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有哪些科学家是基督徒
为什么很多科学家都是基督徒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著科学家都信仰上帝代科学的奠基人几乎全基督徒。
按照圣经教导,上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的。
因神给予的理性,人有能力接受神的启示去认识宇宙,进而认识神。
同时,神要人治理环境,管理各种鱼类、飞鸟、走兽。
只有对所要管理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当好神的管家。
为了认识神荣耀神,为了不负神的重托,一大批虔诚的基督徒以极大的热忱献身于自然科学,取得了举事瞩目的成就,成为各个学科的奠基人。
在一八六五年,英国科学会发表了一篇由617人签名的关于宗教(专指基督教)与科学的宣言,现保存在牛津博德伦(Bodleian)图书馆,其宣言如下: “我们以自然科学家的立场发布我们对于科学和宗教关系的意见。
现在科学界若干人士,因为探求科学真理,从而怀疑圣经真理及其正确性。
我们对此深感遗憾
我们认为神的存在,一方面写在《圣经》上,一方面写在自然界中;尽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却绝对不能彼此发生冲突。
我们应当牢记:物理科学尚未臻于完善,尚在不断改进之中;目前我们有限的理解,仿佛是对着镜子观看,还是模糊不清。
现在许多自然科学的学者,对于圣经不加研究,徒凭其不完善的定律和一知半解(就对圣经)怀疑反对。
这种态度,实在不能不令我们为之痛惜。
我们深信,每一位科学家研究自然,其唯一目的,是在阐明真理。
倘使他们研究的成果,发现圣经和科学有所抵触(其实只是对圣经的曲解),千万不可轻率武断,以为他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圣经的记载是错误的。
而应该持客观的态度,平心静气,听神的指示,确信二者必然相符,绝不可偏执成见,以为科学和圣经有冲突分歧之处。
”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牛顿(1642—1727) 牛顿是这一大批基督徒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他18岁进剑桥大学学习,竟然在27岁时就当上了剑桥大学的教授,这足以证明他的成就是多么辉煌。
他的科研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和天文学。
他发明了数学上的微积分,出版了近代科学奠基性巨著《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力学三大运动定律,他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世界各国的许多教师和家长所采用,作为向儿童进行科普启蒙教育的经典素材。
牛顿虽然在科学上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但他更是个虔诚的基督徒。
他毕生认为,人类理性的能力有限,不能包容一切经验。
所以,他研究圣经的兴趣不在研究科学之下。
据统计,牛顿所发表的科学著作只占他所有著作的16%,其他84%的著作是他生前未出版的神学作品,总数字超过140万字。
他写道:“我深信圣经是神的话,圣经是人受神默示写成的。
因此,我每天都研读圣经。
”“据我研究的结果,圣经记载之信而有证,实在远非世俗的历史所能比拟的。
”牛顿研究天文学,察觉到神的手的工作,他说“无神论是无知的。
我观看太阳系,看见地球与太阳保持一定的距离,得到适当的热能和光线。
这绝不可能是机缘巧合。
”“惟有这位智者有大能力,创造、计划如此美丽的太阳系,各大行星、慧星……一切都由他支配统治,他是万有的主宰。
” (2)爱因斯坦(1879—1955)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是继牛顿之后科学界耸起的又一座高峰,他提出来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引起了物理学界一场深刻的变革。
爱因斯坦相信有一位上帝,他说:“无限高超的神在我们微弱心智所能觉察的琐细小事上显示他的存在,我对之心悦诚服。
我的信仰由此构成。
在我心灵深处,确信有个超越的智能彰显在不可思议的宇宙中,这构成我对神的信念。
”虽然他是科学泰斗,但他却不相信科学万能,他指出:“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意味着要有宗教信仰。
” (3)法拉第(1791—1867) 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基督教会长老,他以发现电磁感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电学之父”,电容的单位则以他的名字命名“法拉”,他又是个发明制造家,发明了发电机和变压器以及最早的电动引擎。
法拉第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担任着伦敦一教堂的长老圣职,每周讲道多次,保留至今的讲章有150篇之多。
他的名言是:“圣经说什么,我们便说什么;圣经没有说的,我们也不应说。
”他相信上帝创世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使他引入电场和磁场的概念。
为了使社会大众认识上帝智慧的创造,他公开示范在电学上的发现。
他在晚年更是勤读圣经,当他被记者问及对死后有何猜测时,他回答道:“猜测
我从没有任何猜测。
我深信所有的确据。
我知道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圣经提摩太后书一章12节)。
” (4)焦耳(1818—1889)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他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奠定下基础,能量的单位则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焦耳”。
他提出焦耳定律,被誉为当时新科学的热力学的始祖,他为热力学第一定律(暗示宇宙不是自然衍生出一来的)提供了实验的基础。
焦耳是个基督徒,他
关于上班迟到的检讨。
500字。
上班迟到检讨书尊敬的领导:由于xxx次迟故写此书,以表歉检讨,我来虽说是件不好的事,但对单位来说是个不好的影响。
准时上下班事情虽小,但却彰显了立身职场的态度,和注意细节。
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要有所作为,要获得硕大的胜利果实,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一个个小的胜利果实聚集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一、迟到原因我们总是把个人的困难凌驾于单位规章制度上,置广大单位员工的集体利益于不顾,置单位领导的威信尊严于不顾;自我放纵、丢弃原则。
这是很不应该的,我应该以此为戒,努力做到不再犯这种错误。
1.客观原因:由于晚上玩的太晚,闹钟没调好,至于身体不适、时间不好掌握等等就另当别论。
2.主观原因:这件事,虽然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但同时也是长期以来对自己放松要求,工作做风涣散的必然结果,这种不良思潮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工作生活中的细节方面
思想觉悟不高,对重要事项重视严重不足,就算是有认识,也没能在行动上真正实行起来。
根本原因是因为本人对他人尊重不足。
通过此事也说明我的工作态度还不够认真,自己在工作责任心上仍就非常欠缺。
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只顾自己,置单位规定的原则于不顾,自私自利。
我对我个人犯下的这个错误感到后悔与遗憾。
我应该把所有能阻碍自己准时到达单位的情况都考虑到,这样才不会迟到。
二、后果1.对单位的后果无论开会上班迟到反应了对于单位规章
请结合药家鑫案例分析大学生应该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近年来,频频发生大学生因法律素养的缺失而走上害人害己道路的案例(典型的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亟需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法律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
