反动心态。

例如企图将具有创造力量的强者的价值拉平,而将他们的特性,转换为成具伦理意义的「恶」;自己身上软弱的性质,转换成「善」等。

尼采因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来源,所以以奴隶道德来质疑传统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来源的正当性。

对基督教的批判 耶稣 相较於耶稣的门徒及基督教会,尼采对耶稣本人的批评是较少的。

尼采认为耶稣本质上是个对痛苦敏感的人,融合了崇高、病人、小孩的素质。

不像后世的基督徒,他的爱仍是「最深刻且最崇高的爱」[34]。

尼采认为耶稣主要的思想有三个:爱,不仅是爱自己的朋友,更要爱自己的仇敌。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

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

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35];对恶的不抵抗,「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

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

」[36];以及天国不是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天国』是内心的一种状态——不是将要来自『天上』或『死后』的某种东西。

」[37]。

他在世的意义则是:「他不是去『救赎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麼去生活。

」[38] 保罗与教会的扭曲 尼采认为后世的耶稣的门徒及基督徒并没有遵守耶稣的教诲,他原本的教义遭到歪曲。

所以他说:「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 [39]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保罗。

保罗并未贯彻耶稣的爱与不抵抗的主张,他的内心充满了怨恨,他假借上帝的意旨来进行报复。

他引入了报偿的概念,强调若耶稣没有复活所信的便是枉然。

他还改变了天国的意义,塑造出一个脱离於人间的天国,这恰好显示出他对这个世界的怨恨。

尼采认为履行耶稣本人的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只有基督教的实践,一个像那个死在十字架上的他所过的生活,才是基督徒。

」 [40],但后来的教会却强调信仰高於实践。

现代基督徒 尼采与齐克果一样,强力批判现代基督徒的虚伪。

「最后一点端正和自尊到哪里去了

甚至当我们的政治家,即另一种说谎不脸红的人,在行为上完全反基督时,仍称自己是基督徒,接受圣餐的仪式

」 [41]以及「灵魂的下水道— 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

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於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

」教会本身道德立场的退让:「宗教改革宣布许多事情属於不置可否论(Akiaphora)的范围,属於宗教思想不宜过问的领域,这是它自身得以生存的代价。

一段名人名言或格言

幸福类别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鲁迅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当一头黄牛最好。

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王进喜人之所以喜欢走别人走过的路,是因为安全、平坦;不敢走自己的路,是因为这样的路危险、艰难;要想开辟新天地,就要不畏艰辛敢于探险——臧金龙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就像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

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么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

——罗夫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

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贝多芬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

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

——罗曼·罗兰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

——森村诚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露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

——约里奥.居里要相信贡献大众一定会得到幸福。

虽然,不是很顺心乃至有挫折,到后来就会顺利顺心。

——方海权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

——狄慈根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赫拉克利特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理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艾青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罗曼·罗兰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成为幸福的德行。

——莫罗阿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人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别林斯基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爱因斯坦明珠哪会永远埋于土中,蛟龙哪会时常游于浅水。

如果我们积累了无量福因和智慧,一定会脱俗显出。

——方海权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阿·巴巴耶娃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徐特立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鲁迅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

——王尔德谦卑并不意味着多顾他人少顾自己,也不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个无能之辈,而是意味着从根本上把自己置之度外。

——威廉·特姆坡冬天的寒冷方知道一枝梅花独秀,春天的温暖才识得百花满园春色。

也只有经历苦难,才知道甜蜜人生的可贵。

——方海权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

——马克·吐温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马克·吐温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

我们应有纯洁的心灵,去积善为大众。

就会获福无边。

——方海权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列夫·托尔斯泰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莫泊桑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

——张志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

——达尔文勤勉类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神童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郑板桥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列宁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童第周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雷诺兹一切事无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尽力而为。

