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有哪些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以及胰高糖素绝对或相对过多,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代谢紊乱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糖代谢紊乱:高血糖、高尿糖、高血浆渗透压以及乳酸性酸中毒;(2)脂代谢紊乱: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高游离脂肪酸血症、高酮血症,甚者发生酮症酸中毒;(3)蛋白质代谢紊乱:负氮平衡,成人消瘦疲乏,容易感染;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病变晚期可以有低蛋白血症、抵抗力下降、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力降低;(4)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严重失水伴酸中毒,糖尿病性肾病肾衰晚期呈尿毒症伴酸中毒;(5)糖基化血红蛋白异常升高:微循环中血小板功能以及体内抗凝血机制异常,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淤滞,加上组织缺氧等引起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扩张,导致糖尿病中典型的微血管病变,从而发展为多种脏器的慢性病变。
史铁生立志的故事
在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初,总有人劝他“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呀”诸如此类的话语。
可是这种话对史铁生几乎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
史铁生心里说:“开玩笑,你们说的轻松,病又没得在你们身上。
”尤其是在双腿刚刚瘫痪的时候,生命对于史铁生几乎已经失去了任何吸引力。
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来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 当时,大夫告诉史铁生,他的病如果是肿瘤,可能还有的救,否则,这辈子就得准备在轮椅上过了。
于是,史铁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肿瘤的“瘤”,另一个字就是“死”。
史铁生用这种方式祈祷,希望把这两个字写到千遍万遍,或许就能成真,不管是肿瘤还是死,都好。
到后来,证实了他的病并非肿瘤之后,他就只写一个字了:“死”。
史铁生的病根是在18岁时落下的。
那时他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
21岁时,史铁生因为腿疾而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这件事似乎再一次证明了生命的脆弱。
只是一次淋雨,就无端瘫痪了双腿,让一个本来鲜活年轻的生命,无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但是,生命却又总是在脆弱的同时展现出它的韧性。
就如同在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区生长着的地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依然能够存活。
尽管它的生长速度慢得惊人,几百年也长不到一个平方厘米,但它却实实在在地生存着,它生存的目的就是不要死去,这是最基本的生命特质。
人的生命同样如此。
余华写过两部著名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
在《许三观卖血记》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许三观,从年轻到苍老历尽艰辛;每逢家庭变故,他就以卖血来挽救危机,甚至差点为此送命。
一次次卖血后,唯一的补偿就是到饭馆里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
在《活着》里,地主少爷福贵的一生中,败家,中年丧母、丧儿、丧妻,丧女婿,到最后,连唯一的孙子也死了,只剩下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无论是许三观还是富贵,他们都没有明确的生存目标,只因为生命的惯性才活着。
不管是屈辱还是风光,不管是甜蜜还是酸楚,生命都在静静地活着。
生命不是必须承受苦难,但生命确实有足够的韧性承受苦难,“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只要不死,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对于史铁生而言,虽然在瘫痪之初,死亡对于他那么具有诱惑,甚至于他每天早晨醒来,都因为自己依然活着而沮丧;但是,他依然活着。
瘫痪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就像他文章里写的那样,暴躁易怒。
为了逃避现实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时,他总是摇着轮椅,到那时还人烟稀少的地坛公园里去。
自旦至暮,春秋往复,耗在这园子里。
他去过了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我们可以想见史铁生那时的孤独苦闷,但是,不管活得多么艰难,多么痛苦,生命却始终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死亡依然被一再耽搁。
所幸的是,在痛苦当中,还有亲友的爱在支撑他。
母亲要他“好好儿活”的临终嘱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史铁生母亲的生命,因为儿子的残疾,也承受了无数折磨。
史铁生瘫痪时,母亲已不年轻,为了史铁生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他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每一回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最终,却总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母亲终于也绝望了。
于是,每次史铁生要动身出门,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
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然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
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
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
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
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没有能够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
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史铁生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说,正是这样的爱,耽搁了他的死亡。
无论如何,既然活着,就不免就进入了另一些事情。
就像小河里的水慢慢丰盈了,你难免就顺水漂流,漂进大河里去了,四周的风景豁然开朗,心情不由得也就变了。
终于有一天,当史铁生又想到死的时候,心里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凭什么我非得输给你不可呢?”这时候,他已经开始对死亡有一种幽默的态度了。
启发史铁生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城市之光》。
片中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
这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而卓别林的回答令史铁生终生难忘。
他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句话让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
既然如此,何不先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于是,左右苍茫、四顾无路之际,史铁生想到了写作,想到用笔杆代替自己的双腿,来继续人生之路:“写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
” 当时友谊医院有位老大夫对他说:“你一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用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史铁生说,这话对他来说终生受益。
他初中二年级时赶上“文革”,没有好好读过什么书,很多世界名著等等都是在双腿残疾之后读的。
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
作家邵燕华在读史铁生的作品时曾不由感慨:“史铁生的随笔也让我拷问起自己的阅读。
说来惭愧,他书中提到的诸多国外的思想家、作家有不少是我不知道的。
” 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
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
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
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造漏排尿。
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
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无知觉的腿,经不起寒冷,如果冻了,就有坏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热量只能从上身排出,额头的痱子从来不断……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83年,他创作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本年度“青年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获该年度“作家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还被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经过陈凯歌的精心导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苦难似乎还在继续试探史铁生生命的韧度。
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
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
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
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
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
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
