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四川格言

关于“四川”的名句有哪些

1、 三更灯火五更明,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4、只要坚持不懈地刻苦自学,是不必担心不成才的。

——华罗庚5、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谚语)6、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高明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联)8、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9、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言。

——陶渊明10、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注重积累名言:1、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子2、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3、 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

——贾兰坡4、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7、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8、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家庭教育名言:1、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 2、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林遗3、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颜之推4、 爱迪生幼年的故事,给了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学要从小孩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像爱迪生的父母一样爱护才能保全。

——陶行知5、 父母的生活就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一本读物。

——席慕蓉6、 父母的德行是儿子的最好遗产。

——塞万提斯7、 孩子是映照父母行为的镜子。

——斯宾诺莎8、 当孩子一开始呼吸时,教育就开始了。

——保尔9、 树不修不成材,儿不育不成人。

——谚语10、养不教父之过,训道不严师之惰。

——谚语珍惜时间名言:1、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2、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罗懋登3、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

——《乐府诗集》4、 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鲁迅5、 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6、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7、 时间可以获得金钱,但金钱却买不到时间。

——谚语8、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10、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1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12、人生太短,要干的事太多,我要争分夺秒。

——爱迪生13、你热爱生活吗

那么别浪费时间,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热爱祖国名言:1、 位卑未敢忘国忧。

——陆游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3、 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丰子恺 4、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

那就是爱国心。

——拿破仑5、连祖国都不爱的人,是什么也不会爱的。

——拜伦6、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

——柏拉图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树立理想名言: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2、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3、 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中的太阳,它能照亮每一步路。

——新格言4、 没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没有太阳的早晨。

——新格言5、 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托尔斯泰 6、 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生的三大要素,而立志是事业的大门。

——巴斯特7、 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方志敏立志成才名言:1、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朱熹2、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秋瑾3、 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

——约翰生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5、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谚语6、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7、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冯梦龙8、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9、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李白10、虎瘦雄心在,人穷志气存。

——万松老人 11、人老心莫老,家穷志不穷。

——谚语12、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高明1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石玉昆15、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仑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谦虚谨慎名言:1、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2、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觉哉3、 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

——华罗庚4、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子5、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6、 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富兰克林7、 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

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就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就好比分母。

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托尔斯泰8、 酒香不怕巷子深。

——谚语珍惜友谊名言:1、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2、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李白3、 友谊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

——巴金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5、 朋友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

——莎士比亚6、 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高尔基7、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校园诗歌8、 黄金持之以恒万两易得,知心朋友难求。

——俗语名言:1、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班固2、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柏拉图3、 成大事不在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少。

——塞•约翰生4、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爱因斯坦5、 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功的。

——牛顿6、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谚语7、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8、 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坚持。

——卢梭9、 滴水穿石不是靠力,而是因为它不舍昼夜。

——奥维德10、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不在舍。

——荀子逆境成才名言:1、 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2、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3、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巴尔扎克4、 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

——拿破仑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6、 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造就伟人。

——小普林尼7、 莫向不幸屈服,应该更大胆、更积极的向不幸挑战。

——维吉尔

---------------------求四川泸州les,求T变成我的习惯-变成我默守的格言.. ---------------------

《洞山十咏·双龙洞》年代: 宋 作者: 金履祥天鑱鬼凿匪人间,涌雪轰雷震地寒。

石上双龙盖形似,更深须有老龙蟠。

我喜欢的一则读书格言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中的一个方面。

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

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

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更为深刻。

(2) “蜀鄙二僧”的故事有什么含义和作用?明确:“蜀鄙二僧”的故事中,“蜀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

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须经过千山万水,真是具有极大的困难。

贫富两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

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

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精神。

然而,富和尚第二次问“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一、导入1、教师讲述寒号鸟的故事,请学生思考寒号鸟为什么最终冻死了

——光说(想)不干2、寒号鸟空有垒窝的志向,没有垒窝的实际行动,最终落得冻死的下场,那么我们人类之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请翻开书本P125,读一读课文《为学》,在文中找一找。

板书出示课题为学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三、读二僧故事,理解内容1、课文中有没有向我们提供寒号鸟式的人物

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

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1)为什么说富者是一个寒号鸟式的人物

富者空立南下志向数年,却缺乏实际行动,终于“之南海”成为纸上谈兵。

(2)富者有钱,有能力“买舟而下”,他为什么迟迟按兵不动呢

畏惧前去南海路上的艰难困苦。

一路风尘仆仆,舟车劳顿,不如在家安享清闲安逸。

富者有志向,但不坚定的志向,过于强调外在的客观条件,所以,他也下部了决心去做。

2、相对富者来说,贫者的举动就值得我们推崇了。

看看贫者是怎么做的。

贫者和富者不同在哪里

贫者想到了,就马上要去实施行动,他注重的是自身的主观努力,决心很大,所以,行动也很迅速。

2、 设问:文章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

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

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

“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

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

”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

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在:贫僧究竟能否成功

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

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3、这个故事的启示:面对困难,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

