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蜀道难里描写水石激荡的句子

描写乐山大佛的句子有哪些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一泻千里。

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

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有以下这么四个特点: 1、李白诗歌的想象丰富惊人。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唐〕皮日休《刘枣强碑文》) 比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2、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轩辕台轩辕黄帝陵位于平谷县城东北7公里的渔子山上,俗称轩辕台。

)拟人的如〈独坐敬亭山》等。

3、自由活泼,不受拘束。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

《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

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

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

李白擅长绝句。

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

五绝《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

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

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4、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

李白诗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

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

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

例如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

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 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 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杜甫一样,代表了唐代诗歌甚至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

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我们读李白的诗歌,都会感到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此原因正是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于李白诗歌的艺术我们可以分以下几点来论述: 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形象。

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的自我形象活跃在其中。

例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山,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诗写诗人夜宿在山村的一个老媪家,女主人尽管贫困,但仍然热情招待。

这令诗人十分感动,“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挚的感情。

即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

如《峨眉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应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半轮月色的映照之下,我们看到诗人孤舟疾进的身影。

他的诗有时宛若回旋的狂飙,喷谥的火山,狂呼怒叱,纵横变幻。

即使在这种诗中,也可以见到诗人的感情和形象。

比如他的有名的作品《蜀道难》,这首诗先借神话传说叙述蜀道的历史,接着就描写沿途的风物,呈现出一幅千奇万险的画面。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噫吁哦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里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回旋往复,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昂的,使人读了以后心情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

读者读之则有神驰八极,心怀四溟的感觉。

这正是因为诗中融合着李白的豪放性格的缘故。

这是讲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即使是在《蜀道难》这样的诗里,描写蜀道的艰险,可是也融入了李白的豪放的性格。

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的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再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像《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诗都是这样。

还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即《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也是李白著名的作品。

诗是这样写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愤。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里的“昨日”“今日”两个意象,可以说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到,用得出。

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

陶渊明诗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李白的这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陶渊明的诗感情比较深沉,语气比较和缓,李白的这两句则感情比较激烈,语气比较急迫,话是冲口而出,连格律也顾不得了。

这首诗本来是七言,但是一开头就打破了七言的形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简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

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

李白积在心中的烦忧太多了。

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

我们仔细琢磨,“昨日”“今日”的意象中,实则是“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意象虽为二,所指之人则是一。

我们也许以为李白会顺着这条思路接着往下写,可是不然,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上,又换了一个角度:“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

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愁。

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一个跳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蓬莱文章”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即指建安风骨,“小谢”就是指南朝的诗人谢脁。

李白由上一句“酣高楼”的高楼(即谢眺楼),联想到谢脁的诗,又联想到汉代的文章,建安的风骨。

那么这两句是不是在讲文学史呢?也许可以说是,但这两句诗的落脚点还是在自己。

请大家注意:李白在这里用了“中间”这两个字,可见是要接着往下讲的。

这就是后面的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俱”是都的意思,“俱怀逸兴”是都怀着逸兴。

那么应该包括哪些人呢?其上应该包括汉代的散文家、建安的诗人,其下应该包括李白自己。

这样才有“中间”的小谢。

李白写自己和他们一样,怀着不平凡的兴致,想要高高地飞翔,飞上青天去拥抱明月。

这两句表现了李白凌云的壮志,奋发的感情,也概括了他自己诗歌的风格。

以这样的志气和才情,李白在社会上竟没有出路,他怎么能不感到烦忧呢?所以诗又回到“愁”字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朗散发弄扁舟。

” “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是比喻他的忧愁,这个比喻是多么奇特,又多么恰切;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

这种音调和节奏,让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流水般不尽的忧愁。

李白在世上的忧愁既然无法消除,那他只好浪游江湖,去过隐居的生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可以说明,李白的诗歌常常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可是他居然能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

像这首诗,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一会儿说昨日,一会儿说今日,若断若续,可是又一气呵成。

这是李白诗歌的——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

刚才我说过李白的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绘,关于这一点。

《古风》第十九首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

这首诗写道: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这首诗是写什么呢?初看,似乎在写游仙的内容,但从最后几句我们可以看出来,诗人是在写时事,是在写安禄山叛乱,在洛阳称帝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可是李白的写法不是对这件政治事件作如实的、细致的描写,他是把这件事放到一个游仙的题材里,从高高的天上去俯视世界,通过游仙揭示了时局的变化。

