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照无人苍茫时阅读答案
①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②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
③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灵气。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一片水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④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西风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依然还在。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⑤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
⑥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水烛与人们的生活就纠缠在一起了。农人把水烛的叶子晾晒干后,编成修身养息的蒲席。轻盈的蒲席,托着沉重的肉身,安置着农人栖息的夜晚。随着对水烛的熟稔,农人对水烛有了新的开拓。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等走进了农人生活中。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旷野中行进。
⑦一旦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物什就会变得神秘而深邃,水烛亦是。当水烛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走到端午的门楣,信奉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
⑧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蒲苇就是水烛。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执著爱情,至死不分离。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大自然最牢不可破的的爱。
⑨一件件水烛的草编织品,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昨日镜像,用反光的方式,用可以穿透时空的自然之物,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我们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在当今生活的微弱光亮中,我倍加怀念千百年前古人穿着蒲草鞋行走的背影,怀念那坐着蒲草垫挑灯夜读时的月色。因为在这些水烛编织品面前,我们找到了一种久已消失的光芒,与古人简朴生活的心灵互应、对接。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
⑩几千年前,我们就是靠着水烛、水芹之类走出时间的荒原,走出历史的封面。草根、草叶、果实、花朵等曾都是我们的腹中之物,一天,一年,一百年……用坚韧和卑微养活着人类。那时我们都是匍匐着身子在大地上寻找,我们的头颅我们的身子高不过任意一棵水烛。而现在,沿着水烛的微光,我们或许还能找到那些本真、质朴、坚韧……至少,在苍茫的寒冬,我们不至于在水烛四下纷飞之际,瞬间白头。
(选自《人民日报》20××年04月02日24版,有删改)
1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水烛的形象特点。(4分)
1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13、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引用了经典名句,试分析其妙处。(6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8分)
答案:
11、充满灵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柔弱而秀美;本真而质朴。(答满4点即给满分)
12、(1)内容上:既写出了水烛在不知名的空间里潜滋暗长的特点,又写出水烛的柔弱与秀美的形象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水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后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张本。(3分)
(2)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水烛形象的描写转入下文对由水烛引起的沉思与遐想的抒写。(3分)
13、(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烛坚韧的特性,表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2分)(2)意象优美,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绵绵不绝的情思与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交相辉映。(2分)(3)引用经典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学文化内涵,使得文章更厚重,更具诗意美。(2分)
14、本文中作者通过对充满灵性、生命力旺盛、柔弱而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本真而质朴的水烛形象与精神的抒写和赞美,(3分)反思了当下人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状态,呼吁人们重构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回归本真、质朴、坚韧的生活状态。(5分)(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故烧高烛照红妆阅读题及答案