笔者作为法学概论课主讲教师之一,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若干心得,现整理成文,以期助益于本课程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
一、价值论 笔者以为,大学生的法律专业教育具有以下价值: 1、法律意识的涵养。
法律知识和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笔者认为与道德修养、文化与艺术修养、劳动与实践技能、体育和心理素质、经济常识等共同组成现代公民基本知识谱系。
“大学的功能不仅在于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法律人才,而且在于传播法律知识和法律思想,进行学术训练。
”【1】高等院校法律教育与自学法律的本质区别,即在于前者通过各门课程的合力和大学学术氛围的涵养,共同生成大学生对法律的敬仰、对权利的捍卫、对人的尊严的发自内心的认同,这就是所谓的法律意识,其重要表现形式是理性、和平和客观的纠纷解决思维方式。
目前,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较大,矛盾增多,而社会阅历和自我排遣能力不足,极易激化矛盾或采取过激的手段。
法律素养的养成能有效地疏导矛盾,使之循法治的轨道,和平、理性的解决纷争。
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能力培养。
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播,还在于职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法律学科特有的实践性品质,突出培养了受教育者的分析与表达能力、竞争与协作能力、思辨与辩论能力、沟通与解决能力、质疑与创新能力等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能力,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知行合一,尊重规则,服务社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权利而斗争,捍卫社会公益,遵守公序良俗。
3、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确立。
人的尊严的确立所形成的学科价值基础构成本学科与整个社会科学的有机联系,并使得课程学习避免落入工具论的窠臼。
人民主权、人权至上的核心是维护人的尊严。
《世界人权宣言》序言:“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
德国基本法第1条:“人的尊严不可侵犯。
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全部国家权力的义务”。
台湾地区学者陈清秀认为,人性尊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项:(1)作为个人人格的独立价值的尊重;(2)一身专属性事物的自主决定;(3)个人私人领域的尊重;(4)维持具有人性尊严的生活;(5)自治与自决。
【2】马克思也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以人的尊严为基础的现代法律意识的确立,是现代人类普适文明的基本结晶和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学科体现。
法律学习能在学习具体规则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涵养大学生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润物细无声”。
二、方法论 要实现上述价值,结合大学生的阅历、兴趣、环境等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应注意: 1、课程目标的设置和内容安排。
法学概论课首先必须使大学生摆脱对法律的固有偏见与僵化认识——法律是枯燥的法条的集合、过于理性而缺乏感情、三段论的思维模式等,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其要义笔者概括为“强调应用,确保管用”。
在充分考虑本学科实践性品质的基础上,将“实用性”确立为本课程内容安排的核心指标,具体包括:(1)有效性。
不搞大而全,突出重点,在合理组织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同时,重点突破核心知识点,要讲清和讲透,且通过课堂训练、小组讨论、模拟法庭辩论等多样化实践形式,使之学以致用,落实在生活中。
法律只有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的习惯和行为标准,法律素养才可能真正养成。
正如伯尔曼在《宗教与法律》中的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2)常用性。
课程内容上,侧重选择与大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主要部门法。
这里特别坚持两个原则——要讲授的是部门基本法而不是琐细的、某一方面的小法;要讲授的是涉及每一个公民、使用频度极高的部门法而不是过于专业的、不常用的特别法。
(3)针对性。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如侵权责任法就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将学习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自觉学习和探究。
按照上述原则,笔者打破常规——目前主流法学概论教材,如陈光中主编《法学概论》(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张云秀主编《法学概论》(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基本上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缩写本,内容繁多且不易掌握,并不适应非法科大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教育的需要——将法学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六大部门法(宪法、行政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和法理学中本体论和运行论的基本知识,集中力量讲清各部门法的常用法律制度,如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缓刑、假释等,民法中的代理、时效、民事责任等。
从教学反馈看,大学生学以致用,兴致盎然,教学效果极佳。
2、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注重案例教学法的灵活运用。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主要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法律推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的法律条文。
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首创。
······正如劳伦斯·E·来恩在《欢迎学习案例法》一文中谈道:‘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为学生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提供的依据。
以对实际事例的描述为基本内容的故事,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引入课堂以便使学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践”的方式。
’”【5】结合非法科大学生的实际,笔者尤其注意了以下内容:(1)精心选择案例。
法学概论课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与法科学生的专业学习相比,有其独特性:更青睐从普通人角度能理解能阐释的、案情不太复杂但法律争议较突出的、社会影响大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彰显需解决的学科基本原理的案例,以易于学生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某一原理、某一制度的系列案例,更利于教学讨论的开展。
