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起点,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同学们带着笑脸来到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四年级五班,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有55名新同学。
老师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团结互助,共同成长。
同学们要记住:进入状态,学习就是享受;心情浮躁,闲着也是痛苦。
愿你们在学习上收获更多成功的喜悦。
同学们,你们的快乐是老师最大的快乐,你们的幸福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老师愿用真诚的爱与你们的心灵对话,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你们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让你们在“我学习,我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轻松的环境,老师为你营造;快乐的课堂,你我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奋进,用我们的双手托起四五美好的明天
《父亲》观后感
纪录片《父亲》反映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的经历。
看完全片,想问一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没有权,要如何生活下去
我们从小守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教育信条忍受着十年寒窗苦,某某某考上什么大学了,某某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了,象牙塔在山峰顶端闪闪发光向我们摇摇招手,可是当我们真的抵达了那个地方,才发现有多少是海市蜃楼。
我在大四的年纪看大一的小学弟小学妹改各种抱怨大学与想象不符的状态,宣泄怀念高中的情绪,只想转身对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说一声,你终于还是把他们骗进来了。
大学生这个定义真是太宽泛了,清华北大毕业的叫大学生,二本三本毕业的也叫大学生,什么大专职业学校毕业的也叫大学生。
每年高考完了统计出来的升学率就像浸了水的海绵,看似很大,其实很水。
到找工作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又要学历又要成绩又要实践又要证书,妈的你当我全才啊。
回归影片。
父亲韩赔印是最普遍的中国式父母的代表。
勤劳朴实憨厚舐犊情深,父母就是这么个角色,你找他要钱,他哪怕兜里只有一百块,也会想尽办法凑个一百二十块给你。
所以我们看到片子里韩赔印这里借二十那里借三十的凑儿子的生活费。
纪录片的好处就是生活化,人情冷暖,一看便知。
有人掏钱有人支支吾吾有人索性不理,换做电影,早就一拍肩膀:老韩你儿子有出息哥几个一起供他读书。
不需要去指责谁,没有人规定一生下来就要乐于助人的,没必要自己饿着肚子还为人家上层建筑买单的。
大家都不容易。
父亲随身带着一个小账本,记录各笔借款,以便日后偿还。
有时候还写点鼓励性的句子,如果忽略掉他的职业,可以说父亲也挺文艺的,对美好生活充满想象,信奉书本上的那些励志语录。
六十岁带着家人去北京,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父亲的脑海中是不是还浮现出天安门上太阳升的场面。
他说那个时候我们都有钱了。
父亲的有钱是建立在儿子毕业找个办公室的工作有空调有电脑的憧憬之上,可是现实是儿子毕业一年还在青海户外干工程。
一个月赚八百多块还不如自己在西安给人家做水电来的多。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现实面前惯常的一个表情:无奈。
拍摄者问胜利,你父亲会接受你做这种工作吗
(服务业之类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职业)他说不接受也没办法。
还是无奈。
这里存在一个矛盾,生活在底层的人不会去想也无暇去想是不是上层体制出了问题,或者说他坚定的信念出了差错,而研究者只会待在温暖的室内去开开会吃吃饭象征性地讨论出现的问题。
有经历的人无能力,有能力的人无经历。
曾经在会议室外等人,看着不知道什么身份的人跟院长一起讨论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讨论的热火朝天,掌声阵阵,让在寒风中等候的我听得都热血沸腾了。
可是后来我一想,不对啊,你们在这儿纸上谈兵,但是就业的主体——学生,不在这里啊,你不找学生来你怎么知道他们身上存在哪些从象牙塔到社会人转变期的问题。
退一步说,容纳就业人群的单位也不在这里啊,你不找企业来你怎么知道他们需要怎么样的毕业生。
总不至于大家毕业以后都进高校吧。
儿子韩胜利。
其貌不扬,家境贫寒促成的腼腆害羞性格,转了一圈招聘会出来一言不发,曾经以为可以留在城市,接受三百块的月薪,哪怕不要钱跟着干也行,问及恋爱说再等等。
憨厚的不得了。
年轻人,你把一腔热情满腹学识捧到城市面前,城市是否会含笑接纳
你要还读书欠下的两万块债务,你要还父母的养育之恩,八百块的工资要干上十五年。
同样,生活在都市的人,为一个房子不吃不喝也要十五年。
这样的繁荣昌盛背后是多少滴血心酸。
纪录片拍到胜利的上课、吃饭、寝室,利用业余时间捡瓶子去卖,两个塑料瓶五毛钱,啤酒瓶一块钱,拍摄者问他,有没有想过出去做个兼职赚钱,他只是沉默的摇摇头。
性格决定命运。
弱肉强食的都市森林只合适放弃一切自尊骄傲厚着脸盆的推销者,他们要匍匐在前辈脚下,把自己的经历添油加醋不厌其烦地呈现诉说,就是棵白菜,却恨不得卖出黄金的价。
不要质问胜利大学干了什么,温饱尚且不足,素质拓展职业规划个屁。
突然想到个问题,国家的助学贷款呢
要一个学生每个月只有两百生活费,要一个父亲终日低声下气地向工友借钱
他们也是我们,离家千里来到所谓的大都市读书,用四年的青春,用一麻袋的钱换回一麻袋的书本,站在离开还是留下的十字路口,周围人步履匆匆,自己却找不到方向,何去何从
一部纪录片,看破中国高等教育的迷信。
勉励人们的20句名言
1、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而犹豫、将不断滋养恐惧。
2、每一个成功有一个开始。
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3、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5、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6、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7、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8、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