开头几句都是写游仙,他登上莲花山,飞升上天,从高高的天上往下看,看到洛阳一大群一大群的“胡兵”,即安禄山的军队。

战争使很多人伤亡,“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那些豺狼都做了官了。

李白不是写地上这个现实的政治事件,而是从天上这个角度,从游仙的角度去写。

所以我说李白诗歌的意象是超越现实的,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了神话、幻境,用这种方式来描写现实的生活。

这与杜甫对于安史之乱的描写完全不同。

杜甫是在地上采写人间的生活,来写现实的政治。

李白的这首诗是从天上来观察,这是两个人很不相同的地方。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杜甫是现实主义的。

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

李白诗歌的夸张随处可见,在其写景诗中表现最为突出。

如: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横江词》)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配侍御叔游洞庭》)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赠段七娘》) 这些夸张虽然大胆,但生动,形象鲜明,谁见过“巴陵无限酒”可以“醉杀洞庭秋”,但读者只觉得形象生动、鲜明,并不感到突兀和不可信。

我们说李白诗歌的夸张是最大胆的,但他的夸张又最容易为人所接受。

比如他的《秋浦歌》的第十五首: 白发三丈千,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写自己满头的白发,说 “白发三千丈”,这是极度的夸张,谁有过这样长的白发

谁又见过这样长的白发

可是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李白这样的描写不能接受,不可信,我们反而感到很自然。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什么这样长呢?是因为我的忧愁太多了。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当时李白正在照镜子,一照镜子,看到镜子里面是一片秋霜似的白发,他就问:明镜里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秋霜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乍对明镜时的一种惊呼和感叹:我头发这么白得这么了,真似乎有“三千丈”长了

像这样的夸张只有李白才能,也才敢于这样写,而且写出来很能够被读者所接受。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像《北风行》里,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

燕山当然很冷,有雪,雪花也很大,但是怎么大也不会像席子那么大吧

可是李白敢这样写:“燕山雪花大如席”。

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并不突兀,而且感到很好。

关于这句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是并不离开真实,燕山的确寒冷,的确下雪,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不真实了。

鲁迅的意思是说,夸张不能离开真实,像李白的这首诗,虽然是夸张,虽然夸张得很大胆,但是它还是真实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横江词》里的“一风三日吹倒山”,《蜀道难》里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些例子都是明显的夸张,而又不险怪、不真实。

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有的诗让我们读起来觉得真是一种奇想。

比如他有一首送别诗,题目叫《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他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朋友到咸阳去,到长安去,我的心也跟着一起去了。

怎么去的呢

我的心是杯狂风吹去的,并且西挂到咸阳树上。

李白可以想象自己的心被狂风吹起,吹得那么遥远,吹到了咸阳,不但心被狂风吹到咸阳,而且自己的心可以挂在咸阳的树梢上,好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

这样的送别诗,读了以后真让人拍案叫绝。

还有一首诗,题目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其中有这样两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我的愁心被大雁带走了。

这当是李白和夏十二登上岳阳楼的时候,看到一群大雁从天上飞过。

他说:大雁把我的愁心也带走了。

看到这样辽阔的景象,自己的忧愁也被大雁引带而去,消失了,故说:“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傍晚的时候,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

他不说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他说山衔着一轮美好的月亮来了。

给我送来了这样一轮美好的月亮。

他还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题目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朋友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他听到这个消息,诗人当然为朋友的降职而感到忧愁,就写了这首诗寄给王昌龄,诗曰: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一个暮春的季节,杨花已经落尽了,子规鸟叫起来了,这个时候我听说你要降职到龙标,到龙标要越过五溪,我不能够送你去,我只能够把我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带走,陪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因为龙标在西南的偏远地区,月亮是从东边升起来,向西边落下去的,所以李白想象可以把自己的愁心托明月捎走,让明月带着我的愁心陪伴你,一直到你贬官的龙标那个地方去。

李白想象自己的心可以离开身体,飞向远方,或者是随着狂风,或者是随着大雁,或者是随着明月。

在这样天真的想象里,表现了深厚的感情。

李白的丰富想象,还表现在大自然的人格化和个性化上。

他有一首诗,题目叫做《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斛斯是他一个朋友的姓,是一个复姓),在这首诗里有这样两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傍晚时从青山上走下来,山月跟着我一块儿回来了。