(2)妥善组织教学。
教学步骤上,一般程序是:提出案例(必要时指出分析的关节点)——学生思考与自由讨论——回答、辩论与反驳(这是核心环节)——总结与矫正。
但根据每个案例的特殊情况与课堂的实际反应,亦不必按部就班、亦步亦趋,需要教师结合课堂实景,因势利导,灵活安排。
(3)适度控制讨论。
要注意讨论时度的把握,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是自由的、发散的、互动的,自然难以在课前完全考虑到。
因此,在课堂讨论时,要引导发言者围绕主要法律问题展开。
既避免不关心必要的事实和概念、原理,离题万里;也要避免陷入枝节,死钻牛角尖,忽视主要的法律争议。
解决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细致分析、全局着眼,厘清案例中的关键法律关系。
对于教学案例的讨论,教师尤其应该及时深化讨论的深度,以简明扼要的点晴之语帮助学生体悟其中蕴含的法律意义,如平等观念、人性尊严、私法自治等等,生成或升华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3、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笔者创设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并非某一单纯教学策略的产物,而是融合了研究性学习、任务型学习、协作式学习、自主化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该模式更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培养目标,因而契合了最新的国际教改潮流。
例如,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台湾地区新课程体系强调“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香港特别行政区新课程设置的总目标就是“学会学习”。
【6】 在法学概论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借鉴“研究性学习”的七阶段式【7】(知识背景准备阶段;选题立题阶段;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阶段;实施阶段;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展示成果阶段;总结反思阶段),笔者为“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了自己的步骤:(1)编组。
学生自愿结合,三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内部平等,协商分工,优势互补、团结合作。
(2)选题。
一方面,学生可在前述教学内容中任选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另一方面,要求所拟定的题目应尽可能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而使大学生能关注社会实际,有感而发,有内容可谈。
(3)准备。
组员分工搜集资料、全程动态讨论、合作制作PPT和编写发言稿,完成选定题目的资料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组员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
”【8】(4)发言。
选出一名组员在课堂上作10-15分钟的主题发言。
该阶段不仅是小组成员前期研究结果的充分展示,更为接受他组同学和教师的批评、建议、补充、完善、辩论准备了条件。
(5)点评。
本环节须注意两点:从主体而言,既可以教师点评,亦可以学生自评或互评;从内容而言,应包括结构(如逻辑、框架、切入点等)和表达(如具体行文、论证深度、文献构成等)两方面,以期帮助小组同学全面深入的改进研究成果。
(6)成文。
在点评的基础上,小组反思吸纳各方意见后提交书面报告,作为小组最终学习成果的物质载体。
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参与式:(1)在小组的构成上,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愿组合。
这样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不同组员之间基于其差异化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分析角度、资料储备、论证方法等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各种观点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致力于任务目标的有效达成。
(2)在选择题目、搜集资料、互动讨论、编写成文、课堂演示、点评答辩等过程中,充分赋予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空间,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教师、学生之间多主体多角度的互动中,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其学习主体的地位。
笔者认为,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具有强大的法律素养涵养功能,能有效地帮助非法科大学生适应法律专业学习。
具体而言,该模式具有六大功能:(1)团队整合。
该模式实际上是整合了学生学习团队的智慧与力量,能有效弥补学生个体知识储备不足、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
(2)督促鼓励。
通过团体的力量,鼓励、督促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平稳的完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学习模式的转换。
(3)激发潜力。
通过组别之间的良性竞争,以团队荣誉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主动性。
(4)有效评价。
将学习成果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业考核,使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动态化、规范化、显性化、常态化,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5)能力提升。
该模式使学生通过围绕某一课题自我搜集材料、自我论证,提升了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基本学习能力,学会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
一句话,“学会学习”。
(6)意识熏陶。
该教学模式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等综合知识素养潜移默化的过程。
总之,鉴于法学概论课的教学对象是非法科大学生,该模式的应用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挖掘学习潜力、增强学习兴趣,并使之通过自觉自愿的研究学习,培育法律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巩固法治信仰。
综上所述,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教育既迫切需要又十分复杂,而以法学概论课为载体的法律专业学习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笔者希望自己的教学心得能有助于该问题的进一步讨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邓联繁.论宪法教学的育人目标及其实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0(6):29-31. 【2】 陈清秀.宪法上人性尊严【C】//李鸿禧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 【5】 邹样.宪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2):134-136. 【8】 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5-6.