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 伟
①我养在阳台上的朱顶红开花了,君子兰也开花了。
②花虽然不多,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了渴望。每天都要去细细地观察花茎长高了多少,花苞长大了多少。有时禁不住抱怨长得太慢,让我等得太心焦。可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让我想象花开的样子。朱顶红去年春天已开过一次,那六瓣的花形、艳艳的朱红,至今仍开在心窗之下;那馥郁的甜香似乎依旧留在唇吻之间,让我盼望重温旧岁的欣喜。君子兰却是第一次开花,以前又从未见过君子兰花,这几个花苞留给我太多的悬念,太多的想象与向往。
③在我的期盼之中,朱顶红和君子兰同时开放了,于是我也有了双重的快乐。朱顶红好似故友,未负佳期,如约相访,让我深感花的多情。体味着浓郁的花香,我心旷神怡。君子兰就是新交的知己,让我顿生相见恨晚之慨,它的花形有似朱顶红,但要玲珑得多,小巧得多,花色橘红,花香幽微,恰如“讷①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称它为花中君子的确名副其实了。故友重逢的喜悦、心仪知己的快乐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心醉,让我醺醺然②,陶然忘忧。
④沉浸在喜悦中的我,又常常害怕花期过后的萧条与寂寞,于是格外地珍惜花开的日子。李清照于海棠花开之时,在《如梦令》词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情善感的女词人惜花的心情我也一样有,于是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上去看望故友与新知,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东坡亦有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豁达、粗犷如东坡尚且对花如此爱惜,害怕娇艳的花一朝零落,就是在夜晚也要点上蜡烛,欣赏盛开的花朵。更何况我也觉得灯下观花如灯下观美人,自当别有情调、别有韵味。于是在花开的夜晚,我也打开阳台上的灯,在幽幽的灯光下看花,花色似乎多了层次,花朵上仿佛也有点点珠粉映射出珠光。花更像戴了一层面纱的美人,多了一分朦胧,一分深邃。于是我深深地沉醉,深深地感叹古人的多情和浪漫。
⑤花开花谢是自然的规律,我们谁都无法让花永开不败。但一年里有了这几日的盛开,这几日的沉醉,就酬报了我三百多个日子的浇灌,三百多个日子的期盼。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也足以为我抵挡人生夏日的骄阳、人生冬季的严寒,让我的心拥有人生夏日的清凉、人生冬季的温暖。
【注释】①〔讷(nè)〕(说话)迟钝。②〔醺(xūn)醺然〕酒醉的样子。
1.本文行文思路清晰。请结合各段内容填空,理清本文的思路。(每空只填一字)(2分)
①开花→ ②( )花→ ③赏花→ ④( )花→ ⑤议花
2.朱顶红和君子兰虽在“我”的期盼中同时开放了,但她们带给“我”的感受不完全相同。其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4分)
3.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语言极富有特色。试完成以下小题。(4分)
(1)文中运用了许多形式上两两成对的句子,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请按照示例从文中另举两例(引用的古诗词除外)。(2分)
示例:“花色橘红,花香幽微”、“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的句子写得很精妙,请揣摩并品析。(2分)
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了渴望。
4.文中李清照和苏轼的有关诗词,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5.本文最后一段话很富有哲理,其中“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包含了哪些深层含义?(3分)
答案:
1.②盼 ④惜(2分。意对即可)
2.答案示例:朱顶红:好似故友如约相访,让“我”深感她的多情,她浓郁的花香更令“我”心旷神怡。君子兰:如新交的知己,让“我”顿生相见恨晚之慨,她的玲珑、小巧、幽微让“我”感到她就是名副其实的君子。(4分。两者的不同各2分。意对即可)
3.(1)答案示例:①花茎长高了多少,花苞长大了多少;②六瓣的花形、艳艳的朱红;③开在心窗之下,留在唇吻之间;④玲珑得多,小巧得多;⑤故友重逢的喜悦、心仪知己的快乐;⑥别有情调、别有韵味;⑦一分朦胧,一分深邃;⑧深深地沉醉,深深地感叹;⑨这几日的盛开,这几日的沉醉;⑩三百多个日子的浇灌,三百多个日子的期盼;(人生夏日的骄阳、人生冬季的严寒;人生夏日的清凉、人生冬季的温暖)。(2分)
(2)可扣住“挺出”、“托起”以及“溢满”等词语来品析;也可扣住“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这一拟人句来品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分)
4、示例:①引起了“我”的强烈的共鸣;②促使“我”格外珍惜花开的时日,并不分白天黑夜地观花二沉醉其中;③让“我”更真切的理解了古人的多情和浪漫。(3分。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得2分,两个要点而得3分。意对即可)
5、示例:①指给自己带来过美好记忆的花朵;②也暗指那些对自己有益的故友、知己、君子等;③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呵护、回味的那种心境(心态)。(3分。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得2分,两个3分,意对即可)
故烧高烛照红妆阅读理解附答案
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 伟
①我养在阳台上的朱顶红开花了,君子兰也开花了。
②花虽然不多,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了渴望。每天都要去细细地观察花茎长高了多少,花苞长大了多少。有时禁不住抱怨长得太慢,让我等得太心焦。可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让我想象花开的样子。朱顶红去年春天已开过一次,那六瓣的花形、艳艳的朱红,至今仍开在心窗之下;那馥郁的甜香似乎依旧留在唇吻之间,让我盼望重温旧岁的欣喜。君子兰却是第一次开花,以前又从未见过君子兰花,这几个花苞留给我太多的悬念,太多的想象与向往。