这样心无压力,出来的结果反而会更好。

——方海权勤奋是一条神奇的线,用它可以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

——郑板桥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如火酒,能燃烧起智慧的火焰。

——土耳其谚语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

─张衡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情愿让日子过得忙迫,也不要让日子过得无聊。

——罗兰要摘取果子的人必须爬上树。

——富勒永远别让你的思想平凡了,告诉自己你这辈子不平凡。

——杨财成在所有的过错中,我们最易于原谅的就是懒散。

——拉罗什富科勤劳的人会有各种幸运,懒惰的人则只有一种不幸。

——芬兰谚语勤劳应以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的、最正确的、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方海权观察,观察,再观察。

——巴甫洛夫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大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精于技艺,博学多闻。

有一技之长易于谋生,精于技艺不单谋生,更能利益大众。

博学多闻得大智慧,自利利他。

——方海权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徐特立遇到困难坎坷,每个人要学会看开它,看开了为“升”,看不开为“井”,每一条路都会被自己堵得死死地,“井”为坑,所以就会深陷其中。

——求前大师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

——安道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乐观的人如同太阳,走到哪里都会带来的光明、温暖;悲观的人就像乌云,飘到何方伴随的都是寒冷、黑暗。

——求前大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王贞白真知特识,必从科学而来。

——孙中山安贫乐道。

——民谚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

——达·芬奇做贼瞒不得乡里,偷食瞒不得舌齿。

——佚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钱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人生就像骑单车,只有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平衡。

——爱因斯坦因结果而伟大。

——叶苏阳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哥拉底诚信类国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

——吴国化民无信不立。

——孔子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竹之可贵,在于有节。

人之可贵,在于有诚。

诚信善行,可尊达贵。

——方海权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要有朴实的心态,言语不要自夸高大,关心他人而温言,实在而不失大气。

——方海权人类最不道德的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

——高尔基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淮南子·缪称训》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人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广陵思王荆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君子如水,小人如油。

——安道然爱国类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我是你的,我的祖国

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裴多菲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陈辉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哥白尼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鲁迅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居里夫人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

——穆罕默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迁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俄)别林斯基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法)大仲马爱祖国高于一切。

——(波兰)肖邦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

那就是爱国之心。

——(法)拿破仑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法)拿破仑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匈)裴多菲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清)陈璧集体类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

——马卡柯正如树枝和树干连接在一起那样,脱离树干的树枝很快就会枯死。

——奥涅格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王杰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闻一多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总是单枪匹马,众人才能移山填海。

——雷锋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谢觉哉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

——贺拉斯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鲁迅为人们多多少少做了一点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无所谓。

因为我们造的是好因,自得好果。

——方海权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哥白尼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卢瑟福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鲁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陶铸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华罗庚人是要有帮助的。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毛泽东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别林斯基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罗曼·罗兰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马克思一燕不能成春。

——克雷洛夫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

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蔡元培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蔡元培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

二、化孤独为共同。

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四、有计划的运动。

——蔡元培奉献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凡鸟要成彩凤,寒儒要变贵人,需要的是造福于人和智慧自身相结合。

——方海权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一代的任务。

——李卡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巴金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扶贫济困,急难相助。

滴水如甘露,患难显真情。

这是得财富的因。

也是培养慈悲的心灵。

——方海权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善心为众福在后,良行范己必在前。

不管去到那里和做任何事,都要律己善良为众,自身方能得大福。

——方海权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莎士比亚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懂得,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错误。

——巴金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

——丘吉尔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巴尔扎克活着就是要创造世界,要为人类以及自他的幸福而创造,人生的意义和快乐才会点燃。

——方海权船锚是不怕埋没自己的。

当人们看不见它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

——普列汉诺夫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列夫·托尔斯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要作出对世间有贡献的事才不枉此生,留给大众美好的东西就会为自身留下深厚的福泽。

——方海权人民的愉快就是我的报酬。

——居里夫人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

——巴金最高贵的复仇方式是宽容。

宽容就像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宽容就像温暖的壁炉,温暖了冰冷麻木的心;宽容就像不熄的火把,点燃了冰山下将要熄灭的火种;宽容就像一只魔笛,把沉睡在黑暗中的人叫醒。

——雨果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里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鲜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

——林基路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

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蒙田埋没在底层的人才真正值得敬重,他一辈子辛勤,一辈子奔忙,不求声誉和光荣,只有一种思想给他鼓动,为公众利益而劳动。