400字观察草木作文,从上面看到的什么精
中写作文,一个主要毛病是空空洞洞。
写人,“目光”,就是“精神抖擞”;写树,不是“枝叶茂,就是“参天耸立”;写花,不是“姹紫嫣红”,就是“绚丽夺目”,总之,没有具体、细致地描述,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绍,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
实践反复表明,光是“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
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
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
怎样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呢
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
只有懂得观察同作文的联系,认识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
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
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
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
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
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例子。
必须通过对“一件小事”的深入分析,讲清“小事”不“小”的道理。
要使学生懂得,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精心选择,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小的主题来。
《一面》《背影》等都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极好教材。
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当学生逐渐注意观察生活时,教师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这些方法是:一、由表及里,深入思索。
一次,有个学生清晨上学,经过学校传达室,听到老传达员打电话到供电所,大声地问路灯为什么还不关掉,随即又听见老传达员火爆爆地对着话筒叫:“什么
什么
忘记了
长着脑袋干什么的
说得轻巧,忘记了。
这是浪费,是不负责任
”这个学生听了,到班上又告诉其他的同学。
语文教师听到了,觉得很有意义,就启发同学们议论:传达员为什么要“多管闲事”管到供电所去
又为什么要“发了火”
是不是态度不好
他为什么把误时关灯说成是“浪费”“不负责任”,甚至责备对方“长着脑袋干什么”
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
课后,有些同学还特地走访了老传达员,了解到他平时所做的许多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他们便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稿子。
写的内容充实,文笔感人。
二、由点到面,目力集中。
观察,宜“细”不易“粗”。
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也免不了“一般化”。
只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具体事物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
比如看“拔河”比赛,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观察,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记拔河比赛”的作文才有可能写的细致逼真。
许多同学写有关“运动会”的命题作文,往往写成“消息报道”、“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
三、由分到合,先分后合。
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事物,这“目力”又怎样具体运用
还是不能“囫囵”地看,而是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
有的同学在银杏树下看了半天,但写出来的“银杏新姿”却既无“新”姿,又无“新”意,多半是些“高大”、“茂盛”之类现成词语,凡是大树均可适用。
原因是没有从树的干、枝、叶、皮、果等方面作细致的观察。
经教师具体指点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由于看得细致,描写也就细腻得多,生动得多。
再如看“菊展”。
只有仔细地看,从名称、形态、色彩等方面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特点,找出特征。
如果只是浏览一遍,泛泛地扫一眼,那么除了看见“五色斑斓”之外,是不会留下什么具体印象的。
四、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
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材料,充实内容,突出特征。
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
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往往瘦而瘪,浅而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不开、拓不开。
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颜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
五、随手采撷,及时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
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让学生谈体会,运用典型引路。
有的学生观察生活比较细致,联想比较丰富,思路比较开阔,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比较生动、深刻。
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平时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体会和经验,让他们现身说法,同学们听了,不仅觉得亲切,受到的启发也会很大。
一次,语文教师以《记一个熟悉的人》为题布置作文。
有个学生写他的邻居华工程师,通过对华工程师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具体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欢畅心情和只争朝夕的献身精神,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通过个别交谈,教师了解到这个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并随时把一些典型细节(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特征等)记在本子上。
因此,他写这类作文,就感到有话可说。
他谈的体会很实在,对同学们启发很大。
他说:“写人记事,首先要熟悉那些人,要理解那些事。
而要熟悉和理解,平时就要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
观察多了,素材积累多了,就能不断加深对人对事的理解,理解了,写起来就不困难了。
”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妨让那些不注意观察的同学谈谈“写不出”的苦楚,从“另一面”给大家以启发。
化难为易,有步骤地进行序列训练。
生活像大海,一下子要他们写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恐怕绝大多数学生难以胜任。
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排难解忧”。
