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尊敬老师的经典名言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古代与尊敬老师有关的经典名言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中国古代与鼓有关的历史典故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中国古代与鼓有关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中国古代与鼓有关的历史典故
“琎尝戴砑绢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坠。”——《太平广记》
鼓是中国常用的打击乐器,属于八音中的“革”类乐器。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用途十分广泛。
鼓之诞生黄帝杀夔以其皮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击乐器,从文献记载看,鼓的产生,首推黄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传说。相传黄帝征服蚩尤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夔,是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古时代神话奇兽,生于东海流波山,“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记载说:“帝颛顼乃令鼉先为乐倡,鼉乃偃寝,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认为所谓鼍其实就是巨鳄,它用尾巴敲击自己的肚子,发出好听的音乐,说起来实在有点可爱,可见上古时代人与自然之和谐。而以鳄鱼皮之坚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声闻五百里”,想必敲击起来也十分响亮。
古代制鼓离不开兽皮与陶土。鼓的产生,正是由于原始先民渔猎生活有了剥皮与制陶的技艺。《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表明在很早的“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器的鼓,它是以陶土为框,两面蒙皮的一种原始打击乐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变而成。传说伊耆氏用草编成的鼓槌敲击土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尧命质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来敲击,也是类似的土鼓。
鼓之应用狩猎、祭祀、军事等用途广泛
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器具。甲骨文中的“鼓”字据说是鼓的正面形象,其上面的“十”,表示鼓上面的装饰;中间的“日”,表示鼓的本身;下面的“山”,表示鼓下面的足。
鼓在殷商时期开始广泛应用,尤其是军旅和宫廷、郊庙祀典的用鼓,已积累了许多不同用途的'鼓型,周代是农耕文化进入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制度,将鼓纳入了儒家的礼制规范。据《周礼·地官》记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六鼓,指分(音)鼓、雷鼓、路鼓、灵鼓、晋鼓、皋鼓;四金,指錞、鐲、铙、铎。可见,此时鼓已用作各种用途,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分(音)鼓专门用于军事,据《说文》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应用。
鼓之巅峰盛唐时代鼓类首次大汇合
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始终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杜明说,鼓是大俗大雅的乐器,不像钟始终高高在上,“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鼓的结构较简单,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杜明介绍说,中国鼓的品种非常多,建鼓、应鼓、杖鼓、腰鼓等都属汉唐以前的鼓,到了宋、元、明、清,鼓又有很大的演变与创新,加上留存于今天少数民族中的鼓群,真是不胜枚举。
唐朝对于中国各民族的大统一,在文化方面是非常开放的,各地少数民族鼓类随歌舞乐走向长安,加上中原民间的传统鼓类,形成了中国鼓类的第一次大汇合。清、唐九部乐、十部乐中,只鼓类就占了十五种之多,而且大都是新鼓种。
据记载,唐玄宗时期羯鼓风行一时,其状如漆桶,鼓腔以山桑木制作,下置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故又名两杖鼓。唐南卓《羯鼓录》中称其声焦杀鸣烈,名曰“汉震”。唐玄宗李隆基擅长羯鼓、并作了许多羯鼓曲,据说有《色俱腾》、《耀日光》等九十二支曲目。《太平广记》中曾记载,玄宗之侄汝阳王李琎,“姿容妍美”,精通音律,因而备受玄宗宠爱,“琎尝戴砑绢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坠。”可见其打鼓的功力高超。玄宗观后大喜,赐金器,并夸赞李琎“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坠也”,称其为神仙下凡。
鼓之地位众乐之指挥内涵深远
鼓是远古音乐的核心。古代乐舞开始先要击鼓,表现周武王伐纣的《大武》乐舞,就是在奏乐之前先击鼓,以此警戒众人而使众人先存敬意,此为“先鼓以警戒”。至今民乐和戏曲中都以鼓为指挥,这可说是自古流传的规范。杜明介绍说,鼓在音乐中标示节拍、统一节奏,使众乐器张驰有度、秩序井然,“鼓在音乐中可以表现欢快、沉重、号召等,起到烘托和色彩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的功能是其他乐器不能替代的。”
古往今来,“鼓”的用场宽泛,文化内涵更是深远:图腾崇拜时期以鼓为舞;庙堂祭祀、宫廷庆典都离不开鼓人掌教;更夫以鼓报更,军旅以鼓鼓舞士气;旧官衙大堂悬鼓,击堂鼓可以鸣冤;释、道教僧道道场,铙鼓伴作法事;酒令击鼓传花,戏曲鼓板领奏,农事击鼓插秧,围猎以鼓驱兽。鼓常常被编入成语、戏文和故事: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成为不容遗忘的历史人物;“张飞击鼓古城会”是兄弟情义相知,“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则是大展巾帼风范。
鼓之伴奏钟、磬、铃、锣都是伴鼓击乐
人们往往误以为锣或铙钹就是伴乐的传统打击乐器。其实最初伴鼓的击乐并不是锣或铙钹。原始时代的“击石拊石”,即用石头的敲击,可能产生于“鼓”之前,后来在击石拊石的基础上产生了“石磬”,这些都可能是第一代伴鼓击乐,还有“缸”,即陶器,也属第一代伴鼓击乐范围,可统称作原始击乐。
到了夏代,从陶寺龙山文化晚期墓葬中发现了称之为“铃”的铜质铸造器,这种“铃”是否为当时古代伴奏乐,虽不敢确定,起码了解夏代已有铸铜业。进入商代,钟与铙即成了伴鼓的击乐。钟在当时尚无定制,有挂着敲的、放置在木架上敲的,或握在手中敲的。这时的铙,也与现在的不同,其形制与钟相近。《周礼·地官》:“以金铙止鼓”。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实际是钟的演变,它们可算是第二代伴鼓击乐。春秋晚期,还出现了一种称作“錞于”的伴鼓击乐。《周礼·地官》:“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圆如锥头,大上下小,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它主要作军旅中号令士卒用。军旅中的铜制伴鼓击乐还有“镯”、“钲”、“铎”和“刁斗”。“镯”非手镯,“形如小钟”,“钲”,又名“丁宁”,也形如小钟,可执秉敲击,行军鸣之。“刁斗”,古代军中炊具,铜质、斗形有秉,白天用来烧饭,夜间伴鼓击以循更。“铎”形如铙、钲而有舌,是大铃的一种。这些都可作为第三代伴鼓击乐。