——克雷洛夫一字不可增减,文之极则也,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李汝珍我可以一再坚持我们的贡献,那是因为,只有这种看法,才能在世界上有权力赢得人类的同情。

——罗丹最直接到百科上搜索名人名言

形容思维敏捷的名人名言或歇后语

人类的全部历史都告诫有智慧的人,不要笃信时运,而应坚信思想。

——爱献生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夸美绍斯集 即使在最聪明的人身上,本能也一定先于智慧。

欢对于人来说,本能有时也许是更为理想的向导。

——乔·李洛 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对于心地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对于心地不是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就会使他们变得更坏。

——洛克 只要我们具有能够改善事物的能力,我们的首要职责就是利用它并训练我们的全部智慧和能力,来为我们人类至高无上的事业服务。

——赫胥黎 智慧胜于知识。

——巴斯卡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荣辱,不以身外的荣辱介怀,用息事宁人的态度避免无谓的横祸。

——莎士比亚 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

——达·芬奇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韦伯斯特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高尔基 即使是一个智慧的地狱,也比一个愚昧的天堂好些。

——雨果 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布莱克 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利特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柏拉图 在男人身上,智慧和教养最要紧,漂亮不漂亮,对他来说倒算不了什么

要是你头脑里没有教养和智慧,那你哪怕是美男子,也还是一钱不值。

——契珂夫 为将者的首要条件是“勇气”。

没有勇气,其他条件都没有多大价值,因为没有勇气,其他条件都无法发挥作用。

第二是“智慧”,要聪明过人和随机应变。

第三是“健康”。

——萨克斯 智慧不能创造素材,素材是自然或机遇的赠予,而智慧的骄傲在于利用了它们。

——埃德蒙·伯克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奥斯特洛夫斯基 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

——拉罗什富科 心之需要智慧,甚于身体之需要饮食。

——阿卜·日 智慧的最大成就,也许要归功于激情。

——沃韦纳戈 坚定不移地智慧是最宝贵的东西,胜过其余的一切。

——德谟克里特 智慧首先教人们辨别是非。

——玉外纳 谨慎是智慧的长子。

——雨果 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

——培根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亚里士多德 智慧是对一切事物产生这些事物的原因的领悟。

——西塞罗 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赫尔岑 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

——拉尔夫·英 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最为重要。

——伊壁鸠鲁 喂,你可曾听说才思也许能在青春年少时获得,智慧也许会在腐朽前成熟。

——爱默生 书籍一面启示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高尔基 争强与好胜之心在思想的碰撞中可以激活智慧而集思广益,但也是偏见向真理低头的死敌。

——王润生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缺乏智慧的幻想会产生怪物,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

——戈雅 智慧属于人类,而风格属于作家。

——莫佩尔蒂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高尔基 思想和智慧是高尚的美德。

——海塞 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爱迪生 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

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弥尔顿 爱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

——培根 智慧愿我们——勇敢、无忧、矜高、刚强,她是一个女人,永远只爱着战士。

——尼采 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杰弗逊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高尔基 谁希望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人,谁就没有时间去淘气胡闹;淘气胡闹是应该自行消灭的。

——果戈理 谨慎和自制是智慧的源泉。

——罗·彭斯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卢瑟福 敏感并不是智慧的证明,傻瓜甚至疯子有时也会格外敏感。

——普希金 智慧不属于恶毒的心灵,没有良心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

——拉伯雷 让老年人的智慧来指导青年人的朝气,让青年人的朝气来支持老年人的智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闪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

——歌德 愉快中有眼泪,狂喜也有尽止,只有希望像一剂猛烈但却无害的兴奋剂;它能使我们的心马上鼓舞而沉着起来,又不需要我们为快乐而付出智慧作代价。

——杨格 科学还不只在智慧训练上是最好的,在首选训练上也是一样。

——斯宾塞 智慧表现在下一次该怎么做,美德则表现在行为本身。

——约尔旦 优秀的书籍像一个智慧善良的长者,搀扶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

——秦牧 无知是智慧的黑夜,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黑夜。

——西塞罗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苏格拉底 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