要指导学生就近观察,因地制宜,不要动不动就“走出去”。
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地提高。
要通过做小型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的片断练习,训练学生具体观察和细致描写的基本技能。
俗话说,功到自然成。
基本功练扎实了,不愁写不好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来。
片断练习也要讲究序列。
比如写班主任,可以先写班主任的外貌,再写班主任的语言和班主任的动作,然后写班主任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写“我们的班主任”,估计不会出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情况。
又比如写我们的学校,可以先写“学校的画廊”“我们的操场”、“丰富多彩的阅览室”“奥妙无穷的实
车间员工安全事故的检讨书怎么写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也拥有过许许多多的幻想,愿望.人们为了实现这些 总是很快速的去完成它们,却从不去注重完成的怎么样,是否把这件事完成得很好.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愿望与现实总是相反的,你越是希望它很美好,现实就越残酷.古时候有个画家,他总是希望自己的画可以卖的很快,自己的画可以得到别人的好评.于是他一天画一张画,然而幻想与现实是相反的,他的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他的画几个月也卖不出去一张.与此同时也有一个画家,他画的画每天都有人争先恐后的抢得买.这事卖不出画的人很是纳闷,于是他去拜访那位画家说;‘为什么我一天画一张卖不出去,而你一年才画一张却能得到大家的好评.’那位画家让他试着一年画一张画,把所有感情融入画中,这样就能得到大家的好评,反而欲速则不达.最后那位画家终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人物.这则小故事告诉大家‘欲速则不达’做什么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功.有一天,我看见一幅漫画.图上有一对父母,高高地举着手,拉开一条绳子.站在绳下的是他们的孩子,小男孩不知所措,呆呆地仰着头,望着比他高两倍的绳子,他跳起来手都挨不着,更不说跳过去,而父母却焦急地催促着:宝宝快跳.”小孩根本不可能跳过去,而父母还是高兴地举着绳子.在现实中,那根高高在上”的绳子就好比父母给孩子定的高标准.古时候有个故事叫拔苗助长.宋国有一个农夫,总嫌禾苗长的太慢.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就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的拔高.回家后给儿子报喜,儿子听了,焦急地跑去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成语和这幅漫画是一个意思.都比喻了急于求成,违反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故事.我常常听说,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报了许多补习班.有一次我听妈妈说:有一个个刚来她们工厂上班的孩子,说他小时侯,父母给他请了一,三,八的高级教师来补课,100元钱一节课.”啊”我惊讶地叫了出来,父母还真阔气.”而这些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老师讲得深奥,他根本就听不懂,成绩照样上不去.现在父母都希望孩子变得聪明,找个好工作,可是急于求成,太大压力效果只会事得其反,所以欲速则不达.2.“欲速则不达”有感“沐浴书香,其乐融融”遨游于书籍的海洋里,品读了孔子的“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这则论语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说起了“欲速则不达”,不禁地让我想起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妄自帮助禾苗的生长,却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害了他.由此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很小的一件事办得很糟糕,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凡事讲究循序渐进,有量变才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细心缝制的帆是用一针一线,迅速而安全的将我们送往成功的彼岸.“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高二:伍东莹3.欲速则不达作文在生活里,有许许多多没被人注意的事,可以改变你的情绪,也会让你得到启发,我从一件小事当中,也得到了我人生中的一个启示.我是在一篇作文上得到的启示,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写一篇作文,在放学前要完成交给老师,我思想空虚,想不到有任何好写的,一直在发呆,盯着教室的风扇在转,不知不觉浪费了许多的时间,过了一会,我看了一下钟表,已过了十多分钟了!心想草草了事罢了,早写完早回家,免得浪费时间,所以随便写了一些事上去,字数拼命的攒够,在文章的最后,我写不下去,开始了语无伦次,最后终于结尾了,字数有一面半多,我把作文本放在了讲台,算完事了.过了几天,我的作文本发了下来,得到了一个很不理想的成绩,我心里很悲伤,如同刮着风,下起了暴风雨,正是如此,我知道了什么是欲速则不达,孔子说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在古代时也有这种事发生,例如拔苗助长,想让禾苗一瞬间的生长,便去用手拔它,虽然帮助禾苗生长了一大截,但也加快了禾苗的寿命,造成死亡.从这件事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贪快却保证不了质量,要快而精,你草草了事,让人家看不起你,你也对不起自己.4.欲速则不达作文中午,我给老师和同学们打好饭菜后,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吃了起来.我才吃了一会儿,杨智怡就把饭菜全部吃得干干净净,连一滴汤都没有剩!“哇噻,她好厉害!哇,她吃得真快呀!”不断有这样的声音充斥在我的耳旁.我听了,心想:哼,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可以!想着,我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咳咳.”哎呀!我被呛到了.我的同桌见了,赶紧拍拍我的肩膀,又好气又严肃地说:“每个人吃饭都要细嚼慢咽,不然会呛到的.你就是太急了,欲速则不达呀!”我听了她的话,再也没大口大口地吃了,而是细嚼慢咽起来.我从吃饭这个小事中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比如说写字,光写得快,首页>作文题目 原创作文 (感谢支持本站,欢迎对本文进行点评~)5.以“欲速则不达”为题的作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它一直告诫我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自从学习长笛以后,我对这句名言的认识更深入了.课余时间,我开始学习吹长笛.刚开始,老师要求我每天拿着长笛,对着镜子定型三分钟,再吹简单的音阶.在家里练习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能把音阶吹出来了.我高兴地大喊:“我吹出来啦,真是个天才!”心里不禁洋洋得意,觉得吹长笛没什么难的.所以,我总乘着妈妈不注意偷偷地少练最基本的音阶,迫不及待地拿出乐谱,学吹里面的曲子,想尽快地吹出乐曲,在别人面前炫耀一番.想不到,在还琴的时候,我有好几个连音都吹不准,指法也非常生疏.结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羞愧难当,真想找个地洞钻下去.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学乐器没那么简单,不要想一步登天.踏踏实实地循序渐进,把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能吹出悠扬的乐曲.”