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所在: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为人处世的格言或俗语

审势就是详察事理,明辨是非。

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自然事物,虽然千变万化,却是可以认知的;人间事理,虽然纷繁复杂,也是能够辨识的。

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透视,都极为敏锐。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管子》中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淮南子》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以古知今,由表及里,见微知著,从蛮荒时代到现代文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古人的很多睿智哲思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更明智的人。

【提示】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分析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然后凭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可算作高明的人。

同样,对别人的认识和了解,也需要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然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

【大意】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提示】这句话旨在强调“知足”和“知止”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不受辱,也不会陷于危险之中。

但世人往往不顾一切地追逐名利,贪得无厌,因而常常自行败亡,轻则取辱,重则丧生。

所以老子呼吁:生命比虚名更重要,比财物更宝贵,要在物欲面前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长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

【大意】祸难,幸福依倚在其中;幸福,祸难潜伏在其中。

【提示】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以,在好事来临之时要保持警惕,防止由好变坏;在坏事来临之后不要灰心失望,而要努力使坏事向好的方面转化。

《淮南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靠近塞上的地方,有一个人的马丢失了,周围的邻居很为他难过,他的父亲却说:“这难道不能成为一件好事情吗

”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匹骏马。

正当周围的人向他祝贺时,他的父亲又说:“这难道不会成为一件坏事情吗

”果不其然,这个人在一次骑马时掉了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又来安慰他。

他的父亲又说:“这难道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吗

”后来此地爆发了战争,年轻人都被迫从军,大多数人死在战场上,而这父子俩却由于父亲年迈、儿子腿瘸而得以保全。

这就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

【大意】两只手臂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提示】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财主看见别人有座精美的楼房,马上找来工匠,要求为自己建造一座。

工匠们搞了个预算,财主说,怎么要花这么多钱

工匠们为难地说,三层楼当然要这么多。

财主怒道,我只要那第三层,下面两层我是不要的。

谁都知道财主要求的空中楼阁是造不起来的。

这个笑话旨在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点滴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出处】《管子·形势解》。

【大意】圣人选择可以说的话而说,选择可以做的事而做。

【提示】在说话之前要考虑它的影响,行动之前要考虑它的后果,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反之,如果在说话与行动之前不能深思熟虑,就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或麻烦。

三思而后行。

【出处】《论语·公冶长》。

【大意】凡事要经过再三思考才行动。

【提示】做事小心谨慎、勤于思考,就会少犯错误;反之,不经深思熟虑便轻率行事,常常会招致挫折和失败。

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要充分地思考,权衡利弊得失,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处】《论语·子路》。

【大意】如果一味追求速成,反而会达不到目的;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提示】这是孔子回答他的学生问政时说的话。

凡事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同时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味地追求速度,或者仅仅贪图眼前的小利,不作长远打算,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然会有近期的忧患。

【提示】“远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对未来做充分的考虑,以应对将来出现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在考虑问题时,从长远打算,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

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不为眼前的小挫折而灰心,不为眼前的小利益而动心,才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万无一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荀子·劝学》。

【大意】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提示】要想到达千里之外,就要一步一步地走;要想聚成大江大海,就要汇集许多小河流。

同样,要想成就大事业,也要从小事开始,一步一步地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会成功。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出处】《韩非子·喻老》。

【大意】长达千丈的大堤,由于有小小的蝼蚁洞而崩溃。

【提示】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经常由于一个个小小的蚁穴而崩溃。

这说明事情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在隐患微小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不让不利的因素酿成灾难。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

【大意】羊丢失了以后赶快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虽然已经丢了羊,但是如果马上把羊圈修好,就可以不再丢羊。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错了事,但是及时改正了就不算晚。

如果执迷不悟,不去改正,就会犯更大的错误,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大意】开始的时候相差一毫一厘,以后就会相差上千里。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错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到最后也许会酿成大祸。

所以,做事情一开始就要小心谨慎,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与松懈,力求万无一失。

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得很严重了才来想办法解决,往往就来不及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处】《礼记·中庸》。

【大意】任何事情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提示】做任何事情都要预先做好准备,全面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才能稳操胜券;反之,一旦面临新情况或出现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而坐失良机。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出处】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记》。