——贝尔纳 在文学上,年轻人常常从担任法官开始他们的生涯,只有当智慧与经验到来时,他们才终于获得了受审的尊严。

——托马斯·哈代 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

——爱默生 人类之所以感到幸福的原因,并不是身体健康,也不是财产富足;幸福的感受是由于心多诚直,智慧丰硕。

——德谟克里特 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思想智慧来。

——罗素 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

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

——苏霍姆林斯基 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

——马塞尔·普钽鲁斯特 塑成一个雕像,把生命赋给这个雕像,这是美丽的;创造一个有智慧的人,把真理灌输给他,这就更美丽。

——雨果 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

——松林 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雪莱 美貌和智慧很少结合在一起。

——佩特罗尼乌斯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卢梭 决定问题,需要智慧,贯彻执行时则需要耐心。

——荷马 爱情的萌芽是智慧的结束。

——布霍特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赞科夫 智慧能使人写作,但创造历史的是热。

——费尔巴哈 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智慧,它仅仅会黯然失色;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爱情,它就会毁灭。

——亨利·德·蒙泰朗 哲学家是忠于智慧和健全理智的,因而是坏蛋贼骗子。

社会应该使仇恨教会的人受火刑。

这些恶棍竟提醒人们当心:在尘世,不要两眼朝天被掏走钱袋。

——霍尔巴赫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 幽雅之于体态,犹如判断力之于智慧。

——拉罗什富科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

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雪莱 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人地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

——马克思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贝多芬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的人多半结局是不幸的。

——培根 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会迸溅无数火花。

——马尔克林斯基 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

——高尔基 没有智慧的蛮力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克雷洛夫 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

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

——阿布尔·法拉治 需要给人以智慧。

——威·霍曼 所谓智,便是指人们的聪明智慧,所谓谋,便是指人们对问题的计议和对事情策划。

智是谋之本,有智才有谋,所以智比谋更重要。

——邓拓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莎士比亚 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

——大哈奇森 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

——欧文 单单一个有智慧的人的友谊,要比所有愚蠢的人的友谊还更有价值。

——德谟克里特 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与愚者作伴,必定无益。

——大卫王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老舍

关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书籍

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 它曾是司汤达,纪德,尼采,哈代,马克思和爱因斯坦等名人所喜爱的书籍,书中的许多箴言成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格言警句。

书中到处渗透着谋生和与人周旋的智慧。

若能认真一度道德箴言录,你将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沉思录也是一部很好的书籍,书中所蕴含着的那种胸襟浩大,是万物于一体的世界主义,以宣扬众生平等,悲天悯人的博爱思想,对后世亦有很大影响。

此外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是很好的一部小说,它曾使米兰 昆德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道德箴言录 沉思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都是很好的书籍 ,建议你能够阅读,一定会使你有所感悟。

有作者的名人名言

1.人拥有的东西没有比光阴更贵重、更有价值的了,所以千万不要把今天所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贝多芬【德】 2.时间迅疾地飞去——我们多么希望一切事物能与它同飞。

——尼采【德 】 3.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培根 (美)4.在科学著作中,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最好读最老的书。

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

——布尔韦尔·利顿【英】

美德是否可教——论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

苏格拉底对美德性命题的探讨悖论,不同语境表达并不统一,其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

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

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

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美德;德性教化;道德教学 美德可教吗

这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性问题。

从古希腊开始,该问题一直是哲学家、教育家议论不绝的话题。

从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赫尔巴特、叔本华、杜威、柯尔伯格等对该问题都有深入思考。

作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经典命题,“美德可教”探讨美德的存在形式及其传达性,试图在道德领域寻求价值与事实的统一。

但是该命题却经常被简单化理解,以致忽略美德与教的层次性及其真正内涵,遮蔽了原有的理性意蕴和价值追求。

“美德是否可教”,对于传统中国道德教育观来说,回答是毋庸置疑的。

道德可教性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基本假定。

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个西方两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道德命题,在中国文化语境被视为理所当然。

当下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疑问,是基于现实道德教育的评价,是道德教育的现代性疑惑。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道德娱乐主义、形式主义泛滥。