于是,我一有空闲就拿出笛子来吹,从一个个按指的键开始,一个个按指的练习口型,一个个按指的练习吹奏.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几个音阶我已完全能吹准了.接着,我老老实实地反复吹练习曲.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吹不好,特别是遇到几个连音,不是气不够,就是音吹不出来.我又急燥起来,妈妈见了,忙安慰我说:“不要着急,要慢慢来.老师不是说只要把基本功练扎实了,就能吹出美妙的乐曲.”听了妈妈的话,我深吸了口气,又耐下心来,继续练习.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我特地问妈妈借手机,把自己每一次吹的音和曲子录下来,再回放.以便发现自己的缺点及时纠正,通过几周的苦练,我终于能把一首曲子完完整整地吹出来,并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看到本子上“出色”这两个字,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从这以后,我真正明白了:“欲速则不达”.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都应该循序渐进,老老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如何做一名四有好老师
想要以梦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
一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
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的教育才会灿烂, 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
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明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是一个教师应当为学生起到的表率。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
“德者,本也。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作为一名国家培养多年的人民教师,张丽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小事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给人们带来无数次的振奋和感动,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 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高度和精神标尺。
三、做好老师,要有知识素养 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师生之间“一桶水和一碗水”的知识传授关系,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同时老师自己也要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自古以来,身为一名合格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备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这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业务素质。
一名理想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
所谓“精”,就是要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所谓“博”就是要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
为了走在时代的前列,不做知识的落伍者,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不断汲取知识,扩大学识,做一个有渊博知识的教师,善于更新知识结构,树立并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原点就是爱,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有爱才有责任,爱教育、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需要一些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和桥梁。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爱,正是最能连接、沟通师生心灵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甜雨露,是伴随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清新空气和灿烂阳光。
提到这一点,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感人情怀以及名言名句,又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
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
一善于积累和运用资料。
巴甫洛夫过:管鸟的翅膀怎么完善,它任何时候也能不依赖空气飞向天空。
事实和资料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它,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起飞;没有它,你的理论就是无用的挣扎。
”对于机关干部来说,要想做好本职工作,把材料写好,手中没有各种有价值的资料供自己参考借鉴是不行的。
要想实现自我的提高和超越,尽管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善于积累各种资料,学习运用他人的经验,也可叫做“借梯上楼”。
实践证明,有些同志虽然同时调进机关,一开始的基础和条件都差不多,但经过一两年就拉开了距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看他是否善于学习和借鉴“它山之石”。
法国著名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部科学幻想小说,内容几乎遍涉当时科学技术各个领域。
然而,比他的创作本身,似乎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他死后,人们从他的书房里发现,他亲手整理摘录的各种资料有25000多本。
60年代,批判赫鲁晓夫时,新华社发表了九篇评论,在写每一篇评论的过程中,都邀请《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两个老资料员出谋划策,提供资料,由于他们的参与合作,对评论的起草形成起到了“绝对”效果。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成就者,无不与大量积累和运用资料有关。
事实上,机关里许多优秀的同志,大都是在善于积累和运用各种资料中,慢慢成长,成熟起来的。
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无非是自我积累,单位、部门、组织提供、调查研究、查阅诸如大秘书网之类的网站等,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把你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到手,就达到了目的。
当然,搜集资料要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能发生失泄密问题。
积累资料是为了利用资料,如何用好资料大有学问。
一是要认真学习资料。
在剪贴资料时,要自己动手,不要让别人代劳,做到边剪贴边过目;对搜集到的资料,要经常熟悉,仔细翻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理解、消化;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做上记号,有启发意义或直接能用的还要记在脑子里,认真思考,反复领会。
这样做的目的是消化资料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