我们读这两句诗的时候,总觉得诗人还像个小孩一样。

我们小时候,走路时,常感到月亮是在与人一道前行,常常有这种疑惑:月亮为什么老跟着我走呢?李白这诗的想象很天真,他保持了孩子的童心,同时也把山月人格化了,山月好像是他的同伴,和他一起从终南山下来。

他还有一首诗,题目叫《月下独酌》,其中有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一个人喝闷酒,总希望有人作伴,那么谁来跟他作伴呢? “举杯邀明月”,请明月来跟我作伴。

不但有明月作伴,而且还请自己的身影也来作伴(甽月照着白己会在地上留下了身影)。

这样,“举杯邀明月”,对影就成了三人。

“三人”是指自己、明月和自己的身影。

这也是把明月和身影都人格化了。

还有一首诗叫做《待酒不至》,其中有这样一句:“山花向我笑。

”这句诗简直就是白话。

山花会笑吗

当然不会。

但开放的山花就如人的笑脸,山花也被人格化了。

在李白的笔下,大自然常常是具有生命的。

我们再看他的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题为《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鸟,看到了云,可是时间一久,渐渐的”鸟飞尽”了,云也到什么地方自去消闲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剩下的只有敬亭山了。

而这个敬亭山是既不会飞走,也不会去消闲,只有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坐,“相看两不厌”。

“两不厌”,不仅敬亭山李白看不厌,对于李白,敬亭山也看不厌。

人看山,山也看人;人爱山,山也爱人。

这是诗人独自久坐产生的遐想。

我们曾经学习过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果把李白的这一类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诗风是很不相同的。

谢灵运只是客观描写刻画山水容貌姿态,不太见到诗人自己的性灵、性情。

而李白则总是把大自然人格化、个性化,大自然是他的朋友。

风格迥然不同。

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

李白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清新、豪放。

他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他有两句诗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的这两句诗,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他自己的语言特色。

例如他的很有名的一首诗《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天来到了,妇女都在捣衣。

捣衣做什么呢?是为了做衣服;为什么要做衣服呢

因为已经到了秋天,天气寒冷了,而丈夫却远在边关。

做成衣服以后,要送给远在边疆的丈夫御寒。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整个的长安城,在夜里,在月光之下,到处都听到妇女捣衣的声音。

这种捣衣声,“秋风吹不尽”,秋风是不能把它吹尽的,暗示着捣衣妇女之多,也暗示着戍边的士兵之多。

而且这捣衣声里传达出一种感情,即思念“玉关”的之情。

“玉关”就是玉门关。

唐朝时在玉门关驻扎有戍边的军队。

捣衣妇女的丈夫正在玉门关驻扎着,要把寒衣送到那里去,所以在这捣衣声中总是流露着思念玉门关的感情 所以最后两句说:“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什么时候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自己的丈夫能够回家呢?像这样的语言,的确是很清新的,很自然的,没有任何的雕琢和修饰。

再如他的另外一首有名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诗都是用很简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的感情。

前二句语带夸张,但纯然白话;后二句形容轻舟之快,亦明白如话。

《早发白帝城》诗是用了《水经注¡江水注》的典故的,可是我们读起来,并不感觉李白是在用典,他的自然就能达到这种地步。

另外,李白决不使格律来束缚自己的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比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就打破了七言的格式。

又如“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这简直就是散文的句子。

又如在《江夏赠韦南陵冰》这首诗里,他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 (我替你捶碎黄鹤楼,你替我把这个鹦鹉洲掀倒。

)这也是散文化的句子李白在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好像他已经忘记是在作诗了。

李白还很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吸取当时的口语。

比如《长干行》,显然是受了《孔雀东南飞》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影响。

《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

他的《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别人都说横江好,我说横江不好 )“侬”是我的意思,在现代的吴语里,“侬”是第二人称“你”,但在南朝民歌和李白的这首诗里,“侬”是第一人称“我”。

又比如:“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又如:“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些诗都是运用了生动的口语,很富有民歌的风味。

李白诗歌那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以及豪放飘逸的风格,在当时就产生广泛的影响,不但受到同时代的贺知章、杜甫等诗人的盛赞,而且“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任华《杂言寄李白》),至贞元时其诗集已“家家有之”(刘全白《李君碣记》),在社会各界都享有盛誉。