人们对道德教育的责难背后,是“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再现。

一、苏格拉底哲学命题中美德教育悖论 (一)美德作为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美德教育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命题的最终归结点。

苏格拉底对于“美德是否可教”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上。

从逻辑上来看,“美德是否可教”的解答必须以“美德是不是知识”问题的解答为必要条件。

这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与《美诺篇》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这两篇对话都以“美德是否可教”问题启篇,探讨的问题却都主要是美德何以可能作为知识。

美诺是雅典贵族青年,向苏格拉底请教“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但是苏格拉底却给美诺提出一个任务,要他给出一个关于美德的完满定义,美诺却罗列出男人的美德、女人的美德、小孩以及自由人的美德,等等。

苏格拉底反讽美诺,就好像问蜜蜂是什么,你却用一大窝各种各样的蜜蜂作为答案。

“对于美德也是一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

”[1]苏格拉底在对话中总是追问普遍概念,就是因为对方在回答“什么是美德”的问题时几乎无一例外都在讲外在效应和属性,而非内在本质。

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方法”乃是“寻找一般定义”,一般定义就是“知识”,“美德”与“知识”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乃是规范性与真理性统一,逻辑性与历史性统一,知识的特性乃是其真理性,把美德同知识等同起来,通过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确定性来推论出道德的普遍性与确定性,这表达了苏格拉底对美德本质的真切理解即善与真的统一。

但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常被人们看做是一种悖论。

因该命题自然延伸即是“无人自愿作恶”。

实际上,许多具有美德知识的人,仍然不愿意做善事。

但是忽略了苏格拉底提出这一命题的理论背景,或者说理论意图。

该命题旨在反对的是古希腊智者的美德观念,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改善人的灵魂,复兴城邦。

苏格拉底所处的雅典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城邦奴隶制趋衰,传统伦理价值面临崩析。

智者们从自然欲望出发探讨美德的观念,腐化青年一代的心灵。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是真的,而感觉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真理只是相对的。

古希腊智者持道德相对论。

认为道德取决于个人,而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教人以德性,不是教人相信一个永恒不变的事物,而是教人说服他人,相信自己的观念。

以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为主要代表的智者派,宣扬基于个人感觉、欲望的相对主义和情感主义的道德观,污染了公民的灵魂,在城邦中散播了错误的生活目的。

苏格拉底尖锐批判智者为享乐主义与霸权主义辩护是雅典道德沦落和社会骚乱的理论根源。

但值得注意是,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这种知识来源于理性的省思而非外部世界或主观感觉,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观照。

苏格拉底要求全体公民进行道德生活改造,寻找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生活。

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是追求美德的普遍定义,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的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就是“认识你自己”,通过追求知识、实践德性、确立坚实的道德价值而臻于善,这就是人生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二)“美德可教”与“美德不可教”之误解德性可教是从美德即知识命题引申出来的。

苏格拉底宣称,“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识”。

显然,对苏格拉底来说,“美德即知识”与“美德可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美德的知识性必须首先是其可教性的前提与基础。

但是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与美诺的对话行将结束时,对美德到底是否可教犹豫不决——既然没有美德教师,又怎能说美德可教呢

普通的知识都有教师教授,为何没有专门教人美德的教师呢

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体现了“美德可教”和“美德不可教”两种对立的观点。

在论证中,两种观点往往交织在一起。

准确理解这一悖论命题,必须加以分辨“知”的含义和“教”的含义。

苏格拉底作为“知识”的美德与智者所理解的作为“技艺”的美德并不相同,在与普罗泰戈拉论辩中,苏格拉底通过对智者“可以传授”德性的质疑,否定了智者所持有和传授的那种“技艺”和“知识”——他认为那根本不是关于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真正“知识”,而实质上只不过是“意见”。