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女孩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给28周岁尿毒症患者做男朋友 甚至结婚生子 这男孩只要规律透析可以活到老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和谐繁荣的盛世景象,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正能量”的春风拂到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让“正气”如旭日东升一样,让中华民族生机勃勃、充满力量,一起奋力谱写和谐繁荣新华章。
凡人多善举,中华儿女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岛69岁老人葛中科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湖中救起两个小女孩,而自己却因体力不支与世永隔,他用生命完美诠释了一位普通农民是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湘潭巴士司机胡昭林4年免费接送尿毒症母子到城里接受透析,4年如一日,靠的是心中一直默默坚守的信念;安徽省刘恩莲,五年替丈夫还债,并细心呵护两个女儿,尽心照顾婆婆,诚信早已在她心中扎根,在穷再累也不能毁了自家的家风,她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怎样才能做个“好媳妇”、“好母亲”。
凡人多善举,那是因为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着一股民族情怀。
凡人多善举,那是因为中华儿女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凡人多义举,那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正义且有凝聚力的民族。
如何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得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中的基本要求。
不管在哪一行,只要兢兢业业,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在某个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得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在看见别人有难的时候就搭一把手,帮帮他人,人多力量,所谓: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也正是这个道理。
也许不经意的一个帮助会创造一个奇迹,也能温暖人间。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得互相帮助,中华民族是一家人,在危难关头要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再大的风浪我们一定能够挺过去。
5.12残损的城市如今已经焕然一新,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就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迎着“深化改革”的春风,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团结一心、互相帮助,我们定能谱写和谐繁荣的盛世华章,我们定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 本文转自《中华励志网》 http:// ,转载请注明出处。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45
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班会目标1.让学生了解感恩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
2.让学生懂得去感恩。
班会过程: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
(出示幻灯片1.2)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
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
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二、讨论:自己怎样认识感恩的
(出示幻灯片3)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学会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
学生2: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多体谅老师,那就是感恩。
学生3: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
学生4:生活中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
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
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三、讨论:1.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为什么要感恩老师
为什么要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学生先自己考虑,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四、继续讨论:1.怎样感恩父母
2.怎样感恩老师
3.怎样感恩自然和身边其他的人
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
1.分组讨论发言2.教师总结3.教师出示三篇文章:(1)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
他们感谢天神,感谢主。
当然,我们感谢的,远比他们要多很多。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感恩是乐观。
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
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
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
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
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
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
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
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感恩是画笔。
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
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
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2)常说:“三有三为。
”心中有祖国,为祖国做件事。
不是为了回报、感谢伟大的祖国么
心中有集体,为集体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温暖的集体么
心中有他人,为他人做件事。
不是为了回报、感谢生活中的每个人么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
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
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
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学会珍惜你的幸福,学会感谢你身边的一切,因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
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
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3)学会感恩,应该是对待他人的一种积极态度;学会感恩,本质上就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做出回应,做出回报,而不是漠视,而不是淡然处之;学会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学会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学会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
只有学会感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只有学会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五、感恩小故事1.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003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
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2.年轻母亲舍身救儿:2004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
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
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的全部。
”3.《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
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
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
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
”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
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4.孝顺儿捐肾救母:2004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六、结束语:做老师的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你们做好人,二是希望你们学习好。
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
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人才,因此希望你们做有德有才的人,不要成为有才无德的人。
要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文明的学生。
父母养育你们,老师栽培你们,虽然这些是父母与老师应该做的,但大家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对你的好和爱。
学会感恩,你才会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总之,希望同学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