今天的铜锣约出现在西汉初期,种类繁多。而“铙钹”又称铜盘或镲,据称出自我国云南,南北朝时期伴随天竺乐传入中原。杜明说,锣后来也被西洋乐广泛应用,是西洋乐中唯一的中国打击乐器。
古代与梅花有关的诗句
梅花,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花之一,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花,古代的.人们将那美丽的梅花写入了一首首诗中。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古代与梅花有关的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1、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梅花》
2、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红梅》
3、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早梅》
4、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
5、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7、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杂诗三首》
8、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瑞鹤仙·梅》
9、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喜张沨及第》
10、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
11、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花犯·苔梅》
12、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汉宫春·梅》
13、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早梅》
14、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小至》
15、折得蔬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清平乐》
16、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临江仙》
17、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落梅》
18、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墨梅》
1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
20、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天香·蜡梅》
21、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梅花》
22、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题画梅》
23、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24、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题画梅》
25、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二首》
26、庭梅开遍不归来,直恁心情恶。——《误佳期·闺怨》
27、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28、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题画墨梅》
29、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梅花绝句》
30、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西江月·梅花》
31、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花犯·小石梅花》
32、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梅花落·中庭多杂树》
33、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水龙吟·咏月》
34、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35、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36、客子短篷无据,倚长风挂席。——《好事近·梅片作团飞》
37、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忆江南·歌起处》
38、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再和杨公济梅花》
39、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玉楼春·东山探梅》
40、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41、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踏莎行·雪似梅花》
42、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43、梅粉堆阶慵不扫,等闲过却初春。——《临江仙·客睡厌听深夜雨》
44、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45、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46、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赠岭上梅》
47、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从张仲谋乞腊梅宋》
扩展阅读:梅花的形态特征
梅是小乔木,稀灌木,高4-10M;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8CM,宽2.5-5CM,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幼嫩时两面被短柔毛,成长时逐渐脱落,或仅下面脉腋间具短柔毛;叶柄长1-2CM,幼时具毛,老时脱落,常有腺体。
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CM,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梗短,长约1-3MM,常无毛;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萼筒宽钟形,无毛或有时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雄蕊短或稍长于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长于雄蕊。
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核椭圆形,顶端圆形而有小突尖头,基部渐狭成楔形,两侧微扁,腹棱稍钝,腹面和背棱上均有明显纵沟,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华北果期延至7-8月)。2n=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