智者这种自称为“传授美德”的教育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德教育”。

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不可教”是在批判智者的教育活动。

以教授各种智术,如演讲术、论辩术、挣钱术等为业的智者或智术之师公开宣称懂得美德知识,能够胜任美德传授,并对其所作所为表示自信狂妄。

欧绪德谟和他的兄弟狄奥尼所多洛声称,我们相信自己能够传授美德——世上无人能够做得这么好,做得这么快

智者大肆宣扬德性可教,招揽了大批崇尚德性的年轻人,他们纷纷掏出腰包里的银钱,希望智者们可以给他们教授德性。

然而,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以各种实用对象如从政、挣钱等为目的的智术的流行,恰恰败坏了人们的德性,智者们正是导致人们德性败坏的罪魁祸首。

苏格拉底从反对智者派用灌输主观臆见的方式教授道德的立场出发,得出“美德不可教”的结论。

苏格拉底否认美德教师的存在,实际上是对智者“道德说教”的否定。

美德不可能通过德目的说教与学习去获得,需要道德主体通过“无知的觉悟”才能彻底领悟。

(三)化解“美诺悖论”——苏氏德性教化之术在《美诺篇》中,美诺说道:“一个人不可能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他已经知道了;也不可能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也不知道他应该寻求什么。

”美诺的这个质疑,显然对美德“教”和“学”的可能性都提出了挑战。

为回应这个质疑,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已由神赋予在人的心中,“教”其实就是帮助人们清除现实世界的遮蔽去完成前世美德的记忆,而不像教其他种类知识或者技艺那样直接地授予或者“教给”别人这种美德知识,“我是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唯有借助哲学的助产士,通过对话唤醒心中德性,让真理显现。

苏格拉底要求人们把关注的对象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心灵。

美德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人只能研究自己的灵魂,去寻找自己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和智慧。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教育即是提醒和引导灵魂的自我教化,把灵魂的自身发展引向善。

其教化方式是通过“助产术”使灵魂自身进行“回忆”,并且认为问答的开始就是德性教化的开始。

精神助产术已不是一种达到某种目标的工具性手段和方法,而是人的最为基本、最为原始的存在方式,成为真理及人本身生存和显现的境域。

苏格拉底跳出“美诺悖论”,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并且认为没有经过这种审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二、苏格拉底美德命题的批判与深化 苏格拉底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张力。

正因如此,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诸多驳难。

亚里士多德批判道:“老年苏格拉底认为,德性的知识乃是目的。

因为他认为,一切德性都是知识,所以,认识公正与公正乃是同时出现的;因为一旦我们学会了几何学与建筑术,我们也就是建筑师和几何学家了。

因此,他虽然常常探讨什么是德性,却不追寻它是如何产生,又从什么之中产生。

在理论知识方面,这样做是对的。

但是,创制知识的目的是不同于知识和认识的,例如,健康不同于医学,好的秩序或者诸如此类的其他现象不同于政治学。

”[2]苏格拉底抹杀知与行的矛盾,偏重“知”在德性的获得中的作用,而忽视了“行”的重要性,导致了知行的分离。

苏格拉底极为强调人的理性,甚至将人就等同于理性,从而忽略了心灵的非理性部分(情感、意志、习惯等)对于道德形成的作用。

其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的灵魂分成理智、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并且认为这三者各司其职、和谐相处的状态是灵魂的正义的状态。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分析的,苏格拉底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品性,像这样对待美德是不正确的。

为了弥补道德价值与实践的鸿沟,亚里士多德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基础上,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进一步深化。

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

理智德性是可教的,而道德德性诉诸社会习俗,通过实践达成,是不可教的,但是道德德性的培养和践行有赖于理智德性的引导。

没有理智德性的引导,道德德性将是盲目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这种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为化解美德可教悖论找到了一条出路。

“美德”是一个同时包含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信念与行动的生命实践智慧的复杂概念。

对“美德”和“教学”理解不同最终导致“美德是否可教”的理解不同。

西方近代道德哲学发展史上,A·沙甫兹伯利率先提出美德源于情感而不是理性。

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认为情感之所以能成为美德的基础,是因为人性中存在同情的特质,叔本华、尼采将美德归结为意志;卢梭、霍尔认为自然天性是美德本质。

伦理学家包尔生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认为美德之教是实践与理性训练的结合,它首先必须被实践。

英国哲学家赖尔从“教”的行为分析角度,认为美德既可教又不可教,如果把“教”理解为有意识为儿童树立榜样,灌输道德价值观,那么美德可教;如果把“教”理解为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美德不可教。