通过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将资料真正变成一种有用的信息,记忆在头脑中的一定位置,需要的时候就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中的思想观点,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体会其中的思想境界,从中汲取营养。
二是要精心选择资料。
要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选择资料,选出最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问题资料。
为便于使用,筛选出来的资料还要加以分类,把入选的资料按照公文内容表述要求,分门别类梳理排队。
同时,对一些有联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要进行粗加工;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认真查找出处;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数字,要加以核实整理,确保准确无误。
三是要用活用好资料。
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人没有资料写不了材料,有了资料又跳不出资料,这抄抄,那贴贴,搞出来的东西千孔一面,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这实际上是没有用好资料。
任何资料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只能用于开启思想的门,一般不要搞“拿来主义”。
用资料既要广纳博采,又要超越常规。
写材料时,要敢于丢掉资料,站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去写;或者把资料作为比较、鉴别的参照系,取其当中的成功和高明之处;还可以选择资料中的弱点甚至败笔作为“反面镜子”进行对照,看看差在如里,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不到位,由此寻求突破。
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比原资料更新的思想飞跃,才会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
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够源于资料,而又高于资料,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
二、要切实领会和把握领导意图。
公文不是为了记叙个人见闻,也不是阐发个人的见解,而是秉承领导旨意,根据工作需要而拟制的。
起草人的职责就是通过文字表述,充分体现领导意图,想方设法把领导的思想完整表述出来,而不能断章取义、随心所欲,更不能“另起炉灶”。
这就要求起草人用心琢磨领导的意图、思维方向、关注重点等,全面掌握,悉心揣摩,掌握得越全面、深刻,写起来也就越顺利,领导也就越满意。
1是积极扩展领导意图。
有的领导同志交代意图时,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或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提出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起草人要从更多的层次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举一反三,扩展和延伸领导形成的基本观点,对领导暂时未想到但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进来,把领导简单分散的意见扩充为比较全面、系统的意见,不能听一就是一,机械呆板地领会领导意图,切实把领导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2是善于挖掘领导意图。
有的领导只出个大题目,至于公文写作中的具体问题涉及不多。
碰到这类情况,起草人首先应主动和领导同志商量研究,争取领导的指导,深化领导的意图,然后顺着领导的思想脉络,弄清楚领导要求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要达到什么目的,从而研究挖掘出更新更深的东西。
挖掘领导意图时,起草人还要善于将主管领导的意图与其他领导的意图结合起来领会,集思广益,体现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原则。
3是努力完善领导意图。
公文写作过程中,有的领导深思熟虑不够,讲得意见不甚明了、比较杂乱;有的一时未想清楚、说明白,只是一些感性认识;有的不完全合理和必需;有的不集中、不完整。
对此,起草人要与领导多交流,善于提炼概括、拾遗补缺,慎重恰当地处理,合理地加以吸收、集中,把不确定的确定下来,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把不必要、不完整的加以剔除补充,把不清楚的问题讲清楚,把不一致的地方进一步调整充实,从而比较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保证公文质量。
4是及时捕捉领导意图。
机关干部有经常接触领导和公文材料的方便条件,了解和捕捉领导意图的途径比较多,可以从主动询问中获得,从领导批示中领会,从批评表扬中领悟,从讲话材料中把握,从积零为整中综合。
尤其是与领导在一起检查工作、参加会议、研究材料,一块就餐、散步、闲聊时,要注意把领导谈话中最新闪光点,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点,要不失时机的记下来,并进行归纳分析。
因为这个闪光点或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很可能是领导对某个问题思考的突破。
三、要努力体现和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
思想是一切文字材料的骨干和核心,是人们对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解决办法的深刻见解。
没有思想的文字材料等于没有“灵魂”。
文章赖“思想”而永生,无“灵魂”而猝死。
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站在全局和思想理论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提出对策,善于借助唯物辩证法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独具慧眼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统一、完整和辩证的逻辑思路,引起大家的共鸣,给人以深刻启示。
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1是针对性。
文字材料大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材料的基础和灵魂。
文字材料影响的大小,根本就在于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普通存在的问题去写的。
如果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
因此,必须注意抓问题,抓“一碰就响”的问题,抓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这就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以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和分析问题,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单位建设的主要问题,确立文字材料的主题思想。
2是要有概括性。
要从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现象里跳出来,用全面的、理性的、辩证的分析提炼和升华思想,总结出来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种高度的概括性,是领导思想的精华,也是文字材料的“眼睛”,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比如,有一个材料,关于增进班子成员感情的概括就比较好:“感情好,有事不当事;感情差,没事会找事。