【大意】从细微处就会看出显著特点,目睹了开始便能预测到结果。

【提示】这句话阐明了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道理,即从小处能看到大处,从始点能看到终点。

唐朝名臣的父亲,从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之后,就预见到这个朝代行将灭亡,因为他看到了隋王朝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

、都是生性不能容人的人,而且宫廷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朝廷又多行“苛酷之政”。

因此,虽然天下暂时安宁,却潜伏着危机。

结果隋朝的结局果真被言中,他可以说是一位“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哲人。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出处】《管子·牧民》。

【大意】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提示】,管子在当政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使齐国国富而民强,古来史学家都认为他有一套“牧民”(管理人民)的成功办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懂得如何来消弭尚未形成的各种社会动乱,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这句话中所说的“有道者”,一般是指有远见的人。

只有有远见的人才可能在祸患没有形成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祸患的发生。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素质,正是国家管理者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大意】虽然处于平安之境,但却要不断思考危险的来临,因为有思考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不会有隐患。

【提示】我国古代经历了几十个王朝的更替。

一般来说,开国的君主都比较英明,因为他们都饱尝了创业的艰难。

到了王朝末世,君王大多荒淫无道,国家分崩离析,终至覆灭。

这就是富贵和逸乐腐蚀了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居安而未尝思危的结果。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战国策·赵策》。

【大意】以前的事情不要忘掉,就会成为以后做事的经验教训。

【提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局限,人类在自己的实践中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从中吸取教训。

如果我们能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以后的实践,那么就可以减少再次犯错误的可能性。

人们通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前车覆,后车诫。

【出处】《汉书·传》。

【大意】前面的车倾覆了,后面的车就会有所警惕。

【提示】一名科学家在搞一项发明,实验上百次都失败了,别人很同情地对他说:“你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而一无所得,实在太倒霉了。

”这个人说:“我并非一无所得,至少我知道了上百次失败的方法,后人可以吸取我的经验,不再重蹈我的覆辙,从而少走很多弯路。

”可见,失败虽然遗憾,但并非一无所获。

这就是“前车覆,后车诫”的道理。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出处】《礼记·曲礼上》。

【大意】骄傲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提示】这句话旨在说明自身的极度膨胀会招致祸患,符合辩证法原理。

任何事情做过头了都会走向反面。

纵欲亡身、乐极生悲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出处】《新书·审微》。

【大意】善行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不善的行为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坏处。

【提示】的《新书·审微》一篇透彻地分析了见微知著的道理。

这句话是《审微》篇的第一句话,旨在强调无论是行善还是弃恶,都要从萌芽时抓起。

所谓“审微”,就是详察细枝末节的意思,即在事物刚刚萌生的时候,就能明察秋毫,辨明真伪,促使事物朝着积极有利的方面发展,把坏的事物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个道理是古人常讲的。

可以说,料事在先、未雨绸缪是人类思维的优势所在。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大意】在军营的帐篷里谋划决策,就决定了千里之外战争的胜负。

【提示】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大宴群臣,他问大家自己何以得了天下。

有人回答说:“因为陛下大度,能够分利给天下。

”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然后就说起自己能用、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才,这才是胜利的根本。

这句话是刘邦赞扬张良的,说他足智多谋,善于筹划。

其实,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赖于各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策划,这也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

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出处】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大意】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提示】《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共同讨论隋末历史教训的汇编。

经历过昏君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动乱的唐太宗李世民,深切了解纵欲成灾的道理。

《贞观政要》中列举了历代昏君暴君误国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乐极生悲,纵欲成灾。

他们用金玉修筑宫室楼阁,就食时摆着珍馐佳肴,贮酒为池,整日沉溺于奢华淫靡的生活,必然落得个亡国亡身的下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挛宕?贰ち婀俅?颉贰? 【大意】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东西所困惑。

【提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感于五代时期的社会动乱,编撰《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特设《伶官传》,并作序,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爱乐工伶人以致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

指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后人引以为戒。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祸患可以积少成多,智勇双全的人也可以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迷惑。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玩物丧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出处】赵藩《武侯祠联》。

【大意】能在心理上征服敌人就不会有以后的反叛与疑惑,自古以来知道怎样用兵的人并不是喜好战争;如果不能对局势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无论政策宽松还是严厉都会造成失误,所以后世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熟虑。

【提示】这是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联。

它总结了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经验,提醒后世当政者借鉴。

当时诸葛亮采取“攻心”战取得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拥护,稳定了蜀国局势;在对内政策的制定上也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宽严适度,赢得了蜀国民众的拥护。

四川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