麦金太尔指出:“当代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它如此多地被用于表达分歧;而这些分歧在其中得以表达之各种争论的最显著的特征则在于其无休无止性。

”[3]德性概念界定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在谈论美德是否可教时总是在无意中偷换了德性概念的内涵或者说属性。

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关键是“何种德性”、“何种教”,这两个关键点是相关联的,对德性的理解不同,所主张的德性教育方式也就不一样。

(见下表)对美德的理解和教的方式美德的本质教的方式知识(理性)灌输、口授、启发、批判性指导情感(意志)不可教行为(技能)训练、实践、榜样示范自然天性不可教西方伦理学对“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探讨结果可归纳为:“对何为道德”,出现了美德源于知识(理性)、情感、意志,以及道德是类似于技能的行为方式等见解;“对何为教”,出现了口授式之教和训练式之教的分类,前者重知识传授、理智训练和理性培养,后者重习惯养成、技能训练和实践指导。

与之相应,在“道德是否可教”这一问题上,产生了源于知识的道德可以口授式地教、道德行为可以训练式地教、情感与意志则不可教的结论。

但是美德作为整体,知情意行相互联系,不可分解。

这种将美德分解为若干要素,据此探讨可教与否,并不完全确切。

在对“美德可教”问题的当代反思中,受西方道德相对主义和哲学自由主义影响,西方学者特雷安塔费勒斯基于现代政治哲学立场否定传统美德价值,对“美德是否可教”作出否定性回答。

在他看来,美德纯粹是个人的事情,因而是选择性的,美德可学但不可教。

他说:“美德不可思议地可学,却并非必然明显地可教。

我们能够获取美德,甚至似乎能够学习美德,然而却很难证明,我们彼此能够传授美德或教授美德”。

[4]当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追求大大造成了德性的衰弱。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苏格拉底对德性教化问题的探索意义,苏格拉底反求自身去寻找美德何以可能的依据,把潜藏于自身的智慧和理性作为美德的坚实基础,鼓舞人们为不断获得完好的生活而净化心灵。

三、“美德是否可教”的现代性启示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学者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角度讨论“美德可教”的问题,他们采用的“教”的含义所指日常语义,与教育学语境下的“教”显然不同。

古希腊学者所议的“美德可教”,是社会生活中的命题,而不是学校生活中的命题。

当时的教育实体,即使称其为“学校”,也大不同于现代制度化的学校,并且随着制度化学校体系日益发达,“美德”与“教”已失去了古典道德哲学的原初内涵。

近现代以来,学校教育越来越普及,人们所关注的是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问题。

道德教学长期以来是许多国家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终目的是形成五种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性格。

法国于1882年起以法令规定道德课为课程的一部分,但是与其他内容的教不同,把道德仅当做一门学科来教是不够的,20世纪初期杜威批判所谓“道德课”、“公民训练”等直接的道德教学,他认为,现代学校教育中教道德的意义有限,它只能使学生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的。

一个人的品德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个要素。

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教,但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是与生活紧密依存、不能剥离的,它们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或模式,但课堂教不来道德。

正由于施教者未能对此问题有一个清楚和深刻的理解,导致在实践中往往偏离了道德教学的本质,出现了德育实效性差等诸多弊端。

道德应该直接教还是间接教,对直接道德教学的不满和批判,使人们转向间接的道德教学,通过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所有课程和一切活动来进行的道德教育。

杜威是间接道德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强调诉诸学校社会化,通过学校与社会生活的一切媒介、手段与环节,对学生的性格、个性产生正面教育的影响,以真正使学生形成道德观念。

但是,实践证明间接道德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愿。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种道德教育的方式从争论中逐步靠近。

威尔逊则认为在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中,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同时存在,但是两者是分离的。

其结果是学生从直接教学或学术环境中学到的东西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行为,而从非学术环境或间接方法中虽然获得了某种行为方式,却无法理解其中的“理由”和“原则”。

事实上,无论直接道德教学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而貌合神离或机械的结合,往往会使问题更为糟糕。

尼采德育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