③在我的期盼之中,朱顶红和君子兰同时开放了,于是我也有了双重的快乐。朱顶红好似故友,未负佳期,如约相访,让我深感花的多情。体味着浓郁的花香,我心旷神怡。君子兰就是新交的知己,让我顿生相见恨晚之慨,它的花形有似朱顶红,但要玲珑得多,小巧得多,花色橘红,花香幽微,恰如“讷①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称它为花中君子的确名副其实了。故友重逢的喜悦、心仪知己的快乐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心醉,让我醺醺然②,陶然忘忧。
④沉浸在喜悦中的我,又常常害怕花期过后的萧条与寂寞,于是格外地珍惜花开的日子。李清照于海棠花开之时,在《如梦令》词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情善感的女词人惜花的心情我也一样有,于是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上去看望故友与新知,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东坡亦有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豁达、粗犷如东坡尚且对花如此爱惜,害怕娇艳的花一朝零落,就是在夜晚也要点上灯,欣赏盛开的花朵。更何况我也觉得灯下观花如灯下观美人,自当别有情调、别有韵味。于是在花开的夜晚,我也打开阳台上的灯,在幽幽的灯光下看花,花色似乎多了层次,花朵上仿佛也有点点珠粉映射出珠光。花更像戴了一层面纱的美人,多了一分朦胧,一分深邃。于是我深深地沉醉,深深地感叹古人的多情和浪漫。
⑤花开花谢是自然的规律,我们谁都无法让花永开不败。但一年里有了这几日的'盛开,这几日的沉醉,就酬报了我三百多个日子的浇灌,三百多个日子的期盼。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也足以为我抵挡人生夏日的骄阳、人生冬季的严寒,让我的心拥有人生夏日的清凉、人生冬季的温暖。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2年第16期)
【注释】①〔讷(nè)〕(说话)迟钝。②〔醺(xūn)醺然〕酒醉的样子。
1.本文行文思路清晰。请结合各段内容填空,理清本文的思路。(每空只填一字)(2分)
①开花→ ②( )花→ ③赏花→ ④( )花→ ⑤议花
2.朱顶红和君子兰虽在“我”的期盼中同时开放了,但她们带给“我”的感受不完全相同。其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4分)
3.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语言极富有特色。试完成以下小题。(4分)
(1)文中运用了许多形式上两两成对的句子,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请按照示例从文中另举两例(引用的古诗词除外)。(2分)
示例:“花色橘红,花香幽微”、“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的句子写得很精妙,请揣摩并品析。(2分)
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了渴望。
4.文中李清照和苏轼的有关诗词,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5.本文最后一段话很富有哲理,其中“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包含了哪些深层含义?(3分)
答案:
1.②盼 ④惜(2分。意对即可)
2.答案示例:朱顶红:好似故友如约相访,让“我”深感她的多情,她浓郁的花香更令“我”心旷神怡。君子兰:如新交的知己,让“我”顿生相见恨晚之慨,她的玲珑、小巧、幽微让“我”感到她就是名副其实的君子。(4分。两者的不同各2分。意对即可)
3.(1)答案示例:①花茎长高了多少,花苞长大了多少;②六瓣的花形、艳艳的朱红;③开在心窗之下,留在唇吻之间;④玲珑得多,小巧得多;⑤故友重逢的喜悦、心仪知己的快乐;⑥别有情调、别有韵味;⑦一分朦胧,一分深邃;⑧深深地沉醉,深深地感叹;⑨这几日的盛开,这几日的沉醉;⑩三百多个日子的浇灌,三百多个日子的期盼;(人生夏日的骄阳、人生冬季的严寒;人生夏日的清凉、人生冬季的温暖)。(2分)
(2)可扣住“挺出”、“托起”以及“溢满”等词语来品析;也可扣住“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这一拟人句来品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分)
4、示例:①引起了“我”的强烈的共鸣;②促使“我”格外珍惜花开的时日,并不分白天黑夜地观花二沉醉其中;③让“我”更真切的理解了古人的多情和浪漫。(3分。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得2分,两个要点而得3分。意对即可)
5、示例:①指给自己带来过美好记忆的花朵;②也暗指那些对自己有益的故友、知己、君子等;③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呵护、回味的那种心境(心态)。(3分。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得2分,两个3分,意对即可)
高中语文写生世界阅读答案
去年冬天我曾在这《写生世界》(上)中描写过我幼时所漫游的写生世界的光景,但只写了静物一段就中止了,现在我就来继续描写我青年时代的艺术的心吧。
说出来真是不恭之至:我小时在写生世界中,把人不当作人看,而当作静物或景物看。似觉这世间只有我一个是人。
我在学校里热心地描写石膏头像的木炭画,半年后归家,看见母亲觉得异样了。母亲对我说话时,我把母亲的脸孔当作石膏头像看,只管在那里研究它的形态及画法。我虽在母亲的怀里长大起来,但到这一天方才知道我的母亲的脸孔原来是这样构成的!她的两眼的上面描着整齐而有力的复线,她的鼻尖向下钩,她的下颚向前突出。我惊讶我母亲的相貌类似德国乐剧家华葛内尔〔瓦格纳〕(Wagner)的头像!我正在观察的时候,蓦地听见母亲提高了声音诘问:“你放在什么地方的?你放在什么地方的?失掉了么?”
母亲在催我答复。但我以前没有听到她的话,茫然不知所对,支吾地问:“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的?”