李白的诗对后代影响更为深远,中晚唐的韩愈、孟郊、李贺、杜牧,无不深受其影响,并对其推崇备至,如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宋代的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都深受李白诗的影响,从而使浪漫、豪放、俊爽的诗风得到不断地发扬。

蜀道难原文

作者:(唐)李白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或曰山东人,或曰蜀人。

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全部注释 1.《蜀道难》: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调名,内容多写蜀道的艰险。

今存《蜀道难》诗除此之外,尚有梁简文帝二首,刘孝威二首,阴铿一首,唐张文琮一首。

李白此诗大约是在长安送友人入蜀而作,本阴铿《蜀道难》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之意。

2.噫吁嚱:蜀方言。

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文选》卷四《三都赋》刘逵注:扬雄《蜀王本纪》曰:'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

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华阳国志·蜀志》: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

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

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4.尔来:从那时以来。

四万八千岁,夸张面大约言之。

5.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6.地崩句:《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

蜀遣五丁迎之。

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

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7.六龙回日:《初学记》卷一天部三:《淮南子》云: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quot;注曰:日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御之。

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螭即龙。

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一说高标山又名高望山,乃嘉定府之主山。

8.逆折:水流回旋。

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9.猿猱: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10.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吃力略阳县北。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山南道貌岸然兴州长举县: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

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11.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

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

扪:用手摸。

历:经过。

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12.膺:胸。

13.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

《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鸟生杜宇之魄。

刘渊林注引《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

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

子规,鸟名也。

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王注:按子规即杜鹃也,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至夏尤甚,昼夜不止,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声甚哀切。

14.喧豗:水流轰响声。

砯崖:水撞石之声。

转,转动。

15.胡为:为什么。

16.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华阳国志》、《水经注》卷二十、《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均有记载。

17.一夫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18.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

今四川成都市。

19.咨嗟:叹息。

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据此可知《蜀道难》诗作于天宝初年之前。

唯自西蜀至京有误,李白天宝初是从南陵奉诏入京。

关于此诗之意旨,历来说法不一(参《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友人入蜀而望其早日归来之作。

诗人并未亲历剑阁蜀道,唯以丰富的想象、夸张、援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浪漫手法,描绘蜀道山川之险峻,慨叹蜀道之艰难。

诗风宏伟壮浪,句法录活多变,韵散兼用。

这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蜀道难》译文 李白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赏析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

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

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

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

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

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

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

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

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

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

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蜀道难的艰险: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上有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蜀道的高危难行,究竟何以见得

你看,上面有太阳神的六龙车也要回车绕道的高峰,下面有波涛滚滚、为大山所阻而回旋转折的急流。

黄鹤善于高飞吧,尚且不能越过;轻疾敏捷的猿猴想要通过,也发愁不能攀援。

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写山势的高危,而且衬以水险,再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

由此可知,人要行走是何等之难。

“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是由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在空中行驶。

“回”,迂回、绕道。

“高标”,指山中最高而为一方标志者,极言蜀山之高,成为羲和回车的标志。

全文详析如下:1、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篇开头即起势突兀,用强烈的感叹、夸张的语调、超人的想象,点出“蜀道难”这一主题。

他说,哎呀呀,山多么高,多么险啊

蜀道的难行,比登上青天还难

蚕丛和鱼凫这两位古蜀王,他们建国的年代是多么久远不明。

从那时到现在已有四万八千年,蜀国还不曾和秦地的人们沟通来往。

“噫吁”,惊叹声,宋庠《笔记》说: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

“蚕丛”和“鱼凫”,是传说中的古蜀国的两个国王。

“四万八千岁”,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时间的漫长。

“秦塞”,指秦地,即今陕西省中部地区,为古代秦国的发源地,古称秦为“四塞之国”。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你看,长安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之路,山是那样的高,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沿此可以横越峨眉山的顶峰。

秦蜀之间群山连绵起伏,峭拔险峻,构成两地交通的一大屏障。

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它位于长安以西,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名山志》云:“关中诸山莫高于此。

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诗人则夸张地说只有鸟儿才能飞得过。

峨眉山也是有名的高山,“四川有个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

”诗人选取这两座山为代表,意在表明自秦入蜀,都是高峰难行。

诗人还借用《华阳国志·蜀志》中的一则神话故事,说:山崩了,地裂了,壮士们死去,然后才有天梯一样的山路与栈道,将秦蜀两地沟通连结。

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

蜀王派五位壮士去迎接。

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时,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蛇尾,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拉拽。