9、对的,坚持;错的,放弃
10、活在当下,别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中浪费掉你现在的生活。
11、即使光环已不再也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12、等待机会,是一种十分笨拙的行为。
13、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会成功。
14、当有人说你是傻瓜时,证明你离成功不远了。
15、强者向人们揭示的是确认人生的价值,弱者向人们揭示的却是对人生的怀疑。
16、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17、挫折时,要像大树一样,被砍了,还能再长;也要像杂草一样,虽让人践踏,但还能勇敢地活下去。
1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19、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20、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考研时候的励志语录?
张海迪,女, 1955 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
散文集《鸿雁快快飞》、、。
翻译作品、《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
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1992 年中国作协庄重文学奖; 1994 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7 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 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8 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1999 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1999 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2002 年10月长篇小说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2002 年 12 月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 2003 年 10 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
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
”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
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先后被授于各种荣誉称号: 1981 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1982 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 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 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3 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 年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 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 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 年中宣部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 1990 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 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1992 年济南市政府记大功一次; 1993 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 年被日本 NHK 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0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 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
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
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周婷婷△赏识教育之父--周弘之女△生于1980年6月29日。
出生后双耳失聪,周弘用赏识教育彻底改变其命运△3岁半开口说话△6岁开始博览群书,就读正常小学后连跳两级△8岁熟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10岁发表6万字的幻想小说△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17岁被评为自强模范,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接见△18岁主演电影《不能没有你》△20岁赴美留学△2002年3月与吴仪等荣膺《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2003年5月父女同获台湾第六届“全球热爱生命奖”△2003年9月在美国获硕士学位
含有连续动作仿写句子
1、只见男同学走上台来,不响地摊开一卷,提起饱蘸浓墨笔,略微沉思一下,龙飞凤舞地画起来。
2、我马上做起动作:左手一伸,右手一伸,右手又从下往上一拉。
果然,台下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3、按照辅导老师的指点:拿笔要把食指和中指贴在笔杆外边,无名提和小拇指贴在笔杆里头。
4、我心里想着,打开画氏,拿起画笔,三下五除二就勾出了一只小鹿。
5、我打开窗户,坐在座位上,拿出书,细细的品味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6、我慢慢走上讲台桌边,摸了一张卡片。
7、他拉出凳子坐了下来,舒服的伸了个懒腰。
8、他不慌不忙的走过来,踢踢腿,甩甩臂,弯弯腰。
只见他眼睛注视着沙坑的位置,片刻然后摆起两臂大踏步助跑,越跑越快,当他跑到踏跳线上的时候,左脚猛的用力一蹬,身子像飞燕一样腾空而起,向前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