母亲惊奇地凝视我,眼光里似乎在说:“你这回读书回家,怎么耳朵聋了?”原来我当作华葛内尔头像而出神地观察她的脸孔的时候,她正在向我叙述前回怎样把零用钱五元和新鞋子一双托便人带送给我;那便人又为了什么原故而缓日动身,以致收到较迟;最后又诘问我换下来的旧鞋子放在什么地方的。我对于她的叙述听而不闻,因为我正在出神地观察,心不在焉。
我读《FigureDrawing》〔《人体描法》〕(这是一册专讲人体各部形状描法的英文书),读到普通人的眼睛都生在头长的二等分处一原则,最初不相信,以为眼总是生在头的上半部的。后来用铅笔向人头实际测量,果然从头顶至眼之长等于从眼至下颚之长。我知道了这原则,我非常感佩!欢喜之极!从此时时留意,看见了人头便目测其中的眼的位置,果然百试不爽。有一次我搭了西湖上的小船到岳坟去写生。搭客众多,船行迟迟。我看厌了西湖的山水,再把视线收回来看船里的搭客。我看见各种各样的活的石膏模型,摇摇摆摆地陈列在船中。我向对座的几个头像举行目测,忽然发见其中有一个老人相貌异常,眼睛生得很高。据我目测的结果,他的眼睛决不在于正中,至少眼睛下面的部分是头的全长的五分之三。《FigureDrawing》中曾举种种不合普通原则的特例,我想我现在又发见了一个。但我仅凭目测,不敢确信这老人是特例。我便错认这船为图画教室,向制服袋里抽出一枝铅笔来,用指扣住笔杆,举起手来向那老人的头部实行测量了。船舱狭小,我和老人之间的'距离不过三四尺,我对着他擎起铅笔,他以为我是拾得了他所遗落的东西而送还他,脸上便表出笑颜而伸手来接。这才使我觉悟我所测量的不是石膏模型。我正在惭悚不知所云的时候,那老人笑着对我说,“这不是我的东西,嘿嘿!”
我便顺水推船,收回了持铅笔的手。但觉得不好把铅笔藏进袋里去,又不好索性牺牲一枝铅笔而持向搭船的大众招领,因为和我并坐着的人是见我从自己袋里抽出这枝铅笔来的。我觉得自己的脸上发热了。
后来我在人体画法的书上读到:老人因为头发减薄,下颚筋肉松懈,故眼的位置不在正中而稍偏上部。我便在札记簿上记录了一条颜面画法的完全的原则:
“普通中年人的眼位在头的正中,幼儿的眼,位在下部,老人的眼稍偏上部。”
又有一次我在一个火车站上等火车,对面来了一个卖花生米的江北人。他的脸孔的形态强烈地牵惹了我的注意,那月台立刻变成了我的图画教室。
我只见眼前的雕像脸孔非常狭长,皱纹非常繁多。哪一条线是他的眼睛,竟不大找寻得出。我曾在某书上看到过“旧字面孔”一段话,说有人的脸孔像一个“旧”字。这回我所看见的,正是旧字面孔的实例了。我目测这脸孔的长方形的两边的长短的比例,估定它是三与一之比。其次我想目测他的眼睛的位置,但相隔太远,始终看不出眼睛的所在。远观近察,原是图画教室里通行的事,我不知不觉地向他走近去仔细端相了。并行在这长方形内的无数的皱纹线忽然动起来,变成了以眉头为中心而放射的模样,原来那江北人以为我要买花生米,故笑着擎起篮子在迎接我了。
“买几个钱?”
他的话把我的心从写生世界里拉回到月台上。我并不想吃花生米,但在这情形之下不得不买了。
“买三个铜板!”
我一面伸手探向袋里摸钱,一面在心中窃笑。我已把两句古人的诗不押平仄地改作了:
“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要吃花生米。”
(选自《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有删节)
16.文中记叙了“我”年青时写生观察的哪三个例子?其用意各是什么?(6分)
17.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
①我觉得自己的脸上发热了。②我一面伸手探向袋里摸钱,一面在心中窃笑。
18.文章写的只是“我”年青时的写生经历,为什么以“世界”入标题?(3分)
参考答案
16.(6分)
①放假回家对母亲样貌的观察,(1分)表现了“我”开始学习人物写生后对以往熟悉的人形成了全新的观察视角;(1分)
②在船上对老人眼睛位置的观察,(1分)体现了“我”对书本知识的细致检验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专业态度;(1分)
③在火车站站台对买花生米的江北人“旧字面孔”的观察,(1分)表现了“我”全心沉迷于写生观察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1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6分)
①表现了“我”非常之不好意思,羞赧之情。(1分)“我”因为太专注于对老人眼睛的观察,竟在船上不由自主地掏出铅笔进行测量,(1分)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之后感到害羞而又无从掩饰。(1分)
②体现了“我”获得了艺术发现之后的喜悦之情(1分),同时因沉迷于观察而不得不以买花生米来掩饰自己不太合理的观察举动(1分),“我”的笑还包含着一点自嘲。(1分)
意思答对即可。
18.(3分)
“我”年青时全身心沉浸于写生之中,不计场合,不论对象,写生就是“我”生活的全部,(1分)以“世界”一词入题目,突出了“我”对写生观察的全身心投入,(1分)突显了文章主题。(1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