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全被压死,而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这便是“五丁开山”的故事。

虽为神话,却是现实的反映。

战国时秦惠王灭蜀,修栈道,置蜀郡,从此蜀地开始与秦交通。

那些栈道是在悬崖绝壁上凿石架木、铺设路面而成,有的宽仅盈尺,下临深渊,行走其上,心惊胆颤。

由此可见,古蜀道的开辟是十分艰难的,不异于地崩山摧,不知有多少人为此献出生命,正如神话故事所描绘的那样,具有神奇悲壮的色彩。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的高危难行,究竟何以见得

你看,上面有太阳神的六龙车也要回车绕道的高峰,下面有波涛滚滚、为大山所阻而回旋转折的急流。

黄鹤善于高飞吧,尚且不能越过;轻疾敏捷的猿猴想要通过,也发愁不能攀援。

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写山势的高危,而且衬以水险,再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

由此可知,人要行走是何等之难。

“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是由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在空中行驶。

“回”,迂回、绕道。

“高标”,指山中最高而为一方标志者,极言蜀山之高,成为羲和回车的标志。

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接着诗人就具体描写山路的难行。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那青泥岭的山路是何等曲折盘旋,每走一百步就要绕着峰岩九次转弯。

山高入云,走在上面,用手就可摸到星星。

仰起头来,似乎呼吸都被压抑屏住。

唉,山势是那样峻危,行走是那样艰险,直叫人心惊胆颤,只好手抚胸口,坐下来连声长叹。

行人提心吊胆,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蜀道之难,真如登天。

“青泥”,山岭名,位于今甘肃、陕西两省界上,为入蜀要道,其岭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人常常碰上泥淖,故得名。

“参”和“井”,为星宿名,分别是蜀、秦的分野。

所谓分野,是指古时根据天上星宿位置,划分地面相应的区域。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又是一番情状:我且问你,你到西边远游,什么时候回还

那可怕的路途、险峻的山岩,实在不可登攀。

一路上,只见悲伤的鸟儿在古树间啼唤,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丛林间。

又听到杜鹃鸟在月夜哀啼,一声声“不如归去”,真是愁绕空山啊

诗人借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自然环境,渲染旅愁和蜀道孤寂苍凉的气氛,说明蜀道的难行,不仅是对人生理的挑战,更给人带来心理的不安。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常见,春暮即鸣,常常通宵达旦。

传说为蜀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其声凄切,谐为“不如归去”。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沿着蜀道前行,景色不断变换,但不变的依然是艰险。

唉,蜀道真难啊,难于上青天,人一听到这,美好的容颜就憔悴了。

你看那群峰连绵,离天不到一尺,枯松倒挂,依靠在悬崖绝壁上。

飞泻的急流瀑布争相咆哮喧腾,冲击山崖,翻转石块,好似千万条山谷中巨雷轰鸣。

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可叹你这远方之人,为什么要来这地方

这好像一组电影镜头。

先是远景大画面: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接着平缓拉近,仰视上推:枯松倒挂绝壁;尔后转为特写:飞流、瀑布、悬崖,水石激荡,再配以山谷轰鸣的音响,真是惊险万状,目不暇接。

这组句子气势磅礴,节奏很快,极尽夸张之能事。

“喧豗”,喧闹声。

“砯”,撞击声,这里是撞击的意思。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在蜀道上一路跋涉,不仅有天险,还要防备歹人与毒蛇猛兽的攻击。

到得剑门关前,只见山势高大雄峻,一人把守,万人不能闯开。

假如守关的人不是亲信,就会像豺狼一样起了野心,成为叛逆祸患。

在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毒蛇的暗算。

它们磨尖牙齿,吸食人血,杀的人就像乱麻一样多。

诗人在对剑阁险要形势的描写中,融汇了前人的诗句,晋人张载的《剑阁铭》中写道:“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剑阁”,又名剑门关,今四川省剑阁县以北,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易守难攻,古为兵家争夺之地,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有人说,猛虎、长蛇比喻割据、祸害一方的人,也有人说是写实。

“匪”,通“非”。

7、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锦城虽说是块乐土,还是不如早早回家。

蜀道难啊,难于上青天

我转身向西眺望,禁不住连声长叹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

主旨句第三次出现,有深沉的慨叹意。

“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发人深思。

“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成都以产锦著名,古代曾设锦官于此,专理其事,故称之。

蜀道难里描写水石激荡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