感情深,大事能化小;感情浅,小事能闹大,大事能闹炸。
”非常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而有的材料总的看上去不错,但又觉得少点什么,往往就是少几句高度概括、很凝练的话,让人打不下深刻的烙印。
3是要有深刻性。
深刻性往往决定文字材料的思想性。
分析问题要有深度,不满足于抓住次要的、现象或枝节的东西,而是要了解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不满足于掌握事物外部的特征,而要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眼前的结果,还要追踪发展的趋势;不满足于掌握浅易的、粗线条的问题,还要钻研疑难问题和考察细节。
要从众多的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从复杂的问题中提出核心、本质原因。
只有这样,写出的材料思想性才深刻,才令人回味。
4是要有独创性。
现在,文字材料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大话、空话、套话比较多,空洞无物,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大实话”的拼凑,上级文件的翻版,报刊文章的剪辑。
要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就要学会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不依赖别人,不抄袭别人的成果,用自己的话去表达,不能人云亦云,趋奉迎合,确实能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5是要有说理性。
文字材料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指导工作的,既要使大家听得懂、听得明白,又要便于大家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
这就决定了文字材料必须能够透彻地讲清道理,做到了这一点,思想性也就在其中了。
要把握好讲道理的艺术,通常是既要符合上级精神,又要贴近单位实际;既要有对上级会议、文件精神的中肯评价和深刻理解,又要有变虚为实、变大为小、变抽象为形象、变原则为具体的本事;既要全面辩证,不顾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又要准确生动,不离腔走板甚至脱离上级和党委意图另搞一套,使人不得要领,感到莫名其妙。
有经验的同志,还常常寓事于理,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一个道理,把深刻埋在浅显中,常常会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的教育》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得蒙多·德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利亚大区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海滨城市。
他从小喜爱军旅生活,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
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因此而成名。
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并从此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1908年3月11日在博尔迪凯拉病逝。
亚米契斯早期曾周游世界,写下不少游记,如《西班牙》、《荷兰》、《伦敦记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国游记》、《西西里的回忆》等。
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间是亚米契斯创作的繁荣时期,他写了许多有关社会题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们》、《爱的教育》、《大西洋上》等。
他关注社会问题,继而投身政治,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891年加入社会党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个教师的小说》、《工人的教师》和《公共电车》等作品。
1908年3月11 日因心脏与病殁于Bordighera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写作背景《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最早发表与1886年,是一部成功之作,曾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
书中每个人物皆栩栩如生,以高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本书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没有骗人的宗教式宣传,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或标语口号。
它通过对生活的朴素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相互帮助
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中国的文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人者爱人。
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
这本书,都是写的一些平凡的小事。
用朴素的语言,塑造了貌似渺小,却不平凡的人物,如老师、校长、卖柴人、母亲等,这些人都具有爱心。
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读者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是一本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的好书。
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明确:他精心构思了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他所希望感染小读者的美好感情和思想送进小读者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警钟和终身不忘、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对穷苦人的同情、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帮助、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景仰等等。
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学生形象,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极差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但每个人都在本质上有其闪光的东西。
作者认为他们都具有可爱和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的本性只要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的挖掘、发现和培育,他们即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也会成为有益与社会的公民。
本书以人性善为基点,宣扬的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而不是仅仅出于统治者的意图和需要,为某一政治目的服务,把宣传当作一种政治的游戏的手段,更没有标语口号等说教和生硬的灌输,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感情魅力《爱的教育》读后感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